康复科诊疗指南 (1).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康复科诊疗指南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复科诊疗指南 (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混合型颈椎病【概述】混合型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及椎间关节退变及继发改变,压迫或刺激了相邻的脊髓、神 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结构,引起了一系列相应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神经根型颈椎病1)颈痛、颈部发僵:常最早出现,常伴肩部及肩胛骨内缘疼痛;2)上肢放射性疼痛和/或麻木:沿着神经根走行和支配区放射,颈部活动、咳嗽、喷嚏时 可加重;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病症,如手部肿胀等;4)以三角麻痹为主要表现(无力、萎缩)。2、脊髓型颈椎病1)慢性起病,外伤后加重;2)四肢麻木无力、活动不灵活;3)上肢:持筷、系扣困难;4)下肢:行走不便、不稳、踩棉花感、瘫痪;
2、5)括约肌功能障碍;6)尿频、尿急、排尿无力、尿不尽感、尿失禁、尿潴留。3、交感型颈椎病1)头部病症: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2)眼部病症:眼胀、视物不清、干涩等;3)耳部病症:耳鸣、耳堵、听力下降等;4)胃肠道病症: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5)心血管病症:心悸、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6)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等;以上病症往往与体位或活动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或劳累时明显,休息时好转。4、椎动脉型颈椎病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及 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其周围的交感神经使椎动脉痉挛,出现椎 动脉
3、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基底动脉环供血缺乏而出现病症。(近些年指南已将该型颈椎病 剔除)【辅助检查】1、X线检查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变化及椎间隙狭窄;侧位片可见顺列不佳、反曲、椎间隙狭窄、 椎体前后缘骨赘等;过伸过屈位片可有节段性不稳定。2、CT检查可显示椎管形状及后纵韧带骨化,配合造影可显示硬膜囊、脊髓和神经受压情况。3、MRI检查可见清晰显示椎管内、脊髓内部的改变及脊髓受压部位及形态改变。【治疗及预防】(-)非手术治疗原那么1、颈部制动:病症较轻或站立活动时应佩戴颈托制动;病症较重或卧位休息时推荐平卧硬板床制动并使面肌运动障碍:面肌按摩、主动运动训练、电疗法、针灸等处理。1) 吞咽困难:采取坐
4、位进食,吞咽动作训练,配合针灸治疗。严重者 鼻饲管进食。【参考文献】高一鹭,王文志.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 (4):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神经康复学组.中国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 (3): 201-204.DOI: 10.3760/cma.j.issn.l006-7876.2012.03.015.神经根型颈椎病【概述】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累及相应节段颈神经根而出现根性 压迫或刺激的相应病症和体征。其中退行性改变的病理特征主要为颈椎间盘退变突出、相应 节段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或钩
5、椎关节骨质增生等。其发病多为单侧,但亦可为双侧,多见于 40-60岁人群,起病缓慢,以长期伏案工作、机动车驾驶员及长时间低头等不良姿势者多发。 多数患者的自然病史具有自限性,病症可自行缓解。【临床表现】(-)病症1、特征性病症为单侧或双侧沿着神经根支配区的上肢麻木和(或)放射痛。2、颈部疼痛和发僵常为最早出现的病症,还可伴有肩部、肩胛内侧缘或胸背部疼痛,颈 部活动、咳嗽、喷嚏及深度呼吸时可使疼痛加重。3、颈部活动时可有弹响感。4、上肢自觉沉重,无力,有时持物坠落。5、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病症(手部肿胀感),晚期可有肌肉萎缩及肌束颤抖。(二)体征1、受累神经根所支配区感觉改变、肌力减弱、肌肉压痛和
6、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痛点封闭 无明显效果。2、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患侧背部的肌肉可有压痛, 椎间孔部可有压痛并可使上肢疼痛加重。3、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一手扶持颈部做对抗,另一手将患侧外展,反向牵拉,假设有患侧 上肢放射痛或麻木者为阳性。4、压颈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患者头略后仰或偏向患侧,用手向下压迫头部,患侧上 肢出现放射痛者为阳性。5、颈部牵拉试验:上牵头颅,颈及臂痛有缓解者为阳性。6、头部叩击试验:一手平置于患者头部,另一手轻叩击手背。颈部不适、疼痛或上肢(一 侧或两侧)痛、酸麻者为阳性。7、定位神经根受压迫(在椎间孔区域为主)所导致神经损害的病症和体征表1
7、 定位神经根受压迫(在椎间孔区域为主)所导致神经损害的病症和体征神经根疼痛部位感觉改变部位肌力减弱腱反射减退或消失C5肩部及上臂外侧上臂外侧三角肌、肱二头肌、冈上肌、冈下肌肱二头肌反射C6前臂梯侧拇指、食指肱二头肌、肱梯肌、腕伸肌肱梯肌反射C7前臂背侧中指肱三头肌、腕屈肌、指伸肌肱三头肌反射C8前臂尺侧环指、小指指屈肌(三)辅助检查1、X 线:病变节段椎间隙狭窄,椎体上、下缘及钩椎关节部骨质增生或形成骨赘;侧位片可见颈椎序 列改变;过伸、过屈侧位片可有颈椎不稳定;双斜位片可见颈椎椎间孔骨质增生或变窄。2、 MRI:病变节段椎间盘退变突出,后纵韧带、黄韧带增厚,椎体后缘、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或骨 赘
8、改变。一侧或双侧神经根及局部硬膜囊受压,可伴有脊髓局部高信号改变。3、CT:可以显示病变节段椎体后缘、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以及是否存在后纵韧带带 骨化情况。4、肌电图(EMC)对于MRI提示多节段病变患者,有助于明确责任神经节段;并有助于与其他神 经病变相鉴别。【诊断要点】1、存在定位性神经根性压迫表现,典型的根性病症和体征,且范围与颈脊 神经根所支配的区域一致。2、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3、X线及CT检查提示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而形成神经根周围的骨质增生 或骨赘,或椎间孔狭窄表现;MRI检查提示神经根受压。4、除外肩周炎、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及颈椎骨实质性病变(如TB、 肿瘤等)以上肢
9、疼痛为主的疾患。需要说明和强调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需要临床病症、体征和辅 助检查结果相互符合才能成立;颈痛伴或不伴双上肢根性病症时,应考虑 是否存在C4神经根颈椎病的可能。【鉴别诊断】(一)具有颈部、肩部及(或)上肢疼痛、麻木等表现的疾患1、颈肩部肌筋膜炎、肩周炎;为慢性劳损性疾病,与长时间的不良姿势和年龄有关;表现为非特异性 的肩臂部疼痛,可通过细致的体格检查、根性的疼痛及感觉异常鉴别。2、胸廓出口综合征由于颈丛神经根受到颈肋、束带、前斜角肌的压迫或锁骨下血管压迫C8、 T1神经根所致,下颈椎处的血管杂音和X线显示颈肋有助于诊断本病。3、进行性肌萎缩具有进行性、对称性、以近端为主的缓和
10、性瘫痪和肌肉萎缩为特征性的下 运动神经元疾病,且具一定的遗传性;肌肉萎缩多自手的小肌肉开始,腱反射消 失,可伴诱发性背部“肌肉震颤”表现,但无感觉障碍;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有助 诊断。(二)其他类型的颈椎病1、颈型颈椎病:枕部及颈肩部疼痛,头颈活动受限,颈肌紧张,多无上肢病症;X线检查 可见颈椎序列改变及退行性变。2、脊髓型颈椎病上肢无力、不灵活,下肢无力、步态不稳,严重者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碍, 四肢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病理征阳性,MRI检查提示有明显的颈椎退行性 脊髓压迫。3、交感型颈椎病颈性眩晕并与体位改变相关,同时可有心悸、血压不稳或视物不清等多种 病症;X线检查可见颈椎椎间不稳表现。【治
11、疗及预防】(二)非手术治疗原那么1、颈部制动:病症较轻或站立活动时应佩戴颈托制动;病症较重或卧位休息时推荐平卧硬板 床制动并使用低硬枕,治疗期间应尽可能卧床,并减少坐位时间及屈颈动作,时 限1-3周。2、物理治疗(选择性推荐)持续枕颌带牵引、针灸治疗、红外线、中医定向透药法、磁疗、冲击波、低频 脉冲电治疗等改善病症。3、药物治疗:有助于急性期减轻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病症,建议时限2周。主要药物:(1) 非笛体消炎镇痛药物(NSAIDs)、COX-2抑制剂、阿片类止痛药物:(2)神经营 养药物;(3)肌肉松弛剂(选择性推荐);(4)脱水药物;(类固醇类药物);(6) 活血化瘀类中药。4、心理治疗
12、:对于病程较长者应予以重视,必要时予抗抑郁治疗。(二)手术治疗:1、手术适应症:(1)颈肩痛明显,疼痛、麻木向一侧或双侧上肢放射持续8周以上经保守 治疗无效者,或患者明确要求;(2)颈肩痛及上肢的麻木、疼痛反复发作半年以 上,严重影响工作、生活,近期加重者;(3)有明显上肢放射痛、麻木,并伴一 侧肌肉萎缩及肌力下降,影像学检查显示病变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钩 椎关节骨赘形成压迫神经或硬膜囊者。2、手术禁忌证:(1)有严重内科疾病者;(2)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3)有精神疾患 或更年期神经官能症者;(4)有严重四肢广泛的肌肉萎缩及脊髓功能障碍者。3、手术方式:(1)颈前路开放手术;(2
13、)颈后路开放手术;(3)经皮微创 手术。(三)预防1、防止或纠正不良体位姿势。2、适度的体育锻炼及功能训练。【参考文献】1、中华外科杂志。2015,53 (11): 812-814.制定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 范化研究专家组4、膝关节痛【概述】膝关节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常常伴发膝关节肿胀、伸屈功能受限等。常见的原 因有膝关节骨关节炎或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外伤、肿瘤、 先天畸形等,上述问题都可损害关节结构,进而引起膝关节疼痛。【临床表现】1、关节疼痛:患者初期表现为间断性的轻中度疼痛,疼痛诱发原因有膝关节受凉、天气 变化、负重、膝关节活动增多等。随着病情进展
14、,表现为膝关节活动程度相关的疼痛,主 要影响患者下蹲站起的动作和上下楼时的动作,严重者平地行走时也会疼痛。晚期的患者 那么表现为持续性的膝关节疼痛;影响患者的活动、睡眠及正常生活。膝关节处也会出现局 部压痛,且会伴有关节肿胀。2、关节畸形: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关节内骨容易出现赘生变化,同时也随着关节 软骨、半月板的退行性变,易导致膝内翻、膝外翻畸形以及旋转畸形,且关节畸形呈渐进 性开展。3、关节活动受限:老年膝关节0A患者表现为渐进性的膝关节活动受限,早期表现为活 动后可得到缓解的关节僵硬,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且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改变姿势时 关节活动困难,中晚期关节活动受限明显加重,严重
15、者出现关节绞锁,甚至致残。4、骨擦音:由于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面不再光滑平整,局部患者在膝关节活动时会出现 骨擦音或摩擦感。5、肌肉萎缩:老年膝关节0A患者常有膝关节疼痛,其体力活动就会减少,患肢功能水 平也会下降,从而导致患肢肌肉萎缩和力量下降。而肌肉萎缩和肌肉力量下降使得活动量 更少,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辅助检查】1、X线(1)关节骨骼边缘形成骨赘生物(2)可见关节软骨下骨硬化及囊性变(3)常可见关节间隙变窄2、MRI关节软骨变薄甚至缺损,骨髓水肿,关节积液,胭窝囊肿以及半月板变性和损伤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免疫复合物、血清补体等可正常,但急性发作期红细胞沉降率、C
16、反响蛋 白、尿酸可升高。【诊断要点】1、结合上述病症及检查可确诊;2、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关节疼痛。【治疗及康复】1、基础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患者病情教育、生活方式教育、运动及理疗三个方面1)告知某些膝关节痛属于关节退行性改变,消除心理负担;2)生活方式教育:防止长时间行走、跑步、减少上下高层楼梯及长时间站立或跪 蹲姿势,对于肥胖患者应减重;3)运动及理疗:防止负重的基础上可进在非负重情况下做膝关节屈伸活动,亦可 有意识收缩股四头肌等活动。同时适当的理疗科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起到缓解疼 痛的作用,包括针灸、红外线、热疗、磁疗、超短波、推拿等治疗。2、药物治疗1) 口服NSAIDs类药物:如塞来昔布、
17、艾瑞昔布、依托考昔等,但存在一定的胃 肠道及心血管风险性,可考虑外用贴剂;2)改善关节功能类:口服氨基葡萄糖、硫酸软骨素、地奥斯明等营养关节,改善 关节磨损,促进关节肿胀消退;3)其他类:对于病程长,抑郁焦虑患者酌情加抗焦虑药物。3、矫形器治疗1)限位型矫形器 2)可调式矫形器3)个性化智能动态矫形器4、手术治疗1)关节镜清理术2)关节软骨修复术3)膝关节周围截骨术4)膝关节局部置换 术5)全膝关节置换术【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关节外科学组,骨关节诊疗指南(2018年版)J.中华骨科 杂志,2018, 38 (12) :705-715.2、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
18、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杂志编辑委员会,2019,17 (1) :3-16.腰背肌筋膜炎【概述】腰背肌筋膜非特异性炎症,较多患者是由于脊柱疾患所致,其次为慢性损伤及致 痛性炎症(包括风湿病、病灶性毒素或免疫性疾患)所致。【临床表现】1、病症:腰背部、臀部等处的弥漫性疼痛,且以腰部两侧及骼崎上方最为明显。 疼痛性质以隐痛酸痛或胀痛为主,同时可伴有酸沉、僵硬、麻木等其他不适感觉。 疼痛可随时间、体位、气候和劳累程度发生改变。2、体征:腰背部、臀部等处有特定的压痛点,压痛点常可放射。触诊检查时, 在腰背部可摸到呈弥漫状分布的大小不等的结节或条索状物。【诊断要点】1、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体征。2、X线检查常
19、无特殊。3、0. 5%利多卡因做疼痛引发点封闭时疼痛可消失或缓解,【康复评定】1、疼痛评定。2、腰椎关节活动范围评定。3、腰背肌肌力的评定。4、行走能力的评定。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康复治疗】1、一般治疗 对有明显致病因素者,首先应去除诱因。2、药物治疗一般予以静滴和或口服活血通络、消炎止痛类药物,假设用中医中药, 治那么为舒筋活血、祛风散寒。3、物理治疗(1)针灸治疗:选取腰背部特定穴位及相关配穴,予以针刺、艾灸疗法。(2)光疗法1)红外线疗法,200-300W的红外线,腰部照射,20min/次,1次/d。(3)电疗法1)超短波疗法:两个电极并置于腰部,微热量,10T5min
20、/次,2次/d, 15-20次为1疗程。2)调制中频电疗法:腰背部痛点并置,耐受量,20min,每次1-2次/d, 15-20 次为1疗程。(4)超声波疗法:于腰背部用接触移动法,声强L0T.5w/cm2, 10-15min/次, 1次/d, 15-20次为1疗程。(5)体外冲击波疗法:选取腰背部一个或多个压痛点,压力2. 03. Okpa,治疗 次数2000-4000次,频率15Hz,治疗隔天1次,4次为1疗程。(6)运动疗法,患者疼痛缓解后,应加强腰背肌训练,以防止疼痛复发,训练 方法同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2005年12
21、月第1版),由*市*区人民医院康复科讨论制订】腰背痛的诊疗指南【概述】腰背痛(low back pain, LBP)是一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病症,可导致患 者运动功能障碍,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临床表现】急性非特异性腰背痛临床表现多样,发病较急,多伴有机械性外力损害,如搬提重物、 扭转腰部等;疼痛程度多较为剧烈,可伴局限性或弥漫性压痛;腰椎活动多可引发腰背痛, 伴或不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多数患者有腰部僵硬感、活动受限或协调能力下降。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临床表现多样,以腰背部、腰舐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多数患 者可同时存在腰部无力、僵硬感、活动受限或协调性下降,严重者可发生睡眠障碍。疼 痛
22、病症多于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弯腰、久坐、久站后加重。经热敷、按摩等保守治 疗后疼痛病症多可暂时缓解。体格检查常可发现疼痛部位存在肌张力增高或明显局限性 压痛点(扳机点)。【诊断要点】1、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体征。2、MRI在显示软组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区分椎间盘的髓核和纤维环、显示韧带。MRI 可直接从矢状位和冠状位显示椎管狭窄等情况。MRI不产生电离辐射,平安性较高,可用 于腰背痛的诊断、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的评估、治疗目标的制定等。3、SPECT可用于全身性骨骼显像,明确不易被发现的骨折、感染、骨肿瘤以及肿瘤分期 4、骨密度检查可用于确定患者有无骨质疏松的情况,以排除骨质疏松性腰背痛。目前
23、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技术包括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DXA),四肢DXA(pDXA)和定量CT(QCT) 等。【治疗原那么】原那么急性期以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度,改善功能,预防复发,防止向慢性转归。慢性期:改 善患者的躯体功能、恢复正常活动、预防残疾及维持工作能力。1、急性期:不强调卧床休息,研究显示,与维持正常活动的患者相比,卧床休息不仅对 患者没有益处,还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建议患者保持活动状态,可减少患者的功能 障碍、疼痛以及恢复正常工作的时间。不推荐特异性运动疗法如伸展运动、屈曲运 动等用于急性腰背痛治疗。药物治疗NSAIDs是临床较常选用的缓解疼痛药物,其临 床疗效较好,但需要注意防治胃肠道不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康复科诊疗指南 1 康复 诊疗 指南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