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资料-培训师职业技能训练教材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技能训》文档范本.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企业管理资料-培训师职业技能训练教材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技能训》文档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资料-培训师职业技能训练教材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技能训》文档范本.doc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师/企事业单位培训师职业技能训练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技能训练精品课 程身心带来更大的痛苦.第2章教师心里健康教育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 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中小学教师面临多种选择 和挑战,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日趋增多.2001年4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中小学2292名教师的检测结果显示: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 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 师已构成“心理疾病10口1些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
2、主要心理问题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 感、抑郁、焦虑、恐怖等精神障碍112“国运兴衰,系于教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相关质量教育的基本条件,是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行为, 心理健康的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必 要条件.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观念和技术的快速更新,教师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些挑战既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 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高相关质量的教育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行.国务院关于深化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
3、相关质量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 本保证”.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是建设高相关质量教师队伍的1个重要内容.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教师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是在新形式下全面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10|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11刘宣文.心理健康相关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研究,1999, (3) : 426.第1节教师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受传统教师观的影响,人们片面地把教师业务素质的发展作为教师素质发展的全部,而 忽视了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心理素质作为教师素质的核心,对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 和素质教育的推进都起
4、着决定性的作用.1、教师心理素质发展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教育改革的深化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师都面临着1个重新学习,全 面提高自身素质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的前提条件是心理素质的提高.人的素质主要包 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3者共同构成了人的素质整体.其中身心素质是 最基本的,任何素质都必须以身心素质的发展为前提.就心理素质来说,它是以个体整个 身心结构为背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个性心理面貌的整体反映.目前教师素质的提高主 要停留在职业伦理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这些素质的提高都必须以教师的心理素 质为中介,必须通过教师心理活动的内化才能提高.对包含在心理素质
5、中的各种教师技能、 能力素质、审美修养等培养的过程都必须考虑到教师的整个心理背景,顾及到心理素质发 展的水平.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有目的地培养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制, 才能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相关质量,促进教育的最终发 展.2、教师心理素质发展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是人格的完善和人的价值的提升.教师人格作为教师心理素质发 展的重要1部分,是教师区别于其他人员所拥有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整 合.教师的人格特征“蕴蓄于中,形诸于外”,在师生相互交往过程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 响,有以下几个特点:1、长时性.就学生的人格发展
6、而言,教师是学生在性格品质形成关键期时接触较多,时一 间较长的成年人.学生天然的“向师性”,使教师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学 生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教师人格的精神实质而内化成自己的人格要素.教师人格作为1种 人格模式,不会轻易地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变动,它会稳定地长期地体现在 各种形式的教育行为当中,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久远的影响,甚至可能是1生.2、深刻性.教师这1特殊职业与其他职业人格特征相比,具有更强的示范性.教师“不 是使用物质工具去作用劳动对象,而主要是以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自身道德的、 人格的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劳动对象.”教师人格的感召力是引起学生积
7、极 人格塑造的需要和动力,它所包含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力量1旦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其 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优秀教师所具有的独立自主、意志坚定等个性品质往往会深深地感染 学生,带动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如鲁迅留学日本时,藤野先生所拥有的纯真品质,博大 胸怀被他作为鞭策自己奋斗的力量源泉,这正是教师人格的独特魅力和深深影响力.3、整合性.教师人格的形成需要1个长期复杂的过程,1旦形成,便作为1个完整的结构,以整合的力量稳定地体现在教育行为中.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并不是某1特质单向进行的,而是作为1个整体的人的力量来影响学生的.“在教学中与教养过程中涉及到儿童的整某工作人员个人格,所以教师自己也是以整某工
8、作人员个人格来与儿童接触的” .123如果把学 生比作洁白无暇的银幕,那么教师就好比是清晰的拷贝.拷贝上的1切将毫不掩饰,毫无保留地投映到银幕.我国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偏重智育的发展而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严重地危害 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人格的教育,使 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普遍意义上的提高,也只有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才能 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的学生.3、教师心理素质发展有利于教学相关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认知活动(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和情意活动(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启发学
9、生的思维、想象、创造等积极的认知因素,还要调动学生的气质、能力、性格等个性品质中的积极因素.教师只有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有效的统1起来,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相关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以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良好的身心状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就会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坚定其克服困难的决心.教师心理素质的提升,会不断增强其教学效能感,增强工作的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发挥教学的功效.反之,如果教师上课无精打采,怀疑自己的能力,对教学和已有的知识不自信,有强烈的无助感,对新的教学方法采取回避,就会严重影响教学相关质量.许多事实证明,教师的精神状
10、态往往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源”,教师12彼得洛夫,论人民教师的威信,作家书屋,1951年版,142页.良好的心理面貌会提高自身的教学相关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4、教师心理素质发展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改进管理和被管理者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管理行为的成败.在学校中,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 对于学生,教师是管理者,对于学校,教师则是被管理者,教师还充当着学校管理层和学 生之间的中介.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协调处理好 各方面的关系,理解和贯彻学校管理的意图,对学生实施有效的高相关质量的管理和教育.随 着现代管理规章制度的发展,教师职业稳定的旧概念已开始被推翻,优胜劣汰
11、、竞争上岗、转 岗转聘等现代学校管理的新概念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 认可学校新的管理机制,配合各种规章制度的实施,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发展.教师良 好心理素质的发展将提高其应付各种挫折的能力,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学校管理中日趋激烈 的竞争态势,减少管理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学校可以通过教师的心理状态及时反馈管 理的成效,科学地调节管理方法,公正地运用管理手段,合理的采用评价手段,通过形成 优质高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转模式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相关质量.第2节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标准心理健康的概念和相关标准,只是目前所公认的1般性的相关标准.心理健康的相关标准不是1成 不
12、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而具有不同的涵义.同样,从横向角度考虑, 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健康的相关标准也应体现其群体的特殊性,即我们应该对教师群 体的心理健康相关标准做更具体的诠释,使之既包含1般的心理健康相关标准的共性,同时也体现 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根据我们的研究与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1 .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 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免除不必要的忧虑.2 .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1 ) 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关系建立在 互惠的基础上,其某工作人员个人
13、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 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 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4 )积极与他人做真诚的沟通.教师 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则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3 .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 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 作目标和某工作人员个人抱负;(2)具有较高的某工作人员个人教育效能感;(3)能
14、在教学活动中 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4) 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1致;(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 调适的能力.4 .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 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语言,布 置作业等.5 .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由于教师劳动 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1)保持乐观积 极的心态;(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
15、3 )能冷静地处理 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4)克制偏爱情绪,1视同仁地对待学生;(4)不将工作中的 不良情绪带入家庭.第3节教师常见的问题及成因分析1、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研究表明,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教师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途径也 各异,因此,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1)生理一心理症状.从人的主观心理体验上看,教师心理不健康主要表现为:(1)抑郁.通常表现为情绪 的衰竭、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等.(2)焦虑.主 要有3类表现:1)持续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如过分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2)弥散 性的、非特异性的焦虑,如说不出具体原因
16、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3)预期焦虑.如并不 怎么关心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而是担心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Fimian, 1982) . (3 )更 常见的症状是在抑郁和焦虑之间变动,当1种心理状态变得不能忍受时,另1种心理状态便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通常伴随着1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 咽喉肿痛、腰部酸痛、恶心、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头疼、晕旋等.如果教师不及时疏导 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则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如 有的教师开始失去自信和控制感,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产生了内疚感并开始 自责.有些教师则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教学上的失败归于学生、家
17、长或领导,变得易激惹、 好发脾气,对外界持敌视、抱怨的态度.通常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都是交叠在1起的,而且 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有些教师时而感到愧疚,时而感到愤怒.(2)人际关系问题.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身心症状不可能仅限于某工作人员个人的主观体验,而且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 关系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研究表明,1某工作人员个人在沉重的心理压 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发生认知偏差,这时,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意图作出消极的 判断,从而相应地作出消极的反应.因此,1某工作人员个人在工作中产生不良情绪后1般都需要经 过1段时间的心理调节才能与家人、朋友正常交流.而对于教师这1特殊群体而言,不
18、仅 其劳动的特点使教师比其他人更易在工作中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且其角 色的多重性(教师既是学生的教师,又是1家之长、子女的家庭教师、家庭的主要劳动力 和社会的模范公民)也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作出种种心理调节.因止匕,教师容易在 人际关系中表现出适应不良.如与他人交流时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 的劝告或建议,拒绝从另1个角度去看问题;或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无法用1种理智的、 没有伤害性的、对后果负责的方式表达自己或对他人作出反应,如冲家人发脾气、打骂孩 子、出口伤人等;另1类行为则是指向内部的,如交往退缩,避免与他人接触,对家庭事 务缺少热情等.(3)职业行为问题.
19、教师心理健康可使学生受益,而如果教师出现种种心理行为问题,受害最大的自然也 是学生.教师的不健康心理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1)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 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主 要是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 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将1个小小的课堂 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或者有些教师在尝试 各种方法失败后,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2 )在教学过程中遇 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
20、议,将他们的关心看作是1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 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3)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 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4)对教学完全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 这种怨职情绪常常会在教师之间得到互相的强化,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士气.(4)教师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西方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中较为流行的1个概念.国外对这方面的研 究较多,在国内几乎没有.职业倦怠是1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它源于个体对付出和 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知觉,这种知觉受个体、组织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21、.职业倦怠常发生 于从事教育行业和服务行业(尤其是要求与需要帮助的服务对象面对面接触的职业)的个 体身上.职业倦怠的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退缩和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以及 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惹、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这种状态在根本上由1种不 平衡感引起,即觉得帮助别人的种种努力已经无效,任务永远不会结束,而且总是不能从 工作得到回报(回报的形式可以是成功、进步、他人的承认或欣赏)(Farber, 1983) . 134 Maslach将职业倦怠分为3个亚成分:情绪衰竭(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等)、 人格解体(指对服务对象作出冷淡和没有感情的反应)、降低的某工作人员个
22、人成就感.2、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教师心理不健康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互动下形成的.个体对压力的应对是外 界压力和自身人格特性的函数.若教师无法对来自社会、职业的压力做出有效的应对,就 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从而导致心理不健康.这里仅从社会、职业、某工作人员个人3个水平来分 析造成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因素.1.社会因素.在中国历史上,儒家的尊师传统对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影响极大,但是这 里的“师”指的是“成人之师”,“儿童之师”的情形则有所区别了,如中国民间有“家有3斗粮, 不当孩子王”,“3教9流,教为末等”的说法.134 lBarry A.Farber.Crisis in Educati
23、on:Stress and Burnoutin the American Teacher.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1991.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的地位有所提高.然而,我们也应看到这样1些事实:(1 )现代 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使知识、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大大提高,教师早已 不是学生唯1的信息源了,这使得教师的权威意识日渐失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更是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 求,冲击着教师的心理.(2 )教师劳动的复杂度、繁重度、紧张度比1般职业劳动者大, 但教师的待遇1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住房
24、、医疗保健福利和其他方面的福利如解决夫 妻分居、子女就业等都较差,尤其是1些农村、山区学校更是如此.中国的职称评定也远 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3 )教师的社会地位依然较低.社会对教师的看法与教师的神圣 职责是不成比例的,尽管教师法颁布、实施已两年有余,教师被侮辱、被殴打事件仍 不断发生,时有耳闻凡此种种,都有可能成为教师心理压力的来源.2.职业因素.(1)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造成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过度负荷是很多教 师感到压力和紧张的根源.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教好每个学生,但是学生作为具有主动性 和差异性的发展中的个体,其学业成绩较易衡量,但兴趣、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 变化不仅缓慢、难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企业管理 资料 培训 师职 技能 训练 教材 良好 心理素质 养成 心理 辅导 文档 范本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