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03古诗文阅读.docx
《上海市普陀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03古诗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普陀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03古诗文阅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海市普陀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03古诗文阅读一、诗歌鉴赏(共0分)(2020.上海普陀.统考三模)(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 .这首诗的作者是(人名),晚号 居士。2 .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孤山、贾亭、白沙堤都是西湖的名胜。B.第一、二联动静变换,诗人联想丰富。C.第三、四联,描写早春之景美不胜收。D.全诗语言绚丽,物象丰富,情感浓烈。二、课内阅读(共0分)(2021 .上海普陀.统考二模)阅读下面古诗
2、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 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 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乙】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参考答案:1.白居易 香山 2. A【解析】1.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
3、写 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白居易,字 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2. B.错误。第一、二联是诗人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不是联想。C错误。第四联是直抒胸臆, 表达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D.错误。全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情感也是自然流露。 故选Ao白居易 陶渊明4.这个人将他听说的一一向桃花源人详细地说出,桃花源人都感 叹惋惜5.卖炭翁卖炭经过渔人的行踪6. B【分析】3.本题考查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甲诗卖炭翁是唐代的白居易,乙文桃花 源记的作者是晋代文学家陶渊明。3.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
4、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 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具言(详细地说出),闻(知 道,听说),叹惋(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 义。4. 本题考查文章的行文线索。甲文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 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底层劳动者形象。是以卖炭翁的遭遇为行文线索;乙文 略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和出桃花源后的情形,详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情节环环相 扣,结构严谨,行文以渔人的行踪和见闻为线索。5. A.甲文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 表现出了作者对
5、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不是体现卖炭翁对艰辛生活充满绝望。选项错误; C.甲文开篇首句交代了人物、职业、地点;乙文交代了,时间、人物、地点。选项错误; D.甲文以环境描写真实地展现了社会现实,乙文是虚构的理想社会。选项错误; 故选Bo【点睛】甲参考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 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答案第1页,共13页 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 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 了
6、,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 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 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 就充当炭的价钱了。乙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 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 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
7、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 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 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 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 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 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 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 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
8、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 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 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 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 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 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 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 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
9、志向高洁的隐土,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答案第2页,共13页 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6. (1)偷偷地 (2)选拔,推举,考中8.B 9. 敬佩,赞扬; 未能见范公的遗憾惋惜【解析】7.考查翻译文言文字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现象,如一词多义, 通假字,古今异义等,另外重要的文言实词必须翻译出来,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翻译为:苏轼在旁边偷偷地。看窃:偷偷地。(2)句翻译为:考中了进士。举:选拔,推举,考中。7. 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和理解。”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应翻译为:当时我虽不完 全明白,却暗自记住他们了。句中,“时
10、: 当时;“虽”,虽然;“识”,记住;“尽”,指完全 明白;之”,他们,代韩、范、富、欧阳四人。A 时,“,虽,“尽,”识,翻译错误;“时”“尽”“之”翻译错误;C. 虽”“之”翻译错误;故选Bo9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分析。解答时要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分析。根 据“先生”话中“此四人者,人杰也”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他对范仲淹等人的钦佩和赞扬。通过“而 墓碑出,读之至流涕”和“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可以看出 对于没有见过范文正公的遗憾和惋惜之情。【点睛】参考译文:庆历三年,苏轼正是十二三岁的年龄,进入乡下的私塾学习,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 拿鲁地人石守
11、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私塾的老师看。苏轼在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 中的语句,苏轼问先生其中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谁,先生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 苏轼,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 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苏轼中了进士,到了京城,正赶上范 仲淹逝世。安葬之后,墓碑立好,苏轼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已经十 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完,没有了 路11. C 12.倪若水上言拒御史崇移书消倪13.害怕被扣上“无德”的帽子;更担心因为自己的失职造成荒年,自己难辞其咎答案第3页,共13
12、页【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句意为:蝗虫就可以捕杀干净。尽,完、没了。句意为:分路杀灭蝗虫。道,路。10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除,消除。当,应当,以,凭借。故译为:消除天灾应当凭借德行。 故选C。11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一空:根据“拒御史不应命”可填写为:倪若水上言拒御 史。第二空:根据“崇移书消之日可填写为:崇移书消倪。12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可知他害怕被扣上 “无德”的帽子。根据“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可知他担心因为自 己不捕杀蝗虫而发生灾年,自己罪责难逃。【点睛】译文:开元四年,山东遭受重大蝗灾,民众
13、又祭又拜,眼看着蝗虫吞食青苗却不敢捕杀。姚崇奏请 捕杀蝗虫:“请皇上恩准连夜堆设火场,砍出隔离道,边焚烧边掩埋,蝗虫就可以捕杀干净。 古代也有灭蝗不成功的情况,只因为人们没有尽心力而已。朝廷派御史为捕蝗使,分道 杀灭蝗虫。汴州刺史倪若水向皇帝上书说:“消除天灾应当用德,从前刘聪除灭蝗虫没有成 功反而(蝗虫)为害更大。”倪若水拒绝御史不服从命令。姚崇写信讽刺他说:“刘聪是伪主, 德行不能胜过妖妄,如今之时,妖妄不能胜过德行。古时候的贤良太守,蝗虫都避而不入其 辖区。说修养德行可以避免蝗虫,那你岂不是没有德行而招致了虫害了吗?如今坐视蝗虫咬 食青苗,你却忍心不救,因此而遭遇荒年,还叫什么刺史呢?”
14、倪若水害怕了,才大力捕杀蝗 虫,捕得蝗虫十四万石。13 . 同意 最终15.D 16.三以其人对 这人才能无人能及 自己不献媚奉迎17.据理力争的胆量【解析】14.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根据具体语境确定词义。 (1)句意:太宗竟不同意。许:同意。(2)句意:不久,最终让吕蒙正推荐的人出使辽国。卒:最终。14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 语序调整。“其人可使,余人不及”一句中“使”意思是“出使”,“不及”意思是“比不上”。所以 应该翻译为
15、“这个人可以出使,其他人比不上他故选D。答案第4页,共13页.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文中太宗说吕蒙正“卿何执耶”,联系上文我们可以找到“他 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一句,其中的“三以其人对“是吕蒙正的表现。面对太宗的质问,吕 蒙正荐才的理由一是“其人可使,余人不及”,意思是这个人是称职的,他的能力没有人能比 得上;二是“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即自己不想为了讨好陛下而误了国家大事。15 .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从文中找出对该人物的描写, 然后结合这些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即可。文中吕蒙正除了具有唯才是举、忠贞为国的气魄外, 结合“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其人
16、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 事。”等语言描写可以看出吕蒙正还具有正直,据理力争的胆量。据此理解作答。【点睛】译文:太宗想让吕蒙正选一个人出使辽国,吕蒙正觉得一个姓陈的官员最称职,退朝后把姓名 呈了上去,太宗竟不同意。第二天,当太宗第三次问及时,他仍以此人呈上,太宗说:“你 为什么如此固执呢! ”吕蒙正说:“哪里是臣固执呢?明明是陛下对这个人有偏见吗。又坚 持说:“出使辽国,这个人可以出使,其余的人都不如他,臣不敢为了讨好陛下而误了国家 大事。”看到吕蒙正顶撞太宗,满朝大臣都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太宗走下朝堂后,对身边 的人说:“我不如吕蒙正的气量大呀!”不久,最终让吕蒙正推荐
17、的人出使辽国,果然出色地 完成了使命。16 . 停止 到去19.C 20.让无赖子停止醉酒闹事(不予计较)赠金让无赖子做生意改邪归正 因杜公德行宽厚而深受感动【分析】1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詈不止:这个无赖一直尾随着跟到他的家里,嘴里不停止辱骂。“止”这里指停止。(2)仓皇诣第谢罪:于是他慌慌忙忙地到文端公府上去谢罪。“诣”这里指到去。17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准确,流畅。“或告以昨辱宰相”这句话中需要注意的 字眼有“或”和“告”这两个字,在这里“或”翻译为“有的人,有人。“告唧”告诉”,所以这句 话应该翻译为“有人将他昨日辱骂宰相一事告诉了他”。故选C。18 .本题考查内容
18、分析。(1)结合“京师有无赖子,偶与骆卒哄,乘醉随公舆后辱詈,公若不闻。无赖子随至邸第, 詈不止。久之,公遣问日:詈可已乎?,可知,文中杜公第一次“遣”无赖子,是因为无赖子 一直跟着他们辱骂,杜公想要让无赖子停止醉酒闹事。答案第5页,共13页(2)结合“酒既醒,或告以昨辱宰相,仓皇诣第谢罪。公慰遣之,仍予二金,令改行生理” 可知,文中杜公第二次“遣”无赖子,是因为无赖子去公府上谢罪,杜公不仅没有怪罪他,而 且赠金让无赖子去做生意,想要让他改邪归正。(3)结合全文可知,无赖子追着杜公的马车辱骂没有被杜公惩罚,杜公宽容了他,让其感 动;同时杜公主动给他钱,让他去做生意,给了他重新做人的机会,帮助了
19、他。故无赖子最 终成为一个好人的原因是杜公对他的宽容以及帮助让他感动。【点睛】译文:宝垠的杜文端公杜立德,品德高尚,涵养深厚,大家从来没有看见他得意忘 形或者生气的样子。京师有一个无赖,有次和掌管车马的差役吵闹,乘着酒劲跟在文端公的 马车后面攻击辱骂,文端公置若罔闻。这个无赖一直尾随着跟到他的家里,嘴里一直不停地 骂骂咧咧。等他骂了很长一段时间,文端公派人问他:“你骂完了吗?“无赖回家去,酒醒了 之后,有人告诉他你昨天辱骂宰相了,于是他慌慌忙忙地到文端公府上去谢罪,文端公派人 宽慰他,还给了他二两黄金,让他重新找个正当的职业做做,好好过日子,这个无赖都感动 得哭了,千恩万谢地回去了,之后每年过
20、年他都一定会到文端公家里去叩拜,后来成为了一 个好人。21 . D 22.难道不成了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 23.史记篇篇都读 小说家言等都过目不忘 读书要择精华【解析】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逐项分析。A是错误的,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的意思是说有的人读书时看一遍就能背诵,又有什么都背 诵的弊端。并没有认为无所不诵是一般人达不到的。B是错误的,“如史记百三十篇中, 以项羽本纪为最”的意思是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作者认为项羽本纪是最好的。 C.“破烂厨柜”是比喻看一遍就能背诵,又有什么都背诵的弊端的人。故选D。22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
21、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 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的得分点有:岂,难道;没分晓, 不懂道理;钝,愚钝。2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结合关键句子回答。文章以“更”为界,否定了“过辄成 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的人的两种表现,“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 分晓的钝汉! “这是这种人的第一种表现,即史记篇篇都读;“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 答案第6页,共13页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
22、不忘“是他们的第二种表现,即小说家言等都过目不忘。由表现作者 观点的句子“反复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 亦耐不得、可知作者并不赞成读书时什么都背诵,而是要择其精华。参考译文:而且过目一遍能背,又有什么都背的坏处。就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我认为项羽本纪 是最好的,而项羽本纪中,我又认为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这几个片断是最好 的。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内容,只在这几个片段罢了。如果一部史记, 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成了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家的作品,各种品味低俗的 戏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厨房的柜子,
23、发臭的油,腐 坏的酱全都贮藏在里面,他的品位低俗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24 .湖岸上的芷草,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25. 苏轼; 明月; 豪 放、浪漫、洒脱26. 举起酒杯,面对清风; 登楼看到晴和之景; 突出迁客骚人 以物喜,与上段以己悲构成一个整体,与下文古仁人形成对比,在此基础上抒发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解析】24.考查古诗词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 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 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
24、词达意顺即可。注意以下重点词语的意思:(1)岸芷:湖岸上的芷草。(2)汀兰:沙洲上的 兰花。25 .考查对古诗词内容的掌握和思想感情的分析。解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古诗文学习掌握 的内容并根据原文分析作答。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苏 轼在密州时所作。根据词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可知诗人因看到了“明月”而“把 酒问青天”“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此处作者表现出了非 常奇特的想象力,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 让人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普陀区 三年 2020 2022 中考 语文 模拟 题型 分层 汇编 03 古诗文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