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活动设计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15.2《答司马谏议书》活动设计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2《答司马谏议书》活动设计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5.2答司马谏议书活动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2019)必修下册一、活动课标分析这篇课文出自统编教材必修下第八单元。在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 一定量的文言文,对文言中的实词、虚词、此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有了 初步的积累,本篇文章文言知识不多,所以在教学中,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 重点文言文化知识检查为主。第八单元的语文素养主要为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 推理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这一单元 的人文主题为责任与担当,要学习古代仁人志士讲责任、敢担当的精神,引导学 生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恪守正确价值观的意识。二、活动依托教材分析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
2、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 法是正确的。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 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第一段主要说明写这封信的原因 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说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王安石在第一 段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 “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使司马光很是舒服;第三层急速转到而 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 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第二句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司马光见解坚定,
3、并不肯 轻易改变,所以虽欲强多讲几句,一定得不到见察;对于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 来信,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白辨。第二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局部,作者以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 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先驳“侵官。作者不去牵涉实行新法是否侵夺了政府 有关机构的某些权力这些具表达象,而是大处着眼,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 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 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 “受”、 一 “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 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
4、之说便不攻自破。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 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 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 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 站不住脚。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 “辟邪说,难壬(佞)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 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 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第三段先指出: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非一日,朝廷士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 流俗、讨好众人为处世的良方。这里揭示出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思
5、想实质,正为下 文皇帝的“欲变此”和自己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因此接着讲到“众 何为而不汹汹然”,只是说明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然,却丝毫不意味着他们的 有理和有力。接下来,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说明 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 的必要。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当前实行变法 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了。紧接着又正面说明态 度:“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那么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 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 害,使其原
6、形毕露,无言以对。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简洁而富有说服力,语 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作者的修辞和逻 辑推理是根据对具体的人、具体的场合,运用了反驳、引导、比照、证明、启发、 类推等方法,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层层逼进进行的,它是驳念性政论文的典范 之作。三、活动背景分析1、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结合课文注解,基本能读懂本文大 意。因此字词主要以自学为主,检查为辅。2、高中生对古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鉴赏能力还在初步阶段,辩证分析与合 理推理的基础上理性判断能力还在初步阶段,所有课堂逐步展开,条分缕析,帮 助学生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3、
7、责任与担当是高中阶段一个话题范畴,学生对古代仁人志士讲责任、敢 担当的精神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恪守 正确价值观的意识。四、活动学习目标1 .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文化知识。2 .学习本文说理严谨、理足气盛的特点。3 ,体会作者坚守自我的理想追求。五、活动重难点:重点:1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2 .掌握本文的驳论方法与语言特色。难点:本文的驳论方法。六、活动过程:活动第一阶段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王安石(1021 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 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北宋
8、政治改革家,被列宁 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 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王益,字损之,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 州县官,是一个有正义感且颇为能干的下层官吏。安石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对北 宋中期“积贫” “积弱”的局面和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安石少好读书,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 名,不久签书淮南判官,开始了仕途生涯。任地方官吏期间,他关心民生疾苦, 屡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治平四年(1
9、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 知江宁府,后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从熙 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 居,病逝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号文。享年六十六岁。活动第二阶段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王安石,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 的状态,开始推行新法。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 法。在第二年(1070年)二月二十七日,推心置腹地给王安石写了长达4046字 的信一一与王介甫书,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两方面指出变法的失 误之处。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
10、制。王安石“故略上 报”,没有对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的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于三月三日写 了与王介甫第二书,共312个字,进一步说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于是王安 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 驳斥,写下了这篇仅有428字但却千古流传的驳论名篇答司马谏议书。活动第三阶段基础知识来巩1、题目解说一组代表展示,其余小组补充“答答复、回复。“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所以王安石称 他为“司马谏议”。“书”,文体名,书信。“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2、文言文化知识二组代表展示,其余小组补充1、本文是王安石写给司马
11、光的一封回信,文中多处使用书信用语,请找 出几处并指出其含义。某启:写信人向对方表白启告。蒙教:承蒙您赐教。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故今具道所以: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3、解释以下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同游共处)冀君实或见恕也(希望)以致天下怨谤也(因而招致)已授之于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辟邪说,难壬人(批驳;排斥)那么固前知其如此也(本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顾念) 胥怨者民也(相互怨恨)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不仅)见终必不蒙见察表被动冀君实或见恕也 放
12、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这里偏指“我”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放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这里偏指“我”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动词,看见、看出度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名词,制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名词,计划度义而后动动词,考虑活动第四阶段 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组讨论,把握文脉,理清思路展示:第一局部:说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 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二局部:全文驳斥的重点局部,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 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指责进行逐条驳斥。第三局部:分析保守派的思想根源,揭示改革遭抵抗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明 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四局部:书信常规的结束语。文
13、章的结构已经理清,它符合典型的驳论文的范式,下面我们了解一下 点拨:驳论文的写法。(一)驳论文的定义: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 (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并加以论证。(二)这类文章写作的一般思路是1.列现象2.示弊端3.挖根源4.指出路(三)再读课文,重点锁定二三自然段,理出回信的论证思路:明确:首先,合情合理地提出双方认可的道理,寻找到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之后, 列出对方的观点,再有理有据地驳斥名不副实的指责;又针对司马光重点渲染的 问题“以致天下怨谤也”,解释基于众人和士大夫这些保守派的思想根源,自己 助皇上变法的现实,
14、加以盘庚迁都的例证,从现实和历史两方面强调“怨谤”之 多是早有预见的,最后以两个假设,进一步说明变法的态度和决心;这是典型的 驳论文的写法,读来有一种一气贯通、言短意长之感。活动第五阶段 探究课文,讨论高屋建甑的论辩艺术(一)第二段中,说说王安石为什么要先提出“名实”的问题?四组展示:王安石所提出的“名实”的问题“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 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王安石为自己的论辩寻找到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即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名实相符理论,这个理论的呈现,已经暗示了司马光文中所 言名不副实的问题。罪名和事实是否一致就抓住了辩论的本质。为下面的驳论建 立了稳固的逻辑支点。“立片言以居要”,起
15、到理论奠基的作用。(二)请尝试根据文章内容,推断司马光来信的基本观点。四组展示1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与王介甫书的原文有1700多字来指责变法的弊端。王安石迅速捕捉到 其主要观点,仅用25个字概括出来。从中我们会惊叹王安石高超的概括能力和 要言不烦的智慧。)2 .补充相关与王介甫书原文的重要语句,看看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谴 责有多犀利。第一是“侵官”。“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 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第二是“生事”。“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 者毁之,弃者取之,放破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答司马谏议书 15.2 司马 谏议书 活动 设计 2021 2022 学年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