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红楼梦》诗歌鉴赏专题练习--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著阅读《红楼梦》诗歌鉴赏专题练习--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名著阅读红楼梦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访妙玉乞红梅(清)曹雪芹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份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山路梅花(宋)冯山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14.关于这两首诗的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诗作为一首叙事诗,通过宝玉的视角叙写了一次踏雪寻梅的经历,以大土嫦 娥虚写妙玉,表现了其高洁的情怀。B.冯诗写山路梅花,不添香着色,不写疏影横斜,却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梅花
2、带来的春 意,生意盎然,饶有情趣,实属旅途即兴之佳作。C.冯诗思路清晰:先写停车揭帷去赏梅,次写下车后折梅觉春意,后写折梅后产生旅 途不时想见梅花绽放的期望,最后写发自内心的赞美。D.两首诗描写梅花各有侧重。曹诗紧扣诗题,侧重写宝玉向妙玉乞取红梅花的过程;而 冯诗侧重写自己的感受,透漏出一丝怜惜和感伤之意。15.在红楼梦中,访妙玉乞红梅是贾宝玉所作。在宝玉念出第一句时,黛玉摇 头笑道:起的平平。”宝玉念出第二句时,黛玉湘云都点头笑道:”有些意思了。请分 析第二句为何有意思。【答案】九、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杏帘在望林黛玉(曹雪芹)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苓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
3、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注)这是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时,林黛玉替贾宝玉为大观园中一处景点杏帘 在望”所作的诗,元妃认为是宝玉所作四首中最好的。杏帘句:从明代唐寅题杏 林春燕一诗中红杏梢头挂酒旗化用而来。帘,酒店作标志的旗帜。招,说帘飘如招 手。存:荐菜,水生,嫩叶可食。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出句用典,传达出春风中红杏梢头酒旗飘扬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对句自然 引出山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式的农庄生活一片向往之情。B.一畦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香,好像在预告丰收 的年成。颈联描绘了这片理想的乐土远远望去幸福而安谧的景象。C.
4、尾联借景抒情,以颂圣结束全诗,流露出对没有饥荒的太平盛世的颂美之情, 这也体现了应制诗粉饰现实的一面。D.全诗点面结合,笔法细腻,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充满了一种怡然自得的农庄生活 气象。2 .颔联在写景上运用了哪种手法?描绘出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试题答案1 .C2 .名词排列/意象叠加/列锦的组句手法。本诗颔联上句由菱衿鹅儿水四 个名词(意象)排列组成,下句由桑榆燕子梁四个名词(意象)排列组成。 鹅儿在长着菱角和苓菜的水面上嬉戏,燕子飞越桑榆之间,取树枝在梁上筑巢,描绘出一 幅生动活泼的农庄图。试题解析1 .试题此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
5、都有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 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C项,尾联借景抒情错误,尾联无 景物描写,抒情方式应是直抒胸臆或者直接抒情。故选co2 .试题此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 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 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 )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 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 )结合相关诗句说
6、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 )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4 )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 歌的意境解释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形成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 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 +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o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 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本题颔联”很明显全 是名词
7、,说了九种事物,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天净沙秋思。我们把诗歌中堆砌名词意象 的方法叫做名词排列或意象叠加或列锦。所谓列锦,即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 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的一种修辞。鹅儿在长满莲藕和水草的水中自由嬉戏,房前屋后桑榆成荫的人家里,燕子 在房梁上呢喃。虽然没有用动词在景物名词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但并不影响诗句的自然 流畅,而且还拓展了诗句的表意空间。十、阅读红楼梦中终身误枉凝眉两首曲子,回答1520题。【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土晶莹雪;终不忘, 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
8、,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15 .这首曲中,金玉良缘木石前盟”分别指的是贾宝玉和、之间的关系。其中有 些语句使用了谐音字,如雪与谐音。从曲子的内容看,这里描述是贾宝玉结婚之 (填写前或后)的情形。【枉凝眉】一个是闾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 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16 .下列曲子里的事物,都指同一人的一项是A.金玉高士B “玉”石“美玉”C.玉木仙葩D.金仙葩高士17 .对这两首曲子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枉凝眉中所说的奇缘与终身误中的良缘所指相同。18
9、 枉凝眉中枉自空劳与终身误中的美中不足同义。C.终身误中空对的也就是枉凝眉中的水中月镜中花、D.终身误中“寂寞”是因为枉凝眉中眼中的“泪珠”已经流尽。18 .有人想用孟子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观点来劝说贾宝玉,你觉得合适吗?说明理 由。19 .这两首曲子,运用了相同的写法。请选择一种,结合具体语句,写出其表达效果。20 .终身误中有许多三字结构开端的句子,如都道是”空对着,请从你 读过的词中,写出两个这样的句子。答案解析15. ( 4分)答案:薛宝钗林黛玉薛后16. ( 3分)B (金高士指薛宝钗玉美玉石指贾宝玉木仙葩 指林黛玉)17. ( 3分)D ( A 奇缘”指木石之间良缘”指金玉之间。B
10、枉自空劳指宝 黛之间美中不足指宝玉和宝钗之间。C 空对的对象是薛宝钗)18. ( 4分)参考答案:不合适。孟子是假设都想得而不可兼得,而贾宝玉一心想得到 林黛玉。用这句话劝说他是不合适的。答出不合适,1分。说清理由,3分。19. ( 4分)答案示例: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都道是金玉良缘对俺只念 木石前盟,写出了宝玉对黛玉的一片痴情;水中月对镜中花,写出了二人关系的飘 忽不定。语言简洁,节奏鲜明,读来上口。另外,选取比喻也可以。答对修辞方法,1分; 分析合理,3分。20. ( 4分)答案示例:(1)怎敌他,晚来风急(2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合乎要求即可。十一、阅读
11、枉凝眉,完成1 2题。枉凝眉一个是阑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令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 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 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1 .对以上红楼梦曲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曲是在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以元代为盛。B .枉凝眉即曲牌名。C.曲的语言比词更加灵活,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口语。D.词是用来阅读欣赏的,不能歌唱,而曲主要是用来歌唱的。2 .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 .阑苑仙葩指林黛玉是绛珠仙草转世,美玉无瑕指贾宝玉由宝玉转世。B .心事终虚化指贾、林的爱情最后只能以悲剧形式
12、结束。C .枉空都说明贾、林的爱情无论发展到何等生死不渝的程度,而在当时的环境 下只能是一场空。D.最后一句是说,贾、薛结合后,林黛玉只能以泪洗面,哭了一年又一年,最后为 爰泪尽而逝。3 .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 .本曲诗味隽永,凄婉缠绵。B.本曲句子有长有短,风格亦雅亦俗,比喻形象贴切。c.这首曲子谴责了负心的贾宝玉,而对林黛玉却寄予了无限的同情。D.此曲节奏和谐,音韵优美,读来朗朗上口,有很强的音乐性。答案:1 . C2 . D3 . C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临江仙柳絮薛宝钗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
13、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红楼梦中薛宝钗所做的一首柳絮词,该词因不落俗套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 头的作品。B.上片几曾、岂必的反问句式,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为下片抒写柳絮的心愿 做了铺垫。C.词的最后两句,直接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使整首词的主题得 到了升华。D.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开朗豪放的封建淑女自我个 性的写照。16 .红楼梦中写到,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 你是否赞同史湘云的看法,请简述理由。(6分)参考答案:17 .D (开朗豪放不对,应是
14、“聪慧世故)18 .赞同。理由:卷得均匀,用拟人的手法(1分),生动地再现了风吹柳絮的情形: 均匀”既表现了春风的徐缓,(1分)又表现了柳絮的舞姿柔美,缀急有度;(2分)风吹 柳絮的情形如轻盈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1分)答不赞同的,只要言之有理,酌情给分。十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螃蟹咏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 人太毒了些。(注)敌腥:抵消腥气。用菊:指所饮非平常的酒,而是菊花酒。传说
15、重阳饮菊花 酒可辟除恶气。性防积冷:蟹性寒,食之须防积冷。【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A .霭本义为云气,首句中的“桂霭指浓郁的桂花香气,用视觉来写嗅觉,手法 新颖独特,令人回味无穷。B .首联中的长安涎口”指的是京都里的馋嘴。佳节吃蟹是富贵人家的习惯,故以长 安代指富贵权势之家。C .颔联第一句,作者直抒胸臆,写自己眼前道路不明加郁悲愤之情显露于字里行间。D .尾联写螃蟹在锅釜中被煮熟,只能空馀禾黍香,就螃蟹而言,已经被人食用, 明月光、禾黍香已与它无关。【小题2本诗是如何抒情的?请结合颈联予以赏析。【答案】【小题1】C【小题2】(1)全诗使用的抒情方式、手法是托物言志(
16、借物抒情、借物讽人等1(2)颈联 第一句写酒都不能抵挡蟹的腥气,只能靠菊花。暗指在黑暗现实的政治中,面对丑恶人物 要坚守自我,不能忘了自己菊”的品格和初衷;颈联第二句写蟹性寒,食之须防积冷, 一定要用姜。暗指要用在黑暗腐朽的政治环境中,要战胜甚至消灭丑恶人物,要有更老辣 和更高明的方法和手段。【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作者直抒胸臆错误。本诗 是一首咏物诗,眼前道路无经纬指螃蟹爬行时不管眼前道路的纵与横,作者以此写自己 前路不明,是托物言志。故选co【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的首联,点明了食蟹的季 节和环境;颔联为诗中的警句;颈联写了对付螃蟹
17、之法;尾联写螃蟹的下场。薛宝钗借咏 颂螃蟹,以斥责不守礼法、背弃仕途的叛逆行为。作为封建卫道者的薛宝钗,则借吟咏螃 蟹这个小题目”寓大意思,嘲笑和辱骂封建阶级的叛逆者,攻击宝黛所走的反对封建 宗法制度的叛逆道路是错误的,行不通的。全诗以蟹取喻,用笔老辣,极尽讽刺。所以全 诗使用的抒情方式、手法是托物言志。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的意思是:酒 也敌不过你那腥味还得用菊花,为防腹内积冷吃时定要多加姜。酒未敌腥还用菊暗指在 消灭贪官污吏的同时不能忘了自己菊”的品格和初衷。性防积冷定须姜中性防积冷”, 意即蟹性寒,食之须防积冷。定须姜,这里指要用比他们更老辣的手段除掉他们。暗指要 用在黑暗腐朽的
18、政治环境中,要战胜甚至消灭丑恶人物,要有更老辣和更高明的方法和手 段。十四、临江仙咏絮薛宝钗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12.下列对此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描写白玉堂前柳絮飘扬飞舞,均匀有度,却不得已委身于东风的情景。 B.上片最后两句,连用两个反问,否定了柳絮最终随水流逝,委落尘土的结局。 C.下片前两句描述了尽管柳絮随风飞舞,忽聚忽散,柳枝依然长条飘拂的情景。 D.本词上片写景,描绘一幅春景图;下片言志,抒发作者与众不同的思想情感。13.下面诗句中,柳絮这一意象
19、所表达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难绝难留难挽抚,任扬任坠任摧欺。无名氏柳絮B.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唐薛涛柳絮C.缭绕晴空似雪飞,悠扬不肯着尘泥。宋朱淑真柳絮D.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宋韩琦柳絮14.宝钗说: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 才不落套。不落套即不落俗套,指诗文或其他艺术在立意、手法等方面有独创性。宝 钗写柳絮在立意上的“不落套,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诗歌谈一谈。答案12. AA项,”却不得已委身于东风的情景”理解有误,前两句描写的是写白玉华堂前面,春风轻拂,漫天飞絮,春风轻拂,漫天飞絮,/nuj.。翩起舞,舞姿轻盈优美,节
20、奏均匀适度,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13. C A项,难境难留难挽抚,任扬任坠任摧欺,写出了柳絮任风随意欺压,不能左 右自己,四处漂泊的悲惨。B项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写出上天给柳絮本 来的命运就是无情的,一意让它南飞北飞,飘忽无定。表现的是柳絮随风飘飞,漂泊零落 的无助之感。C项,缭绕晴空似雪飞,悠扬不肯着尘泥”,写柳絮飘飞的情态,它们似自 惜洁白,不肯轻易坠地,污于泥淖,因而在晴空之下,缭绕似雪。表现了柳絮洁身自好的 高洁品质。D项,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表现的是柳絮在东风的吹拂下四 处飘飞,漂泊无定的无奈。故选Co14.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一句中,柳絮
21、飘飞的地点是在充满富贵气 象的白玉堂前,飘飞的姿态是轻盈、均匀、优美的,流露出欣喜之情。几曾随逝 水,岂必委芳尘一句中,作者用两个反问句描绘了柳絮不再是漂泊零落的,而是积极向 上的形象,表达了不愿意随波逐流、飘坠尘埃的志向。最后三句,柳絮被嘲笑的无根, 却成为扶摇直上的优势,抒发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卜五、阅读下面红楼梦中史湘云的两首诗歌,完成1214题,(共9分)咏白海棠和韵(其一)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自是霜娥偏爰冷,非关倩女亦离魂。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供菊弹琴酌酒喜堪传,几案婷婷点缀出,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霜清纸帐来新梦,圃
22、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注】倩女离魂,旧指少女为爱情而死,出自离魂记。传,同伴。12.下列对咏白海棠和韵(其一)的分析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突兀而来,说神仙降都门,种得蓝田玉,把初见海棠的惊喜之情和盘托出。B.颔联用神话传奇来表现白海棠,自是非关一正一反,凸显了白海棠的神韵。C.颈联采用了拟人手法,捧出何方雪添来隔宿痕”写出了雪后白海棠的姿态,D.尾联既表现了诗人对白海棠的喜爱之情,也表达出唯恐其孤独寂寞的关切之情。13.下列对供菊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诗人弹琴饮酒,更喜同菊花为友:菊花立在案桌之上,点缀清幽。B.颔联:隔着座位闻到菊花
23、散发的清幽香气:抛开书本观赏着菊花的美丽,C.颈联:菊花为诗人带来新的梦境:回忆起圃冷斜阳”中的赏菊情景。D.尾联:诗人与菊花情趣相投,傲世独立:桃李不抵风霜,驻足于春风中,14.咏白海棠中倩女离魂供菊中“三径都运用了典故。下列诗句中,没 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3分)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B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已先斑(陆游书愤)D.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曹雪芹红楼梦)阅读答案:12 .(3分)C ”写出了雪后白海棠的姿态错。13 .(3分)D 桃李不抵风霜,驻足于春风中错。14 .(3 分)A十六、阅读下面两首诗
24、,按要求回答各题。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曹雪芹秋花淡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熟短黎,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苏轼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萤促机杼。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注释:瓢rud :点燃。繁qing :灯架,蜡烛台。脉脉:细雨连绵。此词创 作
25、于公元1094年8月。是时,作者由定州贬往英州、惠州。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在诗人眼中,蜡烛也具有灵性。曹诗中它会同主人公一起因悲愁而流泪,在这里, 外界的物象被赋予了强烈的主观情感,正像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B.曹诗共用了十五个秋字,五个风字,五个雨字,对秋意极力铺陈渲染, 反复咏叹,形成一种秋气弥漫、秋味浓郁的诗境。C.苏诗中更听寒萤促机杼一句深秋蟋蟀的鸣叫,引出似在催促妇人织布之意,表 现诗人沉浸于田园生活,不畏贬谪的达观态度。朴中见真,实中见情。D.苏诗中夜凉枕簟已知秋”这句明写秋凉,实写人心之凄凉,与李清照的词佳节 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有异曲同工之妙。2.比较
26、两首诗,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不同时空的两位诗人,面对萧瑟的秋景,各选角度,倾诉心怀,曹诗描写了风雨之 夜的情境,苏诗描写了雨夜梦醒的情景,共同表达了主人公伤秋的悲情。B.两位诗人都描写了秋雨之凉,并擅长以声写雨。曹雪芹描写了秋雨伴着漏声潇潇而下的情形,苏轼则被梧桐叶上的秋雨声惊破梦境。14 .D(无怜惜和感伤之意)15 .寻春问腊意为在冬天寻找春色,虽不着梅字,但冬天惟有梅花盛开,实也指红 梅,这样写梅,可谓妙法。蓬菜”原为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此处乃杨翠庵之代词,着实贴 切,又为以下的铺写敞开了大门,使全诗结构谨然,因此有些意思”。二、阅读下面两首判曲,完成下面小题。终身误清曹雪芹都道是金玉
27、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土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喜冤家清曹雪芹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觑着那,侯门艳质如蒲柳; 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16 .下列对两首判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终身误喜冤家是对黛玉、宝钗、迎春三位女子命运预示的判曲,红楼梦 借助判词与判曲,以现实主义手法勾勒金陵十二钗形象总纲。B.终身误以山中高士喻宝钗之贤,以晶莹雪喻宝钗之冷,寥寥数语,勾 勒出一个立体的宝钗形象:高洁中见淡漠,端庄处显无情。C.喜冤家引用“中山狼”的典故来喻指孙绍
28、祖,又化用蒲柳之姿,望秋而落 暗示迎春婚后的不幸遭遇,喜为虚妄,恨为实情。D.终身误以宝玉口吻自诉,喜冤家以迎春亡魂口吻控诉,两首判曲基调哀怨,C.两位诗人都擅长化用前人诗句表达情感。曹诗中罗衾不奈秋风力巧妙地化用李 煜词句罗衾不耐五更寒;苏诗中梧桐叶上三更雨一句化用了温庭筠词句梧桐树, 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D.同是写秋,但两首诗体裁并不相同。曹诗是一首拟乐府诗代:犹拟仿作” 之意。而苏诗由语言形式可判定是一首七言律诗。3.两首诗都因秋雨引发悲秋之情,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主旨的不同。【答案】1.A2.B3 .曹诗着力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气氛。全诗环绕着秋字,通过一系列秋天景物的淋 漓渲染,展示了陷
29、于恶劣环境的孤弱少女的满怀愁绪和无边伤感,从而预示她难以逃脱的 悲剧前途。全诗先写秋夜景物,再写秋风秋雨的氛围,中间十二句,具体地细致地抒写孤 寂凄苦的情怀。最后,通过彻夜未眠的诗人所见的晨景,抒发她对无休无止的悲剧的预感。 秋窗风雨夕这首词,是林黛玉在秋天萧瑟风雨的助力下,感怀身世所作。她对命运的 担忧、对爱情的无助,都写在了诗中。苏轼这首词的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弟弟子由袒露如 秋凉之离情苦,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传达了思弟之离情苦。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子 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名写秋凉,实写人凉。进一步从感觉上和听觉上渲染了他此时此 地的凄凉心境。秋夜本来含有凉意,睡在竹床上更觉冰凉,感到大
30、自然的寒秋到来了,人 世间的寒秋到来了。然而,此时作者又产生了泰然心态,听到了一种特别亲切和谐的声音。 时至暮年,作者仍壮心不已。【解析】L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正像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错误。曹诗里的蜡烛使用了拟人修辞, 诗人赋予蜡烛以人的情感态度流泪,可见诗人情感是外露的,直白的,并非王国维笔 下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语皆情语指出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有情思,强调 情思要通过写景表现出来,属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故选A。4 .本题考查比较两首诗后对异同点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两位诗人都描写了秋雨之 凉错误,曹诗不单纯写秋雨,应该是风雨并举,主要写秋风之凉罗衾不奈秋风力”丝 绸
31、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故选B。5 .曹诗二十句,竟用了十五个秋字,着力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如果联 系全书其它诗词来理解,这个秋字还应有它更深的含意。全诗环绕着秋字,通过一系 列秋天景物的淋漓渲染,展示了陷于恶劣环境的孤弱少女的满怀愁绪和无边伤感,从而预 示她难以逃脱的悲剧前途。全诗可分为三大部分:一、开头四句,先写秋夜景物,再写秋 风秋雨,造成一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氛围,为主体部分的抒写作了环境铺垫。二、中 间十二句,具体地细致地抒写孤寂凄苦的情怀。三、最后,通过彻夜未眠的诗人所见的晨 景,抒发她对无休无止的悲剧的预感。全诗情景交融,景为情设,情因景生。凄风苦雨的 秋夜,一个重病少
32、女酸苦的哀思,悲凉的情绪如浓重的暗夜压在她的心头。这个犹如娇花 嫩草的少女,孤单寂寞地住在潇湘馆里,听着暗夜中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棍,想着自 己凄凉的身世和未来渺茫的前程,怎能不痛断肝肠。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突然到来的秋风秋雨,惊破了她绿色的幻梦,预感到她短暂的青春年华就要逝去了,这是 多么值得人同情。对黛玉将来因悲愁泪尽而死,秋窗风雨夕是一次重要的铺垫。秋窗 风雨夕这首词,是林黛玉在秋天萧瑟风雨的助力下,感怀身世所作。她对命运的担忧、 对爰情的无助,都写在了诗中。此时的林黛玉和贾宝玉,虽然早已经心意相通,黛玉对薛 宝钗也已经没有了敌意,反而当作姐妹。但是,小儿女的情怀,在大环
33、境之下,是算不得 数的。窗外风雨大作,小儿女们只能躲在小楼里面写写诗词,调侃几句,如此而已。半点 做不得婚姻大事的主。所以说,风雨飘摇,有心的诗人,只能借诗作派遣自己的愁绪。苏轼这首词的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弟弟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下片为路途上的美 好回忆。全词点化运用前人词句,巧妙传达了思弟之离情苦。寓情于景,于物有情;如夜 凉知秋,如寒萤促机;朴中见真,实中见情。然而,仍不免有“惊魂未定,岂谓天幸, 得存此生”的余悸潜于词中。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词是从梧 桐叶上三更雨写起的。他巧妙地点化运用了唐代温庭筠更漏子词来抒发其贬怨离情 的。也正是夜半三更,一场秋雨,惊破了东坡
34、的梦魂。除了 离情,他眼前一切皆空。京 都无处觅,穷达成幻影。夜凉枕覃已知秋,更听寒蛰促机抒。名写秋凉,实写人凉。 进一步从感觉上和听觉上渲染了他此时此地的凄凉心境。秋夜本来含有凉意,睡在竹床上 更觉冰凉,感到大自然的寒秋到来了,人世间的寒秋到来了。然而,此时作者又产生了泰 然心态,听到了一种特别亲切和谐的声音:更听寒蛋促机杼。东坡前往惠州,身不由己, 处境苍凉。在此窘况下,他首先想到的竟然是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竟然如寒蛰那样催促着 农妇早起织布。这是东坡爱民的可爱的品格。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在上半夜人睡 时,梦中历历来时路。走这条遥远而漫长的路,要历经河北、河南、江苏,然后进入江 西。一
35、路风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到达虔州,还在清江畔的歌舞亭里接受好友的宴饮 享受。宴会虽小,可雄风不减当年。江亭醉歌舞尊前”又遇知己人。别来不寻常, 人人必有心与绪。三句不离行,仍是和友人话兄弟情、未竟业。最后一语,与上片最后 一语照应,如出一辙,实为作者出世思想的进一步升华。时至暮年,作者仍壮心不已,诚 为可贵。满含愤懑,揭示了封建礼教下包办婚姻的吃人本质。14 .宝钗聪慧,在婚姻中却终究难得一人心;迎春良善,在婚后却被丈夫凌虐至死。 试分析两首判曲在慨叹两位女子不幸命运时所运用手法的异同。15 . A【解析】A.以现实主义手法勾勒错,红楼梦以浪漫手法勾勒金陵十二钗形 象总纲,非现实主义。16
36、 .相同点:(1)都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曹雪芹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终身误 喜冤家中的黛玉、宝钗、迎春三位女子命运进行预判,借助判曲,以浪漫主义手法对 三个人物的形象进行勾勒。(2 )都运用了典故。终身误中“举案齐眉运用梁鸿孟光的 典故,喜冤家中中山狼一句运用中山狼”的典故。(3 )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宝钗、迎春二人本身性格值得称颂,本应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结局均不幸,性格的美 好与命运的不幸形成对比,凸显人物命运的不幸。不同点:终身误运用第三人称,通过 宝玉之口表现了与宝钗相处时的冰冷感受,说明宝钗在婚姻中终究难得一人心。喜冤家 运用第一人称,通过迎春之口直接表达自己的悲惨命运。【解析】相同
37、点:都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终身误中的金玉良缘”是在讲贾宝玉与薛宝钗之间的姻 缘,而木石前盟”是指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凄美爱情。喜冤家以贾迎春亡魂口吻对 孙绍祖作血泪控诉:先诉其不念当初、忘恩负义;再诉其淫荡成性,直把公府千金作践得 魂散香消。曹雪芹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终身误喜冤家中的黛玉、宝钗、迎春三位 女子命运进行预判,借助判曲,以浪漫主义手法对三个人物的形象进行勾勒。都运用了典故。终身误中举案齐眉运用梁鸿孟光的典故,说明既然封建包办婚 姻使宝玉不能与自己所爰的黛玉结合,那么新妇宝钗纵使变成了孟光那样举案齐眉的贤妇, 也不可能抚慰平息他痛苦不满的心情。喜冤家中中山狼一句运用中山狼”的 典故,
38、是说迎春丈夫有如忘恩负义、不讲情面的豺狼野兽。诗歌引用中山狼典故,其 含义暗指迎春丈夫孙绍祖有如狼一样恩将仇报。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宝钗聪慧,在婚姻中却终究难得一人心;迎春良善,在婚后却被 丈夫凌虐至死。宝钗、迎春二人本身性格值得称颂,本应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结局均 不幸,性格的美好与命运的不幸形成对比,凸显人物命运的不幸。不同点:终身误运用第三人称,主要描写红楼梦的主角贾宝玉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态度, 写贾宝玉婚后仍不忘怀死去的林黛玉,写薛宝钗徒有金玉良姻”的虚名而实际上则终身 寂寞。通过宝玉之口表现了与宝钗相处时的冰冷感受,说明宝钗在婚姻中终究难得一人心。喜冤家运用第一人称,通过迎春之口直接
39、表达自己的悲惨命运,迎春婚嫁后一年 就被丈夫孙绍祖作贱而死去,迎春的婚姻是不幸的,其结局是悲惨的,从而揭露了迎春婚 姻的悲剧。三、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描写了贾府制灯谜、猜灯谜的场面。阅读下面其中的四个灯 谜,完成后面的题目。灯谜(一)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灯谜(二)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灯谜(三)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灯谜(四)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 性中自有大光明。21 .请分别列出上述灯谜的制作者。(4分)22 .制灯谜、猜灯谜场面的描写有何
40、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答案】23 .元春探春迎春惜春(4分。每个1分)24 .表现了贾府中不同人物的学识和才华;暗示了人物的命运走向;以乐景写哀 情,增添了悲剧氛围,深化全书主旨。(4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 点得4分)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红楼梦第48-49回,因薛蟠外出香菱被带进大观园,跟林黛玉学习写诗。黛玉让 她以昨夜的月为描写对象练习。她先后写了三首,下面是第一首与第三首。()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三)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
41、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缘何不使永团圆!13 .香菱即甄土隐的女儿(填人名工14 .下列说法说法错误的一项是(1A .香菱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 返故乡B .上面两首诗都是近体诗。C .玉镜冰盘都是借代,指月亮。D .两首诗体现出作者对色彩感觉敏锐。15 .黛玉评论前一首措辞不雅,众人评论后一首新巧有意趣,请具体说说后一 首哪些地方优于前一首。【答案】16 .甄英莲17 . C 玉镜冰盘都是借代错误,这里把月亮比喻为玉制的镜子,冰做的盘 子,以显示其光清冷皎洁,亮而圆的特点。是比喻的修辞。18 .第一首语
42、言俗套、直白;内容单薄,只是反复描写“月亮很亮,没有表达什么感 情,立意较浅。第三首语言委婉含蓄,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有关;内容上,借月怀人, 寄情于景,以寒为骨(诗眼),表达了凄凉幽怨的感情,有身世之慨;立意开阔深沉, 由个人之思联想到普天之下游子思妇之愁。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临江仙柳絮薛宝钗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19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红楼梦中薛宝钗所做的一首柳絮词,该词因不落俗套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 头的作品。B.
43、上片几曾、岂必的反问句式,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为下片抒写柳絮的心愿 做了铺垫。C.词的最后两句,直接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使整首词的主题得 到了升华。D.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开朗豪放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16.红楼梦中写到,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你是否赞同史湘云的看法,请简述理由。(6分)【答案】15 .D (开朗豪放不对,应是“聪慧世故)16 .赞同。理由:卷得均匀,用拟人的手法(1分),生动地再现了风吹柳絮的情形: 均匀”既表现了春风的徐缓,(1分)又表现了柳絮的舞姿柔美,缀急有度;(2分)风吹 柳絮的情形如轻盈优美
44、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1分)答不赞同的,只 要言之有理,酌情给分。六、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1 12题。满纸荒唐言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咏菊林黛玉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嚼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1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满纸荒唐言是作者的高明预见,每个人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红楼梦。B .满纸荒唐言的作者借红楼梦给世人消愁解闷,同时寄托了内心的感慨。C .咏菊的颔联描写黛玉临霜作诗、对月吟咏的情景,富有美感。D .咏菊的尾联借写陶渊明歌咏菊
45、花的高风亮节,暗示作者高洁的品格。12 .曹雪芹借咏菊中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表达了自己的心 声,请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4分)【答案】11 . B 红楼梦给世人消愁解闷有误,作者把自己的一生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 和提炼。作品看似荒唐,却是一个葬送旧时代的悲剧故事。12 .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我们从林黛玉的诗中听到了曹雪芹的心声,这两首 诗是二者之间激起的回响和共鸣,都表达了诗人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满纸荒唐言出现在小说第一回,曹雪芹直接抒情,开 篇明义,概述整部小说的大意。结语是一个反问句,表明了此书谁能读懂的感叹。咏菊 是林黛玉咏物抒情,借菊的品质抒自己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情怀。(每点2分)七、阅读下面这首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的诗歌,完成各题。问菊林黛玉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蛋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注孤标:孤高的品格。标,标格。笔::蟋蟀。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想知道秋天的信息,众人皆不知,只有问东篱下的菊花,将诗人自己 的情怀赋予了菊花。16 颔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菊花不与百花争艳、深秋开放的特点。C .颈联交代菊花生活的环境,直接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