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项目.docx
《文化创新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创新项目.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水,儒释道同源讲中国文化故事,讲中国人故事,其实就是讲中国人日常言行举止,生活法律规范,和伦理 道德的故事。这句话该不该说,怎样说?那件事该不该做,如何来做?背后实质反映的是国 人信任的“好”与“坏”标准。久而久之,益人利己的好事做多了,社会渐渐形成一整套符 合本民族百姓思维习惯的礼仪思想和礼仪法律规范,且其精髓渐渐深化人心,进而内化成中 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并贯穿于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最终去伪存真,连续累积构成一种文化。中国的文化有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文化体系。通常,讲儒释道,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和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汉传佛教)。“释”讲的是古印 度太子悉达
2、多乔达摩,弃皇位而出家追求解脱苦难的平稳,最终在菩提树下觉悟成圣人后 而创立的宗教。因悉达多乔达摩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或佛教。这里需要说明一下, 受西方语境的影响,现代汉语中常把“三教”直接等同于三种“宗教”,其实未必精 确 。中国传统典籍里,“三教”之“教”字,仅是“教化”之意,而非现代西方 宗教学所说的“宗教”(religion)。中国的佛教得益于印度佛教东传。公历纪元前后,印度佛教开头由印度经西域,沿着丝绸之 路传到中国的,经过长时期传播,和本土化吸取、消化、进展,而最终形成具有中国本土意 识,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式佛教。佛教起始于印度,进展在中国,又远传于日本、韩国和东南 亚我国。而
3、佛教在印度本土由于受到印度教及后来传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的排挤,约在公元八、 九百年左右,在印度本土渐渐消逝消亡。而能保存佛教并进展佛教的中国就自然而然成了当 今世界佛教的真正家乡。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伊斯教、犹太教、印度教、东正教等宗教一样,是一种外来的文化 输入品。但是,为什么就只有佛教能顺畅地从印度传入中国,并且被中国主流文化所欣然接 受?佛教竟能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了果?佛教在中古早期传入中国,不仅是 中国哲学史和宗教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胡适语)。佛教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审 美、语言等各个领域和层面,是中国文化中一个不行分割的重要组成局部,且对其他社会领 域有着剧烈的
4、渗透和广泛的影响。佛教对现代的中国人来说,已经是自然 的熟识熟知,甚至几乎让人遗忘佛教是一个外来的 宗教。谈中国佛教,就必需从它当时传入中华疆域的时间议起。禅宗公案中有一个问题曾被 反复提及:“如何是佛祖西来意? ”即佛教因何从西方传入中土?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闻名 的回答,但却都不是直接的回答,而是将之视为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然而,闲聊瞎侃或可 以如此,可是做学问,追溯历史源头却不能这样马虎,草草了事。英国人汤因比曾提出一个闻名的论断,即宗教的大进展往往跟随一个帝国的崩溃而来。佛教 在中国的传播深化,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得益于两汉时代儒家文明的政治秩序崩溃之后,持续 近四百年的政治分裂和社会危机,
5、这样一个根基动摇的社会“成为异域思想和制度得以植入 的极有盼望的温床二在这样一个人们难以预知福祸和将来的灾难时刻,佛教恰好踩准时点 进入、植入中国,至少在肯定程度上给了人们精神上的安静和指引,让他们通过对此岸世界 的追求摆脱现实世界中的焦虑苦痛。当然,这应当是强调、解释时间把握的刚刚好,恰逢合 适的机会。就时机而言,佛教植入中国的时间是恰到好处。然而更重要的是,佛教的核心价值观理念符 合国人的抱负愿望。假如佛教没有贴切中国百姓信仰的合适内容,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落地 几乎是不行能的。佛教,和中国本土的儒教和道教一样,具有一种相像相近,甚至相同的价 值观取向,共同的基因打算了佛教在中国的前途命运。
6、明显,佛教适合并回应了中华民族的 精神要求,并胜利地融合进中国主流文化之中,最终成为支撑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中华文化共同体最初形成,主要是在农耕地区,以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齐鲁文化,以老子、 庄子为代表的荆楚文化,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文化,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文化,以墨 子为代表的平民文化等思想才智交织碰撞,诸家百子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形成了中华文化共 同体的基本价值观念。这个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不断地融合了一些源于其他族 群的文化,特殊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文化,组成中华文化的大家庭。中华文化共同体全部组成局部拥有一个共同的价值信仰,特别敬重大自然,崇拜大自然规律,
7、 膜拜诚服大自然规律“道”的代言者-水,无论儒释道,还是其他诸子百家,都是在中国土 地上真正落了地生了根的,文化上高度认同“水”,水是中华文化的最大公约数。认同“道”, 认同“天人合一”,认同“天地人”三位一体,万事万物中“天地”规律最大,“天地人”三 者结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华文化共同体最根本的价值观念,是我们这个民族形成和进展 最根本的文化基础。水是世间万物不行或缺的重要组成局部,它以浩瀚、博大的体魄孕育了生命,又以九曲归一 的形态、奔流不息的气概启迪了人类的思想,进而启迪了人类文化的制造。从古到今,很多 人类文化的精华都与水息息相关。“水”及其变化体“云”、“冰“雪”、“霜”、“雾“露
8、”、 “雹”等共同构成了内涵丰富的“水”文化集成,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水” 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儒释道三家文化中,便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基因。儒家讲水中国古代儒家的代表孔子说:“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 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 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 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J孔子认为,水,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方自己的德行修养啊。它遍布天下,赐予万物,并无偏 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
9、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 君子的高义;浅处流淌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才智;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 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 申辩,有如君子包涵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终仍旧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擅长改 造事物;装入量器,肯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那么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 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肯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决不移 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见到大水肯定要认真观看。孔子还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仁智者乐山水,仁 智者动静相融,仁智者乐而
10、寿。“智者”的才智当如水之敏捷。假设藏于地下那么含而不露,假设 喷涌而上那么清而为泉;少那么叮咚作乐,多那么奔腾豪壮。水处天地之间,或动或静;动那么为涧、 为溪、为江河;静那么为池、为潭、为湖海。水遇不同境地,显各异风采;经沙土那么渗流,碰 岩石那么溅花;遭断崖那么下垂为瀑,遇高山那么绕道而行。水,可由滴滴雨水雪水而成涓涓细流, 而成滔滔江河,而成茫茫海洋。“智者”的才智当如“乐水”之灵感。孔子又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青春终会老去,万事万 物都将成为流水般的匆忙过客。孔子对消逝的时间、人事与万物,有如流水般永久留不住而 引发的哲思,它既有因时间消逝、功业未成而
11、导致的浅薄感喟,又具有对时间、永恒、变化 等物质运动的抽象哲学问题的深思带来的哲学感悟。百姓如江水,为官要慎笃,孔子家语云:“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可 以覆舟。”平民百姓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君王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使 船行驶,也可以使船漂浮。孔子一生孜孜追求的大同社会,原本就是个布满仁爱的世界。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水不 仅构成了儒家的思想体系,水也成为了儒家思想核心的象征。孔子口中的君子仁者身上都出 现出水的灵光。水越是安静越深不行测,就越像大智假设愚的智者。君子无所争吵,正与水“夫 唯不争”相像,“巧言令色,鲜矣仁”,“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不正
12、与水的“言 善信,事善能”相符?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和发扬孔子“仁”的思想,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化思索的基 础上,以性善理论为依据,制造性地提出了 “仁政”思想,并认为“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 下”(孟子离娄上)。为了增加其论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善用譬喻的孟子又一次借用“水” 的特性和功能,淋漓尽致地阐发了关于“仁政”的思想和主见。孟子说:“民之归仁也,犹水就下,兽之走始也。故为渊驱渔者獭也,为丛驱雀者鸥也,为 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孟子离娄上)。又说:“如有不嗜杀人者,那么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 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民心归顺仁政,就似
13、乎水顺流而下,野兽自然向旷野奔跑一样,这个趋势是谁也 阻挡不了的。他藉此警告统治者,只有施仁政于民众,以人民的利益为利益,才能使百姓“犹 水就下” 一样望仁德而归附;否那么,君王像为渊驱渔的獭、为丛驱雀的的一样,残民以逞, 必定会沦为桀与纣那样的独夫民贼,那时,老百姓就会不堪残暴,揭竿而起,推翻暴君的统 治。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屡次举出大禹治水为民除害造福的业绩,盛赞其实行王道的功德。 他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大禹想到天下有遭水漂浮的百姓,就像自己使他们沉 没一般。为了救民于水患灾难之中,禹继承了父亲鲸未竞的治水事业,薄衣食,卑宫室,栉 风沐雨,历尽艰辛,“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14、。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最终制服了洪 水,使人民安居乐业。孟子告诫统治者,只有像大禹治水那样,以天下为己任,急民众之所 急,忧民众之所忧,为民造福,才是王者应有的责任和风范。释家(佛家)讲水佛教常以水流的流转不息、易逝难追喻指人生的无常。河水奔腾不息的特征对宣扬佛教三法 印、十二因缘思想是特别恰切的。佛教的基本教义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安静”, 意思是世界万物没有恒常的存在,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迁流变动中,人的生命也处在永恒 不息的生死相续之中。生命短暂无常,无从把握,是一个苦痛煎熬的过程,而生命最大的苦 痛莫在于人始终处在生死之流循环往复,永无歇止,这恰如水流瞬间即逝,又无止无休。
15、大般涅槃经日:“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亦如画水随画随合J大般 涅槃经还将生命的消逝比作瞬间幻灭的水泡:“假设是行者为生灭法,譬如水泡速起速灭, 往来流转犹如车轮,一切诸行亦复如是。”杂阿含经也有水泡之喻:“诸比丘,譬如大雨 大泡,一起一灭。”人从生到死的过程竟如水泡起灭间短暂脆弱,而在无尽的时间之流里人 也如水泡起起灭灭、无有止歇,世间真犹如苦海无边。人只有努力修行求道才能跳出三界, 超出苦海,永断轮回而到达涅槃安静,这才是真正得到解脱。佛教把人生命的最终缘由归结为十二因缘,人生就是由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 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环节组成,其中无明是行的因,行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创新 项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