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广东省各地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
《2020-2021学年广东省各地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广东省各地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广东七下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课内阅读(2021 .广东广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以下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 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假设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 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蒙!” 蒙日:“士别三日,即更舌U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注释】书:写信。让:责备。露布:公开的文告.对以下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管理B.见往事耳见:了解C.及鲁肃
2、过寻阳 过:经过D.即更刮目相待待:看待1 .翻译下面的句子。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2 .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进步巨大,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B.吕蒙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表达了学习的重要 性。C.文章善于刻画人物,主要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地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 象。D.吕蒙读书的功效主要通过鲁肃从侧面展现,他的惊叹衬托出吕蒙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答案】1. A.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2 . C【解析】1.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
3、其特殊用 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的意思 是: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治:研究。不是“管理工应选 Ao.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 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 此题中,要注意“士(指读书的人)、三日(多日)、更(另外)”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2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从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 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册h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 顺,符合现代汉语
4、语法规范,句意尽量到达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不蔓不枝:不生蔓,不长枝;“蔓”和“枝”,名词活 用作动词,意为“横生藤蔓”和“旁生枝茎”;(2)宜:应当;众:很多。14 .考查对文言文思想情感的理解。“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深深地慨 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对世人缺 少君子之德的遗憾;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 该句说明作者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 但比喻贴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
5、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 致。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说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 庸劣世态的憎恶。参考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 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 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 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 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 什么人呢?对
6、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15 . (2021 .广东肇庆.七年级期末)阅读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杳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 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以下对选文的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
7、一项为哪一项() A.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为下文将要写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 本。B.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洁净、单纯、雅致,语言 精练而一气呵成,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C.作者在文中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进行比照,使“爱莲”的主题更加鲜 明;再通过“菊之爱”“牡丹之爱”进一步衬托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D.文章结尾运用了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说明了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 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在污浊的世间孤芳自赏,永远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答案】(1) 更加玩弄很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
8、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了。C【解析】此题考查字词意思。解答此题需结合句子的意思来分析。句意思为: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益:更加;句意思为: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亵:玩弄;句意思为: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鲜:很少。(1) 此题考查句子翻译。解答此题需结合重点字词的意思,字字落到实处,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到达词达句顺。重点词 有:予:我;独:只,仅仅;濯:洗涤;妖:妖艳; 牡丹之爱:对于牡丹的喜爱;宜:应该;矣:了。(2) 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意
9、思是: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土。联系“晋陶渊明独爱 菊“,可知作者认为菊花是像陶渊明一样,愿意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土形象; 而在作者看来莲花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 亭净植”,称得上为人正直,品行高洁的“君子”,本文将菊花与莲花进行类比,凸显出作者 对莲花的喜爱;并未将菊花的隐逸与莲花的高洁进行比照; 应选C。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 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 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
10、直 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 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 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2021 广东阳江七年级期末)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 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假设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 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 蒙! ”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
11、,结友而 别。16.以下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不压正 B.卿言多务,孰假设孤/假设曲伸呼吸 C.自以为大有所益/香远益清 D.卿今者才略/非学无以广才 .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7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案】16. D. (1)只是应当广泛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另 眼看待,长兄知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17 .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说明鲁肃敬才、爱才,两人情投意合; 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
12、进;说明孙权劝学意见的正确。(分别从三人的角度分 析,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6.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A.邪:通耶”语气词吗/不正当、不正派;B.假设:比得上/你;C.益:好处/更加;D.才:都是“才能,才干”的意思;应选D。17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但(只)、涉猎(粗略地浏览)、见(了解)、耳(罢了)”几个词是重点词 语。(2)句中的“土(指读书人)、三日(多日)、更
13、(另外)、何(为什么)、见(知晓)”几个 词是重点词语。18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意图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根据具体内容和 写作手法分析作答。从文章内容看,鲁肃过寻阳遇吕蒙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并“拜蒙母,可见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也能说明了孙权劝学意见的正 确;从写作手法看,作者写鲁肃拜蒙母,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 长进,说明鲁肃是一个敬才、爱才之人。据此理解分析作答。参考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 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
14、是应当 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 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 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 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 物这么晚啊! ”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2021 .广东汕头.七年级期末)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
15、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 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9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可爱者甚蕃()(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陶后鲜有闻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0 .以下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塑造了莲花的形象,从而含蓄地表达了 自己与莲一样的高洁品质。B.文章综合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第一段写莲的形象和品格,先描写后记叙,第二段以 莲自喻,先抒情后议论。C.
16、本文先后用菊花和牡丹衬托莲花,用菊花属于从正面衬托莲的品格,用牡丹属于反面 衬托莲的美好形象。D.本文和陋室铭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都对所描写的事物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 绘,都表现了作者的高洁品质。【答案】19.多靠近赏玩少(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20. B【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 础上来分析、推断词义。(1)句意为: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2)句意为: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亵玩,靠近赏玩。(3)句意为: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鲜,少。
17、19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再在此基础上根据现代汉 语的习惯调整句子,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1)独,只、惟独;濯,洗涤;妖,妖艳。(2)宜,当;众,多。20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 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 析即可。B.有误,第一段先记叙后描写,第二段先议论后抒情。应选B。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经过
18、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 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 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2021 广东佛山七年级期末)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 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把,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19、,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 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 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 理臆断欤?2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二石兽并沉焉/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闻之笑曰/闻之于宋君 C.转转不已/骨已尽矣D.然那么天下之事/公欣然曰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求
20、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2)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23 .本文以什么(4个字)为主要故事情节,告诉我们哪些道理?【答案】22. A. (1)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2)但凡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 找它们。23 .河中求兽;道理:一是对事物要全面了解;二是不能根据某种道理就做出主观判断。【解析】2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 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意思相同,一起;B.听到/使听到;C.停止/已经;D.然而/.的样子;应选Ao.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 意译相结合。中重
21、点词语有:求,寻找;竟,最终;得,找到。中重点词语有:凡,但凡;当,应当;求,寻找;于,从。23 .此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是:寺庙的庙门倒塌在河里,漂浮 了两只石兽;十年后,僧人重修寺庙,想在河里找石兽却找不到,又沿着下游寻找,也没 找到;寺庙里学者认为,石兽质量重,不仅不会被河水冲走,只会在河道里越埋越深,很 多人都信服学者;老河兵却说,石兽会因为沙石的冲刷往上游转动。人们最后依老河兵的 话寻找,最后找到了石兽。文章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表达,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 生活中的哲理,由文章第三段“然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
22、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也告诉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 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参考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漂浮于此。经过十 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 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钳,(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 (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 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 信服地认
23、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但凡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 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 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 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 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 漂浮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儿里外寻 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外表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 道可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2021 学年 广东省 各地 年级 下册 语文期末 分类 汇编 文言文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