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写作例文附答案解析.docx





《2023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写作例文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写作例文附答案解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3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曲线(qu) *B.腐蚀(shi)C.香蒲(pu) *D.悬殊(shu)*A.曲线(qu) *B.腐蚀(shi)C.香蒲(pu) *D.悬殊(shu)*两栖(qi)骨骼(g6)瑕疵(ci)翳例(mai)*龟裂(jun)草长莺飞(ying)粗糙(zdo)销声匿迹(ni)狩猎(shiu)风雪载途(zGi)追溯(su)模糊不清(mil)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写作文时不善于观察,目空一切,心中无物,因此,他写的作文总是空洞无物,毫
2、无真情实感 可言。B.根据香山景区的规划,每个季节都将有相应的鲜花盛开,让香山一年四季都充满花香鸟语。 C.灰太狼总以为自己设置的陷阱是天衣无缝的,但在机智的喜羊羊眼中,却是破绽百出、不堪一击。 D.早期的传教士学习中文,并用类似伪造者所使用的方法,偷偷摸摸地翻译、出版他们的教义。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能不能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是成功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B.接到举报之后,市场监督部门迅速查处了这家零售商擅自提价。C广大中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D.新航线陆续开辟,使港城机场的通达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4,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A.
3、 “在抗击疫情的日日夜夜里,战斗在第一线的无数爱心志愿者成为抗击疫情的中坚力量” 一句的 主干是“志愿者成为力量”。B. “我悲伤着你的悲伤”中的两个“悲伤”依次是动词和形容词。C. “肩负时代使命的青年一定能谱写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彩篇章”中“一定”作状语。D.“凝聚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的古典诗词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中的主干是“诗 词是家园”。D. 下列有关经典常谈中尚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是中国最占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小部分是号令, 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B. “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书”上
4、加一 “尚”字,无疑的是表 示着尊信的意味。C.尚书里的主要思想,该是“德治主义”,即只要君主的道德好,臣民自然风从。1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从汉景帝以来,历史上还出现了 真伪古文尚书,其中孔安国所著古文尚书被认为是伪书。6 .某中学初二(1)班开展了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主题班会活动。(共7分)(1)班长征集该活动宣传标语,请你拟写一则,至少要有一种修辞。(2分)(2)副班长搜集到一则材料,如下:西方媒体炒作“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已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之和”的恶意言论,在日本核废水排放计 划上拒绝发声的瑞典所谓的“环保少女”通贝里也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公然宣称
5、:中国必须要做出 彻底改变,否则人类将无法解决气候危机。请你写一段话,反驳通贝里的言论。(2分)(3)学习委员出示了下面一幅图供大家讨论。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并写出寓意。(3分)7 .默写。(每空1分,共8分)(1)读了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 ,我们仿佛听到了洞庭秋水 虎啸雷鸣般的声响,看到了其勃勃生机。(2)关雎中“, ”生动形象地写出男子对心中姑娘的深切思念,同时也 写出了他因追求不到而苦闷难眠的情状。(3)小石潭记中流水淙淙,藤蔓翠绿,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因遭贬而游 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4)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是:, o二、阅读
6、与理解(40分)(一)(14 分)大自然的语言(节选)竺可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 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 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 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 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但是
7、在大连,连 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 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 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 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 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
8、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 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 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8 .文章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为什么要先说纬度,再说经度、高下的差异,最后说古 今的差异?请从说明顺序的角度作简要分析。(3分).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 十天。10.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能否删去? 为什么
9、? (3分)11 .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分)(二)(10 分)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节选)陶妍洁物是就生物、非生物而言,候则是气候的意思。物候是生物与非生物受气候及其他环境因素影响而 出现的现象。如草木发芽、展叶、开花、结实,昆虫和候鸟来去以及霜、雪、雷等现象,统称为物候。 物候在我国由来已久,在3 000多年前就有了物候记载,比雅典人的记载早了 1 000多年。七十二物候基于二十四节气发展而来,是我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 法。夏小正中提及了动植物的鸟兽鱼虫和非生物等68种物候现象,还按月分别记录了 7种气候现象、 11种农事及畜牧现象。目前所知我国最初的物候
10、记录是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五月鸣蜩”,又有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当时人们仔细观察物候和积累经验,确定了播种、采集、收获等日期,并用 这些经验指导农林牧副渔等各项生产活动。战国至西汉期间逸周书时训解中首次将一年分为七十 二候,五日为一候,以此观测记录了物候的变化。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 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物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智慧的先民们将“五天”称为 “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 一年中的气候变化。七十二物候是古代农业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萌芽,通过对一年中气候、物候现象的观测用来应对气候
11、 变化和指导农业生产。物候的功能主要在于预报天气和时节,对古代准备农事活动起到指导作用。古人 说:“不误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为什么物候能指导农时?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非生物是一 个统一体,动植物为了生存下去,就得适应外界一切环境条件的多种变化。变化条件,通过植物出现的 现象又立刻直观地反映出来,这种反映就是物候。物候是一个无数的“天然仪器”,随时随地综合地记 录着外界所有环境条件的变化。当气候条件变化到某一数值时,植物也随之变化,由量变到质变一一开 始进入发芽、展叶或开花等。所以从植物生长发育的早迟,可知气候冷暖、干湿的变化;季节来临的早 迟,可推知农事季节。据氾胜之书耕田篇记载:“杏
12、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 将物候与耕作密切联系起来。在“凡耕之本,在于趣时”的古代,时令对于农业生产尤为重要。除此之 外,物候还被统治者用于统治农民的劳动力。如淮南子主术训的记载:“故先王之政,四海之云 至而修封疆,虾蟆鸣,燕降而达路除道则收敛畜积,伐薪木”,反映了统治阶级运用物候来“应时 修备,富国利民”。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的物候研究历史悠久,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物候的记录。B.在古代,七十二物候实际上是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C七十二物候是古代农业气象学和物候学的研究成果,主要功能在于预报天气和时节。D.统治阶级运用物候来“应时修备,富国利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学期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二 单元测试 写作 例文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