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研讨发言】靠前发力:方向与位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心组研讨发言】靠前发力:方向与位置.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心组研讨发言】靠前发力:方向与位置把政策发力点前移到个人和家庭,符合以人民为中 心和民生为本这一根本开展目的要求,也契合疫情对经 济和民生造成冲击的特点,切中(消费)需求成为经济 增长常态制约这一现实挑战,可以实现保障民生与恢复 经济良性循环两个目标的有效结合。受人口达峰和更深度老龄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 地缘政治冲突、世界经济滞胀等复杂和不确定因素的影 响,我国经济面临的长期风险和近期挑战明显增多,需 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进一步加大。从 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开展的基本面是健康的,产业和供 应链是有韧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箱也是充盈的,决 定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向好趋势仍将延续。从
2、当前来看, 我们面临最迫切的任务是应对短期冲击,稳住经济大盘, 在有效控制疫情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复苏,保持实 现预期目标所要求的合理增长速度。为使宏观经济政策 更有针对性和效力,应该把发力点前移。本文从揭示我 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对政策靠前发力的 方向和位置提出建议。从三维视角认识长期增长趋势经济增长有三个由“两分法”构成的维度,也应该 成为我们判断经济形势的视角。第一是长期和短期之分, 分别反映一段时期相对稳定的增长趋势和受周期波动影 响的增长变化。第二是宏观和微观之分,分别展示经济 总体的状况和单个的生产经营主体及消费主体。第三是 供给侧和需求侧之分,分别表现为潜在增长能力
3、和实现 增长潜力的需求保障。相应地,从“两分法”的对立统 一着眼,在三个维度的相互组合中,观察和判断经济形 势,有利于我们得出可靠的结论和对症的政策建议。许多影响因素的长期趋势性变化,会改变经济增长 的常态。当前我国面对的这样一个变化,是不期而至的 人口转折点。2021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0. 34%0, 预计2022年人口总量将到达峰值;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提高到14.2%,到达了国际上公认的“老龄社会”标准。 这个人口转折点的到来大大超前于此前的预测。固然, 人口增长减速和老龄化加深是延续多年的趋势,所带来 的供给侧挑战,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在我们的预料之中。 即劳动力本钱提高、人力
4、资本改善速度放慢、投资回报 率下降和生产率增长减速,导致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 然而,对人口最新挑战的性质做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崭新的政策含义。经济增长既要依靠要素投入和配置这个供给侧源泉, 也要靠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从需求侧予以保驾护 航。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开展阶段,投资和出口因素 对增长的拉动作用趋于减弱,转变开展方式的一项重要 内容,就是转向更多依靠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然而, 人口变化从三个方面产生抑制消费的效应,阻碍这个拉 动力的提高。第一是人口总量效应。人口同时也是消费 者,一旦人口达峰进而转入负增长,消费增长将受到极 大的抑制。第二是年龄结构效应。老年人受收入和保障 的限
5、制,通常具有较低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因此更 深度的老龄化必然带来更严重的消费需求制约。第三是 收入分配效应。由于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低,低收入者 的消费倾向高,因而过大的收入差距不利于消费扩大。 因此,从人口变化趋势及其效应看,需求特别是消费需 求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常态制约。这是认识宏观经济形 势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就业、收入和消费的短期冲击受国内外复杂环境和不确定性的影响,2022年第一 季度以来我国经济显现进一步的下行趋势,劳动力市场 也受到冲击。除了城镇调查失业率数字之外,还可以从 以下方面认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一是持续的周期性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很长时间都稳定在5%左右这个事实, 说明这
6、个水平大体为自然失业率,主要由结构性和摩擦 性因素造成。然而,2020年以来多数时间的失业率均超 过5%,超过的局部即为周期性失业。二是经济进入下行 区间。根据“萨姆法那么”,即如果最近3个月失业率的平 滑水平,比此前12个月中任一水平高出0.5个百分点, 就标志着经济处于下行区间。2022年2月份之后,失业 率水平已经到达这个基准。三是农民工就业困难加大。 2022年2月份以来,外来户籍人口失业率已经高于平均 水平,加上很多农民工返乡或者无法外出,显示出他们 面临的就业困难愈加严重。四是青年失业率高企。2022 年新年伊始,1624岁人口的失业率即到达过去两年毕 业季(79月份)的峰值水平。
7、就业是民生之本,失业、就业缺乏和就业困难,不可防止地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特别是疫情对就业 来的不利因素已经得到累积。在居民收入受到冲击的情 况下,收入预期变得越来越不确定。一方面,消费行为 受到收入减少的直接影响,甚至会伤害局部群体的基本 民生;另一方面,消费行为还受到收入预期不确定性增 强的间接影响,消费以及社会总需求受到的这种抑制, 将阻碍宏观经济的企稳复苏。的冲击具有连续的特点,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劳动力市场也好,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也好, 反映的还是经济活动的总体特征。我们还应该进一步观 察导致上述特征的微观经济基础。认识经济活动的微观 层面,最重要的表现是经济主体的
8、异质性,以及遭受冲 击时发生的分化现象。微观主体的异质性可以从以下方 面观察。从作为生产经营者的市场主体来看,目前我国 约有市场主体1.5亿余个,其中个体工商户1.03亿个。 从作为劳动者和消费者的人口来看,目前我国有14. 1亿 人口,4.9亿多个家庭;在全部人口中,34.9%属于人户 别离,26. 6%为流动人口。在全部7.8亿劳动力中,就业 人口 7. 5亿,其中非农产业占比76.4%,城镇就业占比 61.6%。在城镇就业中,灵活就业或非正规就业占比大约 为30%o农民工总数约为2.9亿,其中本地农民工1. 21 亿,外出农民工1. 72亿。这些类型和规模各异的市场主体,以及极其多样化
9、和异质性的消费主体,在经济下行时具有不一样的调整 和承受能力,实际受到的冲击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 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就业稳定性差的劳动者 和低收入群体,在经济低迷时总是首当其冲。鉴于新冠 肺炎疫情和防控措施的特点,大量这类市场主体遭遇到 难以抗拒的冲击,在这些相关领域就业的劳动者也受到 更大的冲击。政策发力点前移的方向和位置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时刻,宏观经济、市场主体、 就业人群、个人收入和家庭消费都会受到冲击。政府也 有诸多政策工具用来应对这些层面的困难,即分别实施 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改善营商和创业环境 的政策、积极就业政策和托底保障的社会政策等。在面 对常规的宏观经济
10、下行周期时,一般采用宽松的货币政 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促使实际增长回归潜在增长率。 在遭遇疫情对实体经济冲击这种特殊情况下,着眼于用 减税减费等纾困手段,稳定和保护市场主体,从供给侧 稳住产能和产业链。鉴于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居民消费 受到抑制,并且与长期需求侧制约共同作用,可能形成 对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持续障碍。因此,政策发力点应 该进一步前移,落实到对于稳定收入和消费具有最直接 效果的个人和家庭层面。把政策发力点前移到个人和家庭,符合以人民为中 心和民生为本这一根本开展目的要求,也契合疫情对经 济和民生造成冲击的特点,切中(消费)需求成为经济 增长常态制约这一现实挑战,可以实现保障民生与恢
11、复 经济良性循环两个目标的有效结合。根据普惠、通用、 直接、便捷抵达家庭的原那么,保消费主体的政策举措可 包括:扩大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工程的 给付面,甚至应该把未参保和以前未覆盖的人群纳入其 中;充分并适度地提高社会养老等基本社会保险的给付 水平;提高社会保险可得性和领取方式的知情度;必要 时直接向困难群体发放基本生活补贴;降低个人所得税 和基本社会保险的缴费率。对于在特殊时期实施非常规的扶助措施,应该把传 统观念暂时搁置起来,采取特别的认识视角。首先,提 高给付水平、减免税收和缴费,乃至支付困难补贴,都 属于特殊时刻的临时性救助,而不是也未必成为常态化 的制度安排,因而不会形成不可持续的财政负担。其次, 这些需要政府承当的直达个人和家庭的补贴工程,并不 是非生产性的额外支出,而是促进宏观经济企稳的稳定 器,以其稳定收入和消费的有效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需 求拉动力,到达促进经济复苏的目的。再次,鉴于我国 经济已经进入常态化需求制约的开展阶段,如何通过扩 大社会保护、社会共济和社会福利支出,提升居民消费 倾向、打破需求对长期增长的制约,越来越成为需要在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箱中常规配置的政策手段。通过政策 前移到个人和家庭,可以在实施短期临时应对措施中积 累长期制度建设的经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