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新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宋代书法“尚意”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在书法艺术的形与神、法 与意的关系上,更加重视和突出神与意的审美地位和意义。这表现为 轻形似、卑法度,提倡“即兴”“无意”的挥写,反对刻意求工;主张 “意造”“观韵”“真趣”,追求一种字外有字、笔简意丰、率真自然、潇散简远的艺术境界。这就使书法的点画线条及结体造型体现出更多 的主观意味和情感价值。苏轼旗帜鲜明地提出“意造”的主张:“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 信手烦推求。”所谓“
2、意造” “点画信手”即是强调主体情感表现要超 越形式和法度,以意役法,以意生法,意即是法,它使书法艺术超越 了以形写神的阶段,而走向以神写形、以神造形的境界。鉴于此,苏 轼对唐代“尚法”大师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书法态度冷漠,而 对中、晚唐和五代期间敢于冲破法度束缚,富有创新和个性的书法家 却给予了高度评价:“颜鲁公雄秀独出,一变古法柳少师书,本 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杨公凝式,笔迹雄杰可谓 书之豪杰,不为世所汩没者。”A. “你看着办吧”,看似极简的一句话,将老景率性自然的性格特征刻画出来,也为下文老晋雕刻“一日三秋”埋下了伏笔。B.小说按时间顺序写老晋为老景雕刻门匾的过程,几处人
3、物对话 既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特征,同时也构成了小说的主体框架。C.小说题目“一日三秋”是行文的线索,文中通过客人对“一日 三秋”的词义新解,将小说的情节串联起来,结构非常严谨。D.这篇小说以较小篇幅讲述了老景请人刻门匾的故事,情节虽不 十分曲折,但其叙事灵动,具有很大的文学表现空间。8 .文中的“客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9 .有评论说,老晋是一个“褒贬各半”的人物,请结合文本内容 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会陈高宗狙,隋主即命班师,遣使赴吊,书称姓名顿首。陈主答 之益骄,书末云“想彼统内
4、如宜,此宇宙清泰。”隋主不悦,以示朝 臣。上柱国杨素以为“主辱臣死”,再拜请罪。隋主问取陈之策于高 颍,对日:“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 征土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 解甲。再三若此,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 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又,江南土薄,舍多茅竹,所有储积,皆 非地窖。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夏更烧之,不出数年,自 可财力俱尽。”隋主用其策,陈人始困。及受萧岩等降,隋主益忿,谓高颍曰:“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 衣带水不拯之乎! ”命大作战船。人请密之,隋主曰:”吾将显行天诛, 何密之有!”使投其佛于江
5、曰:“若彼惧而能改,吾复何求? ”晋州刺 史皇甫绩将之官,稽首言陈有三可灭。帝问其状,对曰:“大吞小,一 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陛下若命 将出师,臣愿展丝发之效。”隋主劳而遣之。贺若弼将轻骑登山,望见众军,因驰下,与所部七总管杨牙、员 明等甲士凡八千,勒陈以待之。陈主遑遽,将避匿,袁宪正色曰: “北兵之入,必无所犯。大事如此,陛下去欲安之?臣愿陛下正衣冠, 御正殿,依梁武帝见侯景故事。”陈主不从,下榻驰去,曰:“锋刃之 下,未可交当,吾自有计。”从宫人十余出后堂景阳殿,将自投于井, 宪苦谏,不从。后阁舍人夏侯公韵以身蔽井,陈主与争;久之,乃得 入。既而军人窥井呼之
6、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 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隋灭陈).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 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B.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 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C.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 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D.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 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7、(3 分)()A.班师,指调回出征的军队或出征的军队胜利归来。文中隋主此 时并未打胜仗,只是调回军队。B.顿首,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古代九拜之一,即以头叩地而 拜。在文中即为此义。C.宇宙,指天下。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间;宙,代表 占往今来,即所有的时间、D.轻骑、轻装便捷的骑兵。如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且说 张飞自以为得计,领轻骑在前。”.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隋文帝做出撤军和攻打陈朝的决定,分别源于陈高宗驾崩和陈 后主在给隋文帝回信中表现出的傲慢。B.高颍建议在陈国收获季节对其不断骚扰,又秘密派人潜入陈国 烧其房屋,使陈国农时荒废,财力大耗。C.
8、隋文帝被萧岩的叛变激怒了,他随即下令建造战船,拒绝秘密 行事,公开替天行道,加快了灭陈的步伐。D.陈后主面对隋军的咄咄逼人的气势,不听从袁宪与夏侯公韵的建议,并与他们发生争执,躲进了井里。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译文:(2)臣愿陛下正衣冠,御正殿,依梁武帝见侯景故事。译文:13 .请概括隋朝君臣讨伐陈朝的理由。(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韩愈日薄风景旷,出归偃前檐。晴云如掣絮,新月似磨镰。田野兴偶动,衣冠情久厌。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14 .下列
9、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通过诗题可以明确,这首诗是韩愈傍晚时分写给自己的两个 好朋友的。B.首联紧扣标题中的“晚”字写起,首句交代时间,第二句交代 人物行为。C. “擘絮”用拟人的手法,形象传神,苏轼“岭上晴云披絮帽” 与之相似。D.颈联中“田野”指田园,“衣冠”借代官场,“兴偶动”“情 久厌”直抒胸臆。16 .这首诗情感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古风流人物”的名句,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 达同样意思的两句则是“,。
10、(2)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以“,” 两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地势。(3)鹏以其擅长飞翔、气势宏大而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常见意 象,如“,”就是写其飞翔能力强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觉醒年代用初心、 匠心、诚心、史心、艺心,熔铸成有质感的影像语言,追寻跨越历史 长河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电视剧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再添一部具 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照亮了同类电视剧的创作之路。觉醒年 代不仅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亦对 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
11、的呈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 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导演张永新说:“中国两千五百年不变 的车辙,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只有一条路一一觉醒。”该剧 堪称经典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对历史场景的完美再现,既有愚昧 的晚清遣老、残暴的北洋军阀、守旧的儒学大家,也有在新思想影响 下率先觉醒的青年英才、寻求救国良方的知识分子领袖,还有在近现 代中华文化史上留下的诸多人物。除了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 培、胡适等人物的 外,其他人物虽寥寥数笔却极为传神,如鲁迅、 钱玄同、辜鸿铭、黄侃等人物均演绎得十分生动传神,就连跟随辜鸿 铭的两个封建忠仆也刻画得。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1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它修改正确。20 .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与问答的方式,请任选其一简析 其构成及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n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只要你留心,这个世界就好像每天都能听到花落的声音。像樱、 梨、桃这样轻盈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谢落看作一种死亡。它们 在风的轻唤声中,觉悟到自己曾经是有翅膀的天使,便试着挣脱了枝 头,试着飞,轻轻地就飞了出去最喜欢乡间那种朴素的小雏菊,开得不事张扬,谢得也含蓄无声。 它的凋谢不是风暴,说来就来,它就那么安静地依偎在花托上,一点 点地消瘦,一点点地憔悴,然后不露痕迹地在冬的萧瑟里,和整个季 节一
13、起老去。21 .“好像”常表示“不十分肯定的推测”,有时也表示“肯定与确认”。下列各句中的“好像”与文中加点的“好像”,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曾主任没有抬头,边干着手头的工作边问站在旁边的小李: “你好像对这次的工作安排很有意见啊!为什么不能当面向领导提 呢? ”B. “警察同志,我跟死者只在街上碰过一次面,真的。”张警官 似笑非笑地看着对面的嫌疑犯:“是吗?好像你们还一起跳过舞吧? ”C.姜伟回来了,妈妈看了看他,没有说话。沉默了一会儿,她问: “老师说你今天上课的时候好像又开小差了,怎么回事? ”D.王老师扬了扬手中的一本书,问:“这是谁的书?”杨老师接 过去翻看了一下,说:“好像
14、是陈老师的,要不你问问他吧!”.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6分)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共有的价值规范及符号象征,新时代 中,文化的内涵日渐趋厚,而传统文化的现实却令人尴尬。就拿端午 节来说,古人通过端午吃粽子、挂香包、喝黄酒、赛龙舟等方式缅怀 爱国诗人屈原,传递爱国情怀;而如今的端午节,人们除了吃粽子以 外,好像它所传递的民族情怀已然淡漠。材料二:近年来,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老字号品牌,如张小泉、德州扒鸡、 五芳斋等老字号企业掀起上市潮。与此同时,早时就“出圈”的老字 号却大不如前:全聚德在2020年上半年亏掉了前两年
15、的利润之和, 天津狗不理已从新三板摘牌。材料三:西藏在保护发扬唐卡艺术的同时,唐卡产业也做大做强。通过“非 遗十产业”的方式,解锁了乡村振兴新路径。数据显示,西藏从事唐 卡绘制的人员目前已超过3000人,周边产业人员超万人,全区唐卡 年产值已突破2亿元。班级将开展以“当代青年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讨论,请结合以 上材料,写篇发言稿,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22 C (只重韵意,不论工拙”错误,原文为“山谷论书, 则突出强调韵字。书画以韵为主,工拙要须其韵胜耳”, 是“突出强调韵工拙要须其韵胜
16、耳”,可知选项曲解文 意。)23 A (B. “同苏轼的重意有本质的不同”错误,结合“宋 代书法尚意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在书法艺术的形与神、法与意的 关系上主张意造观韵真趣”可知,其本质是相同的, 都是“尚意”的。C. “因此他的见解超越了同代的苏黄等人”错误, 原文为“这种独具慧眼的评论,充分表现出他“尚意”“重趣”的执 着和真诚,也令那些毫无卓识、人云亦云,溢词连篇的书法理论家相 形见细”,只说其评论超过“毫无卓识、人云亦云,溢词连篇的书法 理论家”,米芾和苏黄各有自己独特的见识,文中没有比较三者的高 下。选项曲解文意。D. “中国书法尚意的审美风尚由此得以确立” 错误,原文为“宋人则在前人
17、论书的基础上,对意的论说进一步 具体化、明朗化,由宋前的重心意拓展到了书法作品的精神意蕴, 并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可知中国书法“尚意” 的审美风尚是在宋代确立的。)24 B (由“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可知是“尚意”的。A.由“尤 所偏工”可知重工拙;C.为王羲之的永字八法,是用笔法则,讲究笔 势,运笔之法,不是“尚意”;D.偏重字势和书法的整体布局,“尚 法”。)25 材料一先总括宋代书法“尚意”思想的某种特征,再分别 论证三位代表性书家的书法主张都具有这种特征。材料二从“意” 的独立自觉到“尚意”的形成,纵向综述宋代书法“尚意”之“意” 的历史渊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
18、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宋代书法尚意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在书法 艺术的形与神、法与意的关系上,更加重视和突出神与意的审美地位 和意义主张意造观韵真趣”,总括宋代书法“尚 意”思想的某种特征;第二、三、四段,“苏轼旗帜鲜明地提出意 造的主张”“黄山谷论书,则突出强调韵字” 米芾论书,则特 别注重一个趣字,分别论证三位代表性书家的“尚意”特征的 书法主张;第五段,“宋人这种尚意观韵重趣的审美趣味, 导致了他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排斥意在笔先刻意拘苦 的理性构思方法毫不做作地表现自己的个性真情和意趣”,总结 三位代表性书家的书法主张都具有“尚意”这种特征。材料二:第一段,”古代书论中最早提
19、出意概念的是东汉的 蔡邕” “西晋文学家成公绥他所说的意是指书法技法要靠心 灵领悟王羲之则把“意”作为评书的美学标准”第二段,“意 的意义开拓在南朝”;第三段,“至唐代,唐人之意一方面继 承前人的意在笔前思想,即重视创作法则和艺术” “宋人则在前 人论书的基础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分析以上内容可知,文章从东汉到宋代,从“意”的独立自觉到 “尚意”的形成,纵向综述宋代书法“尚意”之“意”的历史渊源。26 苏轼从“意造”的角度,含蓄的批评他们过于重视形式和 法度,他们的书法未达到以神写形、以神造形的境界:米芾从“重 趣”的角度,批评他们过于讲求“安排”,他们的书法“无平淡天成 之趣”,缺乏主体自我
20、的情趣。【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苏轼旗帜鲜明地提出意造的主张强调主体情感表现要超越形式和法度它使书法艺术超越了以形写神的阶段,而走黄山谷论书,则突出强调“韵”字。“书画以韵为主”,“工拙要须 其韵胜耳”。黄庭坚“韵”的含义,可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他沿续了 晋代人物品评的“韵”意,采取“伯乐相马”的方法,遗其玄黄牡牝, 直取风韵精神,超越人的形体美,看出其内心世界的心灵意趣。另一 种解释是宋代范温在潜溪诗眼中与王讨论黄“书画以韵为主” 时提出的“有余意之谓韵”的见解。这个“余意”,即是要求书法要字 外有字,通过艺术点画线条的结构组合形式,见出主体的内在世界来。
21、 这不仅要有音乐的美、节奏的美,更要有主体创造的意趣美。米芾论书,则特别注重一个“趣”字。“学书须得趣乃入妙”, “要之皆一戏,不当问工拙,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米芾的“趣”, 是个更加内在的偏向主体性灵与意趣的东西,它带有“游”“玩”“戏” 的特点。为了使书法表现出主体自我的情趣,他更加不计工拙,不受 法度经典的束缚,对唐人书法的刻板、过于经意的批评也更为苛刻和 不留情面。米芾以重“平淡”、尚“真趣”的审美标准,对唐代第一流 的“尚法”大师贬了个痛快,他说欧、虞、褚“安排费工,作用太过, 无平淡天成之趣”。而对裴休、沈传师等非一流书家却有激赏之意, 认为他们的书法“不陷丑怪”,挥洒自然,
22、有“真趣”。这种独具慧眼 的评论,充分表现出他“尚意”“重趣”的执着和真诚,也令那些毫无 卓识、人云亦云,溢词连篇的书法理论家相形见细。宋人这种“尚意”“观韵”“重趣”的审美趣味,导致了他们在艺 术创作过程中排斥“意在笔先” “刻意”“拘苦”的理性构思方法,而 提倡“率意”“即兴” “无意”“无法”,重感性、灵气,尽兴自由的创 向以神写形、以神造形的境界。鉴于此,苏轼对唐代尚法大师欧 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书法态度冷漠”,可分析概括出,苏轼从“意 造”的角度,含蓄的批评他们过于重视形式和法度,他们的书法未达 到以神写形、以神造形的境界;结合“米芾论书,则特别注重一个趣 字书法表现出主体自我的情
23、趣他说欧、虞、褚“安排费工, 作用太过,无平淡天成之趣”,可分析概括出,米芾从“重趣”的角 度,批评他们过于讲求“安排”,他们的书法“无平淡天成之趣”,缺 乏主体自我的情趣。27 C(A ”来保佑自己荣华富贵”表述不准确,文中只说他想刻 “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B这一动作只是写出了老晋的懂行,雕刻技艺高超,和他最终的选择并无关联。D老晋最初雕“一日三秋” 并无担心,就觉得少费工夫就雕了。松了一口气是因为老景不要他重 新雕了。)28 C(“一日三秋”并非行文线索,小说的前半部分是说的老景请 老晋雕刻门匾的事情,只是到了老晋和客人交流的后半部分时才涉及 门匾内容更换为“一日三秋”的情节。)29
24、 (1)推动情节的发展。“客人”的出现才使得门匾的内容有了 着落,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也让老景最终得以接受。(2)反衬 老景的形象。客人对房子建筑和门匾题字的看法反衬出老景的胸无点 墨。(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的呈现在文中一般担当 特定的角色,经过他们的所见所闻、所言所行,把故事的相关情节自 然交融,推进情节的发展,客人对建筑的评价让老晋能够相信他是个 读书人,看事情很有见地,所以才让他推荐门匾的内容,并且后来又 照搬给老景听。再者,次要人物是要为主要人物服务的,本文中的客 人是个读书人,对建筑格局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高 摸底 考试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