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之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带拼音带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三百首之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带拼音带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唐诗三百首之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带拼音带译文)第六卷:七言律诗yong huai gu ji qun shan wan he fu jing men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chao dai : tang chao zud zhe : du fu朝代:唐朝 杜甫qun shan wan he fu jing men , sheng chang ming fei shang you cun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 长 明妃尚 有村。 yT qu zT tai lian shud mo , du liu qTng zhong xiang huang hun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 冢 向 黄昏。hua
2、 tu xing shi chun feng mian , huan pei kong guT yue ye hun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qian zai pi pa zud hu yu z fen ming yuan hen qu zhong lun千载琵琶作胡语,清楚怨恨曲中论。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清楚是满腔悲愤。注释:1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2明妃:王昭君,名婿。3去:离开。4紫台:汉宫,紫宫
3、,宫廷。5朔漠:北方的沙漠。6省识:略识。7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 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 “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 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 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咏怀古迹其三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 奉节)写成的诗歌。这首诗吟咏了王昭君等人在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这位历史人物 的文
4、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 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 哀。组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王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林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 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 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
5、以这 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那么用一个“赴”字 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 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 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 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 提要那么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 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
6、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 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 锭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也与这个意思相接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王昭君本人。 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王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 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 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 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 宫、
7、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 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假设拙的艺术匠心。 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 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 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 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 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
8、妃 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 帝从图画里略识王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王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 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 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里写昭君想念 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 芬芳缩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千载琵琶作胡语,清楚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
9、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代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 也。推手前日琵,引手却曰琶。”晋代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 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 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 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 “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 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 情。前面提到,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 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 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 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 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