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题 含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模拟测评八年级语文试题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0分)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4分)(1)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2)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3) yi()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4) mian()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2 . (2分)以下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A.能否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成功创立文明校园的关键。B.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使我终于考上了理想的高中。C.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D.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
2、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3 . (2分)以下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 还有待调查。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 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防止或减轻害虫的侵害。A. B. C.D.感悟“北国春城”中的“春”意。长春享有“北国春城”的美誉。暑假即将来临,游客会络绎 不绝。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向外
3、地游客介绍“春城”的内涵。(不少于60字)(3分)【材料一】长春的地名来自距今约七千年前古老的原始部落肃慎族的语言“茶啊冲”,这句 话是当时肃慎人在祭天的时候说的祈福语言,就相当于现代人祈福时说“上天保佑、风调雨顺, 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等等。因为当时肃慎人祈福的地方在“喜都”,也就是现在的长春,后来 当地的部落氏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与汉族融合,“茶啊冲”与汉语的“长春”发音很近似,就将 “茶啊冲”音译为汉语的“长春” 了,并取代了原来的地名“喜都”,成为这里的地名了。“茶 啊冲”是长春最早的古典历史称谓。【材料二】远在辽金时期,长春一带生着许多长春花,也就是蔷薇科野生月季花。月季花从古至今一直
4、叫长春花,是因月月开花而得名的。辽史中提到,“花名长春,柔枝纷披,取义名 也。”吉林通志满洲地名考也有类似记载。【材料三】长春被称为“北国春城”,这里的“春城”不是指四季如春,而是指长春的绿化 率居于亚洲很多城市的前列。这里风光秀丽,绿树成荫,夏季气候凉爽。与北方的其他城市相 比,长春的气温给人极为舒适的感受,如春天一般,所以才被称为“春城”。4 .阅读下面精彩片段,完成后面的读书卡。(3分)“摆脱一切束缚,到我们的队伍中来吧,让我们一起为消灭统治阶级而奋斗。你说我的 朋友们对你不友好,但是你为什么要打扮得像去参加资产阶级的舞会呢?是虚荣心害了你。你说 你不愿意穿上肮脏的军服。你既然有勇气爱一
5、个工人,却不能爱工人阶级的理想。跟你分手,我 感到遗憾,但愿你能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 A不再说下去了。文中“你”是 (人名),A是 (人名)。从这件事中,看出A是一个 的人。5 .名句默写.(6分)(1),在水一方。(兼葭)(2)微君之躬,?(式微)(3)凄神寒骨,o (柳宗元小石潭记)(4) , 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5)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表达诗人崇高理想的句子是,(6)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中,表现作者心境孤独和志趣高洁的句子是,O二、阅读鉴赏(50分)(一)赏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78题。(6分)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
6、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 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根冰辙。牛困人饥日已 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6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7 .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铺 垫。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D ”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不得”
7、是吝惜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8 .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3分)(二)阅读大道之行也,完成913题。(17分)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 闭。是谓大同。9 .解释以下画横线的词。(4分)(1)选贤与能()(2)故人不独亲其亲( )(3)男有分,女有归()(4)是故谋闭而不兴( ).以下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8、(3分)A.盗窃乱贼而不作/潭西南而望B.天下为公/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故人不独亲其亲/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货恶其弃于地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4分)(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11 .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3分).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 “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 地方。从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4分)例如: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 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二(三)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1分
9、)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 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局部是传统教育,一局部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 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 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 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O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 术开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
10、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 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到达诚 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 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 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 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 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 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
11、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 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的。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 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方,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 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 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 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
12、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 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 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 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 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
13、并不是这样。一 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 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方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 毫无帮助。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 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 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存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 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 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14、。在环境激变的 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 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 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 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局部。12 .以下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文章首段提出论题”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B.文章在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后,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 然轻视实验精神。C.文章在最后一段得出结论:我们需要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培养实验精
15、神。D.全文在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和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之后,揭示了格物致知精 神与实验精神的一致性。13 .你从本文所说的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中,看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存在 什么弊端? (2分).选文第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14 .联系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你认为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四)阅读竹笋印象,完成1821题。(16分)竹笋印象我对竹笋的印象,一直是励志和积极的。在黑暗中积累了一季的力量,竹笋用根握紧了大地的脉动。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 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或许从蚂蚁的视角来看,那就如一座座巍
16、峨的金字塔 拔地而起,直入云霄。高中时一位同学很喜欢竹笋,不仅在课桌、墙边贴满了竹笋的卡通照片,还写下座右铭 “像竹笋一样,一鸣惊人”。他也是这么做的。在高一,他算是班里的“拖油瓶”,时常挂在成绩单的最后一名。那应当是他生命里的冬 天。他学习基础很薄弱,听课时经常掉线,但他并没有自甘堕落,和顽劣者沆浪一气,而是如咬 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一般,牢牢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无论我什么时候看他,他都在低头刷题。 终于,在高二摸底考的时候,他冲入了班里的前二十;在高三,更是直接迈入了年级前十。那时 候,他已经从一根不起眼的竹笋,长成了翠色欲滴的青竹。他很喜欢吃竹笋,尤其喜欢吃竹笋炒肉,素雅和荤腥相遇,鲜味便
17、在猛烈中有了更加悠久 的余韵。诗经有言:“其蔬伊何,惟笋及蒲。”竹笋虽是幼年期的竹子,却有极佳的口感。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只有亲口品尝了竹笋的滋味,才能真正明白苏东坡流连 忘返的原因,才会理解陆游“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感叹。竹笋炒肉和酸辣土豆丝作为当年我们食 堂里的常客,也成了我们青春回忆里一枚盘子大小的印章。想来,竹笋确实很像那时候的我们, 青涩而又灰头土脸,未来的光芒都还在体内深藏,我们自以为的伶俐,在如今看来也是如此笨拙 而又天真。“嘴尖皮厚腹中空”,竹笋着实其貌不扬。母亲时常对我开玩笑说:“你以后要像竹笋一 样,做事有冲劲,但又不招摇。”她说,不能像花花草草那样,个子长
18、不高,心思全都放在花香 上了。看看竹笋,不妖不艳,踏踏实实,长大后还十分虚心。当然,还要有足够厚的脸皮。每次 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 的机会拱手让人。早一点破土,多长高一点,就能吸收到更多雨露。母亲说她以前因为害羞,错失了某次上台的机会,单位领导因此便没能发现她这匹“千里 马”。她经常对我念叨,不管心里多么不好意思,也要像竹笋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不知道竹 笋听到母亲的评价会是如何表情?或许在那满是泥泞的外皮下,也有一张因害羞、紧张而红扑扑 的脸吧。我最喜欢的,却是看父亲挖竹笋。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在竹林里
19、走来走去也发现不了被 泥土抱在怀里的竹笋。而父亲不一样,在乡野中土生土长的他,目光一扫,便能找到笋的痕迹, 锄头一刨,就把竹笋挖了出来。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无中生有的魔术。所以每次和父亲上山, 都像是一场邂逅惊喜的旅程。我虽然只是一个旁观者,也能分到一点竹林的恩泽当母亲用山 泉水把父亲挖到的竹笋做成汤,我一口口地饮,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因为这时,春天好像 也从我体内,破土而出了。18、选文围绕竹笋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补全。(3分)(1) (2)我们在食堂吃竹笋(3)(4)(5)我喝竹笋汤,与自然达成默契.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赏析下面两个句子。(6分)(1)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
20、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词语运用)(3 分)(2)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一一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 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从修辞的角度)(3分).第段先说“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后面又说“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4分)21.当前,一些青少年衣食富足,未经风雨,也没有了 “竹笋印象”。请结合文本,简要说说当 代青年应如何重拾“竹笋”精神。(3分)三.作文(50分)书写字体力求工整、规范、美观,到达此项要求者,酌情加15分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装点着我们的世界,也装点着我们的人生。在你的生命
21、历程中,哪 一种色彩曾讲述你人生的故事,哪一种色彩曾带给你感动与启迪,哪一种色彩又给予你前行的力 量?请以“那一抹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书写力求字体工整、美观,标点规范,无错别字;到达此项要求者,酌情加5分。记叙文; 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模拟测评八年级语文试题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0分)1. (1) 1i (2) shou(3)翌 (4)缅2、(2分)C (A.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B.成分残缺,去掉“通过”或“使二D.语序 不当,应该是“发现、干预和制止”)3、(2分)C (这是按照由主到次,由重到轻的逻辑顺序
22、说明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 据此分析可知排列顺序为)4.(3分)例如:“春城”和“长春”这个来源于约七千年前古老的原始部落肃慎族的语言 “茶啊冲”有关,(1分)“茶啊冲”是当时肃慎人在祭天的时候说的祈福语言,万事胜意 的意思,(1分)远在辽金时期,月月开花。再加上城市超高的绿化率、秀丽的风光,(1 分)这就是“春城”的内涵。(意同即可)5.冬妮娅 保尔(或:保尔柯察金)(2分)例如一:为了党的事业,放弃个人幸福;例如二:信仰坚定,敢于牺牲;例如三:在个 人幸福与革命事业发生冲突时,信仰坚定。(1分)6、(6分)(1)所谓伊人(2)胡为乎泥中 (3)悄怆幽邃 (4)无意苦争春 (5)安得广
23、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 (6)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每个小题1分,出现错别字、漏字者该小题不得分)二、阅读鉴赏(50分)(一)7. (3分)C (根据“牛困人饥日已高”中的“日已高”,说明此刻的时间不再是 清晨,故错误)8.(3分)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1分),“身上衣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 理的鲜明比照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1分),表达了作者的深切同情。(1分)(意 同即可)(二)9.(4分,每个小题1分)(1)同“举”,推举(2)以为亲(3)女子出嫁(4)所以、因此10 . (3分)B (A.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B.为:动词,是;C.其:代词,自己
24、 /副词,用在句首,表推测;D.于:介词,在/介词,对,对于;)11 .(1)因此,人们不仅以自己的亲人视作为亲人,不仅以自己的孩子视作为孩子。(2 分)(注意两个亲和子的翻译,共2分)(2)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注意力恶、于、身、为的翻译,共2分)12人人都能受得社会的关爱(1分)人人都能安居乐业(1分)货尽其用,人尽其力(1 分)(意同即可)13、(3分)例如:从“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 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及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
25、独子其子”)从“其中往来种 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 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言之有理既可)(三)14. (3分)D (揭示的是“格物致知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不是“格物致知精神 与实验精神的一致性”)15. (2分)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而不是寻求新知,偏向于理 论而轻视实验,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意思对即可)16. (3分)运用了举例论证(1分,只说举例论证没有分),通过举王阳明“格”竹的事 例,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格物”方法的错误(1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分)(意 对即可)17. (3分)例
26、如: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缺点是忽视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 兴和国家的前途。这篇文章说明了中国学生应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一针见血,语重 心长。(意思对即可)(四)18. (2)高中同学贴竹笋照片,写座右铭激励自己。(4)母亲教育我要像竹笋一样 有冲劲,不招摇。(5)我看父亲挖竹笋。(意同即可). (1) “猛地” “捅破”“跃”等动词,形象、准确地写出了竹笋破土而出的果敢与力量, (2分)表达了作者对竹笋的赞美之情。(1分)(意同即可)(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只答拟人不得分)“一个赶着一个”
27、“拱手”等赋予竹 笋人的情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笋雨后生机勃勃的特点,(1分)赞扬了竹笋不甘 人后的精神。(1分)(意同即可)20 .说“没有了默契”是因为我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不能发现土里的竹笋;说“又和自 然达成了默契”是因为我看到父亲能很快找到竹笋,并在品尝竹笋汤的时候,唤起了我一 直以来对竹笋励志和积极的印象,又重新和竹笋达成了默契。(意同即可)21 .面对学习,要不断积蓄,厚积薄发;面对困难,要坚忍不拔,顽强拼搏;面对目标, 要坚定不移,不改初心;做人既要踏实、谦逊,又要抓住机会,敢为人先。(意同即可) 三、写作(50分)作文评分主要从立意、选材、语言表达、结构布局、卷面书写等五个方面综合考查。一类文4450分,二类文3743分,三类文3036分,四类文30分以下。温馨提示:(1)正常情况下,“四类文”的数量不要超过三分之一!(2)作文中假设有作者的真实信息(姓名、学校、班级等)出现,扣5分!(3)字体工整、美观,标点规范,无错别字、无病句;到达此项要求者,酌情加15 分。.(4)摘抄“阅读鉴赏”中的文章内容者,得分不超过6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