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古诗词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古诗词卷.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词五首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I属国过居延2。征蓬出汉塞3,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5,长河落日圆6。萧关逢候骑7,都护在燕然8。1 .单车:单车独行。问边:慰问边防。2 .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 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 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 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 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 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
2、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 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3 .归雁:因季节是夏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4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 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o据今人 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 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 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长河:疑指今石羊河,此河流经
3、凉州以北的沙漠。5 .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侦察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 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6 .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 负责辖区一切事务。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 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 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导读开元二十五年(737)夏,诗人出使河西节度府,至凉州时作此诗。“大漠”两句历来为 人传诵:大漠广阔,长河悠远,使人既感到胸襟开阔,又惊异于宇宙之广袤和
4、深长。“孤烟 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孤烟直”既写出人烟之稀少,又暗示出一 种独立苍穹的英雄气;“落日圆”增添了画面的色彩,用夕阳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 体的壮阔意境。诗人用四种景物比照构图:宽广的大漠拥抱着悠悠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 着直逼霄汉的一束孤烟。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 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 辉,与长河共远“都护在燕然”,这是一种未言艰辛而艰辛之事已毕,未见英雄而英雄之业 已出的衬托式写法。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宗臣日:“阔大悲壮”。而庵说唐诗:“大 漠长河一联,独绝
5、千古。”无题作者: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I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3,青鸟殷勤为探看I1.颜氏家训:“别易会难”。2 .乐府诗集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蓬山:传说中的蓬莱仙山。列子汤问:“渤海之东有五山,五日蓬莱。”3 .青鸟:传说中西王母的神鸟。汉武故事:“七月七日,忽有青鸟飞集殿前。东方朔日: 此西王母欲来。有顷,王母至,三青鸟侠侍王母旁。”导读这首诗写作年代不明,有说作于开成三年(838)婚王氏之前。就内容来说,吴、冯、张、 汪诸家皆以为寓意令狐氏之作。或谓进士方及第后,调弘农
6、尉时,寓意君王之作。然皆属猜 度而无实证。从明显描写的内容看,似是一首爱情诗。首句言相见难得,离别难堪。二句以 百花无力象征为离别相思之情所困扰,情绪低落。三、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全诗的重 心,言相爱之深切凝重,生死相以。五、六句想象被怀念的女子的生活情景,暗含离人相思, 心心相印之意,并示关切、珍重之意。结尾说相距本不远,但既难相见,又难通音信,希望 能有人代为传递信息,带去问候。如此解说,那么这场恋爱必是难有成果的苦恋。另一种可能 是:此诗并无本领,仅仅作者抒写一种经过概括、提纯的生活体验,或者是爱情体验,或者 是友情体验,或者兼而有之。如此,那么是托男女之情而寓意人生。总来说之,此诗
7、乃义山诗 中最为传诵的名篇,绵缈深沉而不晦涩,华丽而又自然,情怀凄苦而不失优美。泊秦淮 作者: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2,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秦淮:即秦淮河,源出江苏漂水县东北,流经南京地区,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 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4 .笼:笼罩。5 .商女:一说商女即歌女,在酒楼或船舫中以卖唱为生的女子。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 “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后庭花曲,唱而已矣,哪知陈后主以此亡国,有恨于内 哉?杜牧之隔江听去,有无限兴亡之感,故作是诗。”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牧之 此诗所谓隔江者,指金陵与扬州二地而言。此商女当即扬州之歌女,
8、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 夫金陵,陈之国都也。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亡国之音也。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不解 陈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遗音。牧之闻其歌声,因为诗以咏之耳。”今人钟 振振云:“商女当释作商妇”(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载文学遗产1998年 第二期)。一说即商人妇,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妇。二说皆可通。后庭花:即 乐曲玉树后庭花,以此曲填歌词者,今存数种,而以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最为有名。 因陈后主是亡国之君,所以后人又把他所喜爱的玉树后庭花曲、词当作亡国之音的代名 词。如旧唐书音乐志引杜淹对唐太宗语:“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 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
9、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许浑金陵怀古诗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导读此诗写秦淮月夜,朴朔迷离,酒家夜市繁荣,弦歌处处,而世风日下,花天酒地歌舞沉迷已 成风气,商女只知清讴娱客,岂知前朝亡国之鉴?诗之警策之处在“不知”与“犹唱”的对 比。诗人以冷眼看时事,以醒目观醉者,以历史讽现实:多少王朝的衰败,就是这样在人们 醉生梦死、无忧无虑的享乐声中不知不觉地酿成的。人们脚下的金陵古城,就曾见证过多少 这样的亡国故事啊!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导读晏殊词珠圆玉润,和婉明丽。晏殊的精神生活潇洒出尘,
10、优裕的物质生活自然难以满足他渴望探求人生价值和意义的 心灵。他敏感的心灵常常无端地触及人类心灵的深处,他善于从繁盛中体会孤独,在歌乐中 品味空虚,在圆满中体会不圆满。于是一缕轻烟薄雾似的哀愁就涌入笔端,化为幽怨深至的 小词。这首浣溪沙大约正是写于某次宴饮歌乐之后。词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慨。把 酒而唱新词,本是开心的雅事,但却忽然想到节气可复而人生不可复,亭台依旧而人之岁月 已逝,遂对乐景而生悲怀。这是晏殊式的人生反省,在不经意间淡淡泛出,却强烈地撞击着 智慧人类的心灵,引发人灵魂的悸动。晏殊冷静地深思,当那一丝无可奈何的感觉掠过心际 时,他没有绝望,只是一缕高贵的感伤。“无可奈何花落去,似
11、曾相识燕归”,是无情与有情、可重复的自然与不可重复的人生 的比照,从而凸现出人生之无奈。这组对仗句看似妙语天成,不假修饰,实那么煞费苦心,得 之不易。据复斋漫录载,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写成后,隔了一年多仍未对出下句。 后路过维扬,寄居大明寺,他的朋友王琪对出了下句。晏殊因此将王琪“辟置馆职,遂跻侍 从”。“小园香径独徘徊”,写一种高贵而美丽的思想者的孤独。水调歌头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12、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导读这首词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词中之天问,又有李白之仙心。屈原天问洋洋一百七十 余问;李白把酒问月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曲,亦 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屈原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 辞新注求确)。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假设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
13、金樽里。李白是因失意而怅惘而问月。苏轼作此词时40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他既对朝廷政局深切关注,又期 望重返汴京,心情复杂,时逢中秋,一饮而醉,醒后感慨弥深,遂作此词。上阕主要表达政治失意后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心理。见月而问天,追月而迟疑。下阕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宕出,专写“人间” 一路,小序中“兼怀子由”之意也随之 拈出。换头三句实写月色照人之形。转、低、照三字写足月光移动之神韵。“无眠”二字始 直接涉及中秋人事,“怀”弟之意隐约而出。接下五句又跳出个人思绪,由个人之离别联想 到普天下人之离别,使词的境界陡然提升。不惟自慰,实兼慰人,意思愈转愈深。作此词六 年后,苏轼(46岁,在黄
14、州)又作了一首中秋赏月词一念奴娇: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 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 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其情景与前阕皆相仿佛,但意趣已自不同。前阕之矛盾曲折、境界开阖在此词中化为一 股清旷之气。刘熙载曾说:“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艺概词曲概)。附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
15、情游,相期邈云汉。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其母崔氏奉 佛三十余载。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 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新唐书本传说王维早慧,“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 资孝友。”年十六、七,即往长安、洛阳游历,谋取仕进。此期间写了一些游侠诗。开元七 年(719)七月,他赴京兆府试,中解头。他是一位文艺全才,诗、文、书、画都很著名, 又精通音乐,善弹琴、琵琶。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等官,后弃官隐居。开元 十七年(729),在长安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开元十九年,王维的妻子病故。他从 此
16、不再续娶,一直孤居三十年。开元二十三年(735)被宰相张九龄擢为右拾遗。二十五年(737)为监察御史,春天奉 使出塞,并留在凉州河西节度幕兼为判官近一年,写了一些有名的边塞诗。天宝元年(742),王维转左补阙。以后,又屡迁侍御史、库部员外郎、库部郎中等职。 但是,目睹朝政的黑暗腐败,他深深感到过去的开明政治已经消失。于是采取一种半官半隐 的生活方式,得过且过。他经营了蓝田辆川别墅,修习佛、道,此时期他的许多诗文都濡染 释、道色彩。他的思想儒、释、道杂糅,表现为人生态度,就是无可无不可,但求适意。他的“中隐”方式使他获得了一种平和宁静的心境,又使他得以从官场脱身,投入大自 然的怀抱,从而创作了大
17、量的山水田园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长安陷落,玄宗仓皇奔蜀。王维当时任 给事中,扈从皇帝不及,被叛军俘获。他不愿做伪官,服药取痢,伪称谙疾。安禄山将他囚 禁在洛阳菩提寺,迫以伪署。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八月,安禄山宴其群臣于 洛阳禁苑中的凝碧池,命梨园诸工奏乐,诸工皆泣。王维在菩提寺中闻悉此事,含泪赋成菩 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一 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抒发对帝都沦陷的悲哀和对李唐王朝的思念之情。九月,王维被迫充任了给事中伪职。至德二载(757),唐军收复两京。
18、凡做过伪官的人,分六等定罪。王维被从轻处分, 削官为民。次年春复官,责授太子中允,加集贤殿学士。同年,又升迁为太子中庶子、中书 舍人。乾元二年(759),复拜给事中。上元元年(760),升任尚书右丞。王维对自己“没于逆贼,不能杀身,负国偷生”(责躬荐弟表)的行为深感愧疚。 他看到当时张后弄权、李辅国专政,朝廷毫无振作的气象,于是思想更为消沉,“在京师,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挡、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以后,焚 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旧唐书本传)。上元二年(761)七月,这位天才的诗人离开了人间。死后,他被安葬在清源寺西,也 就是他曾经生活了多年的辆川别业旁。王维的朋友苑
19、咸酬王维序中称他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唐代宗批答王 缙进王右丞集表手敕中说他是“天下文宗。”杜甫解闷诗说他“最传秀句寰区满。” 旧唐书本传称他“天宝中诗名冠代”。后世诗论家称他为“诗佛”。王维的诗歌现存四百多首。其中存在着真伪问题的约有六十首。今传世王集以清人赵殿 成王右丞集笺注最为完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标点本。又有陈铁民王维集 校注本,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李商隐(约811859)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自其祖 辈起,移居郑州荥阳。他的先祖是李唐王室旁支,然而自其高祖以来家境已衰落,祖辈几代 历官均不过县令。其父李嗣先任县令,后为使府幕僚,携家在
20、浙江东、西道辗转谋生,最后 客死他乡。李商隐不到十岁时,父亲去世。他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 他跟从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读经习文。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大和三年(829) 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令狐楚欣赏他的文才,让他与其子令狐陶等交游, 并亲自授以今体(骈俪)章奏之学,而“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后又聘其入幕为巡官, 曾先后随往郭州、太原等地。在这几年中,李商隐一面积极应试,一面努力学习骈文,在科 举上虽一再失败,但在写作上那么完成了由散向骈的转变。此后他很少再写散文。大和六年(8 32)令狐楚调任京职,商隐离太原返乡,曾入王屋山学道二、三年。
21、这对其思想和创作产生 一定影响。开成二年(837)又赴科场,令狐陶也为之延誉并推荐,商隐得中进土。及第后,他一度赴兴元(今陕西汉中),入令狐楚幕。楚死,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 不久娶其女为妻。当时朝中“牛李党争”尖锐,令狐属牛党,王茂元被人视为李党。商隐是 令狐门人,却与王氏结亲,引起令狐陶等人不满,被攻击“背恩”、“无行”。次年他应博 学宏词科考试,先已录取,吏部报中书省复审时被刷落,理由是“此人不堪”,可能即与此 有关。开成四年(839),李商隐出仕秘书省,为校书郎,不久调弘农尉,因触忤上司,怒 而辞职。会昌二年(842),他再应书判拔萃科试,被授秘书省正字,但很快因母丧去职。服丧 期满,
22、重入秘书省。不久唐武宗死。宣宗即位,牛党失势,李党纷纷被贬逐。李商隐放弃京 职,随李党郑亚远赴桂海,任掌书记之职,结束了 “十年京师寒且饿”的生活。李商隐最后十二、三年,全部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度过。他三次离家远游去做幕僚:大中 元年、二年(847、848)在桂林郑亚幕;三年至五年(849-851)春,在徐州卢弘止幕;五 年冬至十年(851-856),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柳仲郢幕。三位府主对他都很器重,官 职品级也逐步升迁,但始终只被视作一个文牍之才。其间也曾在长安任京兆府掾曹、太学博 土等,为时均不久。大中十年(856)他随柳仲郢离开梓州回到长安,不久被荐为盐铁推官,出巡江东。在 这次游历中,
23、他写了一些以七言律、绝为主体的无题诗和咏史诗,形成他创作活动的最后一 个高潮。大中十二年(858),李商隐因病退职还乡。这年岁尾或下年年初,寂寞地在郑州 逝世,享年缺乏五十。李商隐生前曾自编樊南四六甲集和乙集各二十卷,后皆散佚。后人其遗文(包 括骈、散、赋各体)并加笺注,其中清人冯浩樊南文集详注、钱振伦樊南文集补编 较详。李商隐的诗,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原为三卷。原本早已佚失,现存六百首左 右,是后人陆续搜求而得。从宋代开始就有人为李商隐诗作注,但早期注本均已佚失。现存 的笺解评点本以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标点本下简称冯注) 和今人刘学借、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
24、局1988年出版。下简称刘、余集解) 最为详尽赅博。此外还有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李商隐 尚有杂著数种,其中除杂纂片断地保存于说郛外,其余均已佚失。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 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 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 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
25、,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 杜枚常在园中嬉戏。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蕾,寒无夜烛”。穆宗长 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 文宗大和二年(828) , 26岁进士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 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大和 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颇好宴游。大和九年,为 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
26、判官。旋官左补阙、史馆修 撰、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 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 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第 三年,迁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那么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 济世安民。他在郡斋独酌里说自己:“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 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涅。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商。” 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
27、。其“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的气概很像后来岳飞的满江 红。他在燕将录里表扬谭忠,是因为他能劝说河北诸镇不对抗朝廷。为了实现这些抱 负,他主张读书应留心“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 (上李中丞书)。他强调知兵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 士,那么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那么必败亡其国也。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 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注孙子序)。为此, 他写了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和孙子注。由于怀才不遇,他的 愿望不能实现,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旷放不羁。这些都影响到他的创作。杜牧多才多艺,工
28、诗文,能书画,前人甚至说“有唐一代,诗文兼备者,惟韩、柳、小 杜三家”(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杜牧的诗现存二百多首,众体兼备,内容丰富,情调豪放爽朗,风格清新俊逸。他的近 体诗,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尤其七言绝句更是名篇迭出,脍炙人口,如过华清宫绝句、 赤壁、题乌江亭、泊秦淮、江南春、寄扬州韩绰判官、山行、秋 夕等,历代传诵,家喻户晓。他的七律早雁、河涅、润州二首、题宜州开 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九日 齐山登高、登九峰楼寄张祜等篇也为人称道。至于他的五绝、五律、五言排律,亦不 乏佳作,如长安秋望、秋晚早发新定、题扬州禅智寺、华清宫三十韵、昔 事文皇帝
29、三十二韵等便是这些诗体的代表作。他的古体诗写得也很好,尤其是五言古诗写得非常出色,叙事议论,精采感 人,如杜秋娘诗、张好好诗、郡斋独酌、感怀诗等。杜牧的诗歌,内容丰富,反映面广。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党争严重,社会 动乱。杜牧从小有着经邦济世的抱负,但官场险恶、仕途坎坷,使他壮志难酬,长时期的幕 僚生活、不稳定的朝野升迁,使他感慨良多。杜牧的诗作就其内容题材而言,大致可分为以 下几类。第一类,关心世事,爱国忧民之作。此类为数不多。如他25岁时写的感怀诗,通 篇夹叙夹议,笔力雄健,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暴敛造成的国弱民贫的深重灾难, 歌颂太宗李世民顺应民心,以文德治天下的业迹,肯
30、定宪宗李纯武力削藩平叛之举,希望朝 廷励精图治、平息战乱、实现安定统一。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诗中“夷狄日 开张,黎元愈憔悴”等句,质朴简洁,精警动人。又如郡斋独酌、河蝗、早雁、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等。第二类,品评历史,借古讽今之诗。这是杜牧诗中最引人注目的篇什。此类诗大体又有 两种情况:一是论史之作,以七绝为代表,如赤壁、题乌江亭、题商山四皓庙、 春申君等。杜牧很注意研究国家治乱的经验教训和经济、军事问题,所以在咏史诗中往 往有新颖独特的评论。二是借古讽今之作。诗人针对晚唐朝廷的黑暗政治和腐朽没落的社会 现实,借历史上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加以讽喻。历史人物吴王夫差、秦始皇、隋炀帝、陈
31、后 主,特别是本朝的唐玄宗,都是诗人笔下批判的对象。如过勤政楼、过华清宫三绝句 等。第三类,写景抒怀,纪行咏物之作。此类数量不少,佳作迭出。如登乐游园、江 南春、泊秦淮山行、清明等。第四类,以女性为题材的诗。如题桃花夫人庙和月诗,同情被楚王虏获、终身 不语的息夫人和被汉武帝遗弃、禁闭冷宫的陈皇后。在金谷园和宫人家中,他感叹 被逼跳楼的绿珠和身如囚犯的宫女。在长篇叙事诗杜秋娘诗和张好好诗中,他采用 比照的手法具体写出杜秋娘和张好好两位女子今昔生活的坎坷变化,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 时宫廷的斗争和社会的变化。第五类,酬赠抒怀之作。如寄扬州韩绰判官等。杜牧在献诗启中说:“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
32、,不涉习俗,不今不古, 处于中间。”他非常推崇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看四 君子,与古争强梁”(冬至日寄小侄阿宜)。杜牧才华横溢,又善于吸取前人长处,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洪亮吉说得好:“杜牧之与韩、柳、元、白同时,而文不同韩、柳,诗 不同于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可云特立独行之士矣”(见北江诗话)。前人评价杜牧诗“俊爽”、“俊迈”、“气俊思活”、“雄姿英发”、“情致豪迈”、 “轻倩秀艳”、“豪而艳,宕而丽”等。李商隐曾写诗极表对杜牧的关切和倾倒之意:“高 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杜司勋)。 含蓄而准确地道出
33、了杜牧诗歌那种把忧国忧民的壮怀伟抱与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 起的豪放爽朗、清新俊逸的艺术特征。杜牧既善用比兴手法,状物抒情,又善用白描手法,直叙见闻;既长于舒徐宛转地描述人物 故事,更长于敏捷真切地捕捉景物的动态变化、自己的瞬间感受;既注意叙议结合,又注意 情景交融;既常用对照手法,又巧以数字入诗。杜牧诗歌的语言风格既绚丽多彩,又清新自 然;既明丽爽俊,又含蓄委婉,既风流华美,又神韵疏朗。诚如全祖望所说“杜牧之才气, 其唐长庆以后第一人耶!”(姑绮亭集外编)。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10 05)以神童应召,与千余进土并试廷中,殊神定
34、气闲,援笔立就,赐同进士出身。历任翰林 学士、给事中、礼部侍郎、枢密副使等职。庆历三年(1043)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 学士,兼枢密使。卒谥元献。晏殊虽官至宰相,但政治业绩未见卓异。爱好文学,多进贤材, 一些台阁重臣和文坛健将如范仲淹、韩琦、富弼、宋祈、欧阳修、梅尧臣、张先等,或出其 门下,或由其举荐。晏殊诗文富闲雅而有情思。其诗文集有二百四十卷之巨,惜多亡佚。词 集名珠玉集(一称珠玉词),仅一卷,共130余首,皆为小令。内容多吟咏富贵气 象及闲情雅思,风格温润秀洁。刘颁中山诗话云:“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 不减延巳。”清冯煦蒿庵论词云:“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
35、宫右 徵,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初祖。”今人饶宗颐词集考云:“近人汇辑敦煌出土曲子, 其不俚者,与晏、欧词极相近,故其渊源实应上溯中晚唐也。”苏轼(1036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人。苏洵之子。 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第。后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中第三等,授大理评事, 签书凤翔府判官。累官杭州通判,知密、徐、湖三州。神宗元丰三年(1080)御史台兴“乌 台诗案”,苏轼(45岁)被以“谤讪朝廷”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初,哲宗年幼,高 太后主政,起用于反对熙宁变法的旧官,苏轼受到太后特别的器重,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 土、礼部尚书。但苏轼又不赞成司马
36、光尽废新法,因政见不合,就主动请求出知杭州、颍州 等地。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改元绍圣,罢“元祐党人”,苏轼于绍圣初年(1094)四月 以“讥斥先朝”罪贬知英州,尚未到达贬所,八月又贬惠州,绍圣四年四月再贬僧州。在僧 三年,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徽宗朝立“元 祐党人碑”(罪人碑),苏轼碑上有名。高宗朝才得正名,赠太师,谥文忠。苏轼在去世前两个月,看到李公麟作的苏轼画像,遂题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彳詹州。(见金山志)苏轼思想比拟复杂,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性格坦率真诚,随缘自适。博 擅众艺,著述繁富,他的诗、
37、文、词都代表宋代文学的最高水平。他的书法也好,后人对宋 代书法“苏黄米蔡”之称,苏轼居首。他还是北宋文人画(水墨写意画)的代表画家。他还 是一位儒、道、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思想家,一位通达古今的学者,一位兼通药理、美 食等多种生活经验的全才,林语堂苏东坡传序云:“一提到苏东坡,中国总是会心地 一笑”。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苏轼的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胡寅题酒边词),在宋代即 被认为脱去香艳窠臼,”指出向上一路”(王灼碧鸡漫志),在词史的开展上具有重大 的转折意义。他以诗为词,大凡纪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等,皆入词中,扩大了词的 内容和题材。并在传统的柔媚风格和凡近意境之外,开拓“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书) 的新风格新意境,被视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在形式上那么突破传统音律的限制,使其与内容的 革新相适应。当然,苏轼也写了相当数量的婉约词,在真挚细腻的抒情特点之外,又表现出 深沉淳厚的自家面目,其词风是不拘一格、丰富多彩。宋时苏词不入东坡七集,而于集外单行,故版本颇杂。传世苏词各本中,盖以曾情 所编东坡先生长短句年代最早。近代人朱祖谋强村丛书本东坡乐府三卷,收词 340首。今人龙榆生东坡乐府笺,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曹树铭校编 苏东坡词、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都是较好的读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