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海市杨思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1-2022学年上海市杨思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上海市杨思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L2022学年上海市杨思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1.按要求填空(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在评价国风、小雅作品风格的基础上评价了 离骚的作品风格,能表现这一内容的句子是:, O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概括离骚的行文特点(文辞)和内容特点(志行) 的句子是:, , , O(3)屈原列传中用比喻的手法赞美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4)过秦论中写秦国有统一天下野心的句子是:(5)过秦论中用夸张手法写秦国毫不费力就打得诸侯疲惫不堪的句子是: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君子不器,做自由的专业人孙煮在“国学复兴”的气氛中,一些人拾起了膜拜“圣人”的老传统,急切塑造“大 师”。被奉为“至圣先师
2、”的孔子却说圣人早已见不到了,只希望社会上多一些君子。 论语中上百次言及“君子”,并没有后来那种道貌岸然、不近人情的形象。“君子”常与“小人”对举。这对概念最初没有道德褒贬之意,只表示阶层和身份。 诗经里常出现的“君子”多是宗法等级社会里充当社会管理者的中上层贵族,而 “小人”那么是承当着繁琐职事的下层贵族和掌握专门技能的劳动者。在“小人”之下, 还有大量既没有身份地位也没有专业的一般劳动者,被称作“民”。无论何时,这个意 义的“君子”“小人”和“民”都是必不可少的社会阶层,有着相对固定的比例。在大 变动的东周时代,以血缘划分的阶层界限逐渐模糊,曾被官方垄断的知识技艺也流向民 间。孔子兴办私学
3、,就是要突破体制束缚,向一切好学者敞开上升的通道。也从那时起,“君子”和“小人”的内涵开始脱离外在的等级地位和职业,逐渐指向个人的见识、教 养。身份卑微而心胸广大的人也可称作君子。这种君子当然是越多越好了。成为君子的前提是能以专长立身,这是跟“小人”的相似点;跟“小人”的不同点是 君子还能突破自己的立身处。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典范。他所属的“儒”原本是一个带有 知识、技能水准的职业群体,以民间的治丧顾问和官方的外交礼官为主。丧事和外交都 有繁琐复杂的礼数。有哪些流程,各人站什么位置说哪些话,一般人都不甚了然。这需 要有提供指导的专门人士,就是“儒”。儒者以自己的专业收获了社会声望,也作为中 间阶层
4、对社会文化发挥着影响。孔子之难能可贵在于认识到本专业的局限性,超越“中 人”而取法乎上。他做了一个“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区分:人如果被专业里过于琐请你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谈谈对这两种人生观的思考。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 800 字。第10页,共24页答案和解析1 .【答案】小题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假设离骚者,可谓兼 之矣【小题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小题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小题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小题5】秦无亡矢遗镶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解析】故答案为:(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假设离骚者 可谓兼之矣(重点字
5、: 怨)(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重点字:微)(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重点字:濯)(4)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重点字:囊)(5)秦无亡矢遗镶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重点字:镀)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 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 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防止错别字 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过秦论名句积累:1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2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
6、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那么不可同年而语矣。5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6.【答案】D、D、B、D、BF【解析】(1) D.依据“成为君子的前提是能以专长立身,这是跟小人的相似点; 跟小人的不同点是君子还能突破自己的立身处”,君子是能以专长立身,并能突破 自己的立身处的的儒者。(2) A. “从东周起”错,依据“在大变动的东周时代,以血缘划分的阶层界限逐渐模 糊,曾被官方垄断的知识技艺也流向民间”可知。B.“技艺水准不如”错,依据“他做 了一个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区分:人如果
7、被专业里过于琐碎的东西占据,不能跳 出自己的专业边界,就是小人儒。君子儒那么代表着一种理想:他们精于礼仪的 技艺,也关心这些技艺、专业所赖以成立的社会整体规那么和文化气氛。他们还能把立身 的技艺与个人的整体生活结合起来,表达出文雅优美的风度”可知。C.无中生有,原文 没有提及。应选D。(3) A. “证明人易满足于做一个好用的工具”错,依据“人很容易放大自己的某项特 殊技能的应用范围,也容易满足于做一个好用的工具。如果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看 什么都是钉子,形象地道出了这种局限性”,还有“人很容易放大自己的某项特殊技 能的应用范围”。C “可以充分证明”错,依据“启蒙时代的康德提出人是目的,不
8、是手段,也跟君子不器的思想隐然相应”可知。D. “如果那么就”错,依据“君子之能不器,需有些对于普遍事物的追求”可知。应选B。(4) D. “但缺少道理论据,对论点的分析和阐释不够充分”错,本段基本是道理论据, 对论点的分析和阐释充分。(5) B. “内涵和外延”错,主要是论述清楚内涵,没有提及外延。F. “与求道之间的 关系”错,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提及“求道”。应选BFo答案:(1) D(2) D(3) B(4) D(5) BF(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 细区分分析,认真推敲。(2)此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
9、合信息,理 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区分,确认正确选项。(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 细区分分析,认真推敲。(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 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 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5)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 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 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10、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就 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 项,反之那么为正确项。71。.【答案】AB、AC、ACD、AC第12页,共24页【解析】(1) C.“突出了魏徵不顾情面、耿直忠诚的形象”错误,这里的反问句突出 了魏征的谏言几乎都被采纳。D. “从皇后对魏徵进言不怒反赏的态度中,我们可以领悟唐朝国力强盛与君主开明密不 可分”错误,皇后的态度不能代表君主。应选ABo(2) B. “暗示魏徵后人继承了魏徵坚贞正直的精神”于文无据。D. “说明无论史书如何忽视事实,后人自会公正的评价”过度解读,
11、这里只能说明后人 对魏征的敬仰。应选AC。(3) B. “酸枣树作为线索贯穿全文”错误,文中并未时时提到酸枣树。E.“描写酸枣甜酸中带涩的味道,来象征魏徵生前荣耀和死后太子谋逆事件造成的太宗 对魏徵的不信任”错误,应该是象征了魏征的命运。F, “果实酸酸甜甜,象征唐太宗与魏徵一生的君臣关系时而亲近时而疏远”错误,这 属于曲解文意。应选ACDo(4) B. “无字碑表现了唐太宗对忠贞一生的魏徵的猜忌和戒心”错误,碑文可能被风 雨冲刷了。D.“耍小心谨慎,切不可对人交浅言深”错误,本文通过唐太宗对魏征不同的态度,表 明自己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应选ACo答案:(1) AB(2) AC(3) ACD(4
12、) AC(1)此题考查对词语、句子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时,从修辞手法、用词特色、语 言风格、意境特点等角度考虑,分析词语及句子的表达效果即可。(2)此题考查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结构和内容等方面理解。(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物象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挖掘出它们的 深层含义,最后再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4)此题考查对文本的思想意义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散文语句鉴赏的角度:1、常见题型: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加点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根据文章解释或分析某句话的含义。或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主旨 句、中心句、景物描写句)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13、?为什么?(结构类)2、解题思路:从主旨、构思、立意、选材结构等方向作答词语含义分析题:弄清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分析表达作用(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 思想的作用,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概述词语的准确性或 生动性。句子含义分析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分析内容;分析形式,结合语句的位置;分析艺术手法)3、答题格式:词语含义分析题:这个词语表达了内容,这么表达有作用(词语本身的准确性、 生动性,联系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回答)句子含义分析题:内容+手法+作用 这句话用了手法(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
14、、衬托、比照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比照、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解释句子意思),突出某一景象或 人物的特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 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1112.【答案】B、BDEF【解析】(1) B. “三个韵脚”错误。应为五个韵脚。即:艰、山、关、斑、间。应选Bo(2) A. “必将必收复失地的雄心”错误。应为壮志难酬的感慨。B.正确。C. “描绘了秀美山河”错误。这几句意思是放眼望去,远山千姿百态,有的很像美人头 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可是这些都只能引起我对丧失国土的 忧愁和愤怒。D.正确。E.正确。F.正确。应选:BDEF
15、o答案:(1) B(2) BDEF译文:书愤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 腾啊怨气如山啊。第14页,共24页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 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 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 复汉室北定中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 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 难,为何
16、,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 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 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 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那刘备 天下为怀,斥责许汜,辞气激扬,令人佩服。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忧着 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赏析:书愤全诗紧扣住一 “愤”字,可分为两局部。前半表达早年决心收
17、复失地的壮志雄心, 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 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诗人未曾想过杀 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 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 ”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一一作 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陆游在军中时, 曾有一次在夜间骑
18、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 “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 跳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 “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 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 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 影。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比照。“良 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从诗 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
19、”, 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 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 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 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 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 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
20、,非诗人不尽 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 郁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出师一表 真名世”,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 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说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 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抚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 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 说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 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
21、愤。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 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 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摘藻的作品所无法比较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大段是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写得气象阔大, 笔力遒劲。意思说,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 是它的尽头。“楚天”的“楚”,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 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22、,也就是苏轼念奴娇词中“大江东去”的大江。“千里 清秋”和“秋无际”,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 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意思说,放眼望去,远山千姿百态, 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可是这些都只能引起 我对丧失国土的忧愁和愤怒。“玉簪螺髻” 一句中的“玉簪”,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螺髻”,指古代妇女一种螺旋形发髻。韩愈有“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参”的诗句(参 即簪)。“遥岑”,即远山,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所以说它“献愁供恨”。这里, 作者一方面极写远山的美丽一一
23、远山愈美,它引起作者的愁和恨,也就愈加深重;另一 方面又采取了移情及物的手法,写远山“献愁供恨”。实际上是作者自己看见沦陷区的 山,想到沦陷的父老姊妹而痛苦发愁。但是作者不肯直写,偏要说山向人献愁供恨。山 本来是无情之物,连山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恨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写,意思就深入第16页,共24页一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 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 而渐趋强烈。作者接着写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思 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上海市 高级中学 期末 语文试卷 答案 详解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