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军行》 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从军行教学设计XXX【教材分析】从军行选自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 第一首,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从军行这首边塞诗是唐代诗人 王昌龄的作品。诗中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 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此诗以边塞的景物,思乡的情感, 以及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酷反衬出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从军行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本课的教学中,意在引导学生 通过反复诵读,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看插图补画面,展开想象,感 受意境,从而感受诗人的一片赤子之心,体会不同时代诗人的责任感与 爱国情怀。【教学目标】1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
2、的主要 意思。2 .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 的情感。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教学重点】1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 意思。2 .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 的情感。【教学难点】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 情感。【教学准备】古战场的视频、课件、音乐【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播放视频导入新课1 .(课件播放视频)中国几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 会有战争的刀光剑影,刚刚同学们看了硝烟弥漫的古战场,能说说你们 的感受吗?预设一:我体会到了
3、战士们为了国家不顾一切的精神。预设二:我觉得战争是残酷的,但这些军人为了国家的安定,他们 宁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师小结:战士们为了国家的安定,他们宁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这就是(课件出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生读,这不 仅仅是一种家国情怀,更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这就是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 中的第一首从军行,(板书课题)生朗读3遍。2 .作者介绍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课件出示作者简介),请大家快速浏 览作者简介,看看你从中了解到诗人的哪些信息。指名一两位同学说。从军行一共有七首,今天咱们学习的是第四首。3 .解题:教
4、师提问:同学们,“从军”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 “行”呢? 请大家打开书本,看看书上的注释,标题中加“歌” “吟” “行”等都 属于乐府诗,如长歌行十五从军行秦妇吟等。从军行,乐 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二、初读古诗1 .自由朗读从军行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停 顿。开始。生自由读古诗(1)读准字音师:(课件出示从军行)好,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 这首诗中的有一个多音字,听他读准了没?师评议: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还”是多音字她都念准了。来, 我们读一读,不破/楼兰/终不还。谁再来试一试?(2)读出节奏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从军行?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每
5、一句诗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生:(朗读)从军行师: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齐读这首诗,预备起。生:(齐 读)按节奏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学习前两句。师:同学们,咱们在之前学习古诗时用了哪些方法来理解古诗的, 还记得吗?(借助注释、插图、相关资料,想象画面)用上这些方法默读 古诗,想想大致写了哪些内容?点名读一二行诗,这两句诗里出现了哪些地名?请用笔圈出来(学 生回答,师画图)师:你能结合这幅画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吗?(青海湖上空, 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 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 要塞一一玉门关
6、。)体会第一句:请你带着这种画面感再次朗读这两句,(生读)请看 大屏幕(出示图一)生观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青海、雪山)师:青海湖本是碧波荡漾,美丽宁静的。雪山指祁连山,它海拔四 千至五千米,终年积雪,银光闪耀,异常壮丽。这一青一白两道风景, 本应带给我们纯洁的美感,可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暗”字呢?板书“暗”。 (气候恶劣,黄沙漫天,地理环境差,还有战事不断,连年的烽火,四 起的硝烟,也遮暗了雪山。)(若学生不能答,穿插时代背景。(出示 地图)在唐高宗时期,边境上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 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 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
7、战士们站在城楼上看着长云弥漫,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此时 此刻,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沉重压抑)带着这种沉重心情再读这一 句。体会第二句,让我们随着诗人来看看第二句,(生读)当你读这句 诗时脑海里出现什么画面?(孤城遥望)这句诗中哪个字更能打动你的心扉?(孤)板书“孤”,(出示图二) 假如你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么想呢?(特别想家)是啊!大漠荒 凉,只有呼啸的狂风和漫天的黄沙相伴,守边的将士怎能不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所以眼前的景物让他们感到一-茫茫的大漠,无边的戈壁,人迹罕至,前有劲敌,后无援军,城中 的将士可谓是孤军奋战,怎能不倍感孤独,正是-一师:让我们带着这种孤寂、沉重的心情再次朗
8、读这两句。2 .学习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过渡:同学们,虽然塞外边境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可守 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生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教师提问: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结合注释、插图, 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大致的意思。(生举手回答,若不能回答,师接着 引导)体会第三句,读了这一句,你觉得哪个字或者哪个词最能打动你的 心?“百战”是指打了一百次吗?不是,在古诗里“百、千、万”都是 虚指,表示很多很多。还能从哪个字看出来战事频繁?一“穿”,(板书“穿”)磨破,把铁片做的战衣都磨破了,你觉得 是什么磨破了战衣?(敌人的刀剑),可见敌军的强悍,战
9、斗的艰苦, 还可能是什么磨破的?(黄沙)长时间在沙漠里摸爬滚打,可看出战事 的频繁,战斗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3)体会第四句,尽管金甲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 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他们发誓- “不破 楼兰终不还”。(课件出示第四句)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死不回家, “终不还”可见他们决心之大。他们为什么不回家呢?(因为他们要保 卫国家)是啊!没有国家哪有小家。刀光剑影,九死一生,将士们为保 家卫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没有什么能撼动他们的铮铮誓言,他们 发誓_ 一(4)请同学们再读这两句,读出战士们坚定的誓言,(生读)止匕时,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0、?(漫天的黄沙,战士们身上的铠甲都 磨破了,听到了刀剑的撞击声,震天动地的厮杀声,以及战士们与敌人 斗争到底的誓言。)(5)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是什么呢?(生答:忠心报国的壮志 雄心)师:磨不破的是将士们忠心报国的壮志雄心,请你带着将士们忠心 报国的壮志雄心再读.师: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壮志却不会减,所有的 豪情、壮志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师:请你带着这份豪情壮志朗读这首诗。四、总结全诗,升华诗情。1 . “不破楼兰终不还”可是将士们啊!你的家人日夜为你牵肠,苦 盼与你团聚,你为什么终不还呢?(国破家必亡,有国才有家!)师:好一个博大的心胸,好一个顶天立地的真英雄,好一群铁骨铮
11、铮的热血男儿!没有黄沙漫漫下的忠魂铁骨,又怎能有万家团圆?有心 中这坚定的信念做支撑,昏暗的雪山可怕吗?(不可怕,擦掉“暗”), 大漠的孤单可怕吗?(不可怕,擦掉“孤”)敌人的刀剑可怕吗?(不 可怕,擦掉“穿”)此刻震撼我们心灵的只有这豪壮的七个字“不破楼 兰终不还”,板书“不破楼兰终不还”。2 .课件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征战 地,不见有人还。”即使战争如此残酷,可守边的将士们却一一(学生 接读)这是战士们顽强的斗志,百折不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 不还。这是战士们坚定的誓言,掷地有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 不还。这是战士们不变的情怀,朴实无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 不还。这是边关战士们的豪情壮志,也是诗人王昌龄的豪情壮志:黄沙百 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师小结:这就是土兵,这就是军人,这就是唐朝最可敬的人,请同 学们带着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大声地朗读这首诗吧!3 .指导背诵师过渡:同学们,古诗大家读得这样有感情,那老师相信你们也能 有感情的背诵下来。出示残缺的古诗,学生试着背诵。(3)唱曲师:同学们,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可以朗读、可以背诵,我 们还可以吟唱,请跟着音乐,打着拍子,轻轻地唱。五、作业布置默写从军行。选择王昌龄其它的边塞诗。【板书预设】从军行孤暗穿不破楼兰终不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