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docx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 .把握文章的主要说明内容,明白所介绍的事理。2 .学习筛选信息的主要方法,并能逐步自主实践。3 .梳理文段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逻辑推理思路。【教学重点】1 .把握文章的主要说明内容,明白所介绍的事理。2 .梳理文段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逻辑推理思路。【教学难点】梳理文段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逻辑推理思路。【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你们对恐龙感到好奇吗?恐龙真的曾经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生活过吗?看起 来高大威猛的恐龙又是因为什么在地球上永远消失的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科普作家阿西 莫夫了解更多与恐龙有关的科学知识吧。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让学生对今天将
2、要学习的课文产生兴趣,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新 课学习。二、夯实基础L作者简介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作家,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55年任波士顿 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助理教授,后专职从事写作,是世界知名的科幻文学和科普作家。主 要科普作品有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数的趣谈等,重要科幻文学作品包括“机器人 系列”“银河帝国系列” “基地系列”中的多部中长篇小说。3 .整体感知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给读不准的字词注音,理解词语。(1)字词正音臀(tUn)流逝(shi)臀(tUn)流逝(shi)骨骼(如)褶皱(zH)漂移(pi。)携带(嫄)两栖(qi)彗星(hui)潮汐(chdo xT)
3、劫难(除致密(zhi)陨石(yUn)追溯(su)(2)词语解释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等相关知识,拓展视野。借助读课文扫除字词障 碍。过渡:这两篇文章虽然从题目来看好像毫无关联,但是读后我们发现文章都和恐龙有 关系,两篇文章说明的是同一个问题吗?三、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 .探究任务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请同 学们分别结合两篇短文做具体分析。2 .探究过程(1)偶数组同学负责分析第一篇短文,奇数组同学负责分析第二篇短文。(2)小组成员分别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谈及说明事理的关键语句,尤其关注段 首段尾
4、及议论性语句。(3)组内交流讨论,共同总结,并用简洁的语句进行概括。(4)选派1位代表提供小组探究成果。3 .成果展示预设1:恐龙无处不有这一课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推论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预设2:被压扁的沙子这一课通过分析“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特性,从而证明了 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地球受到了巨大的撞击。4 .活动小结作者从我们能够看到的现象中一步步深入思考、探究,最终有了巨大的科学发现,这 两篇短文为我们呈现了作者进行科学推理的整个过程,值得我们反复阅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确两篇短文说明的问题。过渡:两篇短文的标题与所说明的问题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抽丝 剥茧发现问题
5、的根源的呢?(二)合作探究二1 .探究任务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任选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2 .探究过程(1)偶数组同学负责分析第一篇短文,奇数组同学负责分析第二篇短文。(2)小组成员分别默读课文,边读边给文章划分层次,归纳各段大意。(3)组内交流讨论,梳理文段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逻辑推理思路。(4)选派1位代表提供小组探究成果,最好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3 .成果展示预设1:恐龙无处不有第1段: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科学观点,引出说明内容。第2、3段:指出恐龙化石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一科学事实。第4、5段:指出南极的恐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阿西莫夫 短文 课时 示范 公开 教学 设计 统编 人教版八 年级 语文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