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1.0.1为了使节水浇灌工程建设和管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促进节水浇灌 事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进展,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农、林、牧业等节水浇灌工程的规 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1.0.3节水浇灌工程建设应做到因地制宜,保证质量,加强管理,并与农艺、 生物和管理措施结合,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采用提高农业浇灌保障力量, 保护生态环境。1.0.4节水浇灌工程应明晰产权,并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完善运行管理规章 制度,注意工程的长久良性运行。1.0.5节水浇灌工程建设和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我国现行有关 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
2、节水浇灌 water-saving irrigation依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当地供水条件,高效采用降水和浇灌水,以取得农业最 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措施。7.2 渠道防渗输水浇灌工程7.2.1 水资源严峻紧缺地区、不良地质条件、渠床渗漏严峻、需要掌握地 下水埋深、高扬程提水等状况下的固定渠道、渠段应优先进行防渗或衬砌。井渠 结合灌区或可能对生态产生不利影响时,渠道防渗应进行必要论证。7.2.2 防渗渠道应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工程技术要求、 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状况以及生态环境因素等,合理选择防渗结构型式。7.2.3 刚性材料防渗渠道,流量lm3/s及以上宜优先采纳弧
3、形坡脚梯形 或弧形底梯形断面,lm3/s以下宜优先采纳U形断面。刚性材料渠道防渗结构 应设置伸缩舞,伸缩缝的间距和型式应依据渠道断面大小、防渗层厚度、防渗材 料等确定。7.2.4 地下水位高于渠底的刚性材料防渗渠道和埋铺式膜料防渗渠道,渠 基应设置排水设施,并保证排水出口畅通。7.2.5 标准冻深大于10cm的地区,衬砌渠道的地基冻胀量大于允许位移 时,应采纳防冻胀的技术措施。7.2.6 防渗渠道在经过村庄或人口密集区的渠段,应设置平安警示标志或 必要的防护及救生设施。7.2.7 渠道防渗输水浇灌工程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我国 标准渠道防渗工程技术法律规范GB/T 50600的规定
4、。7.3 管道输水浇灌工程7.3.1 旱作物种植区,当系统流量小于30m3/h时,可采纳一级固定管道; 系统流量在30m3/h60m3/h时,可采纳干管、支管两级固定管道;系统流量 大于60m3/h时,可采纳两级或多级固定管道。水稻种植区,可采纳两级或多级 固定管道。7.3.2 .3 .2田间固定管道长度不应低于每公顷90m,且不宜大于每公顷180m , 山丘区可依据实际状况适当增加。7.3.3 支管间距宜采纳50m100m ,单向浇地时取较小值,双向浇地时 取较大值。给水栓间距宜为40m100m ,经济作物取小值,粮食作物取大值。7.3.4 采纳移动式地面软管浇灌时,应有牢靠水源,机、泵、管
5、道配套合 理,软管长度不宜大于200m。7.3.5 . 3 . 5给水栓应结构合理、结实耐用、密封性好、操作敏捷、运行管理便 利,水力性能好,在高寒地区给水栓和出水立管应有防冻保护措施。7.3.6 管道输水浇灌工程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我国标准 管道输水浇灌工程技术法律规范GB/T 20223的规定。7.4 喷灌工程7.4.1 土地连片、作物种植统一、地面无障碍物、有牢靠的水源和电力设 施、土地规模化经营和统一管理的地区,宜采纳中心支轴式、平移式和绞盘式喷灌机组。7.4.2 丘陵地区零星、分散耕地,水源较为分散、无电源或供电保证程度 较低地区,宜选用轻小型机组式喷灌系统。轻型和小型
6、移动式喷灌机组的浇灌面积宜按每千瓦掌握0 . 667hm2配置。7.4.3 喷灌系统应满意设计风速条件下的喷洒水采用系数、喷灌强度、喷灌匀称系数和喷灌雾化指标要求;喷灌系统的设计喷灌强度不应大于土壤的允许喷灌强度。7.4.4 定喷式喷灌系统喷灌匀称系数不应低于0.75,行喷式喷灌系统喷 灌匀称系数不应低于0 . 85。7.4.5 喷灌系统日运行时间宜为12h18h ,最大不宜超过21he喷灌工程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我国标准喷灌工 程技术法律规范GB/T 50085的规定。7.5 微灌工程7.5.1 微灌用水应经过净化处理,并依据水质条件选择过滤器的类型及组 合方式。7.5.2 微
7、灌系统首部应配置施肥、施药装置,施肥、施药装置应设在过滤 器上游。7.5.3 灌水器应依据地形、土壤、作物及栽培模式和灌水器水力特性综合 选择,灌水应满意匀称度要求。7.5.4 微灌工程田间管网和毛管(带)布置应与作物栽培模式相协调。7.5.5 微灌工程首部过滤器下游的管道应采纳塑料管材,铺设在地表的管 道不应透光。7.5.6 实行滴灌时,是否覆膜应综合分析覆膜对作物生长和产量、降雨采 用率以及环境等影响,论证确定。采纳膜下滴灌时,应实行措施回收地膜。7.5.7 微灌工程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我国标准微灌工程技术法律规范GB/T 50485的规定。7.6 其他7.6.1 注水灌应符
8、合以下规定:1应有牢靠水源和取水、运水设施,注水灌设施和供水量应满意作物在最 佳时期内播种和苗期灌水的要求,且灌水匀称;2水源的掌握面积应按每次灌水量不少于75m3/h m甘算。7.6.2 水稻掌握浇灌应符合以下规定:1插秧至返青期应浅水勤灌不脱水,田面保持薄水;2分票前期应浅、湿、干交替浇灌,田面保持潮湿;3分窠后期落干晒田,阴雨天、地肥、苗势旺、黏性土壤及低洼田应重晒, 高位、沙质土田应轻晒;4拔节孕穗期准时浇灌,田面保持浅水层;5黄熟期潮湿落干,遇雨准时排解田面积水。8效益与评价8.0.1应注意调查讨论和效益跟踪监测,对节水浇灌工程实施后效益评价采 纳的数据资料应翔实牢靠。8.0.2节水
9、浇灌工程规划设计应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内部收益率应不低于社 会折现率,净现值应大于0 ,效益费用比应大于1 . 0。节水浇灌工程效益费用 比应按本标准附录A公式(A . 0 . 4)计算。8.0.3效益应包括工程运行后实现的增产以及节水、节地、节肥、省工等综合效益。效益分析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1增产效益应按已发生年份的实际增产量或增产值计算。农业技术措施基本 相同时,主产品与副产品的增产值应等于有、无节水浇灌工程相比所增加的产值, 可按本标准附录B公式(B . 0 . 1)计算。农业技术措施不同时,增产值的计算应 在公式(B . 0 . 1)中乘以工程效益分摊系数,其值可参考类似地区的已有成果或
10、 依据调查资料分析确定。无资料时,可按0.20.6进行估算,丰水年取小值, 枯水年取大值。2节水效益应按工程实施前后浇灌用水量间的差值进行分析计算,表述为节 水量或节水率,可按本标准附录B公式(B . 0.2)计算。3节地效益应按工程实施前后削减田间渠系占地状况进行分析计算,表述为 节地面积或节地率,可按本标准附录B公式(B . 0 . 3)计算。4省工效益应按实施节水浇灌工程后与实施前的用工量差值进行分析计算, 表述为省工量或省工率,可按本标准附录B公式(B . 0 . 5)计算。5节水浇灌工程经济效益评价时,各项效益间应不重复计算。8.0.4实施节水浇灌工程后,受益区种植业综合生产力量应明
11、显提高,粮食 作物产量应提高15%以上或水分生产率提高20%以上。8.0.5节水浇灌工程建成正常运行一年后,应对工程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宜 包括增产、节水、节地、节能、省工效果及农业生产本钱变化,各指标的计算方 法应符合标准附录B的规定。9管理9.0.1应对工程管理人员进行上岗培训,把握工程运行管理、维护技能。9.0.2节水浇灌工程的量水设施应符合以下规定:1地表水灌区应建立符合要求的量水网点;计收水费应以斗口实测水量为依 据,有条件的灌区宜计量到农口。2地下水灌区应以井为单位配备量水设施,宜采纳射频卡量测掌握技术。3测量允许误差5%。9.0.3存在次生盐碱化或其潜在威逼的地区,应建立必要的水盐
12、动态监测系 统,掌握地下水埋深。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节水浇灌工程应依据生态环境监测数 据,供应保护工程范围内生态环境的需水量。9.0.4大型灌区应依据现行行业标准浇灌试验法律规范SL 13规定开展浇 灌试验;中、小型灌区和集中连片的地下水灌区,应定点进行田间用水观测;水 资源紧缺地区应进行非充分浇灌试验。9.0.5采用地下水进展节水浇灌工程时,应配备地下水位、水量监测设施。10节水浇灌面积10.0.1满意以下条件之一且节水、增产效益指标到达本标准规定,可认定为 节水浇灌工程面积:1渠道防渗输水浇灌工程符合本标准第6章和第7 . 1节、第7.2节的相关规定;2管道输水浇灌工程符合本标准第6章和第7
13、 . 1节、第7 . 3节的相关规3喷灌工程符合本标准第6章和第7 . 1节、第7.4节的相关规定;4微灌工程符合本标准第6章和第7 . 1节、第7 . 5节的相关规定。10.0.2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可认定为节水浇灌措施面积:1渠道防渗输水浇灌工程、管道输水浇灌工程、喷灌工程、微灌工程符合本 标准第7章的规定,但不完全符合本标准第6章的规定或浇灌设计保证率不符 合现行我国标准浇灌与排水工程设计法律规范GB 50288的规定;2田间地面浇灌工程符合本标准第7.1.1条的规定;3注水灌符合本标准第7.6.1条的规定;4雨水集蓄采用浇灌工程符合本标准第4.0.5条的规定;5地面移动软管浇灌工程符合本
14、标准第7.3.4条的规定。10.0 . 3节水浇灌工程面积与节水浇灌措施面积不得重复统计。附录A有关参数的测定计算方法A.0.1渠道水采用系数应按以下方法进行测定:1动水测定法。应依据渠道沿线的水文地质条件,选择中间无分支、有代表 性的渠段,观测上下游两个断面同一时段通过的水量,其差值即为损失水量。动 水法测验应符合以下规定:1)测验应在选定的上下两个观测断面上进行流量测定;2)观测期间流量稳定,中间无分流;3)测验段前、后断面观测条件、观测仪器全都;4)观测断面应选择在渠道的顺直段,其长度不小于10倍渠宽,水流匀称, 无漩涡和回流。2静水测定法。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渠段,长度为50m 100m
15、 ,两端堵死, 渠道中间设置水位标志,然后向渠中充水,进行恒水位、变水位的观测,同时进 行降雨量和蒸发量观测。依据水位的变化可计算出损失水量和渠道水采用系数。A.0.2井渠结合灌区浇灌水采用系数可按下式计算:为=(7叱 + /网)/卬(A. 0.2)式中:nz井渠结合灌区浇灌水采用系数;5一井灌地浇灌水采用系数;Wj地下水用量(m3);r|q 一一渠灌地浇灌水采用系数;Wq地表水用量(m3);W井渠结合灌区总用水量W = Wj + Wq(m3)0A.0.3田间水采用系数应按以下方法进行测量计算:1平均法。(A. 0.3-1)mA/ =可式中:nt田间水采用系数;m某次灌水后方案潮湿层增加的水量
16、(m3/h次);A末级固定渠道掌握的实灌面积(h nf);W末级固定渠道放出的总水量(m)2实测法。在灌区中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通过实测灌水前后(Id3d) 方案潮湿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计算净灌水定额,算出田间水采用系数:7 = 102(足一四)yA/W(A. 0.3-2)式中邛1、P2分别为灌水前、后方案潮湿层的土壤含水率(以干土重 的百分数表示);Y土的干容重(t/rrP);H方案潮湿深度(m)。A.0.4节水浇灌工程效益费用比可采纳有无工程的增量费用与增量效益分析, 应按下式计算:(A.0.4))=y b, /G cy(1+石)/ y(i+/o)z式中:R效益费用比;Bt一节水浇灌工程
17、第t年的增产值(万元);Ct一节水浇灌工程第t年的运行费(万元);io资金年利率(%);n节水浇灌工程使用年限(年);t计算年。附录B效益指标计算方法B.0.1增产效益应为已发生年份的实际增产值,宜按下式计算:nu此=XA,(y,Ys)P,+ 24(匕-K)p (B.o. 1)i = 1式中:Bj第j年灌区内的增产值(元);Ai工程建成前灌区第i种作物的种植面积(h nf);Yi , Y i工程建成后,第i种作物主副产品的产量(kg/h m:);Yoi , Y oi工程建成前,第i种作物主副产品的产量(kg/h nf);Pi , P i第i种作物主副产品的单价(元/kg );i作物种类序号;n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节水 灌溉 工程技术 规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