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召唤下的能源革 命之势.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能源安全”召唤下的能源革 命之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源安全”召唤下的能源革 命之势.docx(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录新时代下的能源安全,起笔能源革命新篇章1光伏:平价元年扩需求,支架储能待掘金1平价时代来临,碳中和目标支撑装机量高增长1产业链梳理:主辅材格局清晰稳定,支架、储能环节具备爆发潜力 2光伏支架:享受跟踪支架渗透率提升及国产化替代双重红利3光伏储能:政策引导按比例配置,平价时代下装机规模有望爆发7氢能:政策持续加码,产业化拐点将至 12氢能在全球能源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12产业链梳理:储氢、燃料电池电堆及核心材料为突破方向13储氢:关键设备国产化亟待突破,液氢存储技术未来可期14氢燃料电池:技术链逐层解耦,上游技术突破进行时 17产业链涉及的重点公司22中信博22天合光能23亿华通U 24宁德时
2、代25富瑞特装26风险因素26图7:相较光伏其余领域,光伏跟踪支架国产化提升空间较大中国产能在全球产能占比中国产量在全球产量占比资料来源:CPIA,中信证券研究部光伏储能:政策引导按比例配置,平价时代下装机规模有望爆发储能是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关键支撑技术。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波动性、随机 性特征较为明显,波峰高发电量时会对电网的安全稳定造成较大冲击,而随机性带来的供 需匹配错位容易产生严重的电量消纳问题。我国光伏弃光问题虽然在近年来得到一定程度 的缓解,但在部分光伏建设重点省份仍存在弃光率较高的现象。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0 年全国平均弃光率2%,光伏消纳问题较为突出的西北地区弃光率达
3、4.8%。储能系统的核 心作用在于弥补一般光伏发电系统中所缺失的“储放”的功能,缓解光伏大规模接入电网 带来的波动性,同时减少光伏弃电比率,提高电能利用率。图8: 2020年全国平均弃光率约2%2019 年2020年7年2018年16.0%14.0%12.0%10.0%8.0%6.0%4.0%2.0%0.0%1月 2月 3月 4月 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中信证券研究部图9: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弃光率仍较高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中信证券研究部政策引导下储能渐成标配,平价时代下国内储能装机规模有望爆发。2017年9月,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能源局联合
4、印发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 导意见(简称“意见”),这是我国储能行业第一个指导性政策。按意见发展阶段规 划,2021年至2025年为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阶段,旨在促进储能产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 业体系。顶层设计指引下,各省份亦纷纷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优先支持“光伏/风电+储能” 项目建设。其中,内蒙古、山东、山西、河北、贵州等省份明确储能配置比例,分布在5%-20% 之间。新疆明确对根据电力调度结构指令进入充电状态的电量给予0.55元/千瓦时的补偿。表5: 2021-2025年为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中信证券研究部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具体内容第一阶段(20162020
5、)储能产业发展进入商 业化初期,储能对于 能源体系转型的关键 作用初步显现建成一批不同技术类型、不同应用场景的试点示范项目;研发一批 重大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主要储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 建立储能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一批重点技术规范和标准;探索一批 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第二阶段(2021-2025)储能产业规模化发 展,储能在推动能源 变革和能源互联网发 展中的作用全面展现储能项目广泛应用,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能源领域经济 新增长点;全面掌握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储能关键技术和核心装 备,部分储能技术装备引领国际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和标准 体系并拥有国际话
6、语权;基于电力与能源市场的多种储能商业模式 蓬勃发展;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表6:部分省份政策明确储能配置比例在5%-20%之间省份政策支持储能方案内蒙古2020年光伏发电项目竞争配置方案支持光伏+储能项n建设,储能配置5%山东光宇2020年拟申报竞价光伏项目意见的函申报竞价光伏项目要求储能配置20%山西关于2020年拟新建光伏发电项目的消纳意见新增光伏发电项目建议储能配置15-20%河北关于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科学有序发展得实施方 案(征求意见稿)风电光伏储能配置需10%贵州贵州省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实施方案消纳受限地区光伏储能配置需10%新疆新疆电网发电侧储能管理方法对根据电力调度结
7、构指令进入充电状态的电 量给予0.55元/千瓦时的补偿。资料来源:北极星储能网,中信证券研究部从储能的技术路径来看,电化学储能占据未来制高点。抽水蓄能是当前最为成熟的电 力储能技术,根据CNSA数据,目前占全球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的90%以上。但受地理选 址和建设施工的局限,抽水蓄能未来发展空间有限。相比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受地理条 件影响较小,建设周期短,应用场景更为广泛。随着成本持续下降、商业化应用日益成熟, 电化学储能技术优势愈发明显,逐渐成为储能新增装机的主流。预计未来随着锂电池产业 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成本仍有较大下降空间,发展前景广阔。图10:电化学储能占比仍较低,提升空间较大抽水蓄能
8、(GW) 其他储能(GW)抽水蓄能(GW) 其他储能(GW)电化学储能(GW)电化学储能占比(右轴)185.0180.0175.0170.0165.0160.0155.0150.02016201720184.0%3.5%3.0%2.5%2.0%1.5%1.0%0.5%0.0%资料来源:CNSA,中信证券研究部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并网将成为我国电化学储能市场未来重要增长动力。根据CNESA 数据,2018年中国电化学储能项目在电力系统的新增装机规模为0.7GW,同比增长465%o 从应用分布上看,我国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储能占比仅10.7%,与全球25.2%的占比仍 存一定差距。占比较低的核心原因在
9、于国内可再生能源储能商业模式尚未完全打通,储能 收益(调峰补偿收益+弃电储能收益)无法覆盖系统建设成本。当前阶段下,国家主要利用 补贴政策及政策引导储能配比来推进新能源储能配置。未来随着规模化应用后带来的储能成 本下降,可再生能源储能领域将迎来市场化快速发展阶段。图11: 2018年全球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储能占比约25.2%图12: 2018年国内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储能占比仅10.7%用户侧用户侧辅助服务43.8%15.8%25.2%13.8% 1,3%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电网侧42.9%10.7%电源侧电源侧用户侧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辅助服务电网侧资料来源:CNESA,中信证券研究部资料
10、来源:CNESA,中信证券研究部资料来源:CNESA,中信证券研究部预计国内市场未来3年光伏储能容量需求可达17.55GWh,存量改造长期将释放更大空间。结合目前各省份出台的政策要求,储能配置比例一般按新能源装机功率520%不等,储能时长一般要求在12小时左右。我们基于新增装机配置及存量改造配置两部份来测算 后续光伏储能市场需求:其中,假设新增装机部分储能配置比例2021年为20%,后续逐 步增长;功率配比按新增光伏装机量15%假设;储能时长按2小时估计;则2021年至2023 年新增储能容量需求分别达3.30/5.85/8.40GWh,三年累计约17.55GWh。长期来看,存 量改造亦将释放
11、较大储能容量需求,2020年国内光伏累计装机量为252GW,假设未来储 能存量配置比例达20%,功率配比及储能时长同样按照15%及2h假设,则存量改造诞生 的储能容量需求可达15.12GWM表7:预计未来三年光伏储能容量需求达17.55GWh年份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 (单位:GW )储能配置比例功率配比储能装机功率(单位:GW )充电时长(单位:h )储能容量(单位:GWh )2021E5520%15%1.6523.302022E6530%15%2.9325.852023E7040%15%4.2028.40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测算表8: 20%配置比例下,长期存量改造配置需求达15.12GW
12、h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测算2020年累计光伏装机量(单位:GW )储能配置比例功率配比储能装机功率(单位:GW )储能时长(单位:h )储能容量(单位:GWh )5%15%1.8923.7825210%15%3.7827.5615%15%5.67211.3420%15%7.56215.12电池组、BMS、PCS为电化学储能系统三大核心环节。电化学储能产业链主要包括 储能系设备提供商、储能系统集成商及安装商。完整的电化学储能系统主要由电池组、电 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储能变流器(PCS)以及其他电气设备构成。 从成本构成的角度出发,电池组是储能系统最主要的成本构成部分
13、,成本占比约67%; PCS 用来控制储能电池组的充电和放电过程,进行交直流的变换,成本占比约10%; BMS主 要负责电池的监测、评估、保护以及均衡等,成本占比约9%; EMS及其余电器设备等成 本占比在2%6%之间。中信证券CrTICSECtlRITIES图13:储能电池系统由电池组、BMS、EMS及PCS构成5储能电池系统资病来源:派能科技招股说明书电池组 bBMS bPCS EMS屏柜电缆土建安装升压装置图14:电池组是储能系统最主要的成本构成部分资料来源:高工锂电官网,中信证券研究部竞争格局初步显现,锂电池龙头及逆变器龙头凭借技术、渠道优势占据先机。细分领 域来看,储能电池组及BMS
14、与锂电池技术同源,同时由于国内储能电池在新能源并网领 域应用程度仍较低,主要沿用此前动力电池产线为主,行业内锂电大厂凭借技术及产能优 势将布局顺势延伸至电网侧、用户侧等储能领域。从国内竞争格局来看,根据中关村储能 协会(CNESA)统计,2019国内新增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中,储能技术供应商(主要 为电池组、BMS)出货量前三为宁德时代、海基新能源、国轩高科,其中宁德时代出货量 约386MWh,领先优势较为明显。储能逆变器与光伏逆变器技术同源,且交直流转化技术 已较为成熟,预计竞争格局将保持稳定状态。根据CNESA数据,2019年国内新增项目中 储能逆变器出货量前三有科华恒盛、恒瑞继保等。储能
15、系统集成商领域,由于目前储能领 域处于相对早期发展阶段,应用领域较广,系统集成专业化程度较低,竞争格局相对分散。 根据CNESA数据,2019年国内新增项目中系统集成商出货量前三有科陆电子、海博思创 等。随着新能源侧储能需求逐步爆发,集成专业化程度提升,后续具备差异化渠道、技术 等优势的厂商有望脱颖而出。表9: 2019年国内新增投运项目出货量中宁德时代等处领先地位资料来源:CNESA,中信证券研究部出货量排名储能技术提供商储能逆变器储能系统集成1宁德时代阳光电源阳光电源2海基新能源科华恒盛科陆电子3国轩高科南瑞继保海博思创4亿纬锂能盛弘电气库博能源5猛狮科技科陆电子猛狮科技6南都电源索英电器
16、南都电源7中天科技昆兰新能源上海电气国轩8力神上能电气睿能世纪9圣阳电源许继智光储能10比克智光储能南瑞继保I氢能:政策持续加码,产业化拐点将至氢能在全球能源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与传统化工燃料相比,氢能具有高含能特性、高能源转化效率及碳零排放三大优势。 从含能特性来看,除核燃料外,氢的发热值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最高 的,达142 KJ/KG,约为汽油的三倍。从能源转化效率来看,氢能可以通过燃料电池直接 转变为电能,同时过程中的废能可再利用,其综合转化效率可达到83%。从碳排放的角度 来看,氢燃料电池在产生电能的过程中不会产生碳排放,可以实现良性循环。图15:氢气燃烧热值可达142
17、 KJ/KG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中信证券研究部氢能在全球能源转型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燃料电池是其重要应用场景。氢既可作为 清洁能源,同时也是良好的能源载体,具备清洁高效、可储能、可运输、应用场景较为十 富的特点。全球范围内,众多发达国家通过能源法案、能源战略、技术路线图等途径积极 发展氢能,改变能源结构,减少对传统一次能源的依赖。梳理各国支持政策,政策着力点 一方面引导供给端氢能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主要以购置补贴的形式推进需求端氢燃 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政策的持续加码推动了氢能应用的快速发展,根据E4tech数据,2019 年度全球燃料电池出货量达1129.6MW, 2015年2019
18、年CAGR达39.52%,其中交通运 输领域需求上升尤为显著,CAGR达68.13%。中信证券CrTICSECtlRITIES图16:交通领域的应用拉动燃料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0%资料来源:E4Tech -The Fuel Cell Industry Review 2019产业链梳理:储氢、燃料电池电堆及核心材料为突破方向氢能产业链涵盖氢能端及燃料电池端。氢能端指氢气从生产到下游应用的过程,包括 氢气制取、储运、加氢站等核心环节。燃料电池端包括其上游核心材料,如双极板、膜电 极及密封层等环节;中游主要为燃料电池系统集成,包括电堆及供气系统等;下游主要为 燃料电池的应用场景,目前重点应用方向为交通
19、领域的燃料电池汽车。图17:氢能产业链涵盖氢能端及燃料电池端上游材料上游材料燃料电池. 产业链中游集成催化剂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燃料电池系统交通运输固定式发电设备便携式电源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从产业链发展的视角出发,储氢、燃料电池电堆及其核心材料为重要突破方向。(1 )从氢能端来看,氢能源作为理想的新型能源和含能体能源,制约其实用化、规 模化的关键在储氢环节。储氢环节贯穿整个产业链环节,包括前端制氢、加氢环节的固定 式储氢,后端的车载式储氢。目前国内以高压气态氢为主,长期参考天然气产业发展历史, 以及海外当前应用情况,液氢或是未来主要技术,破局关键点在于突破技术进步带来的成 本下降、液氢民
20、用政策放开及标准的制定。储氢核心设备包括储氢罐、氢阀门等部件,目 前20兆帕气态储氢设备已实现国产化量产,70兆帕以上气态储氢设备及液氢设备高度依 赖进口。随着氢能产业链产业化推进,储氢设备环节具备较强的需求放量及国产化替代逻 辑。(2)从燃料电池端来看,国内燃料电池产业链呈现自下而上发展的态势。国家层面 政策补贴下游燃料电池汽车,下游需求刺激下带动中游燃料电池系统厂商蓬勃发展。而从 核心技术的角度出发,根据DOE数据,电堆为燃料电池系统的技术核心所在,占据系统 60%的成本;而膜电极则占据电堆60%的成本。目前国内大部分系统供应商在电堆及膜电 极等关键部件主要靠海外进口或技术授权为主,部分领
21、先企业在电堆领域已实现国产化突 破,但在功率、使用寿命等关键参数较海外龙头差距仍较大。核心材料中石墨双极板和密 封层已实现国产化,在金属双极板、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和气体扩散层国产化进程仍处于 早期阶段。随着政策持续加码,燃料电池正迎来产业化快速突破阶段。短期来看,绑定下 游优质客户,具备较强渠道资源的燃料电池系统供应商具备较快放量的逻辑。长期来看, 参考海外电堆龙头巳拉德的国际地位,预计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关键技术的企业将具备更 高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储氢:关键设备国产化亟待突破,液氢存储技术未来可期作为氢气从生产到利用过程中的桥梁,储氢技术贯穿产业链氢能端至燃料电池端,是 控制氢气成本的重要环
22、节。目前主要储氢技术包括物理储氢、化学储氢及吸附储氢三大类 别。物理储氢技术主要以单纯改变氢压力、温度等条件提高氢气密度,或通过物理吸附作 用将氢气储存在金属合金等储氢材料中的技术,常见的包括高压气态储氢技术及低温液态 储氢技术。其中,高压气态储氢技术为目前发展最为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液态储氢 为未来重要发展方向,但目前技术主要应用于航天领域,国内民用受政策限制。化学储氢 是利用储氢介质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氢气反应生成稳定化合物,再通过改变条件实现放氢的 技术,如有机液体储氢技术等。吸附储氢主要利用金属合金、碳材质等在不同条件下对氢 的吸附属性差别来达到氢储放的效果。化学储氢及吸附储氢技术大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能源安全”召唤下的能源革 命之势 能源安全 召唤 能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