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六下第一单元作业案例(定稿).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初中语文六下第一单元作业案例(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六下第一单元作业案例(定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语文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作业案例【单元作业目标】1 .把握叙事详略,分析详略安排的意图。2 .分析详写局部内容,体会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特点,突出重点内容。3 .分析文中细腻生动的描写,品味文章富有个性的语言。4 .发现民俗之美,品赏文化之味,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知识卡片】5 .记叙文的写作顺序:(1)顺叙:指按照事情发生、开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记叙。顺叙的呈现,可以通过时间 的推移,可以通过事情的开展,也可以按照认识的开展。为了便于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作者往往会采用顺叙进行表达。(2)倒叙:就是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或将最重要、最突 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写,然
2、后再按照事件发生开展的顺序记叙。比方:看到眼前的事,联想到 以往的事,引起了回忆,继而追叙往事;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拟时,为了加强 对照效果,先写当前,再写过去;先说出事情的结局,再记叙事情的缘由。倒叙往往会造成 悬念,使叙事有波澜,或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突显因果关系。(3)插叙:指在表达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表达的 线索,插入一些有关内容的表达。运用插叙,主要是为了对主体事件起解释、补充、烘托的 作用,多侧面地展现人物性格,使文章内容更充实、周密,中心更加鲜明。6 ,修辞手法(1)比喻:就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深奥
3、、生疏 的事物。比喻的构成一般有三个局部:本体、喻体、比喻词。比喻的基本作用是通过相似点 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使表达的内容变得具体 形象。因此,理解比喻在文中的作用,就要抓住喻体的特点,唤起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联 想。首先要判断本体和喻体,再找到它们的相似点以及喻体所寄予的感情色彩,揣摩作者选 用喻体的用意所在。(2)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作者之所以把物当作人 来写,必然会在其中渗透人的情感。通过拟人,可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先判断赋予哪种 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再理解作者所寄予的情感,然后体会其表达效果。(3)排比:把
4、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短语或句子(三句或三句以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第二课时作业目标:1 .背诵古诗,了解七言绝句这一诗歌体裁。2 .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通过诗中涉及的神话传说及节日习俗,感受诗词中表达的传统文化内涵。课时作业:1 .积累文学常识。寒食的作者是,(朝代)诗人。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朝代)诗人。2 .背诵诗歌,完成默写。(1)寒食中生动描绘白昼春日风光的诗句是“,。(2)十五夜望月中诗人没有直接写“月”,而是借助中庭周围的景物来表现月夜之清 幽、冷寂的诗句是“, ”。3 .阅读寒食,完成以下题目。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
5、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1)诗中“御柳”的意思是; “五侯”泛指 o(2)以下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春城无处不飞花”写出了早春时节长安城万紫千红的迷人风光。B. “寒食东风御柳斜”剪取“御柳” 一景,写出寒食日折柳插门的习俗。C. “日暮汉宫传蜡烛”的“传”字写出了等级之森严。D. “轻烟散入五侯家”暗含对宦官专擅朝政的政治腐败的讽喻之味。4.阅读十五夜望月,完成以下题目。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诗歌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一词中看出月色的 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 的特点。(2)以下对
6、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10B. “冷露无声湿桂花”会让我们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点出中秋之夜。C. “今夜月明人尽望”诗人推己及人,由自己的怀人之心想到了天下人的怀人之情。D. “不知秋思落谁家”将无尽的思念化作有形之物,直抒胸臆。5.比拟三首诗歌,说说对其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三首诗歌均与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B.这三首诗歌体裁不同,迢迢牵牛星是古体诗,寒食、十五夜望月是近 体诗。C.这三首诗歌都是先写景,后抒情,韵味无穷。D.这三首诗歌中想象各有其妙,写景各擅其长,其意蕴和情感都需借助联想和
7、想象来 品味。写作家乡的风俗第一课时写作指导课作业目标:L 了解家乡的风俗,写作素材;2.根据表达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写作材料,确定内容详略。课时作业:1.什么是风俗?2,根据本单元课文或上网查阅资料,按类别将风俗填入框内(至少写1个)。民族风俗一例:回族人忌食猪肉。Z /(A节日习俗例:除夕夜吃年夜饭。传统礼节例:藏族人向客人献哈达。想一想,你的家乡有什么风俗呢?3.家乡的风俗中,最具代表性的或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呢?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完成思维 导图,并根据表达需求,在需要详写或略写的内容的圆圈里,写上“详”或“略”。11第二课时写作讲评课作业目标:1 .回顾单元课文内容,明确详写的目的和方法
8、;.根据文章中心,合理安排内容详略,修改自己作文。课时作业:1 .北京的春节一文,为表现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详写的内容是哪些呢?请你圈一圈。腊八 小年 除夕 初一初六 元宵节 正月十九 由此可见,文章详写的内容,一定是跟 紧密相关的。2 .阅读以下语段,特别关注划线句,归纳作者详写时使用的方法,填在括号内。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 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要到夜里! ”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 以后。但八儿听
9、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 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3,小芸写了一篇关于放鞭炮的文章,表达那昙花一现的绚 烂瞬间,那幸福快乐的团聚时刻,每每想起都回味无穷。你觉得下面两段文字,哪一段应该详写?请你帮她改写得生动一些吧!天刚擦亮,我们就会挂灯笼、放鞭炮。说起放鞭炮,还有个有趣的传说。古时候,有个山12 他,怕火光和响声。每当除夕,人们便会放鞭炮驱赶山触。年复一年,放鞭炮成为了欢庆春 节的风俗。我们家也不例外,一过年就买各种各样的鞭炮。当夜幕降临,大家都走出家门,热闹极了。在震天的响声中,炮冲上天空,在夜色中绽放出一朵朵彩色的花。小孩子们笑着、闹着,大 人们看着我们,也笑着。我觉
10、得第一段应该详写。我的修改:4根据文章中心,合理安排内容详略,修改自己的文章。13【参考答案】第1课 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1 .老舍四世同堂骆驼祥子.万象更新悬灯结彩娴熟2 . (1)引用比喻比喻(2)例如1:我选第句。这句话引用老北京俗语,形象地写出了腊七腊八是一年里最 冷的时候,而北京的春节由此拉开序幕,彰显地方特色,贴近生活。例如2:我选第句。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粥中食材的丰 富多样,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富足生活的自豪和期盼。3 .完成图表(1)熬腊八粥、泡腊八蒜(2)略写(3)略写(4)除夕(5)做年菜、穿新衣、 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6)拜年、逛庙会
11、(7)第7-12段(8)看花灯、 燃放花炮、吃元宵分析归纳:(1)腊月初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2)突出北京春节独特的习俗,表 现出北京春节的热闹及北京人过春节的快乐之情。第1课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1. “零七碎八儿”意思是零零碎碎,“玩意儿”指玩具。这两个北京人常说的口语词,表 现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可见孩子们在春节期间的忙碌,而他们乐在其中,也 表达出作者对这些东西的喜爱之情,表达了老舍京味儿的语言特色。2. (1)都是,全部。通过相同词义,不同的表达形式,表现出元宵节灯的形式多样,变化 多端,表现出作者别样的惊喜之感。(2)在这些句子中,作者频繁变换主语,可见作者关注的
12、对象也在发生变化:有各种店 铺的美丽,有参与这场灯节的人,还有孩子们独特的快乐,由此可以读出场面的热闹,让人 有目不暇接的感觉,仿佛所有人都参与其中,这种对于新年的热情是不是也可以称之为“火 炽”。同时,也与上文铺户、大人们,孩子们的表现形成比照,突出元宵节的热闹更胜一筹。 3.这些加点词无一例外都形象表现北京的美丽和魅力,凸显出作者对古老北京焕发出生命活 力的热爱之情,对其饱含情感。第2课 腊八粥第一课时1 .沈从文长河边城湘行散记.指熬腊八粥过程中热气夹带着香味不断冒泡冲出锅的状态;拟人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 现了腊八粥越熬越浓稠,越熬越香,越熬越吸引人的特点。142 .详写;吃粥;盼粥;
13、看粥;妈妈总是说(吃腊八粥的)时候还早;妈妈说吃腊八粥要到夜 里,其实妈妈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妈妈还是说要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腊八粥);八 儿分粥显得似乎不太合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急切;惊奇、高兴和自得。3 .两篇文章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久蓄曲折的情感,更能凸显久盼久等之后喜悦的情感。第2课腊八粥第二课时1. (1)表示话未说完或语意未尽,写出了八儿为了尽早吃到腊八粥而在妈妈面前撒娇的情 态,看出他已经问了无数遍,吃粥的心情急切。(2)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可见八儿想多吃腊八粥的强烈渴望,让一个天真、聪明、狡黠的 形象跃然纸上。2,比喻“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和拟人“筷子很浪漫地摆
14、成一个十字”手法,想象写出八儿 吃得特别饱,不能动弹的样子。3. (1)人们对这个传统节日的集体记忆。八儿对今日粥的颜色感到意外。(2)第一个语段写出腊八粥在漫长的岁月里始终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永远给人们带来 童年般的愉悦。更为凸显人们对腊八节这一传统习俗的喜爱难忘之情。所以删除不合适。第二个语段虽然写了粥有些出乎八儿的意料,略显黑色,也用了 “脏水”这样的表述,但经 过妈妈解释后,八儿明白了。一来表现孩童的天真可爱,二来更凸显出腊八粥对于孩童的吸 引力之强。第3课藏戏1 .马晨明 藏文化 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噬誓 示4.2 .开山鼻祖青面猿牙一第1段
15、: 面具总起l第2段: 舞台-第3段:演出风格第4-7段:起源藏戏藏戏分述:第8-4段:夸张、特征鲜明_(呼应第1段)L第8-17段:具体特点T第5_-16段:与自然融为一体(呼应第2段)I第17段:随意发挥(呼应第3段)J总结:第18段5.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面具特点时仅仅突出色彩和象征意义。作者用一组独句成段15 的排比,语言节奏更简洁明快,易于理解。以基本造型加象征意义的句式把几种面具组合起 来写,用一组面具突出藏戏面具的共有特征。作者介绍面具的同时,也在介绍角色形象,通 过善与恶的价值判断,反映了藏区人民赞美无私善良等美好品格的价值观。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第一课时(1)五言古诗(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下第 单元 作业 案例 定稿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