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阅读 考点5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 题型二鉴赏诗歌观点态度.docx





《2022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阅读 考点5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 题型二鉴赏诗歌观点态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阅读 考点5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 题型二鉴赏诗歌观点态度.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题型二鉴赏诗歌观点态度【典例分析】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藕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噩蒙昧,糊涂。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 古人之糟魄已夫。”.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L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在读书时必须保 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解析】L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
2、可从时间角度梳 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 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颔联“当时熙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 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臧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 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 书
3、本是前人经验、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 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 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 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 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二、(2020海南新高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赠赵伯鱼(节选)韩驹荆州早识高与黄,诵二子句声琅琅。后
4、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注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参:领悟,琢 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1 .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 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分析】由“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可知作者认为学诗要像初学禅一样,在未开悟的时候,要“遍 参诸方”,多琢磨,以诸多前人为师,“遍”、“诸”字强调要下苦功,经过长
5、期艰苦的学习;由“一朝悟罢正法眼, 信手拈出皆成章”可知作者强调“悟”,在学习前人之后要有自己对诗歌艺术真旨领悟,“一朝悟罢”,一旦领悟 至IJ, “信手拈出皆成章”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诗也就学成了。三、【2018年高考新课标3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精卫词 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1.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答案】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
6、、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 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 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解析】【精准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设置开放性答案,利于激发学生 的思维张力。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变化,对一些古诗的解读是可以多元的,此题可以鼓励考生主动思考、 发散思维,因此凡是能够言之成理的答案都可视为正确。这里介绍两种观点:观点一:同意。原因有:(1)这 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精神的一种
7、自我抒发;(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 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继承遗志,生命不息,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原因有:(1)这两句 咏赞了精卫坚忍不拔的壮志、奋斗到底的毅力,表达了作者的赞扬和崇敬。(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移山填海 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自我之身,成全精卫之志。方法小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在诗歌中表达出的人生感悟(如苏轼题西林壁寓含的哲理)或生活理念(如刘禹锡的 秋词表达的志向)等。所谓“评价”,是指读者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
8、,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 天又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具体来说,作者的态度包括: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 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诗人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 达,或者融志于事来体现。答题步骤: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方法在抓关键点。这里的“点”主要指:(1)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在众多的词类中,动词是叙 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成为诗人选择诗眼的重要对象。如张九龄的“海
9、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生” 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形容词也往往用作动词来使用。如蒋捷一剪梅舟过吴 江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形容词“红” “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描写樱桃变红,蕉 叶转绿的动态过程,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此外,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许多关键词往往运用了拟人、夸张、 通感等手法。如“寺多红叶烧人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正是由于巧用了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2)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句子,它体现了作者的观点。一般在绝句的第三、 四句,或在律诗的末联和词作的下阕的末句。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议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阅读 考点5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 题型二 鉴赏诗歌观点态度 2022 三高 语文 二轮 复习 古诗 阅读 考点 鉴赏 古代 诗歌 思想 情感 观点 态度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86425957.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