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组合支护结构对非均质高边坡抗震性能影响分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多级组合支护结构对非均质高边坡抗震性能影响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级组合支护结构对非均质高边坡抗震性能影响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多级组合支护结构对非均质高边坡抗震性能影响分析王德华吴祚菊张建经蒋永林加速度时程如图5所示,输入到模型中采用了按相似关系压缩了 10倍的振动波,即输入模型的持时为4 so2.5 施震工况本次模型试验共有两组对比模型,分别为未包含支护结构的原状边坡和包含支 护结构的加固边坡,模型试验的地震波采用ElCentro波,且输入加速度幅值分 为0.1g, 0. 3g, 0. 5g, 0.7g和0.9g等5个等级,具体试验工况如表6所示。2.6 监测点布置本试验模型包含未加固和加固模型,形成对比试验,按照相似比设计,模型尺 寸示意图如图4所示。其中,未加固和加固模型的几何尺寸一致,加速度和位 移测点布置相
2、同,包含17个加速度测点和7个激光位移计测点,两者的不同在 于未加固模型中不包含支护结构。此外,本模型中在每根锚索(薄铁片)上布 置了轴力计,共7个,从下向上编号依次为Z1Z7,以此监测锚索的轴力变化情 况,轴力计为YBY300型拉力传感器,量程为300 N。模型中弯曲应变片由两个 应变片接入同一电桥中,经过数据校核,最终输出的电压值可直接转换成为弯 矩值,编号如图6所示。其中,经过特殊处理的是:由于桩顶和桩端位置处具 有明显的应力集中,在实际应变测试时,桩身两头的变形具有测不准的现象, 因此根据试验经验,在桩顶和桩端预留出1倍桩径的距位移为坡面变形甚至破 坏最直观的参数之一,也是边坡工程设计
3、中最为关心的参量。本模型试验沿边 坡坡面从下到上共布置了 7个位移监测点,如图4所示,用来监测未加固边坡 和加固边坡坡面的地震位移响应。分别提取输入加速度峰值为0. 1g, 0. 3g, 0. 5g, 0. 7g和0. 9g的工况下未加固边坡和加固边坡的峰值位移和残余位移如图7和8所示。图7和8分别为坡面各测点在不同输入加速度峰值(PGA)下的峰值位移和残余 位移分布曲线图。结合两图,未加固边坡和加固边坡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坡面 位移响应不同,未加固边坡的坡面存在3条软弱结构面滑出口,从下向上依次 记为1#, 2#和3#,其中1#位于坡脚位置,2#和3#相邻较近,位于坡腰位置。 从位移响应可以看
4、出,当PGAWO. 3g时,3条软弱结构面滑出口的变形差异较 小,特别是残余变形,表明当输入PGA较小时,该边坡的潜在滑体尚未发生明 显的局部破坏,可以保证上下整体运动,而当PGA0.3g时,未加固的原始边坡 开始发生大变形,且3个软弱结构面滑出口处的位移响应差异逐渐增大,直到 当PGA=0.7g时,原始边坡从2#软弱结构面滑出口位置滑出,发生了破坏,坡 面破坏后D1和D2测点被滑体掩埋,因此只有峰值位移没有了残余位移。对于加固后的边坡,当输入PGAO. 7g时,坡脚变形仍然较小,坡面中部及上部 发生较大变形,其中坡腰中部位移较小的拐点位于3#软弱结构面滑出口处,此 处距坡脚高度70 cm (
5、I排抗滑桩桩布置位置),表明此处的抗滑桩可以有效地 控制住滑面的变形,以此控制了未加固边坡中表现出最弱的2#软弱结构面滑出 口(距坡脚60 cm高)的变形;此外,当输入地震动较大时,D3位置(2#软弱 结构面滑出口)仍然出现了局部鼓胀,即I排抗滑桩桩前土在地震作用下沿着 软弱结构面滑出现滑动,但是受到锚索和框架格构的约束,仍未发生滑出破坏; 对于I排抗滑桩桩后上部坡面的滑体,其滑出口被抗滑桩阻挡,因此其潜在破 坏模式由剪切滑动破坏变为在水平地震动作用下向坡外运动,即与边坡本体之 间为拉裂破坏,在锚索及矩形格构共同约束作用下,滑体仍未发生破坏,其中 顶部水平位移最大。 总之,未加固边坡随着输入P
6、GA的增加,边坡最危险的位置在2#软弱结构面滑 出口处,且随着高度增加,坡面水平位移随之增加;加固边坡的最大位移主要分 布在2#软弱结构面滑出口处和坡顶位置处。为了进一步讨论坡面位移随着输入 PGA增加的变化趋势,提取坡面关键位置在不同输入地震动工况下的峰值位移 和残余位移响应,如图9和10所示。其中,DI, D3和D4分别位于软弱结构面 在坡面的滑出口处,为重点观测区域;同时,D1和D4为两排抗滑桩的布置点, 属抗滑桩变形的关键测点;此外,D7位于滑体顶部,其变形一般较大,能够反 映边坡滑体的整体变形特性,为边坡重点监测点之一。图9和10可以看出,未加固和加固坡面均随着输入PGA的增加而增大
7、,且位移 增大斜率与坡高成正比,坡脚位置处的位移增长幅度较小,而随着高度增加, 位移增幅变大。由于缺少未加固边坡在大震下的位移参数,此处无法完整对比 未加固边坡和加固边坡的位移变化趋势,由已有的部分数据表明,未加固边坡 位移增长幅值大于加固边坡的。(2)加速度响应坡体的加速度响应分析的主要指标为加速度放大系数,定义加速度放大系数为 坡体某监测点加速度峰值与模型底部(A0)输入加速度峰值之比,未加固边坡 和加固边坡两模型的坡面加速度放大系数沿高程分布如图11所示。图11 (a)和(b)分别为未加固边坡和加固边坡的坡面加速度放大系数分布曲 线,其中未加固边坡坡面加速度放大效应小于加固边坡,且未加固
8、边坡坡面加 速度放大系数沿高程增长存在多个拐点,而加固边坡的放大系数沿高程呈近似 线性增长趋势。这是由于未加固边坡坡面受滑体变形影响,整体刚度较低,对 高频为主的加速度响应较小,且分布多条软弱结构面削弱地震波的传播,因此 表现在坡面时则整体偏小,特别是软弱结构面滑出口位置处的加速度放大系数 明显较小,这也是未加固边坡坡面出现拐点的原因。而对于加固边坡,由于支 护结构的存在,滑体与边坡本体之间的连接力较强,边坡坡面整体性较好,刚 度提高,因此加速度波通过支护结构将地震波传递至坡面,导致坡面加速度响 应较大且呈线性增长趋势。因此,对于加固边坡,支护结构将边坡位移减弱的 同时,边坡上的响应加速度峰值
9、响应较大,这对坡面上的结构水平受力造成不 利影响,需要特别注意,在设计加固后坡面结构物时按照原状边坡所得的计算 参数需要提高响应安全储备。图12为边坡内部断面的加速度放大效应分布曲线,该断面由 A0A14A13A12A11A10等6各测点组成,从下至上穿过4层土层和1条软弱结构 面。图12 (a)和(b)表明未加固边坡和加固边坡在坡内的加速放大效应基本 一致,主要区别在表层土体的响应差异,与坡面响应差异原理类似,加固边坡 的坡面刚度增加,坡体整体性增强,加速度响应增大。此外,图12 (a)中加 速度放大曲线随着输入地震动峰值的增加,放大系数整体减小,而图12(b) 中加固边坡则变化不大,这是由
10、于未加固边坡的滑体对坡体本体的地震动响应 存在影响,滑体动力响应减小后,对本体的动力反作用相应减小,边坡本体内 部所承受的外力荷载减小,进而边坡整体的加速度响应峰值随之减小。类似 地,当边坡被加固之后,滑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增加,相应地,滑体对 边坡本体的动力响应产生影响,从而导致边坡整体的加速度放大效应更加明 显。此时,若边坡内部存在某重要地下结构,如隧道或深基础等结构物,则需 要考虑边坡支护对这些结构物的抗震响应影响。3.2锚索轴力响应 锚索作为该边坡支护工程中的重要结构之一,其在地震作用下的轴力变化特性 少有研究。对此,沿边坡坡面从坡脚向上依次选取锚索轴力峰值,绘制图13(a),共有
11、7根锚索,从下向上依次编号为M1M7,锚头高度分别为44, 55, 68, 78, 95, 112, 127 cm,假设锚索自由段不受边坡土体影响,其自由段轴力 值沿长度方向不变。由图13 (a)所示,锚索峰值分布在坡顶附近,且坡腰和坡脚附近锚索轴力存 在极小值拐点,图中两个拐点分别位于M2和M5位置处,这两个位置处于两排 抗滑桩桩后附近,特别是M5,紧邻I排抗滑桩。这是由于抗滑桩在抵抗滑坡动 力运动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对此抗滑桩桩后小范围内滑体的动力被抗滑桩 大幅度抵消,因此该区域内锚索受力较小。此外,相对于M2, Ml更靠近H排 抗滑桩,而Ml的轴力相对M2稍大,这是由于坡脚处1#软弱结
12、构面滑出口较 浅,H排抗滑桩对其抵抗作用受限,滑体下滑的部分推力需要被Ml抵抗,因 此,Ml受力较大,且随着输入地震动峰值的增长,Ml受力增长趋势也较大,如 图13 (b)所示。此外,图13 (a)说明M6所受轴力最大,在坡面受力中起到了控制作用,这是 由于M6锚索自由段较长,所承担的滑体厚度较大,同时从图10中加速度峰值 响应中可知此处加速度峰值较大,即较大体积的滑体和响应加速度峰值导致此 处锚索所受轴力剧增。由于M6承担了上部滑体的主要推力,M7的轴力响应稍 有减小,但相对于其他锚索仍然较大。对于I排桩高度以下的下半部分边坡而 言,最大锚索轴力发生在M4,此处主要是被两条软弱结构面影响,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多级 组合 支护 结构 非均质高边坡 抗震 性能 影响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