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思想中的“勇”-最新年精选文档.docx
《论孔子思想中的“勇”-最新年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孔子思想中的“勇”-最新年精选文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孔子思想中的“勇”在现代人的观念里,论及儒家就自然会提到“仁”“义”“礼”“知”等范畴,但不知从何时起,受儒家思 想直接影响的儒者却和“迂”、“呆”、“腐”、“酸”联了姻, 儒家和“勇”的联系似乎不大。其实勇敢精神早在孔子时已扎根 于中国人的思想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个性特征。目前学界也 是普遍关注“仁” “义” “礼” “知”等内容,唯独对勇的关注 很欠缺。即便是对“勇”作过研究的学者,也多是从伦理学与心 理学的角度来界定的。这些观点都有合理之处,但它们也有片 面的地方。因为在历史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土多德、黑 格尔、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孙中山等都关心过“勇”这个 话题,“勇”成
2、为人类相通的智慧。所以,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勇”,从哲学的高度探讨“勇”,对于今天人们正确理解 “勇”和践行“勇”,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拟对孔子思想中的 “勇”作些分析。一、“勇”是与“知”、“仁”并列的“三达德”在论语和中庸中,共三次出现了孔子关于“知”、 “仁、“勇”三达德的言论。在这些言论中,孔子把“知”和 “勇”放在与“仁”相提并论的位置上。毫无疑问,“勇”在这 里已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勇德”。孔子认为“智、仁、勇”相统 一才是完美的人格,这也是他终生所追求的目标,他说:“君子 到达“仁”的目的,如此不断反复,他们也可以成为具有“三达 德”的君子。孔子对“勇”的思考和实践,引发了后代学者
3、的种 种的反响,尽管这种呼声时高时低,但这种思想的精髓是不会消 失的,尽管后期的儒生被人形容成“手无缚鸡之力”、“胆小懦 弱”,但这毕竟是时代的悲剧,与孔子无关。只有这样系统地理 解孔子之“勇”,并把它与其他哲学家的观点作比拟,才能更全 面地理解孔子思想以至儒家思想。之道者三,我无能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贡 曰:“夫子自道也。”孔子自己认为这是他要到达的目标,而子 贡认为自己的老师已经具备了这三种道。孔子用“知” “仁”“勇”的标准要求自己,他也是以这种标准去评判 社会的,在韩诗外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楚国攻打陈国,陈国 的西城门被破坏,于是派遣那些降民去修城门,此时孔子从下面 经
4、过却没有扶轼致意,子贡便问孔子为什么这样做,孔子说:“国 亡而弗知,不智也;智而不争,非忠也;亡而不死,非勇也。修 门虽假设众,不能行一于此,吾故弗式也。” “智”、“忠”、“勇” 这三个方面,陈国人没有一样能做到的,假如孔子当时看到陈国 人英勇抵抗楚国直到生命的最后刻,一定会扶拭致礼的,但是情 况恰好相反,所以孔子没有扶轼致礼。“勇”是以“仁”为归宿的。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仁”是 人们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仁”应当成为人们思想修养和为人 处世的基本原那么,也是“勇”所要到达的目标,如果不是以“仁”为指向,那就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勇” 了。“勇”要以“知”为前提。“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在 孔
5、子的思想中,人要知道“命”和“礼”,这需要后天学习才能 知,不学习的人就会“不知”即不明事理、不知道礼仪规范等。 这种人如果仅凭着一股勇气而行事,就会“乱”。结果就像子由 一样,虽然在好勇方面超过自己的老师,但是由于“无所取材” 即像朱熹所说“不能裁度事理”,就不能适于义,即使再勇敢也 达不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勇”要在和谐的气氛下才能发挥作用。孔子曾说“巧而好 度必节,勇而好同必胜,知而好谦必贤。” 一个懂得团结集体的、 勇敢又喜好争强的人必然胜任使命,相反,一个只懂得“匹夫之 勇”的人是不可能胜任工作的。二、理解“仁”是理解“勇”的前提“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这几乎是学界的共识。“仁”有
6、体有用,体用结合。孔子在论述“仁”的理念时,是用 体用一源的立场去分析的。这个源就是“人心”,更为明确地说, 最基础的就是人的真情实感,“刚毅木讷近仁。” “刚毅木讷” 是人的真实情感,这种人是实实在在的老实人,虽然不一定是“仁”,但确实是接近“仁” 了,孔子又说“巧言令色,鲜矣 仁。”这种人是为了讨人喜欢,阿谀奉承,他们是不可能成为“仁”人的。当载予说应该改革“三年之丧”时,孔子说:“予 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 通丧也,予也有三年爱其父母乎! ”父母生下子女后,保护他三 年,现在天下都是这样的替父母守孝三年,载予难道没有得到过 父母三年的保护吗?可以看到,一
7、切都是发自内心对父母的爱, 所以孔子说载予“不仁”,而不是说载予“不孝”、“不义”或“无礼”,因为在孔子的仁学体系中,“仁”是基于内心的真情 实感。这种源于人心的“仁”,在具体的行动中,那么表达为对恭、 宽、信、敏、惠的遵循,后来“樊迟问仁。子日:爱人”这 种爱也必须是一种真情实感。亲子之爱是一个典型,大而化之, 就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升华为“亲亲”、“爱人”、杀身成 仁等。“仁”这种道德品质是最高层次的道德品质。它在知、情、 意、行方面都到达了理想的高度,从个人良好的品质出发,到“明 明德于天下”,这样的“仁人”当然不会懦弱,一定是勇敢的。 从孔子与子贡观于东流之水这段对话看的更明显,子贡
8、问于孔子 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者,何也? ”孔子曰:“夫水,大 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假设有决行之,其应佚,假设声响, 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君子 喜欢观大水,是因为大水有诸多的美好品性,其中毫不犹豫、无 所畏惧就像人的“勇” 一样,这是君子所欣赏的。在孔子的思想 中,君子的境界是不及“仁人”的,君子所具备的美好品性,“仁 人” 一定会有,所以“仁人”也必然具备水那样所无畏惧的品 性。所以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 勇,勇者不必有仁。”如果说“仁”源于“人心”,那“勇”又何曾不是源于“人 心”?因为孔子认为“仁人” 一定是勇敢的,如果能够
9、做到“当 仁不让于师”,那一定是心中固有的力量在推动着他,这种力量 使得“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也是由于那 种强有力的情感和意志的作用,才会有这样行动上勇敢的表现。 因此,勇敢也是源于“人心”的。正如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 曾说过的,勇敢本身只是一种“形式的德”,其意义和价值取决 于它的价值和内容。如果勇敢的人心中没有“仁”这个内容,那 么严格地说,这种没有“仁”所指导的“勇”,还没有真正进入 道德的范畴。三、“勇”与“义”、“礼”的关系“勇”要以“义”为导向。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 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 一旦没有“义”而勇敢,结局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子 思想 中的 新年 精选 文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