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恐理论视角下《完美的世界》中的压抑复现.docx
《暗恐理论视角下《完美的世界》中的压抑复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暗恐理论视角下《完美的世界》中的压抑复现.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暗恐理论视角下完美的世界中的压抑复现谢齐Summary: “暗恐”又谓“非家幻觉”,也是“压抑的复现”的另一种表述。电 影完美的世界以男主角布奇越狱后的经历为故事主线,展现了他如何深受 童年创伤所困,并在逃亡过程中数次经历压抑复现,最终被警方击毙的悲剧人 生。借助弗洛伊德的暗恐理论探讨布奇是如何被非家幻觉囚禁,并在一次次压 抑复现的过程中逐渐丧失理智而无法自救。与此同时,通过菲利普在布奇帮助 下的精神成长和重生来探讨个体应如何认识创伤,认识自己,从不自由走向自 由的议题。Key:暗恐/非家幻觉;完美的世界;创伤;压抑;复现美国电影完美的世界于1993年上映,多年来一直深受观众喜爱。完美的 世界
2、外表披着警匪片的外衣,但其内核却是一个关于个体、家庭、创伤等的 悲剧故事。本片围绕男主角布奇越狱后的经历展开,讲述了他和小人质菲利普(4) LACAPRA D. Writing History, Writing TraumaM. Baltimore: Johns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1: 41.-全文完-逃亡旅程中互相救赎的故事。该片看似是二人奔向未来的逃亡旅程,但其实是 一场向布奇席卷而来,裹挟着他童年创伤、非家幻觉的压抑复现。一、布奇源自童年的创伤根源“1919年,弗洛伊德在暗恐一文中阐述的暗恐/非家幻觉是压抑的 复现的另一种表述,即有些突如其来的惊恐经
3、验无以名状、突兀陌生,但无 名并非无由,当下的惊恐可追溯到心理历程史上的某个源头。1”借助暗恐理 论,假设要探究布奇逃亡中压抑复现的成因,我们应追根溯源,重回造成他非家 幻觉的心理源头一一即他从未忘怀的童年创伤。布奇的母亲是一位妓女,在布奇12岁时确诊梅毒晚期,最终在妓院的卫生间里 上吊身亡。布奇的父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暴力分子,在当地臭名昭著,且常对 布奇母子施加暴力;布奇6岁时,布奇父亲不告而别,抛下他们母子后销声匿 迹。父亲的缺失使得一直生活在妓院的布奇母子生活更加艰难,而他的暴力行 为更是给年幼的布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布奇8岁时,为了保护自己的母 亲,他亲手枪杀了伤害他母亲的客人,这也
4、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杀人。布奇的父 亲虽然后来重新出现,但是他的短暂回归反而加剧了布奇的犯罪倾向,并间接 导致布奇因偷车而被重判进了感化院,这也成为了布奇职业罪犯生涯的起点。弗洛伊德认为:“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 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 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2”命运悲惨的母亲无疑是布奇创伤 的来源之一,无论是亲眼目睹母亲被伤害而被迫杀人的经历,或者是母亲在绝 望中自杀的结局都深深刺伤了他彼时年幼的心灵。而不负责任且具有严重暴力 倾向的父亲那么让布奇又爱又恨,同样在他心底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在旅途 中,言及
5、父亲,布奇不假思索地将其称之为“废物”;但矛盾的是,布奇每次和 菲利普说起自己关于父亲的回忆时,又会无意识地使用“daddy”这一与其年龄 不符的童稚词汇来称呼对方。这特殊的称呼揭示了布奇内心对于父亲的思念, 更透露出他对父亲压抑却磅礴的爱。但是父亲的失职使得布奇只能多年来压抑 自己对父爱的渴求,母亲和自己被家暴的事实也让布奇对父亲怀着一份控制不 住的恨意,并在日后不断在他的人生中“屡次复现,却并非以原有形式复现, 而是以其他的、非家的方式复现家的某些痕迹。”童年时无人保护,与母 亲在妓院艰难求生的经历在布奇年幼的心灵里埋下了他身为孩子面对暴力和犯 罪时恐惧不安的种子,与他关于父亲的灰暗记忆一
6、并成为他日后深受创伤所困 的根源和他产生非家幻觉的症结所在。而他“对创伤的压抑,并未自己淡忘 创伤,而仅仅是将其暂时囚禁于自己的潜意识层面,也就是说,创伤已在他心 里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记。”二、布奇在越狱后旅程中的压抑复现“压抑的复现”这一概念又可以用“重复的冲动”解释。一个人已经忘记或压 抑的事情应该是不记得了,可是我们却会在无意识间把不记得的事演出来。茫 然不知地重复上演,就是“重复的冲动”。人们不自觉“演”出的,多半是心 中的痛苦、创伤和其他负面的情绪。在布奇越狱后,他曾在旅程中屡次出现看似矛盾的行为,甚至会令人觉得其喜 怒无常。但是借助暗恐理论,布奇的某些荒诞行为,其实是他“无意识中的压
7、 抑在特定条件下被唤醒”后,在非家幻觉中的挣扎。布奇和狱友普尔结伴出逃,但是当布奇在逃亡中发现普尔闯进菲利普家中并当 着小男孩的面猥亵他的母亲时,布奇下意识地将普尔狠狠地踹到了地上。当布 奇注意到站在一旁发抖沉默的菲利普时,他像一个长辈一样教导着年幼的男孩 应如何捡起地上的枪并用它来保护自己和母亲。布奇看似荒诞的行为其实是他 陷入非家幻觉的无意识反响。正如弗洛伊德所言,“暗恐是一种惊恐情绪,但 又可以追溯到很久前就已相识并熟悉的事情”。菲利普母子被威胁的一幕唤醒 了布奇关于自己母亲的记忆,而怯懦的小男孩菲利普更是让布奇想起曾经用枪 来保护母亲的自己。布奇难以忘记自己年少时期为了保护自己的母亲第
8、一次杀 人的经历;而他强烈的想要保护母亲的欲望以及对于母亲的爱化为创伤被他深深 压抑在自己的灵魂深处。当类似当年自己母亲被欺辱的场面在他眼前复现,一 直被压抑在他心中关于“家”的暗恐情绪被瞬间点燃,让他无意识地将当年的 事“演” 了出来。逃亡途中,布奇和菲利普遇到了慷慨、和谐的鲍勃一家人。恩爱的鲍勃夫妇和 可爱的孩子们与布奇两人相处和谐,空气中充满属于“家”的温馨。但是,当 鲍勃家的小女儿在玩闹时不慎将饮料洒在他们家新买的车子上时,女主人瞬间 变得粗鲁、暴力:她大力地夺走了女儿手中的饮料,并大声地呵斥两个孩子;不 仅如此,她还像对待玩偶一样,用双手钳制住自己的孩子,强迫性地改变了孩 子们的坐姿
9、。从孩子们瞬间安静下来和顺从的反响不难看出,他们已经对于来 自母亲的呵斥习以为常。目睹了这一切的布奇面色变得灰暗,之前笼在他身上 的闲适、快乐已经荡然无存。而一旁身体不由得变得僵直、紧张地不停眨眼、 面部无意识抽搐的菲利普无疑是布奇内心深处小孩的写照。粗鲁的女主人唤醒 了布奇压抑在心底关于家的“不自觉的恐惧”及他对家暴的创伤回忆,使他再 次陷入非家幻觉之中。布奇最终抢了鲍勃一家的新车,并报复性地扬长而去。 布奇看似针对女主人的荒诞行为,实那么折射出的是他对当年拳脚相加的父亲的 恨意。影片的高潮出现在他们逃亡旅程的结尾。夜里无处休息的布奇和菲利普偶然遇 到了一位黑人工人马克并受其邀请在他家借宿了
10、一晚,马克的妻子洛蒂为人和 善,他们的小孙子克利夫兰那么很快就和年纪相近的菲利普成为朋友一起玩闹。 但出乎意料的是,能对陌生人施以援手、态度友善的马克在面对自己的小孙子 时,却会因为其没能立刻完成他的指令而动辄上手打骂、羞辱;站在一旁的洛蒂 并不会制止自己的丈夫,而是选择沉默、熟练地安抚委屈哭泣的孩子。马克对 克利夫兰习以为常的暴力行为和满不在乎的态度复现了布奇童年和父亲相处时 的遭遇,马克身上折射出的家暴男性角色无疑唤醒了布奇关于父亲暴戾一面的 记忆,并勾起了他对于自己父亲多年来虽爱却恨的压抑情绪。起初布奇准备和 平离开马克的房子,但已经将菲利普和布奇当作朋友的克利夫兰却在二人即将 离开时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美的世界 理论 视角 完美 世界 中的 压抑 复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