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测试(三模) 语文 试题(含答案).docx
《江西省南昌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测试(三模) 语文 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昌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测试(三模) 语文 试题(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次模拟测试卷语文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 应的位置上。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边关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紧密结合的景观形态,传递着历史文化内涵。边关出现在唐诗中, 皆因丝绸之路的通达,开放的国家社会格局,文人墨客对漫游边塞、从军入幕的崇尚以及包 括过所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限制等。相比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边关的文化意义更为抽象, 象征性更强,所承载的感情也更为复杂。诗人多以社会现实为吟诵主旨,以点带面、由小及 大、以虚带实,将边关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是
2、战场形势。从军事意义上讲,边关地理位置重要。从唐诗中看,边关的“战火” 已经烧入了诗歌意境,不管那些知名关隘是否正在发生着战事,诗歌中的征战杀伐都未曾真 正停歇,皆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例如,唐 彦谦咏马中“百战沙场汗流血,梦魂犹在玉门关”,借玉门关指边陲前线征战之地;李 白从军行中“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体现出关防将士守卫家园、驱敌出境的豪迈 气魄。合治其次是戍边之所,“关”是军防象征,也是征人和亲属对戍边之地的情感依托。诗歌里 有恢弘阔大的战场形势,也有单一渺小的个体自我。边关虽然承载文人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梦 想,但毕竟是遥远的苦寒之地,长期在塞外
3、驻守或是从军入幕不得志之人面对战争的惨烈、 环境的荒凉、人情的冷漠生疏,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思念怨愤之情。而人们的情感是相通相应 的,在亲朋远赴塞外前免不了 “爷娘妻子走相送”,塞外兵士思念敌人的情感也不会停歇。 因此边关戍守之地,成了思归与念归的交汇。再次是阳关寄情。在涉及边关名称的唐诗中,有一类“阳关诗”较为特别,这源于王维 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沌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 故人。”这里的“阳关”指的是友人西行的必经关卡,有着明显的关外无敌人的地理属性和 分界含义。因为诗中有“渭城” “阳关”等地名,其曲名便为阳关三叠或渭城曲, 唐代许多诗人都曾提到。在他们的那些诗
4、句中,“阳关”多已失去其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特 点,而以人文伴随意义,仅指代曲调或词中涉及的劝酒、伤离别等某些特定含义。最后是家国分界。丝绸之路上的边关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与中原地区差距较大,作为戍 边之所的代表和军事战略要地成为内地与西域的分野、不同文化的分野、生死安危的分野、 家国与异乡的分野,是物质与人文界限的共有载体。时任西域都护的班超年老思乡,向汉和 帝上疏:“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外绝城,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然恐 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由此可见,玉门关被汉人看 作家国的分界,带有深重的情感烙印。唐诗中的“边关”含义不再单一,表面。在人们的
5、心目中,除了对距离、气候等自然地 理条件的认知与定位之外,“边关”早已超越了军事防御或是征税、监管缉私的原有含义, 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家园情怀。(摘编自邢宇晨唐诗中的边关意象)12. (3分)C (和亲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文中没有依据。)13. (10 分)再说前世之人哪里愿意耗费无法估量的钱财,征伐无罪的百姓,到狼烟候望以北去求得 一时痛快呢?(得分点:且夫岂、倾、役、快心)如今匈奴单于归附主义,心怀诚恳之心,准备离开自己的王庭,亲自来京师朝见陛下, 这正是前代遗留下的策略。(得分点:归义、款诚、欲、乃、遗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 (3分)B (“十分”二字
6、,写的是歌妓给诗人斟满酒;“敛芳颜”,即敛眉、敛容, 写的是歌妓的心情态。)15. (6分)相同点:两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湖、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 闷。不同点:张词写出了思君恋国,对君王的期待,内心的迷茫,又有对自身遭贬的怨愤。 杜诗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年老多病、漂泊异地孤独感伤,有对国家动荡时局的关切与不安。(每点2分,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6 分)(1)舍生而取义者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17. (3分)C (融会贯通:指参考并
7、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触 类旁通: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的其他事物。意味深长:指含蓄深远, 耐人寻味。别有深意:指别有一种深层的意思。浮光掠影:指见识肤浅,印象不深刻。走马 观花:形容不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只是粗略地观察,比喻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蜂拥而至: 像一窝蜂似地拥来,形三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一拥而入:指一下子全都拥了 进去。语境强调的是流量化内容很多,像一窝蜂似地拥来。此处应选“蜂拥而至。故选C。)18. (3分)D (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介词不当,此处应该是“以思考的力量”,强 调凭借“思考的力量”。二、语序不当,“在笔墨世界中涵
8、养情怀与气质”应该是在“在信 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之后,先是“信息浪潮中”再是“笔墨世界中”,层次从外到内, 强调思考的力量。再者,“以思考的力量”统摄后面的所有的内容。三搭配不当,“滋养” 与“气质”不搭配。故选D。)19. (3分)D (横线句不仅打通了书本与书本之间的障壁”中“障壁”是比喻造成隔 阂的东西,该句使有了比喻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二)语言文字运用H (本题共2小题,11分)20. (6分)声旁与整字的读音有关 部首一定是偏旁既有偏旁也有部首21. (5分)汉字结构由独体结构与合体结构组成,独体结构由笔画构成,合体结构由笔画 和比笔画高一个层次偏旁构成。四、写
9、作(60分)22. (60 分)参照2021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参考译文汉哀帝建平四年(前3年),秋季八月,匈奴乌珠留若鞋单于上书,请求在来年入朝晋 见天子。这时哀帝正在生病,有人说:“自从黄龙、竟宝年间起,匈奴单于每到中原来,中 原就有大的变故发生。皇上由此犯难,询问公卿们的意见,他们也认为每次匈奴来都白白 花费掉国家的钱财,可以暂且回绝。黄门郎扬雄上书劝谏说:臣下我曾经听说,运用儒家 的六经治理国家,贵在变乱未形成就将它消灭在萌芽之中;兵家的取胜,贵在未经厮杀 就使敌人屈服。两者都非常高明绝妙,然而也都是大事的根本,不能不明细地考察。如今匈 奴单于上书请求入朝,国家不允许而拒绝他,我愚昧地
10、认为汉朝与匈奴之间从此会产生隔阂。 匈奴原本是五帝都不能使其臣服,三王都不能对其进行控制的强国,不能使汉与匈奴产生隔 阂这是明显的。我不敢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就用秦朝以来的史实说明这个问题。凭借秦始皇 的强盛。蒙恬的威势,然而也不敢窥伺西河,于是便修筑长城作为边界。此后,汉武帝深思 国家的大计,规划万世安宁的策略。于是大规模地兴师数十万,派卫青、霍去病统率,前后 经过十多年的苦战。匈奴震惊害怕,越加迫切请求和亲,然而,始终不肯向汉朝称臣。再说 前世之人哪里愿意耗费无法估量的钱财,征伐无罪的百姓,到狼烟候望(匈奴地名)以北去 求得一时痛快呢?匈奴人天性残忍凶狠,身材魁梧健壮,凭借力气,很难使其从善
11、,从恶却 很容易,他们的性情倔强难以屈服,与他们和平相处实在难。因此在没顺服的时候需要辛苦 大军进行远征,倾尽国家的财力,伏尸沙场,流血千里,攻破坚城,打败敌人,征服他们是 如此的艰难。降服之后,朝廷对其慰藉安抚,交际馈赠礼物,接待的礼节威严隆重,如此完 备周详。如今匈奴单于归附正义,心怀诚恳之心,准备离开自己的王庭,亲自来京师朝见陛 下,这正是前代遗留下的策略,因为怀疑而产生嫌隙,使匈奴单于怀恨在心,仗恃以前有和 好之言,借助上述的那些言辞,将怨恨归结开汉朝,因此与汉朝断绝关系,最终改变臣服的 心,威慑不行,劝谕又不能,怎能不成为国家的一大忧患呢!况且以前图谋西域,控制车师 国,设置城郭都护
12、、监护三十六个国,上每年耗费以万计,岂又是为了防备康居和乌孙人, 能逾白龙堆沙漠而寇掠我西部边境呢?而是为了制服匈奴。一百年的辛劳获得的成就,竟要 毁于一旦,花费十分的费用来制服匈奴,今天却因吝惜其中的一分而引起匈奴的叛离,臣私 下为国家感到不安。希望陛下在变乱与战争发生之前稍加留意,以遏止边疆祸患的萌生。奏书呈上,天子醒悟务匈奴使臣召回,更换给匈奴单于的国书,表示欢迎他入朝晋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代诗人在进行创作时,经常以点带面、由小及大,以虚带实地吟诵社会现实,将边关 这一景观形态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B.无论知名关隘当下是否安定平宁,唐诗中的征
13、战杀伐无不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 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C.涉及边关意象的诗歌既描写恢宏的战场形势,也塑造渺小的个体,“关”是军防的象征, 也是征的外人和亲属对戍边之地的情感依托。D.年老的护边将领班超向皇帝上疏,表达“依风首丘之思”和“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 的担忧,可见汉人视玉门关为家国的分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总说唐诗中边关意象有历史文化内涵,后从四个方面具 体阐释。B.文章引用唐彦谦和李白的诗,是为了证明边关地理位置的重要和边关对诗歌情感抒发的 影响。C.文章将“阳关诗”单列,是为了说明“阳关”既有地理
14、属性和分界含义,也有其人文伴 随意义。D.文章结尾点明唐诗中的“边关”有多层含义,并再次明确“边关”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一 论述重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诗中出现边关意象,与当时通达的丝绸之路、开放的国家制度和文人墨客对从军人幕 的崇尚等社会因素有关。B.唐代文人将士们虽然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但面对塞外惨烈的战事、荒凉的环境及冷漠 生疏的人情,无不产生思乡怨愤之情。C.据全唐诗记载,与王维相差千个世纪的晚唐诗人李商隐仍吟诵“唱尽阳关无限叠”, 足以见出“阳关”意象的流传久远。D.边关作为戍边之所的代表,早已失去其地理位置的含义,而成为生与死的临界、不同文 化的分野、
15、物质与人文界限的共有载体。(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材料一: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强调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 传承好、发展好,对鹿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文件指出,要积极对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加强古籍数据流通和协同管理。加强古籍 数字化资源管理,实现古籍数字化资源汇聚、开放和共享。统筹古籍数字化版本资源建设与 服务,推进古籍专业数据库开发与利用;积极开展古籍文本结构化、知识体系化、利用智能 化的研究和实践,加速推动古籍整理利用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人才队伍,凸显古籍工作在传 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16、文化中的地位,繁荣古籍事业。(摘编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 材料二:1949年到2019年,我国共修复整理出版近38000种古籍,照此速度,将我国现存约20 万种古籍全部修复整理出来,可能需要300年。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修复整理,二三十 年就能完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修复古籍,正在现实中生动实践。字节跳动向北大教育基金 会提供捐赠,这些捐赠将用以研发“古籍数字化平台”,加速中华古籍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古籍的修复整理带来了革命性 变化。近年来,高校、科研机构借助古籍数字化平台,不断地将OCR (光学字符识别)、
17、AI 句读、实体识别等技术运用于古籍修复整理,成效显著。以OCR应用为例,用电子设备对纸 本古籍一扫,古籍上的内容就能迅速在计算机中生成数字文档,效率比人工录入提升千万倍。“古籍数字化平台还将向着进一步提升古籍整理的准确率、智能化水平和开放度发展。 一方面,精校重点文本,满足专家学者对资料准确度的要求;另一方面,学者和古籍爱好者 利用智能平台上的文字识别校对工具,实现在线上一站式完成古籍整理工作,提高效率,提 升参与度。(摘编自人民邮电报4月25日当古籍修复遇上AL奏响古籍数字化保护新乐章) 材料三: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作品展”上,展示了北京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学生马源和她的同 学们的展品“宋元
18、学案传承可视化系统”。一幅横向流动的千里江山图上,标注了 许多古地名。数百个衣袂飘飘的儒生,正在图上缓缓挪动,像是在“赶路”。人文研究的材料,如文献、图录、器物等,都可转化成某种形态的数据,从而使得大数 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也能处理它们,视觉化只是数字人文带来的附带效应,让人易于理解学术 成果。而其深层逻辑,是研究范式从传统的文本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机器智能辅助下的典籍研究,是以数据为基础的。在机器智能的介入下,学者能获得瞬 间处理海量资料的能力。从2004年起,杜晓勤等开始建设中国古代音韵数据库和中国古代 诗歌文本数据库,共录入1万多个汉字的音韵和900多万字的诗歌,研发了 “中国古典诗歌 声律
19、分析系统”。这个系统,能快速、大批量标记与统计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声律,几乎实 现“一键”准确标注所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声律格式和合律程度。机器介入各类古籍研究后产生了一些伦理问题,如各类统计数据、可视化“图谱”或者 “页面”,能否被认定为具有思想性的人文研究成果呢?在学界各领域,对数据集的重视都在日益增强,以古籍研究为基础的史学、文学等人文 学科不应轻视,而且要更加重视。无论是可视化成果本身,还是成果产生的传播效应,都是 可以计量的。虽然数据驱动将智能技术引入了人文学科,但是数据的使用和意义的阐释,还 是需要人文学者的介入和指导。而可视化本身,一方面可以帮助学者获得更多洞见,另一方 面也能更好地向
20、大众进行传播。这种效果,是传统手段难以达到的,是人文学科新气象的“薪 火”,需要保护好。(摘编自光明日报)4月13日,数字化为古籍研究带来怎样的“蝶变”)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籍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关乎中华文脉、民族精神和文化实力,应当得到保护、 传承和发展。B.人工智能技术和古籍数字化平台在古籍的修复整理中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效果明显。C.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转化人文研究材料为某种形态的数据,视觉化的处理能帮助 人们理解学术。D.利用机器智能,“中国古典诗歌声律分析系统”实现了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的快速、大 量的标记与分析。5,下列
2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OCR技术,借助电子设备扫描纸本古籍,迅速将内容转化成数字文档,实现了高效率的 录入,未来将逐步取代人工。B.随着古籍整理的准确率、智能化水平和开放度的不断提升,“古籍数字化平台”可满足 专家学者和爱好者的不同需求。C.字节跳动向基金会捐赠,支持“古籍数字化平台,帮助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修复整理古 籍,将加速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D.尽管数字化古籍研究中有机器介入,但各类统计数据、可视化“图谱”或者“页面”, 仍应该被认定为人文研究成果。6 .数字化给新时代古籍工作带来了哪些变化?请概括说明。(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蝉与纺织娘你如果有福气独自坐在窗内,静悄悄的没一个人来打扰你,一点钟,两点钟的过去, 嘴里衔着一支烟,躺在沙发上慢慢的喷着烟云,看它一白圈一白圈的升上,那末在这静境之 内,你便可以听到那墙角阶前的鸣虫的奏乐。那鸣虫的作响,真不是凡响;如果你曾听见过曼杜令的低奏,你曾听见过一支洞箫在 月下湖上独吹着;你曾听见过红楼的重幔中透漏出的弦管声,你曾听见过流水淙淙的由溪石 间流过,或你曾倚在山阁上听着飒飒的松风在足下拂过,那末,你便可以把那如何清幽的鸣 虫之叫声想像到一二了。虫之乐队,因季候的关系而颇不同,夏天与秋令的虫声,便是截然的两样。蝉之声 是高旷的,享乐的,带着自己满
23、足之意的;它高高的栖在梧桐树或竹枝上,迎风而唱,那是 生之歌,生之盛年之歌,那是结婚曲,那是中世纪武士美人的大宴时的行吟诗人之歌。无论 听了那叽叽的曼长声,或叽格叽格的较短声,都可同样的受到一种轻快的 美感。秋虫的鸣声最复杂。但无论纺织娘的咕嘎,蟋蟀的唧唧,金铃子之叮令,还有无数无 数不可名状的秋虫之鸣声,其声调之凄抑却都是一样的;它们唱的是秋之歌,是暮年之歌, 是施露之曲。它们的歌声,是如秋风之扫落叶,怨妇之奏琵琶,孤峭而幽奇,清远而凄迷, 低徊而愁肠百结。你如果是一个孤客,独宿于荒郊逆旅,一盏荧荧的油灯,对着一张板床, 一张木桌,一二张硬板凳,再一听见四壁唧唧知知的虫声间作,那你今夜便不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南昌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测试三模 语文 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 南昌市 2022 届高三 下学 第三次 模拟 测试 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