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运输系统发展及未来趋势展望.docx
《中国航天运输系统发展及未来趋势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航天运输系统发展及未来趋势展望.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航天运输系统开展及未来趋势展望摘要:航天运输系统是开展一切空间活动的最重要基础 和前提,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对世界航 天运输系统开展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建设航天 强国和世界一流航天运输系统的总目标,对中国航天运输系 统的开展现状、开展需求与缺乏进行系统梳理,对中国航天 运输系统的未来开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了一次性运载火 箭、空间转移运载器、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和新概念航天运 载器4个方向的重点建设目标,最终构建能力强大、覆盖全 面、性能先进的航天运输系统。航天运输系统是指往返于地球外表和空间轨道之间,或 在不同轨道之间完成载荷转移的运输工具的总称。航天运输 系统一
2、般可分为一次性运载火箭、空间转移运载器、重复使 用航天运载器等。航天运输系统是一个国家自主进出空间能 力的集中表达,是独立自主利用空间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是 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维护国家空间利益、实现和保持空间安 全的核心能力。航天运输系统的运载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 台就有多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开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 国的战略目标,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开展航天事业,建设 中国航天运输系统的主要代表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远征系 列轨道转移运载器(上面级)。另外,快舟捷龙等系列 运载火箭,以及正在开展中的民营航天公司的运载火箭也都 在快速成长中。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了从常温推进 到低温推进、从串联
3、到并联、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载 物到载人、从末级一次启动到屡次启动、从仅发射地球轨道 卫星到发射行星际探测器、从火箭将卫星直接送入轨道到通 过上面级实现大范围变轨与轨道布署的技术跨越,具备将不 同有效载荷送入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的能力。2020年长 征五号成功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标志着中国火箭首 次具备发射第二宇宙速度的行星际探测器的能力。中国形成 了型谱完整的长征系列火箭和远征上面级家族。航天运输技 术的开展推动了中国卫星技术的开展,以及载人航天和深空 探测技术的开展,有力支撑了以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月 球探测火星探测为代表的中国国家重大工程的成功实施, 是确保中国航天60多年持续开展
4、、取得辉煌成就的最重要 基础和支撑。2.1.1 一次性运载火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构建 了以 CZ-2C、CZ-2D、CZ-2F、CZ-4 系列、CZ-3A 系列为代表的 系列运载火箭(图 4),和以 CZ-5、CZ-5B、CZ-6、CZ-7、CZ-7A、 CZ-8、CZ-8 (不带助推器)、CZ-11等为代表的新一代运载火 箭(图5)。长征十一号长征七号长征八号长征五号长征五号B图5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2015年以来,随着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成功研制及工程应 用,中国实现了 LEO运载能力从8.6 t至25 t级,GTO运载能 力从5.5 t至14 t级的跨越,进入空间能力到达世界一流水平, 应急
5、快响发射周期从周级跨越至小时级,填补了运载火箭海 上发射领域空白。特别是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图6)的成功 研制,使中国火箭的高、低轨运载能力提升到上一代长征火 箭的2.5倍和2.9倍,总体技术水平到达国际先进水平。(a ) CZ-5 ( b ) CZ-5B图6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成功研制,使得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 箭的整体技术水平到达国际先进水平,运载火箭的研制基础 能力和技术水平取得了巨大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总体设计能力显著提升。新一代运载火箭采用全 新的动力系统和结构方案,研制过程中突破了全新的火箭构 型、大型助推器前支点传力与超静定捆绑、复杂力/热环境预 示及防
6、护、大质量柔性体别离、大型复杂弹性火箭稳定性控 制等关键技术,火箭整体技术水平取得了跨越式开展。(2)箭体结构设计、试验与制造能力实现升级换代。 其中,CZ-5大型火箭的成功研制,突破了中国火箭箭体主结 构沿用近50年的3.35 m直径的限制,成功实现了 3.35 m直 径到5 m直径的跨越。在设计方法上,开展了大直径、大承 载、弱刚度薄壳结构的工程设计理论和基于有限元技术的拓 扑优化设计方法。在工艺制造上,首次采用高强铝合金新型 材料,自动搅拌摩擦焊接、自动斜接等新工艺,全新研制了 一整套适用于5 m直径结构的高精度制造装备。在试验能力 上,充分利用液氮密度低、低温下材料性能提升的特点,发
7、明了液氮介质内压检测法,解决了大型低温薄壁贮箱地面常 规水压试验载荷远超飞行载荷的难题。突破了千吨级大集中 载荷多点协调平衡加载技术,实现了 5m直径薄壳结构千吨 级静力加载试验能力。最终实现了箭体结构研制的设计理 论、材料体系、工艺与装备、试验检测技术从3.35 m直径到 5 m直径的全面升级换代。(3)液体推进技术实现跨越式开展。在液氧烧类发动 机方面,成功研制了中国首型高压补燃循环的YF-100发动 机,单机推力到达120 t,使中国继俄罗斯后成为世界上第2 个掌握高压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在氢氧发 动机方面,成功研制的YF-77发动机,真空推力70 t,是中 国上一代氢氧发
8、动机的9倍;而长征五号二级的YF-75D,是 中国首型闭式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也使中国继美国后成为 世界上第2个实现膨胀循环发动机工程应用的国家。三型低 温发动机的成功研制,实现了中国火箭发动机燃料由有毒到 无毒、循环方式由开式循环到闭式膨胀循环、发动机室压从 中低压到高压的重大跨越。在增压输送方面,实现由传统排 放预冷向先进循环预冷技术的突破,显著提升了低温运载火 箭推迟发射的适应性和平安性。(4)测试发射模式和发射支持技术取得显著进步。突 破箭地接口无间断连接的新三垂全新测试发射模式,突破 液氢加注后前端无人值守技术和严酷力热环境控制与防护 难题,成功研制了国内技术最先进、承载能力最强、系
9、统构 成最复杂、集成度最高的2000 t级活动发射平台,突破了高 空无摆杆式、尾部插拔式零秒脱落连接器技术,实现测试发 射平安性和适应性的本质提升。(5)电气系统实现创新发 展。飞行控制系统突破了基于总线制的分布式全数字冗余容 错、迭代制导、组合导航、助推和芯级发动机联合摇摆控制 等技术,实现控制系统信息的数字化、集成化与强鲁棒性; 遥测系统突破了大直径箭体高码率高增益全向绕射天馈等 技术难题,遥测码速率水平成倍提升。空间转移运载 器自20世纪90年代起,为满足国内外卫星发射需要,中国 成功研制了5种固体推进上面级,包括自旋稳定固体上面级 SM、三轴稳定固体上面级SMA等,并成功应用于国际和国
10、 内的商业发射。2008年起,以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 专项为应用背景,开展了远征系列上面级的自主研制工作(图7),具备了 48 h在轨、20次起动能力,初步构建完成 覆盖太阳同步轨道(Sun-Synchronous Orbit, SSO)、GEO的轨 道转移运输体系,实现了上面级动力从固体动力向液体动力图7中国远征系列上面级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自国家高技术研究开展计划(“863计划)实施以来,中 国一直将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作为重要开展方向,持续开 展概念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早期主要是针对美国航天飞机 及X系列飞行器,进行跟踪研究。近年来,聚焦两级入轨系 统开展自主研究。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
11、,围绕落区控制、垂 直起降、垂直起飞水平返回、水平起降等开展了方案论证和 局部飞行演示验证(图8),重复使用技术取得新的突破。图8长征二号丙火箭栅格舵搭载飞行演示验证2.2开展需求与缺乏进入空间是人类开展一切空间活动的前提,航天运输系 统是航天开展的根本基础。开展航天,运载先行,这是中 国航天60年开展最重要的成功经验。面对未来中国航天发 展的需求和航天强国建设的目标,航天运输系统将面临3大 需求。1)航天强国建设战略需求中国航天运输系统经过近60 年的开展,走过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历史进程,构建 了型谱相对完善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和远征系列上面级。在 新时代,以航天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为牵引,中
12、国航天运输 系统需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开展,实现从全到强的转变, 在可靠性、运载效率、任务适应性、发射周期、经济性等综 合性能指标上赶超世界一流水平。2)国家重大航天工程需求国民经济建设和军事斗争均 对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出空间的 能力向大规模、快速、低本钱、高可靠进一步开展。载人登 月、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任务提出了百吨级进入空间能 力需求,且载人飞行能力需由近地空间迈向月球以远;空间 站运营、卫星互联网星座、地月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未来重大 工程提出了高密度进入空间需求。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对航天 运输系统提出了大吨位、低本钱、快捷化进入空间以及空间 转移等能力需求。3)航天
13、运输系统技术开展需求针对中国运载火箭在运 载效率、结构效率为代表的主要技术指标上存在的差距,迫 切需要开展轻质高强铝合金材料、超高强碳纤维材料、推进 剂交叉输送等新技术攻关。针对深空探测、可重复使用等任 务需求,亟需突破长时间在轨、大机动变轨、高性能大推力 发动机、发动机深度节流与屡次起动、动力系统可靠便捷重 复使用、高效热防护材料、低温推进剂在轨长期贮存与管理 等关键技术。面向未来智能时代开展要求,需要开展人工智能与航天 技术的融合应用,构建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测试发射、 智能飞行技术体系,实现运载火箭研制体系智能化转型升 级。对标当前世界一流水平和航天强国要求,中国航天运输 系统技术主
14、要存在以下差距和缺乏,面临着诸多挑战。(1)在一次性运载火箭方面,主战场运载火箭型谱偏 多、模块化程度不够、运载效率偏低、使用维护性有待提升, 同时中国运载火箭最大运载能力距离百吨级进入空间需求 还有较大缺口,急待开展重型火箭,以支撑中国空间战略目 标的实现和高质量、可持续开展。(2)在空间转移运载器方面,中国轨道转移运载器存 在在轨时间短、结构效率低、任务适应差、变轨机动能力不 足、型谱不完整等问题,需要开展顶层规划与持续开展。(3)在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方面,中国仍处于关键技 术攻关及验证阶段,尚未实现工程上的突破,组合动力重复 使用运载器尚处于概念与关键技术的研究阶段。3、中国航天运输系统
15、未来趋势展望中国航天运输系统的未来开展应立足中国国情,服务于 中国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总体目标,以满足中国航天总体发 展战略的需求为指引,锚定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一流航天运 输系统的总目标坚定前行,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1)构建体系完整、型谱合理、性能先进的航天运输 体系,大幅提升中国进入空间、空间运输和天地往返的能力。 满足中国按需发射,独立、自主、自由进出空间的需求,支 撑中国高效利用空间和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任务;进出 空间的整体水平到达世界领先,支撑载人登月、月球科研站 建设、火星取样返回及载人火星探测、太阳系行星及太阳系 边际探测等标志性工程,为建设航天强国提供有力保障。(2)构建完备
16、、合理的重型、大型、中型、小型运载 火箭型谱,能力覆盖全面,高可靠、低本钱、任务适应灵活 高效;轨道转移运载器型谱完善,指标领先,具备高性能、 长时间在轨、屡次起动等能力;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实现工 程应用突破,发射本钱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具备完备的 支撑航天运输系统开展的先进设计、制造和试验保障能力, 试验体系完善,手段先进。3.1 一次性运载火箭一次性运载火箭具有运载能力大、运载效率高的优势, 仍将是未来进入空间的主要方式。未来开展重点是构建高性 能、高可靠的一次性运载火箭体系,构建完备的重型及大、 中、小型运载火箭型谱,能力覆盖全面,竞争优势突出。一 是加快推进新一代运载火箭升级换代,并
17、通过提升模块化程 度、产业化水平,实现经济、快速、高效进出空间;二是推 动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重型运载火箭研制(图9),填补 中国重型运载火箭领域的空白,支撑我国完成载人登月、月 球科研站建设、载人登火等标志性工程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 明确了建设航天强国的宏伟目标。建设航天强国是新时代航 天人的历史使命,是构筑强国梦、中国梦的战略性工程。以 运载火箭为代表的航天运输系统,是建设航天强国的基础和 前提,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开展战略,实现两个一百年发 展目标的重大科技创新,对促进中国国民经济建设、构建中 国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捍卫中国太空平安和国防平安具有重 要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航天 运输 系统 发展 未来 趋势 展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