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3篇含教学反思.docx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3篇含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3篇含教学反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3篇含教学反思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P87-88教学目标:1 .经历再次认识平均数的过程,理解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感受 平均数的灵敏性。2 .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 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开展数据分析观念,开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难点:能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趣味故事导入课前故事:(马小跳找工作的故事:)1 .师:同学们,平均
2、工资1200元与马小跳的800元相差甚远,是什么原因造成 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再次来探究平均数,板书大家就会对它有新的认识。平 均数呀他就在我们身边,大家在6岁前就已经享受过平均数带来的好处。我们先 来看一段社会热点问题。播放!说了一件什么事?生:国家对学龄前儿童1.2 米的免票政策,现在很多孩子已经不能享受了。2 .关于这个社会热点问题,你怎么看待?你觉得1.2米免票线对于现在的6岁孩 子还合适吗?生:不合适,应该调查 师:你真有想法!多名孩子说师:大家都认为不合适,国家对学龄前儿童1.2米的免票政策应该随着孩子们身 高的增长而增高了。3 .(同桌交流)如果你是相关部门负责人,你觉得应该怎
3、么调?具体怎么做?请 同桌两人交流下想法。4 .提供:谁愿意来说说他的做法。生1 :调查6岁孩子身高求平均值。生2:调 查6岁孩子身高求出平均身高,根据平均身高而定。师:为什么要求出平均身高 呢?(平均身高能代表什么?)生:平均身高表示整体情况。生2:表示平均水 平(多名学生回答,感受平均数的代表性)师:平均数代表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说明了平均数非常有代表性(板书代表 性)6.Ppt据调查,6岁儿童的平均身高是126.2厘米。根据这条信息,你觉得免票 线制定多少合适?生:各抒己见,师:制定130厘米,不仅仅是为了方便记忆和 操作,更是为了让超出平均身高的那局部6岁孩子也能享受到这项福利,同时
4、也 让惠民的范围更大了些。平均数的再认识评课稿一个字:理数学是一门讲理的学科,是科学地讲理。如老师的这节课,平均数的再认识, 任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认识的是平均数,更是对平均数内在“理”的探索。探索到 了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具有代表性;又探索到平均数还能反映一 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还探索到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变得不能很好地反 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不那么具有代表性。这些是生活中的实情,更是数学 中的道理。探索分析后的总结,就得到了全面的结论:平均数既具有代表性,又 具有灵敏性。当数据差距不大时,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当数据差距较大时,平均 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好地反映一组数
5、据的集中趋势。两处冲突戏剧从来都是以矛盾冲突为中心来架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冲突是 戏剧的基础,戏剧必须表现冲突。苏格拉底说过:“教学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 焰。”“认知冲突”就是新知或新观念与原有认识或经验之间的碰撞。文似看山 不喜平,课堂教学也一样。任老师的这节课,就为孩子们设置了这样的冲突。印 象深刻的是两处,一为“12这个平均数作为六个人年龄情况的代表数是否合理”, 合理与不合理的冲突揭示了 “极端数据”对集中趋势的影响;另一处是生活中的 冲突,利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来减少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 响,让最后的得分更加公平合理,一个分数一个分数的比拟,也让学生更加心服
6、口服。没有一个数学老师不期待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能积极的思考,主动地建构 知识体系,任老师所设计的“认知冲突”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尊重学生认 知,不回避甚至深入挖掘学生的认知冲突,将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与学生数学学 习活动巧妙结合,将模糊的、不规范的甚至是错误的数学认知,逐步规范化、数 学化,有效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浪花,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思考情趣。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老师的导课基于过去,是四年级第二学期我们利用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是一 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课堂当下,五年级第二学期,平均数数的再认识,老师又与孩子们一同体会 平均数具有的代表性,初步感受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知道平均
7、数容 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开展数据分析观念。2013年小学数学教材在五年级上册中有仍然有中位数的知识,但2016年开 始五年级教材已经没有了这一内容。这也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理解能力做出的 调整。结束时,老师又通过一那么招聘广告,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开展数据分析观念。留给学生新的思考,激发学生继续探 究的欲望,面向将来八年级第二学期人教第二十章数据分析第一节数据的集中趋 势所要研究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埋下伏笔。四种方法:观察分析比拟发现本节课中如老师的板书
8、所示,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比拟、发现的方法进行 探索研究,让平均数的认识更加具体、更加深刻。古人云“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而空手归。” 观察是基本的方法更是基本的能力。巧妙的计算机技术帮助学生清楚地发现一个 数据的改变引发平均数的改变。分析是将复杂的话题、问题或事物逐渐拆分的过 程,以此来到达对话、问题题更好的理解与处理。这一技巧最早由亚里士多德应 用在了数学、逻辑学等多个领域,分析应用于方方面面,不仅仅局限于数学学科。 比拟是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逻辑方法,更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 思维方法。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分析、比照,目的是为了找出它们的内 在联系
9、、共同规律和特殊本质的方法。老师和孩子们基于或独立或小组或集体的探究和汇报交流,通过观察、分析、 比拟,发现平均数的深层奥秘。“能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景”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任老师让这节课不止 于绚丽多彩的情境画面,更深刻在内里暗含的数学问题。任老师的这节课也真正 做到了新的课程标准提提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 神为基点”这一要求。身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从来不缺少数据,而是缺少如何将 数据提炼分析的能力,该如何去做这也该是我们顺应社会开展去思考的问题。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在学生学习了解了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一 一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10、关注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表达数据 分析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它 既可以反映一组数的集中趋势,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拟, 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异。为此,教科书安排了三个问题来学习平均 数的现实意义。第一个问题利用北京儿童平均身高解释1.2米的乘 车的合理性;第二个问题学习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第三个问 题对平均数进行总结,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平均数,能熟练计算平均数,并能用自 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 对极端数据也有一定的认知,但不能具体描述其对平均数的影响。 教材提供的两个问题情境注重表达统
11、计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 系,在此基础上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改动,更贴合现实生活, 同时增加学生对现实更多的认知和思考,在实际意义上进行平均数 的学习。同时加强了对计算平均数方法的指导和练习,开展分析数 据观念。三、学习目标(一)通过阅读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完整过程,开展数据分 析观念。(二)结合现实生活情境,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体会实际 应用。(三)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四、问题思考基于以上分析和学习目标的落实,围绕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展开学 习活动。(一)面向学生的学知识技能的问题1、什么是平均数?2、如何求平均数?(优化提高)数学思考的问题1、平均数在生活
12、中有哪些应用?2、平均数适用在什么情况下比拟合理?个人开展的问题1、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平均数的现实意义.2、如何调整极端数据带来的影响?(二)面向教师的教知识技能的问题1、如何掌握全班学生是否能利用基本的求和的方法计算平均数。2、是否需要加入利用负数、移多补少的方法来优化平均数的计算 方法?数学思考的问题1、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平均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2、如何根据学生 的已有经验来进行合理的计算推理,进而使一局部优等生能得到充 分的提高?3、如何让学生感知到平均数会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且对平均数 产生质疑?个人开展的问题1、根据学生的质疑,如何引导利用去掉极端数据的方法进行调整? 2、平均数是否是唯
13、一的表达方式,如何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思考? 3、设置哪些问题来进行小范围(同桌之间)的有效合作与交流? 五、教学片段(一)、引入(调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师:什么是平均数?(连续问3个学生,所答均为总和除以个数, 由此可见学生对平均数的认知还只停留在计算层面上,对数学的应 用和理解还不够。第四个学生这样说)生:平均数是一组数的集中趋势,具有代表性。师:(板书:代表 性)好,你能举例说明吗?生:比方考试的平均成绩?师:平均成绩代表什么呢?生:师:能不能代表你的学习水平,比方你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平均98 分,能否证明你学习很好?生:能,平均成绩代表了我的学习水平。 反思:平均数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了一
14、个公式,这样的公式太过于 “功利”化,没有了对数学本质的思考,也是我们教学中要更多关 注的地方。也反映出来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知道如何计算。一个 问题就能初步掌握学情,也为我后面的教学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二)、情境一(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北京学龄前儿童免票身高由L2 米调至1.3米。师:1. 3米这个数据怎么来的?生:应该是把学龄前儿童的身高统计后,得出的平均数。师:如果平均身高是1.3米,你觉得设置这个免票线合理吗?生:合理。生:不合理,因为13米代表了一般身高,而有些人的 身高一定比1.3米高。师:用“低” “中” “高”三个位置来表达1. 3的话,应该在哪里? 生齐:中。师:再来看一组数
15、据:北京市目前6岁男童平均身高为119. 3厘米, 女童平均身高为118. 7厘米。现在再说说1. 3米合理吗?生:合理,现在1.3米就处于比拟高的位置了,大局部学龄前的儿 童都在这个范围内了。反思:将信息分步出示,引导学生发现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平均数 的意义,两次比照,将不合理变为合理,开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三)、情境二(感知极端数据影响)出示表格:学生小刘小 王小 李小马小 赵小 朱小张淘气笑笑身高(cm)144145145148148149150150153师:请快速计算这些同学的平均身高。(近5分钟后,学生基本计算完毕)谁来说说是多少呢?生生生师生1: 141. 2 厘米2: 1
16、48厘米3: 147厘米。:你能看出哪个数据一定有问题吗?说说你的理由。:141.2厘米一定不对,因为上面的数据中最少的也是144,不可能出现平均数比所有数据小的现象,平均数基本在这组数据的中 间,我计算的结果是148厘米。反思:错的好,讲得清!学生马上能利用之前的平均数位置关系来 判定错误的数据信息,数据分析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师:平均身高148厘米表示什么意义呢?生:代表这一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水平。师:现在姚明(226厘米)也来到了队伍当中,请你再次计算平均数。生:155. 8厘米。师:现在的平均数还能表示这组同学的身高水平吗?生:不能,太高了,因为除了姚明其他人都比这个数低,代表不了 整体
17、身高水平。反思:多好的回答啊!这个解释我想更多的是来自于之前孩子的错 误 141. 2!而这个错误已然成了学习经验!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已 经越来越浓,并且已经初步感知到极端数据带来的影响。在后面加 入小明(126厘米)的身高后,学生也迅速得到了平均数过小也不能 代表整体水平,教师适时引导,发现了平均数的灵敏性,深刻体会 到平均数有时候也不是很准确,为后面学习调整计分策略奠定基础。 (四)、情境三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评委1评委2评委3评委4评委5平均分选手192989496100选手297991008495选手39098878590师:完成统计表,并排知名次。结果公平吗?你
18、有什么好的建议。生:我认为直接算平均分不够公平,因为如果有选手的亲戚朋友做 评委的话,分数可能就会打的比拟高,有人和选手关系不好就会打 的比拟低。师:那怎么办?生: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师:我觉得都想试试,比方去掉最高分算算,再去掉最低分算算, 最后再都去掉看看好不好?生:可以试试。师:那怎样算更快呢?生:直接求和算或者移多补少。(4分钟左右后,基本算完,发现选 手1和选手2分别有两次第一名)师:现在根据你去掉不同分数后的平均分说说谁应该是冠军呢?生:选手1,因为他的总分高。生:选手2,因为他有4个评委都给了比拟高的分数,那个最低分 明显是有问题的。生:选手2,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他是第一名,这
19、种方法也比拟 公平。反思:在一次又一次的计算和比照中,学生已经自然而然的进入到 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研究中去,分析数据,辩证数据,筛选数据, 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且能进行合理的解释。在分析的过程中,学 生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来判断评分标准,同时再次感受到 极端数据对平均数产生的影响,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来制定解决 问题策略。学习目标基本达成。教学反思(一)、平均数的算法优化表达教材处理能力不强在计算9名同学与姚明身高的平均数时,大局部同学利用之前 9数之和加上226然后除以10得出结果,巡视后发现只有2名同学 利用了 226与前9个平均数148的差来计算。我马上出示统计图来 辅助理解。这里
20、的难点是226与148差的这78要平均给10个人,经过巡 视,只有一半左右的同学基本掌握这个方法。有同学始终也想不明 白分给其他9人就好了,还需要给自己补吗?由于教学设计时此项 内容是留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来完成的,所以我在处理上相比照拟快, 但在课堂上你发现一局部同学一知半解的时候,真的很难受。然而 更难受的是小明来了之前是移动一个多补10个少,这个是移10个多来补一个少, 而这十个多里面还有一个是假设的多!可想而知,通过的学生只剩 不到三分之一。这个问题在开始预设的时候,计划用10分钟来给 班级里的优等生拓展提高的,然而在这里我犯的是一个“顺序错误”, 在还没有进入正式例题之前,已经挫伤了一局
21、部人的锐气,对后面 的学习势必造成心理上的阴影。把这个方法如果作为拓展训练,在 学习完整堂课后的最后几分钟来展开,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合作交流学习没有落实本节课,我有一直赶进度的感觉,由于计算上难度大,浪费时 间较多而且还没有研究透,在学生描述平均数的现实意义、出现数 据矛盾时该如何处理上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基本上是 一两个学生代表说了后,教师就开始急于引导总结,致使学生的学 停留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一堂课下来,在成功的环节收获了喜悦,在失败的地方引起了 思考,然而还没有有效的处理方法,一些思考总是呈现碎片化,这 些问题也会促使我不断的学习和改进,以求课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 再认识 教学 设计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