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最新版)(19页).doc
《心理学(最新版)(1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最新版)(19页).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心理学(最新版)-第 19 页心理学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通过感觉才可以进行复杂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等活动,从而更好地反映客观事物 感觉是维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如果把感觉剥夺,就会使人的思维过程发生混乱,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是由加拿大吉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赫布和贝克斯顿等人于1954年进行的。 人对客观刺激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就是知觉感知觉的关系:共同之处: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头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都属
2、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一旦客观事物在我们的感官所及的范围之内消失时,感知也就停止了。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联系。区别: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感觉只需个别器官的活动,知觉需各种感官共同的活动。感知觉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开端,是思维活动的基础。观察使感知觉的高级形态,是一种有思维参与其中的感知活动。一、小学儿童感觉的发展:(一)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的发展(1)10岁前儿童视敏度不断提高(2)10岁时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远近物体都能看清(3)1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视力逐渐下降2
3、、颜色视觉的发展(1)颜色的辨别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并表现出初步的颜色偏好,小学儿童的颜色偏好也与客体有关(2)小学儿童的颜色视觉表现出性别差异;一是女生比男生的颜色视觉能力一般要高一些;二是男、女生对颜色有不同的偏爱(二)听觉的发展一年级末的小学儿童的辩音能力已达到成人水平。听觉敏感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儿童音乐才能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人的听觉能力因先天条件不同而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但都可通过训练提高。教师要重视对儿童听觉器官的保护和训练。二、小学儿童知觉的发展(一)空间知觉的发展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1、形状知觉 刚入学的小学生,形状知觉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2、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指
4、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刚入学的儿童对上下、前后的方位已能正确判断,而对左右方位,则常常要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方能辨别。(二)时间知觉的发展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时间知觉的发展较迟。(三)运动知觉发展 运动知觉包括大肌肉运动觉和小肌肉运动觉。身体发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旁边。儿童大肌肉运动觉成熟较早,刚入学时就有相当发展,但小肌肉运动觉发展较迟,还未发展好。感觉的基本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刚刚能引进感觉的一定刺激强度值叫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绝对感受性是指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阈限
5、则是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也叫感觉的下阈。感受性与实践人的各种感受性,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别。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由于长期使用某一感官,使得相应的感受性也逐渐提高。为什么感受性可以训练提高?这是因为人的感受器本身的结构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感觉器官的感受性遵循“用进废退”的规律。 (二)刺激与感觉变化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 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联觉是一种感觉的刺激引起了另一种感觉,是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现象叫作感觉的后效。肤觉的痛觉后效
6、特别明显,视觉的后效也很显著。视觉后效即是视觉后像。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知觉的特征(一)相对性(选择性) 根据客观事物间的相对关系来进行选择的特性叫知觉的相对性 容易成为图形的刺激物有如下特点:结构有一定的规律性;有鲜明的较为封闭的轮廓线在刺激强度上与背景形成明显的对比;知觉者熟悉的或是有意义的(二)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部分或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关系。 (三)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影响对同一对象的知觉。(四)恒常性人们在剌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
7、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主要有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等。恒常性的存在能使人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 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投射效应、社会刻板效应错觉:是错误的知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观察是对特定事物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使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力是小学儿童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研究、创造和发明
8、的重要基础。观察活动包含三个要素:有预先的目的和任务;观察过程中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参与;观察时有非常稳定的注意力来组织知觉,时间较为持久,观察结果倾向于系统、全面和准确。(一)小学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阶段(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儿童只看到图画中的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看到了各个对象之间能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能认识各个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的因果关系(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认识整幅画的内容,依据图画中所有事物的全部联系,完整地把握对象的总体,理解图画主题小学儿童观察发展的阶段性,
9、在很大程度上收到图画内容的影响。(二)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顺序性 3、观察的精确性 4、观察的深刻性小学一年级儿童观察品质各方面的水平都较低,经过两年的教育和训练,到小学三年级时,儿童观察品质已有明显的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的培养: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2)记忆的种类、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记忆的品质:识记的敏捷性;保持的持久性;记忆的精确性;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种类: 1、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 2、陈述
10、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的方式不同) 3、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 的不同) 4、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根据记忆的时间不同) (记忆保持一分钟) (记忆保持一分钟乃至终身) 注意 信息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小学儿童的记忆是在学前记忆发展的基础上,在小学教育的要求下,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由无意识记忆为主到有意识记忆;由机械记忆大有意义记忆。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直观形象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特征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归类比较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自编提纲记忆法;定位法保持就是记忆的规律,或称为如何帮助学生记忆(一
11、) 保持材料由偏重于具体类型发展到抽象类型1、 具体材料的保持优于抽象材料的保持2、 具体材料和抽象材料保持的差别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小(二) 保持时以视觉加工为主(三) 逐渐使用复述策略来保持信息识记:按目的任务分为 : 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按材料性质分为: 意义识记、机械识记影响识记的因素:活动的目的任务和性质、材料的数量和性质、不同分析器活动、知识经验和意识倾向再认与回忆的区别:东西是否在面前(3)想象及想象力的培养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表象:是个体头脑里所保持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映象。想象产生需要两个条件:表象、运用智力
12、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调节功能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梦)和有意想象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像、创造想象和幻想模拟事物形象、模拟事情发生,以及在头脑中做实验的能力,我们就称之为想象力。想象力的培养:1)临摹仿效想象力的培养、模仿往往是第一步。正如你临摹字帖,天长日久就可以写好字。模仿是一种再造想象。2)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展想象力的基础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没有知识和经验的想象只能是毫无根据的空想,或者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生活经验的多寡,直接影响到想象的深度和广度。 3)培养
1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优良心理品质 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应该都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要问个为什么。” 4)参加创造活动创造活动特别需要想象,想象也离不开创造活动,因此,积极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是培养想象,特别是创造想象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5)培养正确幻想 (4)思维的类型、思维品质及其培养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与间接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思维的类型: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按思维内容分)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
14、以及是否具有清晰意识)4、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据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程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 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 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方法,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思维品质: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创设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氛围3、加强发散性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4、陶冶创造型的人格 1、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的情景2、丰富学生必要的感性知识经验3、引导或指导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培养学生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5)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创
15、造性及其培养问题解决:是指已有条件与所要达到目标之间存在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1、知识表征的方式(知觉情境-发生问题的客观情境及问题的表述方式)2、迁移作用(已有的知识经验)3、原型启发4、定势的影响5、功能固着6、动机和情绪状态7、个性特征中等强度动机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动机强度是一种倒U型曲线关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流畅性(再规定时间反应多) 变通性(不墨守成规) 创造性(独具慧眼,超越同辈)高智商虽然不
16、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它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高智商的人不一定有高创造力,有高创造力的人一定有高智商)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创造性的培养:(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6)注意及其规律的运用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
17、特征:注意的指向性;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注意的品质: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紧张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功能:(一)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二) 保持功能外界信息输入后,每种信息单元必须通过注意才能得以保持,如果不加以注意,就会很快消失。因此,需要将注意对象的一项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中,一直到完成任务,达到目的为止。(三) 对活动的调
18、节和监督功能有意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当转移。注意的规律:不随意注意的规律(无意注意):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运动变化,对比性)2、人本身的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情感,个人期待,有机体状态)前者是引起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随意注意的规律(有意注意):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2、对兴趣的依从性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4、对个性的依从性注意与知觉的区别:例子看电视时不断地换台进行选择是注意,停下看了就是知觉提高注意力的方法:1、静视目了然 2、行视边走边看 3、抛视天女 散花 4、速视疏而不漏 5、统视尽收眼底 2、 情感、意
19、志的发展与教育(1)情感的发展及其教育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客观事物是情感的源泉,人的需要是产生情感的中介。随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关系的不同,人对客观事物就产生不同的态度,从而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的或符合人的愿望的事物,就会引起愉快、喜爱等积极的情感;凡是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的事物,就会引起难过、愤怒等消极情感。至于那些与人的需要无关的事物,一般不能引起人的情感。情感是人对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情感不同于认识过程,它以主观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当人们对客观事物采取肯定的态度时,就会
20、体验到满意、喜悦、幸福等;采取否定态度时,就会体验到悲哀、恐惧、愤怒等。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信号功能:情感在信息交流中具有信号意义。教师能以体验的方式表达出对自己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态度,并对学生施加影响。调节功能:情感在教育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引和维持方向的作用。某些行为若能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会使人产生积极模仿与反复进行的趋向,而不愉快的情绪则会使人产生改变或避开的趋向。感染功能:情绪的感染功能能使教师的要求较容易转化为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感到亲切与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而且教师的情感感染功能还在于教师以自己但是信心和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增强处理冲突与
21、挫折的勇气和摆脱由挫折造成的消极情感。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世界观、价值观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2)意志品质及其培养人们自觉地确立目标、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意志体现了人类活动家的主动性和必然性。意志表现为意识对行为的调节。由于动物没有意识,决定了动物的行为只是对直观事物的直接作用。意志的基本特征:意志是有目的的行动;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体现在克服困难之中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意志的培养1、小学生自觉性的培养:开展理想教育活动。是培养小学生自觉性的有效途径2、小学生果断性的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当机立断3、小学生坚韧性的培
22、养:独立完成作业,在实际行动中克服苦难4、小学生自制力的培养:与自觉性月坚韧性培养相结合,3、人格发展与教育(1)需要、动机、兴趣与教育需要是个体真实存在的或主观感受到的某种必要物的缺失,它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人类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特征:客观现实性;主观差异性;动力发展性;整体关联性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朝着某个目标产生行为的内在动力。动机的作用(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的种类: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与动机相关联的需要的起源)2、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暂时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最新版 1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