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战略的薪酬体系设计模型教程文件.doc
《基于战略的薪酬体系设计模型教程文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战略的薪酬体系设计模型教程文件.doc(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基于战略的薪酬体系设计模型-基于战略的薪酬体系设计模型薪酬分配的目的绝不是简单地“分蛋糕”,而是通过“分蛋糕”使得企业今后的蛋糕做得更大。价值分配绝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而是一种战略思考。因此,在设计薪酬体系时,必须弄清楚其根本目的,而不是局限于解决企业眼前的薪酬问题和人力资源部的专业工作,否则,眼前问题暂时解决了,薪酬制度也建立起来了,但新的问题一旦出现,薪酬制度又无法适应了,甚至于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如果经常变动企业的薪酬制度必然会给企业带来震荡,甚至引发一系列问题,给企业带来灾难。从根本上来思考,企业
2、薪酬分配的根本目的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薪酬分配必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价值分配中以下三方面的内在矛盾:(1)现在与将来的矛盾为了刺激员工的当前贡献,通过短期激励的方法就可以强化员工的行为。典型的做法是以成败论英雄,使得每个员工都关注眼前结果,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忽视有些重要的、但不易很快见到效果的工作,如新市场的开拓、新技术的开发、经营创新与管理变革,这些对于企业长远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工作成果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体现。如果一个公司过分地强调当前结果,必将有了今天,就没有了明天;但如果不追求当前成果,企业就会活不过今天,因此,薪酬分配必须促使企业发展,并且能持续发展
3、。(2)老员工与新员工的矛盾由于公司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风险大,收入少,投入多,为了激发创业者的创业激情,公司往往描绘未来的美景,给员工承诺一个金色的世界。当企业发展起来后,新老员工的利益冲突日益显示出来。老员工由于历史的贡献分享今天的成果,甚至于一些企业的初始出资者始终保持公司剩余价值的独享权,这样,外部的优秀人才进入公司后找不到创业的感觉,甚至于感到被老员工剥削。一个公司如果不能不断地吸取外部优秀人才并激发其创业激情,公司的机能必将逐步退化,最终导致公司的死亡。(3)个体与团体的矛盾为了强化激励,企业往往过分强调员工个人评价与激励,但如果过分强调个人的作用,必将会影响员工之间的协作精神,从而影
4、响组织整体的运作能力,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管理链条的断裂。而过分强调团体的利益,必将会导致员工吃大锅饭思想。2.薪酬分配必须强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一个企业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企业能活多久,它并不应该像某些企业写在墙上的口号,它是企业的战略抉择和是非判断的基点,它表达了公司存在的意义,明确了公司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只装在企业家一个人脑袋里,它必须准确传达给每一位员工,并渗透到员工的灵魂中,只有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为全体员工认同了,企业内部才能创造一种共同语言,才能从思想到行动形成一股合力。那么,如何通过薪酬分配来强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呢?可以从二方面来考虑,一是各种分配形式的设计,如公司强化
5、绩效导向的文化,则奖金的设置比例要大,如公司强化能力导向的文化,则工资的设置比例要大。二是考核与分配的结合,有效的分配必须建立在客观的评价之上,各种评价要素及权重的设计,就可以强化不同公司的文化特征,如公司强化员工之间的团队协作,则考核要素中就加大团队协作的考核权重。3.薪酬分配必须能够支持企业战略的实施价值分配的基础是什么?是价值创造。因此,价值分配必须以价值评价为依据,根据员工对企业战略实施的实际贡献来分配价值。其基本评价点为:(1)外部竞争性如果一个企业采取的是成本领先战略,则价值分配必须强调内部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如果一个企业采取的是产品差异化战略,则价值分配必须鼓励员工的创新行为。(
6、2)内部公平性公司战略实施过程是一种全员行为,必须加强各部门的协作效率,因此必须根据各类人员对公司总体目标的实际贡献度进行客观的价值评价,并在价值分配上保持内部的相对公平性。4.薪酬分配必须有利于培育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由于外部市场环境的易变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许多企业开始运用基于资源的竞争战略,即通过培育企业内部的核心资源优势,使得竞争对手在短期内难以模仿,从而赢得竞争优势。企业核心能力包括: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市场响应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员工学习能力、响应变革能力、自我批判能力等。一个企业应该深入分析企业发展所依靠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并在价值评价中给予认可,对于公司内的关键岗位,在薪
7、酬分配上应给予倾斜。5.薪酬分配必须有利于营造响应变革和实施变革的文化在快速变化的当今世界,惟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企业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不断地进行变革。而变革必然会给员工带来精神压力和利益变化,员工对变革的阻力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如果在价值分配上不倡导变革的文化,不对员工响应变革的行为给予鼓励,不对员工阻碍变革的行为给予处罚,则变革就没有群众基础,变革只能是流于形式或中途夭折。基于以上薪酬分配目的系统分析,在企业设计薪酬制度时必须体现企业个性化特征,必须以企业整体战略和核心价值观为基础,而不能简单地搬用其它公司的薪酬制度。应在整体薪酬分配结构中考虑各项分配制度的独特作用和相互关系。再从技术层面
8、上来有效设计各项分配制度,使制度能有效运用。益华时代管理咨询公司基于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在企业实践工作中的深切领悟,提出了从战略、制度、技术三个层面来系统化思考具有企业个性的结构化薪酬体系设计模型,如图所示:战略层面:每个企业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意义,有的是为成就一项事业,有的就是为了赚钱,有的为了做大,而有的只想在某一领域做强。这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必然决定了企业是关注长期利益还是短期利益,企业对员工的评价上是鼓励创新还是因循守旧。人力资源战略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价值导向匹配,这样才能驱使人的行为朝企业倡导的方向转变。在薪酬制度设计时必须赋予企业之“魂”,只有从战略上来系统化设计薪酬制
9、度才能达到薪酬分配的根本目的。制度层面:制度是战略与理念落实的载体。在战略指引下,制度设计的方向更加明确,制度的存在才有了意义。在薪酬制度设计时要避免孤立地去考虑单个制度,这一错误很容易犯。因为企业在由小到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同,因此薪酬制度设计的出发点也不同,许多企业的薪酬制度都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如去年设计了工资制度,今年设计了奖金制度,明年还要设计股权制度,企业在设计这些制度时往往没有去考虑工资、奖金、股权之间的关联性,而且设计这些制度的人可能也是不同的。因此,不能对薪酬制度进行系统化结构设计,这样可能会造成各种制度都强调一种导向,而不是发挥各项制度的个性化作用。各项分配制
10、度的设计要有个性化,但薪酬系统的组合要发挥整体效能,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提升企业的外部竞争能力、促进内部组织的均衡发展。技术层面:薪酬设计技术是操作层面的事情,但许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经常陷入技术误区,采用各种所谓先进的科学方法来设计制度,而没有从战略层面来思考制度设计。因此,经常发现企业老总对人力资源部设计的制度没有感觉。技术是制度设计时运用的方法而不是出发点。但如果没有技术也很难设计出能够有效运作的制度,也会给制度的落实带来困难。战略、制度和技术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有机体。它是一个企业薪酬体系设计的系统工具基于职位族的薪酬设计薪酬设计是目前许多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11、,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些薪酬设计方案往往是基于职位价值评估的基础之上的,即将所有的职位进行价值评估,按评估的等级进行薪酬登记的设计。那么这种方式在实践过程中会不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呢?案例:一家房地产公司在进行薪酬结构设计时,作了相应的职位评估。其中两个职位的薪酬区间按评估结果就出现了问题:置业顾问(房地产公司的销售人员)的职位价值在10级,公司的前台文员的职位价值在8级。仅仅根据职位价值的评估结果来确定基本工资,按照一般的原则,8级的工资区间下限明显的低于10级的工资区间下限。但是,市场的实际情况却是前台文员的工资基本在1100元左右,而置业顾问的市场行情却只有8001000元,原因在于置业
12、顾问的主要收入是靠销售提成,这部分是他们个人收入的主体,基本工资只占个人收入很小的一部分;而文员的工资却是其收入的主体。于是,这家地产公司就开始质疑职位评估是否是一种科学和有效的工具,因为评估的结果和市场的价值脱离太远。实际上,不光是在地产行业存在这种情况,在其他行业中也是一样,只要公司按销售额提取佣金给付员工收入,就一定会存在这种职位评估价值与职位的基本工资收入相脱节的现象。其实,这种偏差并不能反映职位评估是一种不科学的工具,大家都会清楚置业顾问对公司的价值相对前台文员是要高的。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我们设计工资时将不同职位族的职位混在一起,从而降低了单职位的市场对比性,我们不能因为置业顾
13、问的市场工资为8001000元,就将评估结果为10级的职位工资下限统一降到800元。但在同时,我们也看到只用职位评估的结果进行薪酬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它对完全以市场水平确定薪酬的职位而言,存在不能解释的地方,该职位的市场薪酬与评估结果有较大的差异性;2、处于同一薪酬等级的不同系列(如同一等级内的市场营销职位和软件研发职位)职位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职位对公司贡献度的差异,这如何在薪酬调整中体现出来?基于以上的分析,对企业中面临的这种情况,我们建议企业建立以职位族为基础的薪酬管理体系。以职位族为基础的薪酬管理体系是对职位进行分族的基础上进行评估,区分出各职位在族内的相对价值,按职位族进行市
14、场薪酬水平调查,再进行相应的薪资结构设计。采用这种设计方式,一方面可以很好的解决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今后建立专业化的员工任职能力发展通道的评价应用提供薪酬调整的依据。建立以职位族为基础的薪酬结构,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1、建立以职位族为基础的薪酬结构体系,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界定职位族,作为这种薪酬结构的基础,职位族是否清晰、区分度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工作。一般企业内主要的工作职位可以依据主要工作内容、对价值链的贡献、组织影响、公司定位四个纬度分为以下几个职位族:职位族主要工作内容组织认知对价值链贡献定位领导管理族计划、决策、领导和指导组织运作及外部环境工作熟悉公司的全面运作,或关
15、键业务环节的运作对总体价值链进行控制,或对关键点有决定性影响公司的核心人员市场营销族面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了解、熟悉营销业务流程及部门内运作对产品价值转换有重要影响“一线”人员研究开发族产品、技术的研究、设计与开发工作了解、熟悉研发业务流程及部门内运作对产品设计有重要影响产品创新的核心力量生产操作族将设计转化为成品了解、熟悉生产业务流程及部门内运作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决定产品的品质操作者资源服务族为主要业务提供支持了解、熟悉平台服务的工作流程及部门运作间接的价值创造者公司的“后台”力量2、将公司的主要职位按族区分后,对每一族内的职位进行价值评估,得出该职位族的职位等级结构。我们可以以职位族为参照
16、系,进行市场工资水平调查,结合公司的业务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以及公司的薪酬策略等内容,得出相应的工资标准。3、依据职位族进行薪酬结构设计。图例:通过职位族的划分,可以有效的解决案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各类不同性质的职位处于同一职级时,市场薪酬水平的影响问题。尽管这种方式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但在建立以职位族为基础的薪酬结构体系时,有几个问题时需要注意的,否则就会影响到结构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职位族的界定需要比较清晰,将各类职位按一定的标准划分,同时要考虑各职类之间的平衡关系。解读薪酬调查数据企业在制定自己的薪酬政策的时候,越来越关注外部竞争企业的做法。一场关于薪酬调查的游戏渐渐由高新技术行业向传统行
17、业渗透,于是,专门的薪酬调查行业应运而生。但是,从目前市场上,反应的情况看,薪酬调查的数据,未必能反应“竞争态势”。武汉某公司,花钱买了两家公司的薪酬数据,一家是以关键职位为基础的薪酬报告;另一家是以职级为基础的薪酬报告。但发现,薪酬报告在自己的企业适用性打了很大的折扣:根据两份报告,自己公司的薪酬平均水平,应当在全国市场平均线之上,在武汉更是高收入者。但却难以解释一个现象:同行两家竞争对手,以高于其员工工资近一半的待遇作为条件,挖了自己公司不少人经理层希望通过薪酬调查公司提供的数据,说服投资者给员工加薪破灭了。实际上,武汉这家公司的情况,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没有看到过薪酬调查数据的企业,过
18、高的估计薪酬调查数据的作用;看过薪酬调查数据的企业,发现数据和现实实际是“两张皮”,数据难以解释市场上的薪酬现象。理解这一现象,需要认真剖析一下,中国市场上,薪酬数据获得的两种主要方式:第一种,根据职位描述的方式,对职位薪酬进行调查。这类调查一般明确所调查职位的应付责任;而且按一定的职类进行分类,如销售线,分为营销经理、销售经理、销售工程师等职位。第二种,根据统一的薪酬评估办法,对不同薪酬职级的薪酬状况进行调查。这类调查一般以其薪酬职级为壁垒,薪酬报告的数据,除非职位评估用的是同一方法,不然,难以利用现成的报告数据。两种方法,第一种突出职位职责,便于调查数据和企业之间的对比,第二种更为表象,但
19、需在同样的职位评估方法后,直观的比较。但二者的实质是一样的,就是不同企业之间的同样的职位价值是一样的,也就是同工同酬,这是一个基本假设。同工同酬,这个逻辑无疑是正确的,它是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平衡的结果。但问题是,如何在现实中求证这一命题。实际上,充分信息假设,是这个命题的基础,它假定了劳动者对各职位劳动力市场的价格是清楚的,同时假定厂商对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也是清楚的。然后才可能作出同酬的决定和要求。但问题是,现实生活中,信息是不充分的。薪酬调查成为弥补信息不对称的一种对策,是否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正常的统计误差我们放在一边,考察一下企业内部的薪酬政策: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内部实行薪酬保密或半保
20、密制度,一些薪酬调查方法,采用求职人员的资料统计,来确认调查对象的薪酬,但求职者对原有工资水平的填写,会与求职动机结合起来考虑,往往会填写真实的数据;而且,即便调查者告诉的是真实的数据,如果在职位和行业上的信息做了处理,也会影响统计分析的。这样的调查结果,往往缺乏价值。有人说,通过企业人力资源部参与调查,获得的数据,又存在这样的问题:大多企业很担心调查会泄漏本公司的薪酬信息,所以在填写问卷或接受访谈的时候,就特别谨慎。这里面,存在“盲音效应”。“盲音效应”源自一个小镇,在小镇纪念日,要举行一次集会,小镇所有的人在一起共同喊嗓子,以答谢天地。有人想,这么大的声势,该多壮观。但是如果自己也跟着一块
21、喊,就听不到哪种气吞山河的吼声了,于是,他决定不发声。这个想法,不知道怎么,悄悄地在小镇里蔓延。到小镇节日的那天集体喊嗓子时,竞成了一片盲音。薪酬调查难免会出现这种情况:都想知道外部的数据,但都不能提供真实的数据。这是个悲哀:真实数据不能提供,导致的调查数据失真,影响了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就大打折扣。在宽带薪酬的背景下,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薪酬差异越来越大,在企业内部,同一职位,中位值、25P值、75P值,相差很大的情况下,如何调整为点值,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实际有一个信息问题紧跟着:企业内部在宽带薪酬下面,职位的界限很模糊,如何确定相应的职位?谁清楚这些问题?另外,行业内有企业采用行业工资时
22、,游戏规则就会发生变化:人家已经不按职位的价值常规来出牌,看重的是应聘的人是否值得那份薪酬。这时,薪酬调查的结果,也会失真:如果你问同一职位,销售经理,A的薪酬可能5000圆,B的薪酬可能4000圆,差异的原因在于其进公司的谈判能力而已。薪酬谈判之所以能成功,也在于雇佣双方所掌握的信息的不对称。这样确定的薪酬结果,对应到具体职位工资或职级工资,缺乏调整依据,薪酬调查的效果又要打一个折扣。还有一点,时效性问题,带来的信息不对称,调查只是对既往结果的统计,如果在统计期间,竞争对手的规则有变化,薪酬政策有调整,则所得的报告不能反应这一变化,只能是一堆废纸而已。如果企业仍然刻舟求剑,根据这样的报告采取
23、行动,恐怕是弄巧成拙。计划经济和转轨经济时代,国家有所谓的“工资指导政策”,对员工(职工)的工资水平有一个基于样本数的统计参考值。但由于这些样本采样主要是国有企业,这样确立的工资指导线,在实际的劳动力市场,与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结果,出现了国有企业持续的人才流失现象。这一段历史也说明,如果薪酬调查的样本数缺乏代表性,缺乏针对性,参与调查的公司不是竞争领域,则数据的指导意义将微乎其微。上面的分析,不是对薪酬调查数据的彻底否定,但是对目前形形色色的薪酬数据,我们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了解其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对个体企业而言,在目前,没有更值得信赖的薪酬调查数据的时候,获得清晰的外部数
24、据,我们有几个投入不大,又能比较真实的反应竞争对手薪酬的“土办法”,供读者参考:1、利用面试机会,了解行业数据:对竞争性充分的行业,面试可以弥补这个缺陷。一般而言,企业可以通过招聘的方式,对新员工在基本信息审查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访谈。了解其应负责任、薪酬结构、工资水平;并做好与企业内部相对职位的对比。积累相应的数据。这种方式,在企业获得特定单位、特定职位的薪酬数据,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目前很多企业,招聘部门与薪酬部门相对独立,招聘部门考虑的是寻找合适的员工,对于不合适的员工则不加关注,对合适的员工,关注更多的也是其能力和经验,对薪酬基础的考察,缺乏基础数据积累。2、利用内部员工调查:在一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战略 薪酬 体系 设计 模型 教程 文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