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
《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设计思路劝学是苏教版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了解有 关文言实词的一些知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变化,联绵词,偏义复词),理解 28个文言实词的意思,了解3个文言虚词的用法。鉴于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读准字音,所以第四单元的篇目教学既要延续前 一单元的读准字音的训练,又要抓住本单元的重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另外还要针对不同 文章抓住其内容和艺术特色来讲。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 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2 .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劝、见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三个文言虚词。3 .提高诵读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4
2、.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5 .学习比喻、比照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方法与过程:通过教师讲析与指导归类,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6 .通过诵读学生可以纠正不良发音并培养语感,并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7 .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2 .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即要善于从学习中寻找快乐,要乐学、好学。 三、教学重点:1 .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2 .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四、教学
3、难点:1 .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 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2 .掌握全文比喻和比照论证的特点。五、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结合书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播放三字经同声朗读音频,只听开头四句。问:同学们刚才听到了什么?生可能答“三字经”,也可能答读的具体内容,无论如何回答,都要将学生注意力引 到所听的四句内容上来。2 .接着投影播放文字画面。请学生翻译这四句意思、,重点落在“习”上。3 .师:提出“人之初,性本善”观点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一一孟子(投影展示 孟子的生卒年和时代)(这句话可
4、以是教师表达,也可以提问学生),他认为人一生下来, 本性是善良的。但小他59岁的荀子却不这么认为,恰恰相反,他认为人一生下来,本性是 “恶”的,就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投影展示荀子的生卒年和时代,)说明:通过比拟和投影展示,学生既能复习巩固第三单元有关孟子的常识,又能了解 到荀子思想与孟子的区别,另外也明确了二人的生活时代。(二)课文学习1 .解题:“劝”:劝勉。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 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开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说明:前面刚比拟过孟子和荀子关于人之本性的思想差异,但最终归结点都是学习, 所以荀子首篇即谈“劝学”,那么究
5、竟“劝学”为何意?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 强化这一概念。)2 .学生听课文朗诵音频,边听边标上小节号,给生字注音,尝试标出节奏记号。听完后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学生一齐朗诵全 文,注意停顿和发音的标准。3 .解读第一自然段:先翻译然后提问:1)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观点?(明确:学习不可以停止。)2)为什么学习不能停止?有的人不学习似乎也过得挺好,那么荀子的这句话乂有何意 义可言?(明确:这一点我们在探讨性善论与性恶论时已说过,关键在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 怎样的人。学生会说是“君子”,由是引入思考“君子”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要以“君子” 为标准来理解荀子的学习观
6、。)3)第一节讲完后让学生一起大声朗读背诵。4 .解读第二自然段:1)导入:一提起“学习”二字,同学们便摆出一脸不耐烦准备听人说教的神情,多少 个家长和老师面对学习难题都苦无对策呢,那么儒学大师荀子又有何高招呢?请同学们一起 看第二自然段,先了解一下大意。2)翻译第二自然段。3)问:A.这一段话里,荀子是否一上来就说学习有多重要?(明确:当然没有)B.为了让易流于说教的话题变得生动易接受,荀子用了一组比喻的手法(考虑到学生 未必能答出)来论证,请大家找出有几个比喻?(明确:共有“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糅以为轮”、“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 那么利”五个比喻。即染料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取得的,但
7、比蓝草更青;冰是水所结成,可是 比水更寒冷:木材本是笔直而符合墨线要求的,但用火熏烤把木材制作成车轮,它的曲度就 符合了圆规的要求,即使把它晒干也不再重新挺直;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放在 磨刀石上磨过,就能锋利。此段也可简略地说,如果学生领会够好的话。)C.这五个比喻和“学习”有何关联呢?怎么就归结到“君子博学而口参省乎己,那么知 明而行无过矣”上的呢?(明确:4)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5 .解读第三自然段:1)翻译本段,落实重点字词。2)提问:A.和第二自然段一样,荀子依然用一组比喻来阐述他的观点,请问有几组比喻?(明确:五组比喻,见课件)B.这些比喻得出了什么结论?(明确:荀子由一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劝学 教学 设计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