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鉴赏3.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古诗鉴赏3.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7、(2017届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八年级上期中)(4分)山行【清】姚范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藤芜。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鹏鹃。【注】靡芜(miwu):香草名。(1)第二句中的“窈窕”和“绿”用得新奇生动,自选一词请作简要分析。(2分)(2)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分)【答案】(1) “窈窕”一方面形容春风,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写出了轻柔的春风给人的美好感受; 另一方面形容靡芜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的姿态,使之如在目前。(2分)(2)“绿”字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写出了廉芜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变绿的过程, 烘托了诗人旅途中愉快的心情。(2分)诗人借景抒情
2、,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答出情感即可)(2分) 【解析】(1) 试题分析:清人姚范这首写景之作,何等鲜活洒脱,韵味独特。尤其是次句将本是形容少女 形体的“窈窕”一词,用得既新且奇。至于到底是春风窈窕还是靠芜窈窕,那么又妙在尽 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作者用“窈窕”一词形容春风,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草儿在春 风中轻轻摇摆的美好姿态。“绿”那么用为动词,写出了靠芜草变绿的过程,突出了诗人 此时欣喜的心情。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 试题分析:前两句作者先写以“飞泉”暗指“山高陡峭”。第两句用新奇生动的“窈窕”和 “绿”写出了春风给人的美好感受和高兴的心情
3、,突出了行在山中感受到的自然美。后 两句诗人借景抒情,看山田秧,听鹏鹃鸟鸣,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农家的乐趣,表达了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前后层意紧密相连,先写景后抒情,给人以诗意的美,令人欣 赏,令人体悟。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8、(2017届江苏省仪征市古井中学八年级上第一次单元训练)诗歌鉴赏。(5分)书院二小松唐李群玉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注释】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1)第一句主要写二小松的什么形象? (2分)(2) “琴声”是指什么?表现诗人什么感情?(3分)【答案】(1)超凡、脱俗(2)小松的
4、涛声(1分)。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流露了作者对有小松的 清雅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解析】(1) 试题分析: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句中的“一 双力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外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 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I)。(2) 试题分析:根据诗人对景物的描写,体会诗人的心境,理解诗人对自然之物的情趣。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翻译:一双幽暗的
5、松树在尘世出现,数粒稚嫩而翠绿的小松初生的枝叶挂在二尺高的松树上, 从此静静的书窗外可以听这细微的松声,如琴声一般常伴着读书人。29、(2017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八年级上期中)赏析诗歌按要求完成题目: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这首诗的体裁是,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尾联借用的典故在 现代汉语中已经凝练成一个成语:,现在的意思是:(3分)(2)这首诗的写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联系全诗看,作者在“欲济无舟楫” 一句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3分)【答案】(1)五言律诗临渊羡鱼 比喻只有愿望
6、不做实际的工作,就达不到目的。(2)夸张。想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舟楫,想出仕却无人引荐,暗示作者想得到对方的援引。【解析】(1) 试题分析: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一种称“绝句匕每苜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H每苜八句,五 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考点:识记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2) 试题分析: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前半首写洞庭湖,既是为了扣题, 写洞庭湖的壮丽,也是为了起兴,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铺垫。后半首主要用比,以 “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
7、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 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仕之意。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0、(2017届山东省夏津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期中)诗歌阅读(共9分)雨夜明何景明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注释】笳:一种乐器。万井:古制八家为井,后以井指乡里、家宅,此处指许多村庄。(1)这首诗从体裁上讲是一首 诗,通常这种体裁要求8句4联,其中第二联叫联。(2分)(3)此诗用字精妙,请在“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中选择一字加以赏析。(3分)(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
8、表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4分)【答案】律诗颔联(1)“连”字用得好。秋声与蟋蟀之声相连,可见蟋蟀声之大,足以与秋声比肩。蟋蟀声与 秋声都能唤起人的迟暮感,惨然不乐。二者相连,显得自然有深意。(2) “上”字用得好。寒色“上”到梧桐树,可见寒色是慢慢浸润上来的,原来隐伏地上, 到了这微雨之夜,经过夜的催化,才爬上了枝杆。当诗人感觉到“寒色”上来时,他的 内心,也完全被寒气浸透了。借景抒情。全诗共八句,前六句写周遭的景物,通过对秋天雨夜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幅雨夜秋思图,渲染了凄清的气氛。再通过最后一联,表达出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解析】(1) 试题分析: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古诗 鉴赏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