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网通信技术及协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线传感网通信技术及协议综述.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无线传感网通信技术及协议综述摘要:无线传感器网络涉及传感器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无线传输技 术、嵌入式计算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微电子制造技术、软件 编程技术等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微型传感器技术和节 点间的无线通信能力为传感器网络赋予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表现 在军事、民防、环境、生态、农业、健康、家庭和其他商业领域。在 空间探索和灾难拯救等特殊的领域,传感器网络也有其得天独厚的技 术优势。本文主要介绍无线传感网络,其通信技术以及所用的协议。 关键词:传感器协议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标准定义是这样的:传感器网络是大量的静止或移动 的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其目的是
2、协作地感 知、采集、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地理区域内感知对象的监测信息,并 报告给用户。它的英文是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WSN。无线网络分为两种:1、无线蜂窝网,是一种有基础设施的网络, 需要固定基点(无线局域网也是)2、无基础设施网,又称无线Ad Hoc 网络,节点是分布式的,没有固定基点Ad Hoc分为两类:移动Ad Hoc 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感器网络的五层协议:物理层、数据链路 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3、无线传感器的组成:传感器、感知 对象和用户是传感器网络的三个基本元素。4、传感器网络节点的体 系:由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平台、应用支撑平台组成(
3、1) 网络通信协议: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2) 网络管理平台:拓扑控制、服务质量管理、能量管理、安全管理、移 动管理、网络管理 (3)应用支撑平台:时间同步、定位、应用服 务接口、网络管理接口 5、传感器网络与现有无线网络的区别: 无 线自组网是由几十到上百个结点组成的、采用无线通信方式的、动态 组网的、多跳的移动性对等网络。传感器网络是集成了监测、控制和 无线通信的网络系统,结点数目更为庞大;它的结点分布更为密集; 由于环境影响和能量耗尽,结点更容易出现故障;环境干扰和结点故 障易照成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传感器的结点是固 定不动的。另外,传感器结点具
4、有的能量、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和通 信能力等都十分有限。传统的无线网络的首要设计目标是提供高质量 服务和高效带宽利用,其次才考虑节约能源;而传感器网络的首要设 计目标是能源的高效使用。6、传感器网络与现场总线的区别:现 场总线是应用在生产现场和微机化测量控制设备之间、实现双向单行 多结点数字通信的系统,也被称为开放化、数字化、多点通信的底层 控制网络。由于现场总线通过报告传感器数据从而控制物理环境,所 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与传感器网络非常相似。我们甚至可以将无线传 感器网络看作是无线现场总线的实例。但是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无 线传感器网络关注的焦点不是数十毫秒范围内的实时性,而是具体的 业务应用,
5、这些应用能够容许较长时间的延迟和抖动。另外,基于传 感器网络的一些自适应协议在现场总线中并不需要,如多跳、自组织 的特点,而且现场总线及其协议也不考虑节约能源问题。7、传感 器结点的限制条件:1、电源能量的有限2、通信能力受限3、计算和存储能力受限8、组网特点:1、自组织性2、以数据为中心3、应用相关性4、动态性5、网络规模大6、高可靠性一个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系统架构,包括分布式无线传感器节 点(群)、接收发送器汇聚节点、互联网或通信卫星和任务管理节点 等。分布式无线传感器节点群,这些节点群随机部署在监测区域内部 或附近,能够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网络。这些节点通常是一个微型的 嵌入式系统,它
6、们的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和通信能力相对较弱,通过 携带有限能量的电池供电。从功能上看这些节点,它们不仅要对本地 提供的信息进行收集及处理,而且要对其他节点转发来的数据进行存 储、管理和融合等处理,同时与其他节点协作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 汇聚节点的各方面能力相对于上述节点群而言相比照拟强,它连接传 感器网络、Internet等外部网络,实现两种协议栈之间的通信协议转 换,同时发布管理节点的监测任务,并把提供的数据转发到外部网络 上。当我们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节点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大量低本钱微型节点的资源有限,怎样有 效地管理和使用这些资源,并最大限度地延长网络寿
7、命是WSN研究 面临的一个关键技术挑战,需要在体系结构的层面上给予系统性的考 虑。可供着手的方面有:工选择低功耗的硬件设备,设计低功耗的 MAC协议和路由协议。2各功能模块间保持必要地同步,即同步休眠 与唤醒。3从系统的角度设计能耗均衡的路由协议,而不是一味的 追求低功耗的路由协议,这就需要体系结构提供跨层设计的便利。4 由于节点上计算资源与存储资源有限,不适合进行复杂计算与大量数 据的缓存,因此一些空间复杂度和时间复杂度高的协议与算法不适 合于WSN的应用。5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带宽不断增加,例 如超宽带(UWB)技术支持近百兆的带宽。WSN在不远的将来可以 胜任视频音频传输,因此我们在
8、体系结构上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这一趋 势,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数据应用上。2.支持网内数据处理。 传感器网络与传统网络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前者以数据为中心(遵 循“端对端”的边缘论思想),后者以传输数据为目的。传统网络中 间节点不实现任何与分组内容相关的功能,只是简单的用存储/转发 的模式为用户传送分组。而WSN仅仅实现分组传输功能是不够的, 有时特别需要“网内数据处理”的支持(在中间节点上进行一定的聚 合、过滤或压缩)。同时减少分组传输还能协助处理拥塞控制和流量 控制。3.支持协议跨层设计。各个层次的研究人员为了同一性能 优化目标(如节省能耗、提高传输效率、降低误码率等)而进行的协 作将非常普遍
9、。这种优化工作使得网络体系中各个层次之间的耦合更 加紧密,上层协议需要了解下层协议(不局限于相邻的下层)所提供 的服务质量,而下层协议需得到上层协议(不局限于相邻的上层)的 建议和指导。而作为比照,传统网络只是相邻层才可以进行消息交互 的约定。虽然这种协议的跨层设计会增加体系结构设计的复杂度,但 实践证明它是提高系统整体性能的有效方法。4.增强安全性。由 于WSN采用无线通信方式,信道缺少必要的屏蔽和保护,更容易受 到攻击和窃听。因此要WSN要将安全方面的考虑提升到一个重要的 位置,设计一定的安全机制,确保所提供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 些安全机制必须是自下而上地贯穿于体系结构的各个层次,除了
10、类似 于Ipsec这种网络层的安全隧道之外,还需对节点身份标识、物理地 址、控制信息(路由表等)提供必要的认证和审计体质来加强对使用 网络资源的管理。5.支持多协议。互联网依赖于同一的IP协议实 现端对端的通信,而WSN的形式与应用具有多样性,除了转发分组 外,更重要的是负责“以任务为中心”的数据处理,这就需要多协议 来支持。例如在子网内部工作时,采用广播或者组播的方式,当接入 外部的互联网时又需要屏蔽内部协议实现无缝信息交互技术手段。6.支持有效地资源发现机制。在设计WSN时需要考虑提供定位WSN 监测信息的类型、覆盖地域的范围,并获得具体监测信息的访问接口。 传感器资源发现又包括网络自组织
11、、网络编址和路由等。由于拓扑网 络的自动生成性,如果依据单一符号(IP地址或者ID节点)来编址 效率不高。因此可以考虑根据节点采集数据的多种属性来进行编址。 7.支持可靠的低延时通信。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网络节点在工作于 监测区域内,物理环境的各种参数动态变化是很快的,需要网络协议 的实时性。8.支持容忍延时的非面向连接的通信。由于传感器应 用需求不一样,有些任务对实时性要求不高(针对于第7点而言)例 如:海洋勘测,生态环境监测等。有些应用随时可能出现拓扑动态变 化,移动性使得节点保持长期稳定的连通性较为困难。因此引入非面 向连接的通信,及时在连通性无法保持的状态下也能进行通信。9.开放性。近年
12、来WSN衍生出来的水声传感器网络和无线地下传感器 网络使得WSN结构应该具备充分的开放性来包容这些已经出现或未 来可能出现的新型同类网络。现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由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平台 以及应用支撑平台这3局部组成。L物理层:负责信号的调制和数据的收发,所采用的传输介质主要有 无线电、红外线、光波等。WSN推荐使用免许可证频段(ISM)。物 理层的设计既有不利因素,例如传播损耗因子较大,也有有利的方面, 例如高密度部署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分集特性,可以用来克服阴影 效应和路径损耗。2 .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成帧、帧监测、媒体接入和过失控制。其 中,媒体接入协议保证可靠的点对点和点对
13、多点通信;过失控制那么保 证源节点发出的信息可以完整无误地到达目标节点。3 .网络层:负责路由的发现和维护,由于大多数节点无法直接与网 关通信,因此需要通过中间节点以多跳路由的方式将数据传送至汇聚 节点。而这就需要在WSN节点与接收器节点之间多跳的无线路由协 议。4 .传输层:负责数据流的传输控制,主要通过汇聚节点采集传感器 网络内的数据,并使用卫星、移动通信网络、Internet或者其他的链 路与外部网络通信,是保证通信服务质量的重要局部。5.应用层: 由各种面向应用的软件系统构成。主要研究的是各种传感器网络应用 的具体系统的开发,例如:作战环境侦查与监控系统,情报获取系统, 灾难预防系统等等。无线传感器通信技术是当今非常先进的技术,被誉为21世纪改变 世界十大技术之首。由它组成的网络也是一个庞大的网络,以上只 是从系统概念性的描述了它的组成。正是因为其网络复杂,所以其 中的协议也较为多,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标准。局部无线传感通信技 术还尚未成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终将掌握并熟练运用这 项技术来造福人类。参考文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