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提纲--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docx
《考点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提纲--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提纲--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背景: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经济上,奴隶制经济的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开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大变革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思想上,从“学在官府”开展为“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 历丰富的学者,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和自由的学术环境。2、形成:代表不同阶层的学术派别,纷纷提出不同主张,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 鸣”局面。(二)主要流派:1、道家(1)老子(春秋晚期)(2)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思想哲
2、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政治思想倡导“无为而治”评价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根源的哲学家;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 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等产生了深远影响继承和开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异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3、儒家代表思想内容孔子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政治思想核心思想为“仁”“礼提出“为政以德”,以“德”教化百姓,反对苛 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等级名分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孟子政治思想提出“仁政”“民
3、贵君轻”伦理思想“性本善”,这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价值观念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用和舍生取义荀子哲学观点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政治思想主张“仁义” “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伦理思想“性恶论”4、墨家(1)墨子创立墨家学派(2)主张:兼爱:不分等级贵贱非攻: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尚贤:主张治国以贤,反对任人唯亲节俭: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3)影响: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 学,但战国之后就不再受重视了。5、法家(1)代表:战国时期韩非子。(2)主张: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并主张
4、变法革新。(3)影响:韩非子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护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三)历史影响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 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开展,起了巨大 的推动作用。二、儒学主体地位确实立和开展(-)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原因:(1)汉初实行黄老“无为”的思想已不适应社会的开展。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2)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点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提纲-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知识 提纲 三人 历史 必修 一轮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