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讲解学习.do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讲解学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讲解学习.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综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简称DIC)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生是由于某些致病因素如细菌、毒素、创伤、病理产科、休克、溶血、癌转移等,进入血循环,作用于凝血系统,使其激活,随之在微血管内发生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导致血小板数减少及凝血因子消耗而发生出血症状。并由于微循环障碍而出现血压下降、溶血及微血管栓塞症状。所以说DIC是一种弥散性而又隐匿于微血管内血
2、液凝固现象。不是系统的独立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临床综合征。使原发病向恶化方向发展。多数发病突然、进展快、预后凶险,造成了脏器损伤,可因重要脏器广泛出血或血栓形成而危及生命1,2。所以说DIC是急症,要求医务人员要早期发现,及时诊断,有效治疗及抢救。1DIC病因及发病机制1.1病因DIC的发病因素很复杂,几乎遍及临床各科,其中以感染性疾病、严重创伤、恶性肿瘤以及病理产科为最常见,约占DIC发病总数的80%-90%。近年来,医源性DIC日益引起重视,国外学者已将其列为DIC的重要类型之一。医源性DIC包括由药物、大型手术、肿瘤治疗及医疗过程中的意外等因素。促使DIC的发生、发展的因素主要
3、包括: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受抑(见于重症肝炎、脾切除、连续大量使用皮质激素);纤溶系统活性降低(主要见于抗纤溶药物使用不当或过量);妊娠等高凝状态;可致DIC“启动阑”下降的因素(如缺氧、酸中毒、血流淤滞、脱水、休克)等。1.2发病机制DIC并非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基础疾病病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同疾病的DIC发病机制虽不相同,但一般认为是在内毒素、革兰阳性细菌感染、抗原抗体复合物、血管炎病变等致病因素作用下,激活机体单核-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表达释放组织因子(TF),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内皮细胞受损后,由活性因子血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抗凝调节系统(抗凝血酶、蛋白C系统及组织因子途径抑
4、制物)的某种缺陷,三者共同作用导致凝血功能失衡,凝血酶过度形成,从而在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形成广泛的微血栓。若同时存在纤溶系统的某种缺陷,将进一步导致广泛的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积。与此同时,凝血过程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包括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并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从而导致广泛出血、微循环障碍和休克等一系列临床表现。近年来特别强调TF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其次是血小板活化在DIC发生中的作用,另外就是一些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主要包括:白介素1及6(IL一l,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等。2DIC的症状及其特点除原发病症状外,DIC有四组症状:(1)低血压或休克:低
5、血压常呈顽固性,补充血容量及升压药治疗,效果不显著。产生原因纤维蛋白在血管内广泛沉着,导致微循环障碍.回心血量下降,心搏出量减少,致动脉血压下降。因子a作用,可使激肤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肤释放酶,后者可使小动脉舒张而致低血压。同时可激活补体,也可使小动脉舒张,而致低血压。由于乏氧酸中毒,可使毛细血管损伤,血流更加缓慢,而加重休克。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产生肤A和肤B,可使静脉收缩。FDP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2)出血症状特点,首先针刺部位出血多部位皮肤粘膜出血内脏出血,子宫出血。止血药物疗效差,输血反加重出血。出血原因血小板数及凝血因子被消耗,致凝血机制障碍。继发性纤溶活力上升,不易形成凝块。
6、FDP具有抗凝作用。由于血小板数减少及FDP作用,可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3)血栓栓塞症状:在微血管内形成纤维蛋白血栓,致使组织乏氧,代谢能力下降,甚至产生坏死或脏器功能低下。由于栓塞脏器不同,临床症状也不一。如消化道栓塞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肺栓塞可有气短、紫甜、咯血等症状。脑栓塞可有神志模糊、嗜睡、昏迷、抽搐、惊厥、瘫痪等症状。肝栓塞可有黄疽、肝脏肿大、肝功障碍等症状。肾脏栓塞可有少尿、无尿、蛋白尿、血尿等症状。总之,出现与原发病无关的各种症状。(4)溶血溶血的原因是由于纤维蛋白血栓沉着于血管腔内,使管腔变窄,当红细胞通过时易受阻变形或破坏所致。溶血轻者只在显微镜下可见到红细
7、胞呈刺状、三角形、球形、不完整形或红细胞碎片。溶血重者可出现黄疽、血红蛋白尿、网织红细胞增多。3DIC临床分型由于DIC的四组症状不一定同时出现,主要决定于促凝物质的性质、入血量、入血速度及病人状态,所以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大致可分三型。(1)急性型DIC多见于广泛外伤、大手术、挤压综合症、羊水栓塞、前置胎盘、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等。以组织损伤为主,数小时至1-2天,可出现典型的大出血、顽固性休克等典型症状,病性凶险,死亡率高。但如能及时解除病原,好转也快。(2)亚急性型DIC多见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癌转移、死胎滞留、历经数日至数周,病情缓和,常无休克或不重,病程长,治疗缓慢。由于原
8、发病不同,预后欠佳。(3)慢性型DIC临床较少见,可见于血管瘤、狼疮、卵巢肿瘤、慢性肝病、妊娠中毒症等。历时数月,常以高凝状态为主,出血症状不重或无出血,常常只见化验结果有变落4DIC诊断2.1诊断标准3DIC按病理过程分I型(血栓形成和继发纤溶)、型(只有血栓形成)及型(只有纤溶);按临床经过又分急性和慢性二型。DIC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一般诊断标准:(l)存在易于引起DIC的基础疾病,如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大型手术及创伤等。(2)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多发性出血倾向;不能以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体征,如皮肤、皮下粘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
9、、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抗凝治疗有效。(3)实验室检查符合下列标准(同时有以下3项以上异常):血小板低于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纤维蛋白原(Fbg)4.0gL;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阳性或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2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阳性);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或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10s以上;疑难或其他特殊患者,可考虑行抗凝血酶、因子活性(:c)及凝血、纤溶、血小板活化分子标记物测定。基层医院DIC实验室诊断参考标准(同时有以下3项以上异常):血小板100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血浆Fbg含量20mg/L;盯缩短或延长3s以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弥散 血管 凝血 讲解 学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