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评估卷(一)(全国版)(解析版).docx
《2023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评估卷(一)(全国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评估卷(一)(全国版)(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评估卷(一)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呼应着“一带一路”倡议,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的延伸,诗歌创作也开辟出了一条朝向海洋的 航线。越来越多的诗人将笔触伸向大海的神
2、秘与无垠,抒写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从而拓宽了新诗的题材, 形成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方式的嬉变与生存经验的更新。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并不陌生。当曹操面对大海时,首先征服他的是大海对日月经 行的容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但是,曹操在观沧海中对海洋的书写也 预示了诗人的位置与书写范式:一种海边眺望式的感性书写。这种书写一直延展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 暖花开,面朝大海,意味着诗人的立足之地仍然是坚实的陆地。诗人用想象中的春暖花开遮蔽了对大海本 身的恐惧,拒绝了直接面对大海不测的幽深与辽阔。这种对于海洋的眺望式书写构成了审美经验与生存经 验的双重自闭。在眺望中,海洋成为陆
3、地的中断而不是延伸,作为陆地的限制而不是开放。用黑格尔的话 说,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现在,到了必须与海发生积极关系的时刻。诗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海的眺望与想象,而是真正地朝向海 洋,投身海洋,置身于大海之中。“一带一路”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三沙抒怀诗 遇三沙海天集等诗集的陆续出版,展示了诗人们跃过陆地的边界,朝向海洋,投身大海的积极努力。 诗人们终于摆脱了眺望式、观光式、想象式的海洋书写,而真正让海洋作为一种诗歌元素内化为诗人的生 存视野,从而在诗歌中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存空间感受与诗歌审美经验。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在诗歌中,海洋成为祖国
4、的具体 构成部分,被诗人具体地感知。诗人李琦在三沙笔记中写道:“祖国在此,有了颜色、气味、形状和 声音/蓝色的系着白浪花飘带的祖国/贵重的被波浪簇拥的乡土。”诗歌更新着人们对于祖国的认知:无垠 的大海的蓝也是我们贵重的乡土。环境描写可知,本文融入了大量的景色描写,通过环境描写展现了极强的生活化和抒情化气息,有力地烘 托了背景氛围。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齐、韩、魏三国攻秦,入函谷。秦王谓楼缓曰:“三国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东而讲。”对曰:“割 河东,大费也;免于国患,大利也。此父兄之任也。王何不召公子池而问焉? ”王召
5、公子池而问焉,对日: “讲亦悔,不讲亦悔。“王曰:“何也? ”对曰:“王割河东而讲,三国虽去,王必曰:惜矣!三国且 去,吾特以三城从之。此讲之悔也。王不讲,三国入函谷,咸阳必危,王又曰:惜矣!吾爱三城而不 讲。此又不讲之悔也。,王曰:“钧吾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寡人决讲矣。”卒使公 子池以三城讲于三国,之兵乃退。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日韩、魏,孰与始强?”对曰:“弗如也。”王 日:“今之如耳、魏齐,孰与孟尝、芒卯之贤? ”对曰:“弗如也。”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师强 韩、魏之兵以伐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之如耳、魏齐,师弱韩、魏以攻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 矣! ”左右皆曰:
6、“甚然。”中期推琴对日:“王之料天下过矣。昔者六晋之时,智氏最强,灭破范、中*行,帅韩、魏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城不沉者三板耳。智伯出行水,韩康子御,魏桓子醪 乘。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在担必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魏恒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 恒子蹑其踵肘足接于车上而智氏分矣。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之强,不能过智伯;韩、魏虽弱,尚贤 在晋阳之下也。此乃方其用肘足时也,愿王之勿易也。“楚、魏战于隆山。魏许秦以上洛,以绝秦于楚。 魏战胜,楚败于南阳。秦责赂于魏,魏不与。营浅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 魏王倍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盟。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
7、地矣。秦王日:“善。”以是告楚。楚王扬言 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节选自刘向战国策秦策四).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 魏桓子蹑其踵/B.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 魏桓子/其踵/C.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 魏桓子蹑其踵/D.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
8、康子/康子履 魏桓子/蹑其踵/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子,古代对别人的敬称,多用于男性,所指因时有变;先秦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女儿为女公子。B.孟尝,即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威王之孙,与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C. “王之料天下过矣呻过“指错误,与阿房宫赋中“雷霆乍惊,宫车过也”的“过”含义相同。D.盟,古代诸侯在神明前立誓缔约之称,旧时指结拜兄弟,现在多指政治集团间或国家间的联合。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齐、韩、魏三国联军攻入函谷关,威胁秦都咸阳的危局,秦相楼缓提议秦昭王割让河东地区给三
9、国, 秦昭王两害相较取其轻,欣然接受。B.秦昭王询问近臣意见后,认为当今韩、魏两国人才、兵力均大不如前,产生“其奈我何”的麻痹轻敌思想, 幸亏大臣中期的条分缕析,及时提醒。C.当初在晋国智氏最强大,但最终却“身死国亡: 原因很多,比如心直口快缺少警惕,当着韩康子,魏植 子的面谈水淹其都,促其联合自保。D.如果说秦昭王割让河东地区给齐、韩、魏三国是“弃车保帅”无奈之举,那么,篇末秦王向魏国索取其承 诺割让给秦国上洛地区则处于战略主动。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钧吾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寡人决讲矣。(2)智伯出行水,韩康子御,魏桓子修乘。【答案】10.
10、B 11. C 12. A13. (1)(既然讲和与不讲和)同样会悔恨,我宁可因为失去三城而悔恨,也不愿意让咸阳城遭到危险而悔 恨。我决定割地讲和了。(2)当智伯坐战车出去巡视水势时: 由韩康子给他驾车,由魏桓子陪他坐车(或 担任警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智伯说:当初我不知道水可以灭亡人家的国家,现在我才知道。汾水便于淹魏都安邑;而绛水便于 淹韩都平阳。于是,魏桓子就用手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用脚踩了踩魏桓子,踢了踢他的脚跟。“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水之可亡人之国也”是“知”的内容,作其宾语,不可断开,排除AD;“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结构对称,
11、各自断开,排除C。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C.“含义相同”错误。阿房宫赋中“雷霆乍惊,宫车过也”的“过”意思是“经过 两者词义不同。句意分别 为“大王对诸侯的事情预料错了”“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故选C。1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A.“秦相楼缓提议秦昭王割让河东地区给三国,秦昭王两害相较取其轻,欣然接受”错误。楼缓并没有“提议 秦昭王割让河东地区给三国”,而是秦王自己的初步打算,楼缓认为兹事体大,乃“父兄之任。建议秦昭王 召公子池来商量;秦王也没有“欣然接受工故选Ao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
12、的能力。(1) “钧 全,者B; “宁”,宁可;“决。决定;“讲 讲和;(2) “行水”,巡视水势;“御”,驾车;“修乘”,担任警卫。参考译文:齐、韩、魏三国(联合)攻打秦国,侵入函谷关。秦昭王对楼缓说:“三国的兵力很强大,我想割让河 东地区以求和解。”(楼缓)回答说:“割让河东地区,损失太大;而避免祸患,又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 这是父兄交给(您)的责任。大王为什么不召见公子池来商量一下呢? (于是)秦昭王召见公子池询问此事, (公子池)回答说:“割地讲和要后悔,不割地讲和也要后悔。”秦昭王问:“这是为什么呢? (公子池) 回答说:“大王割让河东地区讲和,齐、韩、魏三国虽然收兵离去,但是大王
13、必定要说:可惜我的土地 了!三国即将退兵的时候,我偏偏拿出三座城池送给他们。这是讲和后的悔恨。如果大王不割地讲和, 三国的军队攻破函谷关,咸阳城必定危险了,大王又会说:真后悔,我因为爱惜三座城池而不去讲和。 这是不讲和后的悔恨。”秦昭王说:“(既然讲和与不讲和)同样会悔恨,我宁可因为失去三城而悔恨,也 不愿意让咸阳城遭到危险而悔恨。我决定割地讲和了。”最终,他派公子池用三座城和齐、韩、魏三国讲 和,三国的军队才退去。秦昭王问身边的近臣说:“你们看现在的韩、魏两国与以往相比是否更强大? “(左 右侍臣)答道:“不如以前。”秦昭王又问:“现在的韩臣如耳、魏臣魏齐,与当年田文、芒卯相比谁更贤 能呢?
14、 “(左右侍臣)说:“不如田文、芒卯贤能。”秦昭王说:“(想当初),凭借贤能的田文与芒卯,率 领强大的韩魏联军前来攻打秦国,还是对我无可奈何;如今换了没什么才能的如耳、魏齐为统帅,率领疲 弱的韩魏联军之兵来攻打秦国,更不能奈何我了!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事。(左右侍臣)都附和说:“大王 说得很对!”中期推开面前的琴说:“大王对诸侯的事情预料错了。古时晋国六个卿相(韩氏、赵氏、魏氏、 范氏、中行氏、智氏)时代,以智氏最强大,智氏灭亡了范氏、中行氏,并且率领韩、魏(联军),把赵襄子 围困在晋阳。决开晋水来淹晋阳,仅仅差三板就把全城淹没。智伯坐战车出去巡视水势,韩康子给他驾车, 魏桓子陪他坐车(或担任警卫
15、)。智伯说:当初我不知道水可以灭亡人家的国家,现在我才知道。汾水便于 淹魏都安邑;而绛水便于淹韩都平阳。于是,魏桓子就用手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用脚踩了踩魏桓子, 踢了踢他的脚跟。在车上碰碰肘、踢踢脚,就决定了智伯国家的分裂命运。(智伯)身死国亡,被天下人所 耻笑。现在秦国的强盛还没有超过智伯,韩、魏虽然衰弱,仍然胜过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时。这是韩、魏 碰手撞足的时候,但愿君王不要大意。”楚、魏两军在隆山交战。魏国答应把上洛之地送给秦国,以此断 绝秦楚联合。后来魏国胜利,楚军在南阳战败了。这时秦国向魏国索取上洛这块土地,魏国却不给。秦臣 营浅对秦王说:“大王为什么不对楚王说,魏国曾经答应送给我土
16、地,如今他们取胜了,魏王却背叛我。 楚王何不与我会盟一次。魏国害怕秦楚联合,一定会把土地送给我们秦国的。”秦王说:“好。”于是派 人把这番话告诉了楚王。楚王也扬言要与秦国联合,魏王听到这事之后十分恐慌,便主动把上洛送给了秦 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T5题。久客杜甫羁旅知交态,淹留见俗情。衰颜聊自哂,小吏最相轻。去国哀王粲,伤时哭贾生。狐狸何足道,豺虎正纵横。【注】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曾因关中骚乱,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怀抑郁,作七哀诗。 贾生:即贾谊,西汉初年政论家、文学家。少年得志,然受谗被贬。曾上治安策等,陈述时政。 14.下列对这首诗
17、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自述“久客”之感,其中蕴含了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深沉感慨。B.颔联再叙自身遭遇多年漂泊,容颜日渐衰老,四处辗转,曾遭小吏看轻。C.颈联上句,诗人运用王粲典故,抒发了去国离乡、客居异地的哀伤之情。D.颈联下句,诗人羡慕贾谊少年得志,想到自己至今一事无成,不禁痛哭。15.尾联上、下句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答案】14. D15.尾联上句将狡猾势利的小吏喻为“狐狸 并运用反问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势利小人的极度厌恶与轻蔑 之情;下句将凶狠残暴的寇盗及异族入侵者喻为“豺虎”,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不安的的忧虑与伤感之情,体现 出关心
18、时事、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诗人羡慕贾谊少年得志”错误,“伤时哭贾生”意为“伤时使贾生哭”。此处,诗人以贾谊自比,“哭”也是因 为“伤时”,而不是“羡慕贾谊少年得志,想到自己至今一事无成”。故选D。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修辞手法的能力。“狐狸何足道,豺虎正纵横。”这两句的意思是“豺狼当道,安问狐狸。“狐狸”用了比喻手法,喻指狡猾势利 的小吏;“何足道”运用反问手法,怎么值得一提,表达了诗人对势利小人的极度厌恶与轻蔑之情。“豺虎”喻指凶狠残暴的寇盗及异族入侵者,自己受到小官吏的欺侮,犹可自解;天下横遭乱臣贼子的祸害, 自己感到十分忧虑
19、,所虑者,这种祸乱平息起来是很难的。世乱忧国,而置自己受侮于不顾,足见诗人品 格之高洁,轻重之分明。(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从“取”和“用”两方面来写秦因奢靡丧失民心的句子是“,(2)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并用行路来形象化论述。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则说:“, (3)瑟是古老的汉族弹弦乐器,“瑟”字常出现在古代诗歌中,如“,【答案】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故不积底步无以至千里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玉仙瑶瑟夜珊珊月过楼西桂烛残)【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奈、锚铢、鹿、
20、至、弦、柱、珊、桂烛。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论语有载:“不时不食。”这里的“时”可以理解为“节气”,到什么节气吃什么食物,都要讲 究“章法”,不能乱了 “招式”。比如,立春吃萝卜,叫“咬春”;而立秋讲究吃西瓜,谓之“啃秋”; 立秋过后的中秋,则讲究月饼、螃蟹、莲藕通吃西安鼓楼以北,是一条 的美食街。街道两旁食肆林立,四方游客 ,各类牛羊肉美食令人_ 。“提起长安城,常忆羊羹名”。立秋之后/陕西人也开始了秋冬季的食品进补,其中最具特色的当 然是今天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的美因他馍了,羊肉泡馍古称为“羊羹”。从鼓楼走下
21、来,腹中饥饿的我走 进一家羊肉泡馍馆,喳一碗汤浓肉烂、香气四溢的羊肉泡膜,吃一瓣酸辣爽口的糖蒜,精神陡然为之一振。 仅从羊肉泡馍在当地被人“宠爱,的程度,约略可以看出陕西人对于立秋饮食的独特心得。羊肉具有温脾 健胃、滋阴活血的功效,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演变,三秦父老便把“羊羹”制作成了饮誉天下的秋令美食。在鼓楼美食街徜徉良久,看着围拢在一桌品尝羊肉泡馍欢歌笑语的游客,手捧着蜜枣甑糕边走边吃、 喜笑颜开的姑娘,一口酸汤一口饺子回味不已、大汗淋漓的汉子,此刻,“不时不食”的文化传统让节令 食品孕育出了游子对家乡的牵挂,在多姿多彩的节令饮食中,文化认同与心灵情感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与建 构。15 .请在文中
22、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3分)16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案】.闻名遐迩 络绎不绝 垂涎欲滴17 .将节令饮食比喻为写文章、练功夫,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节令饮食十分讲究时节的特点。18 .参考示例:今天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的古称“羊羹”的羊肉泡馍是陕西人立秋之后最具特色的进补食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处,语境中有“四方游客”的提示,可知美食街比较出名,故可选择“闻名遐迩,“闻名遐迩”,形容名声 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第处,
23、语境的主语是“四方游客:此处指游客多,往来频繁,故可选择“络绎不绝”。“络绎不绝”,形容行 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第处,语境的主语是“各类牛羊肉美食”,强调其美味令人垂涎,故可选择“垂涎欲滴”唾涎欲滴 馋得 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非常馋想吃的样子,也比喻看到好的东西,十分羡慕,极想得到。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什么节气吃什么食物”比喻为文章的“章法”和武功的“招式”,形象 生动地阐述了节令饮食十分讲究时节的特点。18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确定句子的主干,然后把其他成分变为修饰语加进去,注
24、意衔接要连贯、流畅。所给句子中“羊肉泡馍是就进补食品”可以作为主干句;把“今天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的古称,羊羹W广作 为定语,修饰“羊肉泡馍”提到句子前面;“陕西人立秋之后最具特色的”可以做宾语“进补食品”的定语(二)语言文字运用H (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作为一类特殊的文物资源,石窟壁画有很高的历史、科学价值,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目前,比如游客在洞窟内呼出的二氧化碳会迅速潮解壁画中的盐碱,加速壁面的酥碱、起甲及颜料粉化 剥落。又如,不少石窟壁画位于干旱的沙漠中,风蚀和沙尘危害严重。因此,做好石窟壁画保护工作至关 重要。石窟壁画修复不仅是一件与时间赛跑的工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高 语文 学期 期中 模拟 评估 全国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