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docx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名词解释道德熟悉参考答案道德熟悉:是对道德法律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熟悉,是对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 为准则及其意义的熟悉。论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要点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预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 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预备状态,而不是实际 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力量,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力量打算个体能否顺当完成某些 任务,而态度则打算个体是否情愿完成某些任务,即打算行为的选择。(3)态度是通过学习 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 成的、转变的。态度结构
2、有三个成分:Q)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 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心情或情 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预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 意图。态度定势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阅历,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确定或否定、趋向或回 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预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 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观看学习 德信念和道德抱负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中同学渐渐把握伦理道德,并听从它,表 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同学
3、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 性。(2)自我意识增加。在品德进展的过程中,中同学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 提高。中同学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有明显的提高,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供 应了有效的前提。(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 德信念的指导,中同学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全都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4)品 德结构更为完整。中同学的道德熟悉、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 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依据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渐渐成为稳定的共性心理结 构的一部分。其次,品德进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Q)学校阶段品德进展具有动荡性
4、。从总 体上看,学校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照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 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加,但还带有肯定程度的详细阅历特点。(2) 高中阶段品德进展趋向成熟。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进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 用道德信念来调整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肯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整 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如何理解品德的含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肯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法 律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 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法律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
5、在需要的简单过程。其次,品德具有相 对的稳定性。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掌握下,进行某种活动、参加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 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指熟悉与行为的统一。(2022年)论述发扬乐观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德育原则的含义及在实践中贯彻该原则的基本 要求。【解析】发扬乐观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同学自我教育的乐观性,依 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乐观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进展内部冲突的转 化。贯彻发扬乐观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一分为二看待同学。 正确了解和评价同学是正确教育同学的前提。有的老师不能有效地教育同学,往往是由于不 能以“一分为二”和进
6、展的观点看待同学。(2)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全面 而深化地了解同学,为教育同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要促进他们的品德进展,根本的一点 在于调动其乐观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点,才能养 成良好的品德,获得长足的进步。(3)引导同学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同学的进步, 当然需要老师起主导作用,引导他们长善救失,但主要靠他们自我教育、自觉发扬优点来克 服缺点。在教学中转变同学的不良行为的方法有哪些?(2022年,麓山)答案要点对同学的不良行为要及早矫正,在矫正时要以正面教育和疏导为主,工作要有诚 意、细心和急躁。其主要方法有有效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
7、样;采用群体商定;(4) 价值辨析;(5)赐予恰当的嘉奖与惩处。评析此题旨在考查老师对同学不良行为的矫正方法。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答案要点(1)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全都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 信念的全都,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内心就会有不开心或紧急的感受, 个体就试图通过转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可以说,认知失调是态度转变的 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阅历,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确定或 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预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 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
8、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关心同学形成对老师、 对集体的乐观的态度定势或心理预备是使同学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3)道德认知。态度与 品德的形成与转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法律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把握程度,取 决于已有的道德推断水平。依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争论,要转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 必需考虑其接受力量,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参考答案观看学习: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看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 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的一切社会学习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看学习而得以形成的。性格化性格化:将各种伦理观念组织成一个内
9、在和谐的系统之内,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人们常说在教育孩子上,“不打不成器”。结合教学实际,论述教育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促进同学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促进同学心理健康进展。参考答案要使同学形成良好的态度并口品德,老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常用而有效的 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商定、价值辨析、嘉奖与惩处等。(一)说服教育法。它是学校 对同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通过讲解、谈话、争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 发同学的自觉性,提高同学的思想觉悟和培育同学的道德品质。老师应常常应用言语来说服 同学转变态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有效地说服,我们可以采纳以下方法:(1)有效地采 用正反论据。对
10、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同学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宜只呈正面观 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相反则应供应正反两方面的论据。(2)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 动人。说服开头时,富于情感颜色的说服内容简单引起爱好,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 论证,比较简单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班级的同学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 些。(3)考虑同学原有的态度。以同学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若原有的态度与 老师所盼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老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 求,否则将难以转变态度,而且还简单产生对立心情。(二)榜样示范。是以别人的好思想、 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教育同学的一
11、种方法。榜样人格详细、生动、形象,对同学具有巨 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于为同学所领悟和仿照。班杜拉等人的试验结果表明,榜样能对同 学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仿照是同学向社会学习,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径。当榜样和说理教 育全都时,品德教育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重视言传身教,这是胜利地对同学进行品德教 育必需遵守的原则。鉴于榜样在观看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做到:(1)给同学呈现榜样 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爰好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同学相像,这样可 使同学产生可接近感,避开产生高不行攀或望尘莫及之感。(2)给同学呈现受人敬重、地位 较高、力量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
12、可信性,能使同学产生情感 共鸣,榜样本身也简单成为同学憧憬的、追随的对象,从而激发同学产生见贤思齐的上进心, 通过学习榜样人物来进展自我、完善自我。为了最大程度地使同学作出与榜样示范行为相匹 配的反应,老师需要反复示范榜样行为,并赐予指导。当同学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时,应 赐予鼓舞。(三)采用群体协定。经集体成员共同争论打算的规章、协定,对其成员有肯定的 约束力。老师可以采用集体争论后作出集体商定的方法,来转变同学的态度。详细可以如下 操作: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转 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足。(3)清晰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体争论
13、转变态度 的详细方法。(5)使全体同学全都同意把方案付诸实施,每位同学都担当执行方案的任务。(6)使同学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转变态度。(7)引导大家对转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 步概括化和稳定化。(四)价值辨析。人的价值观刚开头不能被个体糊涂地意识到,必需经过 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无论是大组或小组 争论,解决两难问题,交谈等策略都可以促进辨析。但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 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必需经受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Q)选择阶段。自由选择。从 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2)欣赏阶段。宠爱自 己的选择并感到
14、满足。情愿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3)行动。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 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这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赋值过程。由于价值辨析的方法 基本上是诱导性的.而不是灌输性、说教性的,因此老师的作用就在于设计各种活动,运用 各种策略来诱发同学暴露、陈述、思索、体验并实现某种价值观。但价值选择应由同学自己 作出,老师只起指导、帮助作用。(五)赐予恰当的嘉奖与惩处。嘉奖和惩处作为外部的调控 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也起到肯定的 作用。嘉奖既可用于个人,也可用于集体。用于个人时,不仅个人受到鼓舞,也可使集体受 到教育;用于集体则可以巩固集体成果,培育同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 心理学 第十 态度 品德 形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