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学课堂 “问题串设计”的思考.docx
《五学课堂 “问题串设计”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学课堂 “问题串设计”的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学课堂”问题串设计”的思考设计与运用问题串是一种教学策略,意图是要搭建一个平台,把学生推到 解决问题的前台,既然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串的设计当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 要立足学生的认知基础,问题的提出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与方法的基础之上; 要立足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层次的学校与班级,围绕同一个主题而设计的问 题串应有所不同,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设计问题串时要做到起点低些, 步子慢些,难度小些,答案少些.一、设计“问题串”的必要性五学课堂是开放的课堂,但各个环节特别是自主探究或合作研学环节一定 要有问题情境,放手不等于放羊,放得开才收得拢.大家试想我们实施的五学课 堂中,没有问题串做引导,学生在自
2、主探究环节就只能用看小说态度走马观花看 完老师要求看第几页到第几页的课本内容,要不你看着我看着你,最优秀学生也 只在定义,定理等重点知识地方划划线,照样不知所措.而在合作研学环节若没 有精心设计具有一定层次问题串,小组间合作只能在假合作假研究中度过,又试 想没有把难点问题剖析成一个个简单而又循序渐进的问题串,我们还有更好突 破教学难点的教学方法吗? 二、设计“问题串”的原则1 .问题串设计要目的明确,难易适中.首先问题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 性.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提出这样的问题对最终解决问题起什么作用?这 就要求教师要有目的地设计问题,并准确地加以表述.其次,严格控制问题的 数量.在教学时选择
3、一些繁简得当,难度适中的问题,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 际,处于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好是“跳一跳,就能“摘得到”.少 提质量粗糙、简单重复、无关紧要的问题.如导入新课的问题串设计,要力争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接触新知识后要在关键处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准确掌握 本堂课的重点或难点;例题讲解后要进行例题变式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 性.灵活性和提升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他们探究的心扉,点燃他们心 中的创新之火,使他们既有所得又乐在其中.2 .问题串设计,要具有层次性,面向全体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老师应该是尊重
4、差异,把差异当作一 种资源来开发。因此在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避免问题 设计得太简单或太难,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 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出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既要让成绩 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甚至后进学生回答,这样以点带面,共同提高。案例1 八(上)第二章“等腰三角形”这一章里,我们知道“已知等 腰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度数可求三角形另外两角”的问题,经常要进行分类讨论, 但学生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对此我设置了如下的问题:问题1.等腰三角形顶角为50时,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多 少?问题2,等腰三角形底角为50。时,它的另外两个内
5、角的度数分别为多 少?问题3.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50。时,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 为多少? 50内角改为150。呢?问题4从前面几个问题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 度数为n,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多少?(适时追问:在什么情况下,能唯一确定其它两个内角的度数?什么情况 下不能?还需要分类讨论?)说明四个问题从易到难,一环扣一环,可以面向班级中不同层次的 学生。问题1和问题2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体现了面向全体这一原则,只要学 生等腰三角形的基础知识过关,都可以求得另外两角的度数;问题3对学生的 要求有所提高,在看到“有一个内角”这个条件时,能否产生这样的疑问“这 个已知
6、角是三角形的顶角还是底角? ,这一点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就是一个 区别,在问题需要分类讨论的情况下,如果学生能回答准确,没有遗漏的答案, 我想他的自信心将进一步增强,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进而扬起挑战下一问的勇 气;问题4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及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增强 学生分类讨论意识;以上问题的设计既顾及了全体,又对中等生和优等生是一 种挑战,让他们“吃得饱”又“吃得好”,使课堂教学达到“百花齐放”。3 .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启发思维,提高能力让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数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解法多样,结果不是唯一,所以在教学中,在问题串设计 时不能
7、过于具体、单一,对于能够用一题多解方法来解的题目(开放性问题), 在设置问题时就应避免设置成单一或封闭式问题,也就是不能设置成常说的 “封闭型问题”,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为学生提 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建构, 积极参与,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案例2: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二课时),有两个教师做出了不同的问 题串设计,一个老师做出了如下的设计:回顾代入法,引出加减法,所设问题如 下:问题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你能用上节课 所学的知识解这个方程组吗?问题2:选哪个方程?消哪个未知数?问题3
8、:你们还有其它方法?另一个教师的设计:创设情境,引出加减法,所设问题如下:问题1:两个天平都处于平衡状态,若每个小立方体的质量为x (g), 每个圆柱体的质量为y(g),小跌码质量为30g,大祛码质量为100g,两个小立 方体和3个圆柱体的重量与一个大跌码持平,4个小立方体和3个圆柱体的重量 与一个大祛码和一个小祛码持平,你能列出方程组并求出它的解?问题2:请大家通过小组合作,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解这个方程组,并 说明选择这些方法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答题的情况与进度,6 分钟后,教师开始提问)问题3:请大家说一说自己的解法及目的。说明第一位老师设计,引入部分设计指向性十分明确,(复
9、习代入法, 引出加减法),所设计的小问题均比较常规,如选哪个方程?消哪个未知数? 等,学生大多数都能回答,但学生兴趣不高,同时因框定了解法代入法,束缚 了学生的思维。思路相对较窄。第二位老师,在引入时,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在学生列出方程 组后,先问学生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这个方程组,再问选择此方法的目的,并 要求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解方程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更 广阔的思维空间。课堂上,学生思维十分活跃,所想到的方法多达7种,比老 师预设的还要多,既有用直接代入法,也有用整体代入,还有用加减消元法, 有消x,也有消y的,而且学生通过对各种方法的比较,得出了该方程组用加减
10、消元法求解更简单的结论,真正做到新旧知识的自然衔接。所以在问题设计时 要多进行开放性设置。案例4:平行四边形判定复习课在学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后,一节复习课的设计:下图是一张平行四边形 ABCD纸片被撕掉一角后留下三个顶点ABC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4个问题:问题1试着帮它补全?你能说出补全的依据吗?问题2你能尽可能多的方法帮它补全,并说出补全的依据吗?问题3小明同学是这样画的:连结AC,取AC中点0,连结B0并延长B0到D, 使0D=0B,这样就找到D点了,你能帮小明说出依据吗?说明经过学生小级合作研学后,有的说有2种,有的说有3种,有的 有4种,有的说可以依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有的说可以能过一
11、组对边平行 且相等等等.通过一道具有开放性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的 注意力吸收到复习中,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进行 “大盘点”,让学生感觉复习不再是“老生常谈”,避免对知识点的乏味回顾, 又在应用中再现了知识的价值,从而有效地突破学生思维的局限性,突出了学 生的主体地位。4.问题串设计要具有关联性,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问题串设计要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 构中,特别是在概念课等新授课上。要巧妙地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过 对旧知识的复习、应用去理解掌握新知识,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转化、化归的数 学思想方法,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五学课堂 “问题串设计”的思考 课堂 问题 设计 思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