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解读(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现状和问题及路径).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解读(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现状和问题及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解读(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现状和问题及路径).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摘要2018年6月29日,教育部一中移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 与培养模式实证研究”课题组颁布了研究成果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课题组汇集来自六所师范院校的20余名教育领域专家 组成标准核心研制工作组,采用“理论探讨+实证验证”多次迭代的方法产出了 此研究成果,对于规范和引导我国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文 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这一标准:标准出台的背景、标准研制的原则与思路、 标准研制的理论依据、标准的框架和基本内容、标准有效实施的建议方向与路径。 期望对于教育技术、教师发展的专业研究者,以及高等师范院校理解标准、实施 标准起到指导作用。关键词师范
2、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实施建议一、标准研制的背景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教 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中坚力量,其信息化教 学能力水平对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重大影响,信息化教学技能 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山明确提出“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国 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中更是强调“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 代化,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鼓励教师利用新技术提升教 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
3、预备力量,其信息化教学能力 将直接影响未来教育质量,理应在职前阶段进行良好培养,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 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回顾我国已有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发现其中面向师范生的相关 研究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1)从研究对象看,偏重职后教师研究,对职前教 师一一师范生关注度远远不够;(2)从研究内容看,如涉及师范生,基本上直接聚 焦的是培养策略,而对师范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很少涉及,目前 尚无适用标准;(3)从研究依据看,往往以在职教师的能力标准作为研究师范生相 应能力的依据,忽略了师范生与在职教师的区别。与在职教师相比,当代师范生 有着明显的特质,包括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成长背景
4、3、信息时代所形成的学习 方式偏好、未入职者实践匮乏的现实,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可迁移体验不足 等,直接套用在职教师标准并不合适。因此,需要研制面向师范生的专有标准, 这对于规范和引导我国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育部一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于2015年正式启动“师范生信息化 教学能力标准与培养模式实证研究”项目,委托华东师范大学牵头,联合华中师 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共六所高校成 立了核心研制工作组。核心工作组的成员由来自六校的20余名教育领域的专家 及师范生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组成。标准研制前后历时两年。本文将通过对标准研制过程、研制原
5、则、思路、理论依据、框架内容、实施 建议的阐释,对该标准进行系统解读。二、标准研制的过程为了保障能力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前瞻性,标准的研制过程经历了 “模 型初建一文献研究一能力标准初建一自评工具生成一试测及标准迭代一专家评 审一再次修订完善”多个阶段。(一)模型初建课题组通过专家研讨法,确定研制原则,以中小学教师的能力标准为逻辑起22 SHULMAN L.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6, 15(2): 4-14.23 SHULMAN L. Knowledg
6、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 57(1):1-22.24 KOEHLER M J, MISHRA P. What happens when teachers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2005, 32(2): 13
7、1-152.25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教育者手册M.任友群,詹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49.26 UNESCO. ICT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EB/OL. 2016-03-15.27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The ISTE standards for educatorsEB/OL.2016-10-12.28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Z.教 师20049 号,2004-05-28.
8、Abstract In June 12, 2018, a research group of the project Empirical Research on ICT Teaching Competency Standards and Cultivation Modes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sponsor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hina Mobile) promulgated The ICT Teaching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whic
9、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andardize and guide the training of ICT teaching competency of pre-service teachers in China. The Standards is the collaborative contribution of more than 20 experts from six normal universities in the past two years, who have adopted iterative methods of theoretical
10、exploration and empirical verification.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Standards from the background, the principles and ide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e framework, the basic content and suggestions for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andards.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Standards is conducive for researc
11、hers in the fiel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normal universities to understand and implement the Standards as well.Keywords Pre-service Teachers; ICT Teaching Competency; Standards; Suggestions of Implementation摘要:21世纪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生态,引发了一场 信息技术教育变革。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能否适应这种
12、教育教学环境的转变,满 足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影响未来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利用 问卷调查法对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进行了调查,发现地方 师范生信息责任的学科差异显著,基本技术素养、技术支持学习、技术支持教学 的教育实习经验差异显著,并针对师范生在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信息化教 学设计、学习过程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以下改进路径:完善信息化课 程培养体系,开齐补足相关课程;加大对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为师范生创 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鼓励广大教师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助力师范生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成长。关键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引言21世纪是信息技术
13、高速发展的时代,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 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改变了传统行业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引发了一 场“互联网”思维的革命。依托新型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联网+教育”也为师生 提供了更具“交互性”“合作性”“创新性”的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 作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一种新型智能化的教育生态体系正 在酝酿中。然而,未来师生能否适应这种教育教学环境的转变,未来的教师是否 具备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能力,学生是否具备新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能力,是 影响有效教学的关键。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预备力量,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将直 接影响未来教育质量,理应在职前阶段进行良好
14、的培养,以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 提出的新要求1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了某省属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的 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期望能够为地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解读国内学者对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含义解读至今并无统一,但普遍都认 为师范生的双重角色决定了他们除了应该具备作为普通公民而应有的“基本信息 素养”外,还应该具备支持未来职业发展的技术、支持教学的能力和支持个人自 身学习的技术。本研究借鉴了任友群等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中提及 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认为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第 一,基本技术素养,包括信息态度、技术应用、信息责
15、任。其中,信息态度指师 范生应该具有发现、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意识,并愿意主动探索新技术在教育教 学中的应用。技术应用指师范生应掌握与教学相关的基本软件、硬件的操作技术 及各类网络学习平台、资源网站的应用技术。信息责任指师范生应该具备甄别信 息真伪、尊重知识产权、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基本技能和道德规范。2第二, 技术支持学习的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第三, 技术支持教学的能力,包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资源准备、过程设计的能力以 及实践经验的储备。二、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一)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问卷按照任友群等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
16、准中提及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进行编制,问题包括基本技术素养、技 术支持学习的能力、技术支持教学的能力等三个一级维度,意识态度、技术环境、 信息责任、自主学习、交流协作、研究创新、资源准备、过程设计、实践储备等 9个二级维度,共68道题目,其中9-17题采用五点式量表计分法,5表示完全 符合。经过克隆巴赫信度检验,整体问卷的a系数为0.990,三个二级维度基本 技术素养、技术支持学习、技术支持教学的a系数分别为0.953、0.977、0.987, 具有较高的信度。研究选取了我国西部地区某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进行问卷调 查,采用问卷星线上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350份,有效问卷346份,有效率
17、98.5%o(二)调查结果及存在问题分析1 .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及分析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整体水平基本良好,但还存在很大的提 升空间。基本技术素养的均值为3.67,技术支持学习均值为3.59,技术支持教学 均值为3.51,说明师范生对技术应用于学习和教学的驾驭能力有待提升。通过对 9个二级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师范生普遍具有较高的信息责任,但是对 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的操作能力及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相对较低。2 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现状的差异分析(1)师范生信息责任的学科差异显著文科类师范生与理科类师范生在信息责任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18、,P值为0.02, 文科类师范生的信息责任意识更强。信息责任包括信息安全意识及法律意识,衡 量师范生能否将信息安全常识应用到具体生活情境中,自觉遵守法律和道德规 范,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相对于理科师范生,文科学生学习过更多的社会 学及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对信息传播相关知识更敏感,版权意识、法律意识较 强,这点可能促使文科师范生能更理性、更合法地使用信息技术。(2)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育实习经验差异显著经历过教育实习的师范生与未经历过的师范生在基本技术素养、技术支持教 学、技术支持学习三个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27 0.038、0.001, 可见,实习经历对于师范生的信息
19、化教学能力影响较大。研究中的基础数据也恰 好印证了这一点,81.85%的师范生认为实习对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影响。随 着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开展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线教师必须具 备的教学能力,然而,师范生一直处在大学校园,接受的学科类理论知识居多, 对外部中小学的教学环境变化并不十分了解,对于技术支持教学的理解也只是 “纸上谈兵”。“实习”为师范生提供了 “走出去”的机会,能让他们近距离学习 并掌握信息化教学的相关技能,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的认识水平。3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中存在的问题(1)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意识及技能有待 提高师范生普遍
20、具备较高的信息责任,但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意识及 技能有待提高。“我特别注意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进展”“我能解决多 媒体教学设备应用中的常见问题”“我能熟练应用至少一种视音频编辑软件”的 平均分分别为3.38分、3.18分、3.34分,较其他题目得分明显偏低。80%的师范 生学习过课件制作的相关课程,但是只有24.7%的师范生参加过信息化教学技能 的培训,33%的学生参加过微格教学技能的培训,说明地方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认识有漏洞,仅关注了通用软件的应用技能培养,而忽视了 硬件操作能力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养。(2)地方院校师范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的学习过
21、程管理能力有待 提高技术支持学习调查结果显示,师范生普遍具备较高的信息资源获取能力,平 均分为3.8分,但是对于学习过程的管理能力不足,“我在学习或完成任务进度 时,不会受到无关信息通讯的干扰”“我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来管理学习成果” “我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来支持理性反思”的平均分为3.58分、3.5分、3.51 分。说明大部分师范生的学习主动性、意志力薄弱,知识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此 外,研究还发现,师范生结合具体的信息化环境创造性地设计解决方案的创新能 力不足,平均分为3.54分,说明自主学习过程管理能力的缺失,限制了其创新 能力的发展,需要外部力量提供支持。四、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提升路径探
22、索1 地方师范院校应完善信息化课程培养体系,开齐补足相关课程设置很多地方师范院校并没有高度重视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有的将其 等同于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有的课时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基本的技术素养培 养要求。鉴于此,地方师范院校应该抓紧完善信息化课程培养体系。首先,在统 一开设课件制作类课程的同时,应组织各师范专业负责人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 神,从学科角度出发,制定本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其他课程,内容 应涵盖学科类软件的应用、优质在线学习资源应用、学科前沿发展动态追踪等, 注重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过渡和衔接。其次,重视学生基础技术素养的培养,结 合地方院校实际情况通过开设课程或组织培
23、训、见雪等方式,培养学生熟练掌握 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操作技能。随着各中小学信息化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交互式 电子白板、智慧教室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已经普及,但地方师范院校受制于经费等 条件的制约,可能教学硬件条件还无法与部分中小学相媲美,这就需要为师范生 创造“走出去”的机会,让他们在实习、见习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2.地方高校应加大对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为师范生创造良好的信息化 环境首先,提升硬件环境配备。建设一批先进的智能化教学设施,比如:智慧教 室、虚拟仿真实验室、智能微格教学实训室等,让师范生在实实在在的信息化场 景下开展学习,有利于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其次,与在线教育服务企业合 作
24、,建立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智慧校园解决方案,为师范生提供信息化的学习资 源和服务。再次,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线上课程教学资源,注重过程性教学评价, 刺激师范生参与学习,培养其数字化学习能力。最后,提高各实验室管理人员的 服务意识,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提供服务保障。五、结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各在线教育教学平台的“智能化”元素日趋成熟, 未来教师不仅要具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能力,更应该多关注自身智能素 养的提升,为未来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任友群,闫寒冰,李笑樱.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解读J,电化 教育研究,2018.102吕庆阳,刘孝文.国内外信息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 师范生 信息化 教学 能力 标准 解读 培养 现状 问题 路径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