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第十区四校联考2021-2022学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含解析及点睛.docx
《吉林省吉林市第十区四校联考2021-2022学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含解析及点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吉林市第十区四校联考2021-2022学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含解析及点睛.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 .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 .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积累.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基层干部既要想干敢干,又要能干,会切忌不可蛮干。B.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C.中国慕课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在线学习的人
2、数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D.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浩翰无垠的宇宙拥有无穷的秘密,充满无限的诱惑,时刻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B.在阅读的道路上,学生步履蹒跚甚至走错了方向的原因在于,缺乏主动地欣赏性阅读,被动地功利性阅读习惯根 深蒂固。 C.漫步山中,远处高山崔魏,松柏苍翠,袅袅烟云环绕其间,近处鸟鸣声声,树影婆娑,那种久违的心旷神怡的感 觉,油然而生。D.万里长城,蜿蜒曲折,气势磅礴,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工程之一,这是不容致疑的。意气相投 拈轻怕重 病入膏肓 断壁残垣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3、是A.讪笑 布署B.剽悍 迄今C.毕竟 包裹D.憔悴 邂逅增值税徇私舞弊传讯室毛骨耸然浏览器冲耳不闻冰激凌怦然心动.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B.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C.清代的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D.刘姥姥笑道:“人人都说:大家子住大房,昨儿见了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 越看越舍不得离了这里了!”.默写,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可奈何花落去,o (晏 买一双新的叫叫鞋吧,
4、那样丁丁就和他的超人爸爸一样帅气了。拿到信用点券的阿西,会怎么办呢?请发挥想象,续写这个故事,题目自拟。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2)字数在600-8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4) 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中“现代文阅读”的内容。参考答案一、积累1、D【解析】A否定不当,去掉“不可”。B缺主语,去掉“通过”或“使”。C重复,将“国家”去掉。2、B【解析】A.浩瀚无垠:指水势盛大没有边际,多比喻大海或天空面积广大,用在句中符合语境。诱惑:使用手段,使人意识 模糊而做坏事,是贬义词,不符合语境。B.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根深蒂固”意为根
5、基深 厚牢固;不可动摇。用在句中符合语境。C. “崔魏”应写作“崔巍”。袅袅云烟:形容云烟缭绕上腾的样子。和“环 绕其间”重复,使用不当。D.蜿蜒: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符合句意表达。“不容置疑”指真实可信,不容许有 什么怀疑。将“置”写作“致”或“质”都是不正确的。故选B。3、D【解析】A.布署部署。B.毛骨耸然 毛骨悚然。C.冲耳不闻充耳不闻。4、C【解析】C.这是一个陈述句,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第二个问号改为句号。5、(1)海内存知己(2)似曾相识燕归来(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
6、做 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燕”不要写成“雁”,以及“笃”字的写法,“近”不要写成“进”。6、儒林外史吝啬 夏洛蒂勃朗特【解析】试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与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 “博闻强记”,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内容, 并反复阅读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1)依据语段中的人物“严监生”可知,语段A选自儒林外 史,其中的人物严监生的主要性格特点是吝啬。(2)依据语段中的人物“罗切斯特”可知,段B选自简爱。简 爱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
7、。小说用第一人称来叙写,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爱情小说。小说 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二、阅读7、1. B2. 顾(回头看)善(对友善)附(依附)(1)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常资助刘备(并且)同给予刘德然的(待遇)相同。(2)见到刘备并对他感到惊异,于是多次给刘备钱财。3. 有远大抱负,尊长懂礼,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解析】.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 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B项错误,这句话意思是“我一定要乘坐这羽葆盖车”, 应断句为“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1 .文言词
8、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 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善”意思是 “对友善”。2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 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资:资助;等:等同、一样; 异:对感到惊异;与:给。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 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
9、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3 .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品质方面进行概括。从“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可以看出刘备有远大抱负;从“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可见他尊长 懂礼;再从文中提炼“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作答即可。选自三国志 作者:陈寿 年代:西晋参考译文:刘备很小时,父亲便过世了;他与母亲一起织草鞋,编竹席卖以度日。所住房屋东南方有根桑树,高五丈多,远 远望去,一片簇团,好似皇帝出行时的舆盖。过往的人都为
10、这树的非凡外表感到惊异,(于是)有人说(这里)一定会 出贵人。刘备少年时,与同族人中的小孩子在树下嬉戏,说:“我一定要乘坐这羽葆盖车。”他的叔父子敬说:“你 不要说这狂妄的话,会灭我满门的! ”刘备十五岁时,他的母亲让他去学习,跟同族的刘德然、辽西族的公孙瓒一起 在九江太守同郡卢植门下共事。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常资助刘备,并且同给予刘德然的相同。刘元起的妻子说:“我 们各自都有一家人,你怎么能常常这样资助刘备呢! ”刘元起说:“我家族中能有这样的孩儿,他是不同寻常的人。” 而且公孙瓒跟刘备友情深厚。公孙瓒年龄大些,刘备把他当兄长对待。刘备不很喜爱读书,却喜爱狗马、音乐、漂亮 的衣服。身高七尺五
11、寸,手臂垂下来可盖过膝盖,回过头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言语很少,对下人很友善,喜怒的情 绪不在脸上表现出来。刘备喜欢结交性情爽快的侠士,少年都争相依附他。中山地区的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人家财 万贯,在涿郡贩卖马匹,见到刘备觉得他与常人不同,于是多次给刘备钱财。刘备因此能够用以集结百姓。8、1. C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3 . (1)可是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2)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 打他的主意。4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爱国忠君的谋臣。(意思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
12、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 词等。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A.刺杀/指责。B.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一向,平时。C.接受。D.发作/开放。故选C。1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虚词、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 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如果是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注意标志性的副词“亦”, 注意“免冠徒跣”和“以头抢地”两个动作的连贯性。所以该句正确的断句应为: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
13、忌漏翻关键词语。本 题要注意“以” “存” “徒” “错意”的意思,还要注意“以为”应该翻译为“把看作”或“把当作”。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 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 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 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鉴赏人物形象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方面是分析概括 人物的性格、品质;另一方面是分析概括
14、人物的志趣、才干。此题可以从“有胆有识、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爱国忠 君”四个角度鉴赏人物形象,注意需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回答。参考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 陵君说:“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 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 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
15、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 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 ”唐雎回答说:“不,并不 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 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 ”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 “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 ”秦王 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 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
16、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 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 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 拔剑出鞘立起。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 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9、1. (1)亲自(2)身份低微,
17、见识短浅(3)感动激奋(4)死(每小题0.5分,共2分)2 .在战事失利之际接受了任命,在艰危困境之中奉命(出使吴国)。(2分).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勤俭、清廉的忠臣。(意思对即可。2分)评价: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游俊:“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答出一例即可。2分)(共4分)3 .示例1:欣赏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智商极高。忠心耿耿,知恩图报。示例2:欣赏刘备。他能识人、 会用人,不但具有极高的情商,还具有非凡的管理能力。(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言之成理即可,3分)【解析】.此题考查对重
18、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所选词语为常用文言实词。解此类题,要调动平时积累,准确答题。解释文 言词语一般要考虑到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如第(2)、(3)题就是古今异义词。需要注意 的是,解释加点词一定要准确,避免只解释大意,造成丢分。1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要把句中的重点词翻译准确,如句子 中的“败军之际”、“危难之间”等词语。还要注意语序的调整和语句的通顺。2 .此题考查人物品质和对人物的评价。解此题时,首先要理解正文的文意,再结合课外积累的对人物的认识,总结出 人物的品质和后人对他的评价。注意一定要有具体事例。3 .这是一
19、道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说出自己的观点并陈述见解即可。注意语言的简洁和通畅。10、1. 慕恋不怕、勇敢. A句将脑袋想象成冰山,将身体想象成风筝,运用新奇的想象违反常理地把脑袋和身体进行了对比,极度夸张地将 “我”晕船时头重脚轻、极度眩晕的难受感觉强烈而贴切地传达了出来,增强了句子的感染力,更能使读者感同身受。B句中“歌声”本来是用“中断”来形容,但诗人却用“折断”来修饰,在词语搭配上违反常理,十分新奇地化无形 的“歌声”为有形,更能表现出“我”在遭遇了人生的挫折后从未丧失梦想的坚持不懈、积极乐观的心态。2 .【示例一】我选择A组,两文中的“海”都是作者日夜期盼着抵达的生活
20、,对于作者而言,“海”意味着美好、理 想、幸福等;两文中的“海波”或“海浪”都意味着威胁、危险或者挫折,但“海波”或“海浪”本身也是海的组成 部分,可见抵达理想彼岸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向往海的美好,需无惧海之“波浪”。【示例二】我选择B组,两文中的“海”都是作者日夜期盼着抵达的生活,对于作者而言,“海”意味着美好、理想、 幸福等;两文中的“风”或“风雪”意味着危险、困难、挫折甚至寻梦路上的灾难,但“风”起时,【甲】文中的“海” 的声音也会如音乐一般,可见向往海的美好,既要能欣赏风的呼啸,也要能抵抗路上的挫折。3 .【示例】老人说:每一次航海,都会“找到不相同的生活”。诗歌海的梦中的“我”,年少时
21、,做与海相关的 梦;长大后,为寻找梦中的海,一次次出发,经历风霜、穿越沙漠、攀登高岗,体会生活中的艰辛与磨难、挫折与迷 茫。海是对“生活”的一种隐喻,而“航海”也是“我”之需要,如散文海的梦中老人与“我”的对话中所言, 当航海成为一种习惯,便会“不怕”,会成为生命的需要。诗歌海的梦中的“我”也是如此:经历了一次次寻梦, 老了回望过去的岁月时,终于体会到生活就是一次次航海,我们无时无刻不飘航在梦中的海上,无时无刻不在“海” 的壮阔与美丽中。梦中的海,早化为现实的海,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诗歌中的“我”就是散文中的老 人,他们都曾有关于“海的梦”,也都在一次次的航行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22、海都已经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因 此,他们需要通过不断的航行中实现自我。对于青少年而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海”,我们需要在追 梦的过程中发现不一样的生活,只要坚定前行,便能找到自己的那片“海”。【解析】.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把握关键词语即可。结合“有一次我听见了海的故事,听说海的离奇。 海会呼啸,海岸连天,海水是蓝的,波浪是白的,从那时起,我对海就发生了慕恋”得出:慕恋;结合“但我不怕 了,这是我的生活,也像我欣赏蓝色的海水和金色的海波一样生活。”得出:不怕。1 .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小贴士”明白“语言陌生化”,是指文学创作中,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采取的异于常规
23、的表现手法。“陌生化”往往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常情、常理、常事,打破形式逻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然后结合上 下文赏析AB两句中任意一句即可。如A句结合“在船上过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太阳出来了,从窗子里看出去, 海面上闪着亮光,泛出金子的颜色。想走出去,呼吸早上的风,得一点海的气息,但头是沉重的,像一座冰山,身体 却是轻的,像一个风筝一样。”分析,我晕船了,头是沉重的,像一座冰山,身体却是轻的,像一个风筝一样。将脑 袋想象成冰山,将身体想象成风筝,运用新奇的想象违反常理地把脑袋和身体进行了对比,极度夸张地将“我”晕船 时头重脚轻、极度眩晕的难受感觉强烈而贴切地传达了出来。如A句结合“我有时穿越沙
24、漠,有时攀登高岗”分析, 可能会遭遇了人生的挫折,“歌声”本来是用“中断”来形容,但诗人却用“折断”来修饰,在词语搭配上违反常理, 十分新奇地化无形的“歌声”为有形有质的东西,表现出“我”的坚持不懈、积极乐观的心态。2 .要求学生明白意象的含义。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就是主观的“意”和 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 就是借物抒情。如:海:是作者日夜期盼着抵达的生活,对于作者而言,“海”意味着美好、理想、幸福等。波浪或 风:是指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然后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从两组中任选一组进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吉林市 第十 区四校 联考 2021 2022 学年 中考 语文 模拟 试题 解析 点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