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季羡林《虚心与虚伪(13分)》阅读答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季羡林《虚心与虚伪(13分)》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季羡林《虚心与虚伪(13分)》阅读答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季羡林虚心与虚伪(13分)阅读答案 季羡林虚心与虚伪(13分)阅读答案 虚心与虚伪(13分) 季羡林 在伦理道德的范畴中,虚心一向被认为是美德,应当扬;而虚伪则一向被认为是恶习,应当抑。 然而,究其实际,二者间有时并非泾渭分明,其区分间不容发。虚心稍一过头,就会成为虚伪。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体会的。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提倡虚心最早的国家。在中国最古的经典之一的尚书大禹谟中就已经有了“满招损,谦受益,时(是)乃天道”这样的教育,把自满与虚心提高到“天道”的水平,可谓高矣。从那以后,历代的圣贤无不张皇虚心,贬抑自满。始终到今日,我们常用的词汇中仍旧有一大批与“谦”字有联
2、系的词儿,比如“谦卑”、“谦恭”、“谦和”、“谦谦君子”、“谦让”、“谦顺”、“虚心”、“谦逊”等等,可见“谦”字之深化人心,久而愈彰。 我认为,我们应当提倡真诚的虚心,而避开虚伪的虚心,后者与虚伪间不容发矣。 可是在这里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拦路虎:什么叫“真诚的虚心”?什么又叫“虚伪的虚心”?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简直可以说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把握一个正确的分寸难于上青天。 最突出的是因地而异,“地”指的首先是东方和西方。在东方,比如说中国和日本,提到自己的文章或著作,必需说是“拙作”或“拙文”。在西方各国语言中是找不到相当的词儿的。尤有甚者,甚至可能产生误会。中国人请客,发请柬必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 虚心与虚伪13分 季羡林 资料 简介 虚心 虚伪 13 阅读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