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L2022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18 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着落(zhuo)B. 一妻(sha)C.益临(11)A.着落(zhuo)B. 一妻(sha)C.益临(11)盛托(hong)并甯(di) 静盛(bi)D.徘徊(huai)倜傥(ddng)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潜台词(qian)露马脚(16u) 入场宴(quan) 烘宿坊(bei)头皋目眩(yun)桃然大悟(huang)疝咄逼人(dud)混为一谈(hun)A.贮蓄澄清班马线油然而升B.云霄渊搏健康码人生鼎沸C.分歧娇媚化妆品截然不同D.诀别缭草绿茵场美不盛收3.下列句
2、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校园艺术节画展上,大家纷纷在一幅杏花图前驻足,这幅私事向春之作仿佛把人们 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B.为了让我们济南的地铁早日贯通,工程技术人员庇4叙席克服了许多困难。C.祖国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才能妾居东也D.这是一片人迹幸主的原始森林,藤条虬枝交错,沟壑纵横如网。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扶贫攻坚活动深入人心,基本彻底解决了贫困家庭日常生活、子女教育、疾病就 医、文化娱乐等一系列问题。8.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告诉我们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是能否重视生 态建设。C.通过这部电影,刻画了一个坚强乐观,温柔慈爱的母亲的形象。D.仔细观察多彩
3、生活,广泛阅读文学名著,适时记录生活点滴,是提高我们语文写作 水平的有效途径。5 .把下列语句组成一段话,排列顺序格当的一项是()熟透了的桑意,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我轻轻的摘下一颗放入嘴里嚼着,果汁四溢,顿觉满口生香,通过味蕾透出一种桑科 特有的清甜,丝丝滋润到心田。我一时惊呆了,只见翠绿的桑叶层层叠叠,衬着紫红的桑甚,迎风摇曳。熟透的桑意浑身透着光亮,充满水分,稍不小心就会把它捏破,挤出紫汁来。大家一齐兴奋地扎进桑林,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专挑那肉厚、个大、色紫的下手, 来个先尝为快。熟透的桑意浑身透着光亮,充满水分,稍不小心就会把它捏破,挤出紫汁来。大家一齐兴
4、奋地扎进桑林,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专挑那肉厚、个大、色紫的下手, 来个先尝为快。A.B.C.D.【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句子的排序。【解答】阅读语段可知,此题是有关“桑甚”的句段。通读句段可以发现,句“我一 时惊呆了”首先明确指出见到桑意的景象,此置于首位。句紧跟上句,具体描述桑意 的景象。句从“大家一齐兴奋地扎进桑林”可以判断出,应该在句的后面,见到 “挂满枝条”“诱人”的桑甚,才会有“采摘、品尝”。句是描述采摘桑甚的情景, 注意“稍不小心就会把它捏破,挤出紫汁来”这一关键信息。句紧跟上句为采摘过程 中我品尝桑甚的清甜,置于尾。故选:Ao.下列有关传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四书
5、”指的是论语中庸大学诗经。B. “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例如“惠顾”“惠临”都表示谦称。C.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 治。D.重阳节,又称重九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有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 花、饮菊花酒等活动。【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化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 代、作品知识等,结合选项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解答】A.有误,“四书”指论语中庸大学孟子;B.有误,“惠顾”“惠临”是敬辞;C.有误,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D.正确。故选:D
6、o二、古诗文阅读。(35分)6 . (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一一学而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学而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食小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一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一为政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三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曰也! 一一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一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7、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一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一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一子罕子夏曰:“博学而写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一一子张(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忠:竭尽自己的心力说:高兴,愉快故:旧的知识逾:越过忠:竭尽自己的心力说:高兴,愉快故:旧的知识逾:越过A.为人谋而不忠乎B.不亦说乎 *C温故而知新D.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下列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可以为师矣以:凭借7 .博学而笃志而:连词,表并列C.必有我师焉焉:语气词D.于我如浮云于:对*(3)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A.
8、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B.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告诉我们应该 重视个人修养,多审视自己。C.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告诉我们七十岁是一生中安身立命的阶段,不受环境左 右。D.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运用比喻说明时光易逝,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分析】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 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 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
9、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 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 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 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 高尚啊!”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 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孔子说:“几个人
10、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 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 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解答】(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解释。ACD.正确。B.有误,句意为:不也是很愉快吗?说,同“悦”,愉快;故选:Bo(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解释。ABD.正确;C.有误,句意: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焉:兼词,在其中。故选:Co(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11、,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 容。ABD.正确;C.有误,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岁到六十岁是安身立命阶段,也就是 不受环境左右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故选:Co答案:(1) B(2) C(3) C(8分)阅读以下文言文,回答问题。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日:“吾今死矣,汝可去!” 巨伯日:“远来相视,汝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日:“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日: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日:“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 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选自世说新语
12、德行,略有删改)【注释】荀巨伯:东汉颍州(今属河南)人,生平不详。胡:古代称北边或西域的 民族。(1)用给下列句子断句。(画一处)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荀巨伯是一个怎样的人?【分析】参考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匈奴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 “我如今可能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 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这时匈奴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 敢独自留在城中? ”巨伯说:“我的朋友
13、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 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匈奴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 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整个郡县都因此得到保全。【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 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 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据此断句为: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 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委,舍弃。宁,宁愿。句意为: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 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
14、友的性命。(3)本题考查人物评价。根据“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可知,荀巨伯有舍生取 义的性格特点。根据“友人有疾,不忍委去”可知,荀巨伯有忠于友情,同生死的性格 特点。答案:(1)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2)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3)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他的病友,他把友谊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之上,坚守信 义,忠诚于友谊。8. (7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注释】谢眺,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眺北楼,即谢跳楼
15、,为谢跳任宜城 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 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两 水”,指句溪和宛溪。(1)下列关于诗歌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A.首联从整体上写登高览胜,不但宜城秋景尽收眼底;而且间接写出“山晚”“晴空” 的澄澈明净。B.颈联“寒”“老”二字点出了秋凉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秋景的喜爱之情。C.诗人临风缅怀南齐的谢眺,心情复杂,运用反诘语气,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郁闷 和不平。D.全诗有景有情,情因景而生,情随景而变,情景交融,营造了全诗清凉的意境。(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两水夹明镜,双
16、桥落彩虹”。【分析】秋登宣城谢胱北楼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前六句主要内容是写景状 物,描绘了登上谢跳楼所见到的美丽景色。首联从大处落笔,写登楼远眺,总揽宣城风 光;颔联具体写“江城如画”:以明镜喻秋水的清澈澄明,以彩虹喻双桥的水中倒影; 颈联具体写“山晚晴空”:傍晚秋色,山野炊烟,橘柚深碧,梧桐微黄。尾联点明怀念 谢眺之题旨,与首联呼应,从登临到怀古,抒发了对先贤的追慕之情。全诗语言清新优 美,格调淡雅脱俗,意境苍凉旷远。【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应该是“美好秋景”反衬诗人“寂寞的心情”。故选:Bo(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两水央叨镜,双桥落彩虹”意
17、思是宛溪与句溪如同明镜 环抱着宣城,凤凰与济川两桥如同落入人间的彩虹。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溪水 比作明镜,将桥比作彩虹,语言生动形象,写出了水的清澈和桥的华美。答案:(1) B(2)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的清澈和桥的华美。译文: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时分我登上谢眺楼远眺晴空。宛溪与句溪如 同明镜环抱着宣城,凤凰与济川两桥如同落入人间的彩虹。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 于橘柚间,梧桐树在深沉的秋色里已经枯老。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眺北楼来,迎着 萧飒的秋风怀想南齐诗人谢公?9. (11分)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立到夜郎西。(李白闻王
18、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3)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4)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5)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6)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岑参九月九日思长安故园)(7)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8)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9) 思而不学则殆,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10)次北固山下中阐述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的句子是:海1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理解识记。【解答】答案:(1)随君
19、直到夜郎西(2)秋风萧瑟(注意“萧瑟”写法)(3)风正一帆悬(4)归雁洛阳边(5)落花时节又逢君(6)应傍战场开(7)不知何处吹芦管(8)思君不见下渝州(9)思而不学则殆(注意“殆”写法)(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三、名著阅读。(10分)11. 名著阅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仁;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嘀弋o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者, 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以上文段出自 鲁迅 (作者)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 中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一文,饱含了作者对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分析】本题考查名著综合阅读。【解答】根据“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
20、皆惊呢”“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摇者,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可知语句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饱含了作者对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答案:鲁迅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7分)五猖会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阅读下面节选文字,完成后 面的题目。应用的物件已经搬究,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者西场,天气很晴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 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 读的声音发者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他们都等候者;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21、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 梦似的就背完了。“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 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1)以上文段选自五猖会,本文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 五猖会 时从一开始 急切、兴奋 到 扫兴、痛苦 的心情变化。(2)在五猖会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作者,一个是作者父亲。请结合选文内容,谈 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一人物的印象及对父亲教育方式的评价。【分析】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
22、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 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 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 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 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五猖会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 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 做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
23、“我“背书,”我“失望、郁闷之极,最后终于背书 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 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及评价。他的父亲是一个封建时期的读书人,从文中可以看出孩 子天性的无知和抹杀,但也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关心,是一古板但又关心孩子的父亲。 然后对这种教育方式进行评价即可。答案:(1)五猖会急切、兴奋扫兴、痛苦。(2)他的父亲是一个封建时期的读书人,他对儿子关心但抹杀孩子的天性,是一古板又 关心孩子的父亲。示例一:这种教育方法不好,一次罕逢的赛会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制搅得索然无味,严 重地挫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这种教育方式只会损害儿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济南市 中区 2021 2022 学年 年级 上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