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新学道高级中学1、2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新学道高级中学1、2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新学道高级中学1、2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新学道高级中学1、2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1 .周代爵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畿外和畿内诸侯而言的“公、候、伯、子、男”,一是对 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内部官员而言的“公、卿、大夫、士”。战国时期,各国去爵号而称王, 并在原有爵称基础上增加了新的爵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等级秩序的血缘化B.中央集权遭受地方冲击C.周王室的日益衰微D.投爵方式方法发生变化2 .春秋时期,大国打出“尊王”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号令其他诸侯;战国时期, 诸侯不再尊崇周天子,自行称王并互相攻伐兼并。这反映出当时()A.统一
2、趋势逐渐增强B.中央集权日趋瓦解C.贵族政治业已崩塌D.宗法原则受到冲击3 .左传昭公十六年:晋韩宣子聘于郑,欲得郑贾人(商人)之玉环,“买诸贾人,既贾 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结 果“韩子辞玉”。这说明春秋时()A.私商仍受封建领主的制约B.卿大夫处处为国君着想C.工商食官是商品经济主流D.郑国玉器实行专卖制度4 .汉高祖刘邦在位时,先后消灭臧荼、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同时又赐封九位同姓诸侯 王,管理地方,以后又陆续增加了中山国等。汉高祖广封同姓诸侯王()A.有利于确保汉王朝的长治久安B.导致汉王朝陷人混乱并短期而亡C.迫使继任者不断调整统
3、治政策D.加快了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步伐5 .如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国时期商业发展进行思考即可。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4 .【答案】C【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度不利于长治久安。8 .汉王朝并不短。C.汉初郡国并行,后来统治者不得不调整措施,加强中央集权。D.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应该是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故选:Co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的地方官制,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初郡国并行制度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汉朝初期郡国并行制度的内容和影响,还要搞清
4、楚汉朝地方官制发展的过程 特征。9 .【答案】B【解析】A.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材料中体现不出来。B.材料反映的是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材料中的众建诸侯少其力,汉景帝削藩,以及汉 武帝实行推恩令可以看出都是要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诸侯,属于强干弱枝的特征。C.材料是对地方诸侯国进行削弱,并不是郡国并重。D.材料中看不出儒家思想的内容,。故选:Bo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来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要从材料的三个阶段看出,他们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是为了削弱地方的势力,学 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10 【答案】A【解析】“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微而体至尊”表明
5、时代变革导致观念变化,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o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解题的关键是“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微而体至尊”。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 题的能力。11 【答案】D【解析】根据新唐书中的“巡查六条”、“风俗廉察四十八法”和“十道巡查制”等内容可 以看出都对监察官员的职责、监察要求等有明确要求,结合所学可知,这三则信息体现了唐代监 察官的职权相对独立,有利于国家整肃吏治,故D选项符合题意。“侧重考察风俗”,仅对应了第二表格的内容,材料只提供了新唐书的三项监察官职责等方面的 内容,没有提供巡查者特权泛滥
6、的相关信息,结合理案,官阶显赫仅适用于“十道巡查”,不符 合其他两条规定,ABC三项不是对三个材料全面、准确的解读,排除。故选:Do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信息的正确解读与分析,得出表格信息体现 的是新唐书中监察官的职责,结合唐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分析。本题考查对唐朝监察制度及其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 【答案】A【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地方上的负责人员有一个人变成多个人,有利于地方官员相互牵 制,加强中央集权。8 .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官制的调整,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中央官制的调整。C.多人负责,不一
7、定能提高行政效率。D.多人负责,只会导致地方权力的分割。会遏制地方势力的膨胀。故选:Ao本题主要考查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要求学生结合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特征,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 能力。9 .【答案】B【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一项基本的经济政策,唐朝没有废弃。B.题干所给材料中“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 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反映了唐朝日益频繁的中外文明交流状况。C. “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D. “文化开放心
8、态”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选:Bo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 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 易”的主旨即可。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10 .【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随着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和居住人口的增多,作为城市居民守护神 的城隍也相应增加了新的管理事务,故D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城隍信仰与传统文化关系不大,排除B。C夸大其词,不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Do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与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唐时
9、,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 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已列入国家祀典”等。本题考查古代城市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 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1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矛盾日益尖锐;玄学的产生 主要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故D项正确;魏晋时期,儒学正统思想受到冲击,不是动摇,排除A;玄学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不是江南经济开发的结果,排除B;C项因果倒置,应该是国家分裂是玄学产生的原因之一,排除。故选:Do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是“玄学家用老
10、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 然”,社会风气中崇尚“清谈”。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 遗产。12 .【答案】D【解析】“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表明宋儒强调主体意识,故D正确;否定传统经学、重申儒家义利观、批判周孔之道材料未体现,故ABC错误。故选:Do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 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道佛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儒家思想
11、的发展演变,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汲取道家、玄学、道教、佛教的 有益内容,并注入哲学因素,囊括天人关系的形成的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思想体系。13 .【答案】A【解析】周代的青铜器纹饰更多的体现了秩序和规整,而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多为礼器,商周青铜 器的纹饰风格变化反映了周代政治伦理相对于商代更加规范,故A正确。此时儒家思想还未产生,故排除B。商周两代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故排除C。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Ao本题考查青铜器发展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周代青铜器皿则大多遵从固有的规格,在装饰上具 有显著的秩序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一。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
12、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用排 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4 .【答案】D【解析】夏商周三代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而皇权专制始于秦始皇时期, 故A项错误;地方分权体制不是周朝开创的,周朝借鉴和发展了前代体制,故B项错误;据材料“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可知,分封制是周王朝为加强对地方控 制服务,与边疆地区开发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说明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故D项正确。故选:Do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 效果得到加强。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天
13、子镇守疆土;随从 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 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夷夏之辨”在战国时期被遗弃了,实际上反映出战国时期统一的民族心理的 形成,故D正确;A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于秦汉时期,排除B;材料未涉及到尊卑秩序,排除C。故选:Do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民族观念。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统一民族观念的形成。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族统一心理的形
14、成。主要考查学生基 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15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管仲维持了秩序和周天子的尊严,许其为“仁”;孟子认为管 仲不行仁政;荀子认为管仲缺乏仁义。结合所学可知,从仁到仁政到仁义,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道义观的发展变化,这反映了儒家伦理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c项正确;从春秋后期孔子 创立儒家学说开始,儒家就关注社会现实,排除A项;创立未涉及法家政治理念,且“儒家与法 家政治理念逐渐趋同”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位思想 家对管仲辅佐齐桓公的看法,不能得出“国家统一成为民众的共同愿望”,排除D项。故选:Co本题主要考查
15、了 9,要求学生结合9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 9,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6 .【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和“削弱世袭特权等内容,说明血缘宗法关系逐 渐淡化,通过军功爵制造就了一批军功地主,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旧的世袭贵族阶层走向消 亡,新兴的地主阶级专政开始建立,社会处于新旧转型的重要阶段。D项正确。世袭制度并未因此退出历史舞台,A项错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的一个结果,排除B项;小农经济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C项错误。故选:Do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影响。本题
16、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17 .【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秦朝尚书是少府的属官,虽有自己的办事机构,但地位相对低下。汉武帝 时期,尚书享有决策权,“司法审判大权也转由尚书和廷尉共同行使”说明尚书权力日渐增大, 牵制了廷尉的司法权,就使君权得到加强,故D项正确;ABC在题干都没有涉及,排除。故选:Do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代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代的统治,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关于汉代丝织工具的实物和文献资料相对匮乏,而文学作品汉赋中对此 有所涉及,并能够
17、得到一定印证。因此对这类资料应于以重视,C项正确。A项所述只符合材料中的织物情况,故排除。B项所述不符合实际,尽管资料相对不很丰富,但是仍然有事实基础,故排除。材料所述反映出今人对汉代高级织机的了解相对较少,而不是汉代织机落后,排除D项。故选:Co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无完整的高级织机出土”“汉王逸机 妇赋对高级织机有所搞述”。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 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19 .【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作为最大、也是最小的生产单元,物资再生产与人类自 身的再生产
18、合而为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源是铁犁牛耕的推动,而铁 犁牛耕代表的就是生产力水平,B项正确;小农经济是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发展,排除A项;中国古代的农业长期领先世界,排除c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阻碍了农业向近代转型,排除D项。故选:Bo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0 .【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同时,又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形 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表明汉代儒家思想尝试重构儒家思想的体系,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
19、现佛道 思想,排除A项;汉代儒家思想是在继承孔孟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儒家 的独尊地位,排除C项。故选:Do本题主要考查了 9,要求学生结合9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 9,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1 .【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和“佛图户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 等信息可以得出,政府控制的土地和人口均在减少,这会减少政府赋税收入,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人身依附关系的放松,故排除A。材料体现了佛寺的土地兼并,没有体现普通地主的土地兼并,故排除B。商品经济发展与佛寺的土地兼并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C。故选:Do
20、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侵夺细民,广占田宅,“佛图 户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等素养。秦汉以来的中国,封建农业长期占据主导,小农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22 .【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中国的书法艺术的发展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题干 中的“有时会刻意使其中部分字倾斜,使其似出非出又与主体形离神连”表明魏晋书法整体性中 蕴含变化的审美特征,即体现了这种自觉审美的意识,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三教合一的艺术境界,故排除B;材料内容与当时动荡无序的社会状况
21、无关,故排除C;材料可以体现出门阀土族高雅的文化品位,但体现不出优越的政治地位,故排除D。故选:Ao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有时会刻意使其中部分字倾斜,使其似出 非出又与主体形离神连”。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 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23 .【答案】B【解析】AC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题干信息“缴纳一定量的货币代替服役逐渐普遍化”“官府出钱雇用技工、民匠从事劳役制作得 到推广”体现出货币在徭役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正确;D说法错误,中国古代始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松动。故选:Bo本
22、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缴纳一定量的货币代替服役逐渐普遍化”“官府出钱雇用技工、民匠从事劳役制作得到推广”。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4 .【答案】【小题1】(1)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九品中正制在地方上设中正 官,按照九个等级来品评人才,作为任命官员的依据。九品中正制最终被取消, 是因为世家大族把持了选官的特权,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导致统治 集团内部矛盾尖锐,。(2)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度,选拔了更多的人才,有利于平民 进入官僚集团,也巩固了统治集团的统治地位,同时在文学上促进
23、了唐诗的繁 荣。(3)关于近代中国废除科举制,你的看法言之有理就可以,如果认为要废除, 那就从科举制的弊端来分析,如果认为不能废除,那就要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和公平原则角度来分析,也可以不能暂时费力,可以等待时机,要结合当时的 时代环境来分析。故答案为:(1)内容:在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按九等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小 【小原因:权贵子弟在评定中占据优势,一些中正徇私舞弊,最终被权门所把持,题2】题3】 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2)影响:选拔了很多人才(开元后,朝中名士由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 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或破除了世家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河南省 洛阳市 新学 高级中学 班高三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86535305.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