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抽测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 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下面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 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
2、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和之美,中华审美文化的核心范畴,是社会治理与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审美性 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先秦时期,儒家认为有德之人追求“尚中致和。在将内在的“仁”与外在的“礼” 相统一的过程中求取君子之道。中庸有言,“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道家认为,有 道之人崇尚“守中”“环中”,达到“游心于德之和”的境界。汉代则以“温柔敦厚”为中和审美的重要标 尺。六朝是中国美学自觉的重要时期,中和观念逐渐扩展至人物品评
3、、书法、绘画、音乐、文学等诸多领 域,重视“天人合一”。在此观念影响下,六朝土人自我精神意志与自然山水达到和谐状态,出现了诸多 具有中和审美意蕴的理念。如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主张“迁想妙得”“物我合一”;音乐领域嵇康将自我、 自然与琴声融合为一,用山泉奔涌、泥沼漫衍、禽鸟高飞、骏马奔驰等自然景象来描绘琴声。中和审美于 隋唐时期逐渐走向成熟,隋唐文人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提倡“折衷两端”的中和之美。魏征针对“江左 清绮,河朔贞刚”的不同文风,主张这两种文风应“各去所短,合其两长”,最终实现“文质彬彬,尽善 尽美:到了宋元时期,“温柔敦厚”的中和审美观念尤其得到重视。北宋诗人赵湘认为文章创作应“温而
4、正,峭而容,淡而味,贞而润,美而不淫,刺而不怒二“中和”在明清时期成为重要的文艺美学原则,逐 渐深化为“温婉合度、中正平和”的审美心理。在书法方面,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主张书法应将阳刚与 柔美相结合,肯定南朝陈叔怀的书法“字虽妩媚,而中藏劲气。同时批评唐代诗人戎昱的书法“筋骨太 刚,殊乏婉媚”。语文第9页共9页(摘编自中华审美文化的“中和”之美)材料二:中和之美的哲学价值构成,涵盖了先秦的尚“中”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和先秦的尚“和”思想,它 以“中”为正确的审美方法,以“和”为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一种动态平衡的“中和”状态中调控和指 导着古代中国人的人生实践和艺术创造。“中”是中和之美的方法论
5、原则,即“执两用中”。“中”是指一种持中不偏、均衡统一的正确的势态。 中西古代美学都讲“和谐”,但二者确立的审美法则是不同的。西方是“寓多于一”,强调多样统一;中国 古代是“执两用中”,强调的不是“多”而是“两。即两种不同的审美要素,它们是相反的、对立的,是 事物的两端、两极、两面。“执两用中”是指在事物的两端、两极、两面之间求“中。使事物保持持中不 偏均衡统一的势态,如此事物才发展、平衡、和谐有序。以尚“中”思想为出发点,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怎 样去获得“中”的一整套思想原则或方法论原则-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执两用中”是思想法则,也是方法论法则。它的主要内容和
6、特征,是以对“中”的选取、追求为目标的, “中”是对立因素或对立面之间的正确之点、最佳之点,它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就好比秤附在秤杆上 移动。“和”是中和之美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作为古代和谐观哲学基础的核心构成,在先秦思想家 的观念中,是指一种和谐的最佳状态。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的“和而不同”实 际上是建立在对各种复杂事物的建构认识的基础上的哲学理论。它首先承认事物的复杂构成、多样统一, 无“不同”就不会有“和谐”。“和”与“不同”乃是矛盾统一。这说明孔子对和谐的认识,是一种矛盾的 和谐观与动态和谐观。“和”是人际关系,也是“君子”人格。从“和实生物”角度看,“和
7、”是团结和谐 的人际关系得以持久而不易互解的内在根据。不难看出,孔子言“和力始终未离开主体的目的性,特别 是政治目的。这样的“和”是一种建立在政治学和伦理学上的哲学,或者说是一定程度上哲学化了的政治 学和伦理学,而非纯粹哲学。中和理论,简言之就是和谐适中,它始终强调的是事物对立面双方保持一种最佳关系状态,以此去评 价社会人事,围绕社会理性与个体感性的关系去思考审美问题。“中”突出的是人对“正确”的崇尚,对 实践理性的追求;“和”突出的是人在处理人生现实和艺术问题时的辩证态度。中和原则的实质就在于保 证每一种具体的和谐关系的正确性与最佳性。它始终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 界
8、的追求。(摘编自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庸“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这体现了 “尚中致和”的审美思想.B.隋唐文人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提倡“折衷两端”的中和之美,不再把“温柔敦厚”作为审美追求。C.中西古代美学都讲“和谐”,西方强调“多样统一”,中国则强调两种对立审美要素的“持两用中”。D.中和理论强调事物对立面双方保持一种最佳的关系状态,具有浓厚的辩证性和人文色彩。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上,儒家主张“仁”与“礼”相统一,道家崇尚“守中”“环中”,二者 在
9、本质上是一致的。8. “执两用中”指事物保持持中均衡统一势态,和谐有序,而非机械“折中”“取中”之意。C.孔子所说的“和”并不是纯粹的哲学,原因之一是它一直没有离开主体的政治目的性。D.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与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中”是世界观,“和”是方法论。3 .下列选项,没有体现“中和之美”这一审美特征的一项是(3分)A.老子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B.毛诗序提出诗歌应“发乎情,止乎礼义二C.司马迁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JD.楷书的特点在“正。草书在“奇”,但楷书正有见奇,草书奇而反正。4 .六朝至明清,“中和之美”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
10、括。(4分).“直而温,宽而栗”出自尚书,是说君子在个人修养上要率直伴以温婉,宽柔辅以严肃。这句话体 现了 “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6分)(-)现代文阅读H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一棵老树冯至我们搬到这里来时,所遇见的第一个人是一个放牛的老人.他坐在门前的一块石墩上,两眼模糊,望 着一条水牛在山坡上吃草。从他毫无表情的面上看来,对于我们,他是不会有什么感想的。他好比一棵折 断了的老树,树枝树叶,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风雨折去了,化为泥土,只剩下这根秃树干,没有感觉地蹲 在那里,在继续受着风雨的折磨;从远方望去,不知是一堆土,还是一块石,绝不会使人
11、想到,它从前也 曾生过嫩绿的枝叶。他听话也听不清楚,人类复杂的言语,到他耳里,都化为很简单的几个单音。据林场的主人说,三十年前这个老人就来到这里了。我想,当时他还是一个三四十岁的壮年,他必定 也曾经背起斧头,参加过披荆斩棘的工作。但是从什么时候起他的筋力渐渐衰减,感官渐渐迟钝,把那些 需要强壮的筋力或灵敏的感官的工作一件件地放下来,归终只是从早到晚眼前守着一只笨拙的水牛呢?时间对于他已经没有意义。气候的转变他也感觉不到,我只看见他春、夏、秋、冬,无论早晚,只是 穿着一件破旧的衣裳。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四周围的山坡,好像这山林外并没有世界;他搀杂在林 场里的鸡、犬、马、牛的中间,早已失却人的
12、骄傲和夸张。他“生”在这里,他没有营谋,没有积蓄,使 人想到耶稣所说的“天上的飞鸟”和“野地里的百合花二水牛,好像不是属于这个生物纪的。庞大的身躯,缓缓地在草地上走着,像是古代的生物;原始的力 还存留在它的身上。当它仰着头,卧在浅浅的泥水池子里,半个身子都没不下去,它那焦渴的样子使我们 觉得这个水渐渐少了的世界,真有点对不住它。把它交在这个老人的手里,是十分和谐的。山坡上,树林 间,老人无言,水牛也没有声音,蹒蹒跚跚,是一幅忧郁的画图。因为他们同样有一个忘却的久远在过去, 同样拖着一个迟钝在这灵巧的时代。老人的生活从未有过变动。若有,就算是水牛生小牛的那一天了。这天,他抱着一只小牛进来了。他
13、的面貌仍然是那样呆滞,但是举动里略微露出来了几分敏捷。他把小牛放在棚外,在很短的时间内把那许 久不曾打扫过的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铺上焦黄的干草,把小牛放在干草上。这番工作无形中泄露出一些 他久已消逝了的过去。此后老牛的身后又多了一只小牛。他呢,经过一番所谓兴奋后,好像眼前并没有增 加了什么。一天下午,老牛不知为什么忽然不爱走动了,老人举起鞭子,它略微走几步,又停住了,旁的工人都 说牛是病了,到处找万金油,他却一人坐在一边,把上衣脱下来晒大阳。两盒万金油给牛舔下去后,牛显 出来一度的活泼,随后更没有精神了。山上的人赶快把它抬到山下的村庄里去。老人目送几个人想尽方法 把这病牛牵走,并不带一点悲伤。
14、他抽完了一袋烟,又赶着小牛出去了,他看这小牛和那只老牛一样。因 为他已经更换过好几只牛,但在他看来,仿佛从头到了,只是一只.可是这老人面前的不变终于起了变化。初夏的雨水分外少,继续了好些天,已经呈露出几分旱象。一 天上午,大阳照焦一切,这是在昆明少有的热天气,老人和平素一样,吃完午饭,就赶着牛出去了,大家 正在热得疲惫的时候,寂静的林场的院子里吹来一阵凉风,转瞬间烟云布遍天空,大雨如注。人们尽在雨 声里乱谈乱讲,准备着雨一止了便赶快去插秧,却没有人想起外边的大雨里还有两个生命。雨止了,院子里明亮起来,这时那老人也牵着小牛回来了.人和牛都是一样湿淋淋的,神情沮丧,好 像飓风掠过的海滨的渔村,全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徐州市 2022 2023 学年 高三上 学期 期中 抽测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