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文学作品中的“乡愁”.docx
《论林语堂文学作品中的“乡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林语堂文学作品中的“乡愁”.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林语堂文学作品中的乡愁现今学界对于林语堂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翻译观、文化观、人生哲学、文艺思想的研究,而对于林语堂文学作品中 的“乡愁意识”这一论题的研究较为少见。由此,本文首先从林语堂文学作品本身出发,进而从“乡愁意识”这一主张切入, 研究它在林语堂文学创作中的体现。接着以林语堂文学作品为例重点探索了林语堂乡愁文字写作特点,论述了林语堂的 “乡愁”意识与文化身份认同之间的联系,最后通过分析林语堂的“乡愁”意识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方面 的启示。一、乡愁意识形成的背景20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受到民主观念的强烈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执政政权不得不适应时代潮流,通过 西式的民主政治
2、体制来保持其执政地位。这个阶段中国主要经历了晚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权,虽然他们在形式上打出了 西式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的旗号,但因为当时政体的先天性缺陷和后天畸形性发展,这些所谓的民主制度其实只 是封建地主阶级为了扼制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所实行的自救举措。当时我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许多人民 群众仍陷在痛苦的深渊中。这个时期的作家们既学习了一些西方思想又继承了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这样中 西结合的思想让他们的写作思想也同时具有东西结合的特点。也可以说他们此时的思想是矛盾的,他们在东方与西方、 传统与现代的选择上是矛盾而又焦虑的。他们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无法选择文化的焦虑与迷茫
3、。这同时也体现在了他 们的小说中对于家乡的态度里。他们的人生路径基本都相同:背井离乡是乡愁的开始,无论他们身处何地都无法摆脱对 于家乡的眷恋。二、林语堂乡愁意识于著作中的具体表现及特点被东西方文学交织影响的中国文学家林语堂,在1936年林语堂离开上海后到了美国纽约居住。期间林语堂曾以英 文撰写过大量的传记小说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研究方面,龚刚教授曾著文申述“乡愁三境”。一种境地为故乡 之思诱发了地域乡愁。二种境地为故地文明诱发了“文化乡愁,三种境地为性命安顿之处与本真状态的追求诱发了“哲性 乡愁:1林语堂的乡愁情感应该属于第二种,他并未像一般作家那样主要描写自己身在异乡的漂泊孤独之感从
4、而渲染 出对于家乡的思念眷恋之情,而是落笔于中国现实的社会,描绘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形象,并在小说中贯穿许多 中国传统文化。首先以他的史学小说京华烟云为例,此本小说展示了从庚子事变到抗日全面爆发近四十年的中国史,叙写了 北平曾、姚、牛三大世家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三十余年间的悲欢合散和爱恨情仇。本书的著述借鉴于中国优秀 古典小说红楼梦,并且本书的写作灵感也来源于此。红楼梦的主要故事发生在荣国府和宁国府的权贵中,以贾、 史、王、薛四个世家为主线,讲述了豪门世家的盛衰起伏,其中着重描写了“金陵十二钗”,其中的主要人物以年青女性 居多。京华烟云也描述了当时北平的曾、姚、牛三大家族,在当时特
5、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起落盛衰,人物形象也 大多也以年轻女子为主要刻画对象,比如曾姚府中的谢珊瑚、姚木兰、姚莫愁、冯红玉;曾府中的孙曼娘、牛素云、桂 姐等。2林语堂的乡愁是“文化乡愁”,他渴望把我们的名著用这样一种方式推向世界的舞台。林语堂的“文化乡愁”还体 现在京华烟云里对于人物群像的描绘中。主人公姚木兰集中了中华民族女子优良的品格为一体,坚强善良、外柔内 刚、有勇有谋;姚思安崇尚道家思想,超脱世俗、安顺乐道、似闲云野鹤;孔立夫既有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温文尔雅 的同时又有“强硬的”爱国之情,不畏强权,唤醒国人。这些形象都能体现出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人民的人生百态, 也表现出了林语堂身处异乡
6、的家国之念。此书中还贯穿了许多道家文化。该书三卷,每卷皆以一段庄子语录为题旨。3 本书主人公姚木兰的父亲姚思安就是一个道家文化的践行者,他崇尚自由,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姚木兰也受她父亲 的影响颇深。书中的内容多处林语堂所提出道家的“出世”式思维、崇尚田园、归隐山林、修身养性等观点,尽管具有一定的消极意味,不过道家思想却同时培养出了国人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文化精神,对于中国文化中兼容并包、和平自 由的思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在林语堂的另一部小说风声鹤唳中,林语堂的“文化乡愁”思想也有体现。广告宣传中说道:“此书为以 日中战事为历史背景的爱情长篇小说,表现我国近代佛教思维与潮流、伦理学观点
7、、奉献与博爱奉献精神。场景宏大、 布置严密、情结感人,为抗日长篇小说之最有情趣、最有意义的一部巨著。”4本书延续了京华烟云,姚家的第三 代姚博雅在战斗中有着和倭寇血斗到底、舍身成仁的壮举。而本书的关于中华文明传播的任务,将由与博雅无所不谈、 关系密切的好友老彭来完成。老彭是一位虔诚的佛学信徒,而老彭也是风声鹤唳中最仁慈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憎恨 战斗,并以佛学人性论的观念来对待战斗,相信战斗是人对人造成的罪孽。他有着佛家独有的慈悲之心,他可怜天下所 有因为战争而受到伤害的人。他还设置了难民房,以收留难民,老彭在用来自于佛教徒的乐观主义精神影响大家,排解 大家由于战争而引起的焦虑与恐慌。5林语堂的另
8、一本作品啼笑皆非也是这样,表面上从哲学与道德视角讨论国际 政治与战术战略,但实质上是在宣传中华文化。关于儒释道三种文明,林语堂认为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儒家起着主导作用,贯穿于整个中国人的历史文明发 展进程之中,而且支配着整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至于道家和佛学则只是起着添补的作用,道家影响着中国文化中安贫 乐道、安居乐业、开放自由的思想;佛教则影响着中国人善良宽广的胸怀与乐观的精神品格。儒释道三种文化相辅相成, 由此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品格与优秀的中国文化。而这种独特的精神文化也成为林语堂的“文化乡愁”中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被他融入自己小说之中,并向西方传播。三、林语堂与鲁迅文学作品中乡愁意识对
9、比鲁迅文学作品中的乡愁意识与林语堂不同。鲁迅离乡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求学求知的主动离乡,但大部分原因还 是由于无奈而逃离家乡。他是家里的长子,自然而然地担当起维持家庭的责任,他要为弟弟的未来而筹谋,同时若有可 能,他也要重振整个家族。“故乡”这个意象带给鲁迅的更多是痛苦的回忆。“家乡既是我们的生处,也是我们的亡所”鲁迅 警惕的是“家”与“乡”对个性自我发展的禁锢,个性若要解放和发挥,就首先必须脱离家乡。借助在家乡社戏在 酒楼上和孤独者中的乡愁写作,鲁迅开辟了现代中国人的另一种文化认同反思性与批判的乡愁认知道路。6 所以,鲁迅的乡愁情感带有双面的,一方面是带有期望的。鲁迅在社戏中怀念童年生活,童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林语堂 文学作品 中的 乡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