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南城二中七年级(上)第一次诊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南城二中七年级(上)第一次诊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南城二中七年级(上)第一次诊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南城二中七年级(上)第一次诊断语文试卷1. “立春”是每年的第一个节气,“一年之际在于春”,因此,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对“立春”都非常重视。春光里,花儿娇媚,河水澄清,鸟儿在枝头,声音(liao)*亮地响着。(1)文中加点字“澄”的读音正确的是A.dengB.chengC.chenD.deng(2)在文中横线处输入汉字,正确的是 A.瞭B.瞭C燎D.缭(3)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A.高谈阔论B.呼朋引类C.呼朋引伴D.花枝招展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在滕王阁举办的长长的路我们慢慢走首发式,使更多年轻读者对余光中有了了解。B. “
2、直播带货”是目前非常红火的一种网上销售形式,令许多年轻人跃跃欲试。C.曲艺类作品在科普防疫知识、讴歌疫情防控一线的英雄方面,发展了重要作用。D.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让同学们更加热爱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3.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艰难,哪能知道阳光大道的可贵;,;未经历挫折磨难 的考验,哪能体会胜利和成功的喜悦。A.只有经历风雨交加的困顿才能明白风和日丽的美好B.未经历风和日丽的美好哪能明白风雨交加的困顿C.要明白风和日丽的美好 就要经历风雨交加的困顿D.未经历风雨交加的困顿 哪能明白风和日丽的美好美的特点,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
3、芽迎风摇曳。然而这美好的春景中却 蕴藏着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以乐景衬哀情”,美好的春日风光却无人陪伴自己欣赏。 答案:(1) B(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梨花似雪、杨叶如烟,描绘出一幅清新的春景图,以乐景衬分别 时的哀情,表达了诗人的乐观情怀。【参考译文】渭城边上我们纵酒言别,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满树的梨花就像积雪那样洁白,千万条的杨 叶恰似那缕缕青烟。惜别间我们饮尽了壶中的美酒,临分别时,送上策马的长鞭。盼望着你到达 颍上,那时候新月也应该变圆了。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溶情于酒,又寄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豪迈豁 达的祝愿之情。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
4、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 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 理解诗歌的主旨。6.【答案】【小题1】B【小题2】急,凭借【小题3】略【小题4】略【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 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 式、习惯句式等断句。ACD.正确。B.有误,句意: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故断句
5、为: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故选:Bo(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骤,急;句意: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因,凭借;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册h调、换”, 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 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6、骤,急。欣然,高兴的样子。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 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重点词有:期,约定。委,丢下。去,离开。句意: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 人先离开了。(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结合具体内容作答。甲文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塑造人物,通过神态描 写和身份补叙,赞赏了谢道镉的文学才华;乙文通过对话描写,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 明白事理的性格特点,突出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据理力争的无畏精神。答案:(1) B(2)急;凭借;约定;相比。(3)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
7、了。(4)示例一:甲文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塑造人物,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了谢道镉的 文学才华。示例二:乙文通过对话描写,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性格特点,突出陈元 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据理力争的无畏精神。参考译文:【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 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 女儿谢道褪,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
8、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 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 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 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 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 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 .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 不翻译;.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9、;2 .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 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3 .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 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 快。4 .【答案】【小题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小题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小题3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解析】答案:(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注意“悬”的书写)(2)秋风萧瑟洪波涌
10、起(注意“萧瑟”的书写)(3)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注意“芦”的书写)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 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 充。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 借鉴:1 .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 .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 .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 .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8 .【答案】【小题1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小题2】奶奶坐在树下补花【小题3】奶奶晨起后就去扫院子【小题4】【解析】
1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第段写春天奶奶在树下糊纸袋。第段写夏天奶奶在树 下补花,洗菜。第段写秋天奶奶在树下扫院子。第段写冬天奶奶在树下学习。(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结合“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 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分析,将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结合起来,通过描写春风拂面、花雨飘飞的 优美环境,烘托奶奶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的形象,突出了她慈爱的特点。(3)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揣摩。第段“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 ”可知“我”面对 奶奶提问时态度不好,导致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因此 “我”当时的行为对奶奶有所伤害,而“我
12、的心一下子收紧”说明“我”有不安、愧疚。第一个 奶奶,就是普通陈述,包含自己的不安;第二个“奶奶”后有感叹号,说明“我”特别着急能得 到奶奶的原谅;第三个“奶奶”后面破折号表示语气的延长,包含了对奶奶的哀求。(4)本题考查题目作用分析。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本文所写的奶奶的几件小事都与海棠树有关, 所以它是线索。海棠树也是奶奶的象征。在“我”的记忆里与奶奶不可分割,这棵树见证了奶奶 的衰老与我的成长,含蓄的表现了奶奶和“我”的亲情。答案:(1)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奶奶坐在树下补花;奶奶晨起后就去扫院子。(2)将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结合起来,通过描写优美环境,烘托奶奶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的形象,
13、突出了她慈爱的特点。(3) “我”的三声呼唤从陈述语气到感叹语气,从轻轻地呼唤到深深地哀求。表现了 “我”意识 到伤了奶奶的心而感到不安,想得到奶奶的原谅而没有回应,最后深深哀求的过程。(4)老海棠树是文章的线索,全文据此展开叙事;老海棠树象征着奶奶,它在“我”的记忆里与 奶奶不能分开,透过它体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全文共记叙了有关奶奶的七件往事:树下唤孙、送饭,糊纸袋,补花,洗菜,扫院子,灯下学习。 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老海棠树象征了奶奶,在“我”的记忆里与奶奶的形象不能分开; 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解答梳理情节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14、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根据文 章内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9 .【答案】【小题1】D【小题2】【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BC.正确;D.有误,由第段“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 那么悠远了”,第段“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 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总是要记在心上的”等语句可知,作者在怀念鲁迅时, 是将巨大的悲痛化为轻描淡写的文字,更见感情深沉,选项“语言慷慨激昂” “充满激情的叙述” 理解有误。故选:Do(2)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表面
15、上“烟火”指鲁迅先生抽烟产生物体,实际上,结合第 段“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 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可知,这里具有象征意义,画线句子强调“那红的烟火, 就越红了”,“红”代表着生命的燃烧;“好像一朵小花似的”说明它是美好的,带给人美好的 感受。这些与鲁迅先生有何关联呢?不难看出,鲁迅先生的生命也如同这“红”的烟一样,尽管 他的身体衰老了,但他的热情、他的思想和精神就如同这永不熄灭的烟一样,带着生命燃烧的火 红的生命力,不断升腾,升腾到很高很高的地方,永远不会衰老,不会熄灭。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1) D(2)象征鲁迅先生
16、永不停息的工作热情和“火红鲜艳”的生命。本文塑造了鲁迅是一位朴实、坚韧、勤奋、崇高的思想家的形象,一位令人无限景仰和永志不忘 的伟大战士的形象。文章处处流露着对鲁迅先生的赞美、崇敬之情。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 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 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10【答案】【小题1】B【小题2】【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A.正确。与材料二第段“长期用手机还会影响学生
17、的视力,沉迷网络会减少户外锻炼时间而对 身体健康不利”意思一致;B.有误。“学生网民最多”与“给手机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不存在因果关系。C.正确。与材料二第段“杜绝手机入校,不应仅仅是家长和学生服从的单方面行动,还需 要有教师的主动参与”意思一致;D.正确。与材料三“选择教育方法要入情入理,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过序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 强管理的必要性”意思一致。故选:Bo(2)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概括。根据材料一第段“家长可以先与孩子共同协商制定手机使用规则, 家长和孩子共同遵守。父母应当言传身教,不要一下班就坐在沙发上玩手机,更不能将手机当作 免费的保姆,放任孩子无节制地使用手机”可总结为:与孩子
18、共同协商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家长 和孩子共同遵守。根据材料一第段“制定规则的同时,可以设计一些家庭活动,如看电影、阅 读、运动、旅游等。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理解,给孩子提供比较合适的宣泄压力的渠 道,让孩子慢慢地放下手机去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可总结为: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 和理解,带孩子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家庭活动。据此综述即可。答案:(1) B(2)与孩子共同协商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家长和孩子共同遵守。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理解, 带孩子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家庭活动。本题是关于学生手机管理的材料阅读题。分别考查了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信息比对能力,理 解词语含义,概括材料内容,以及材料内容
19、的理解与总结能力。概括材料内容及提取材料主要信息答题要点:组合要点法。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语段中每层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整体归纳法。提炼出所有信息,再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加以概括。进行推论法。寻找文段中的关键句子,综合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推论。提取中心法。提取最能体现材料信息的中心句或关键语句。11 【答案】【小题1】D【小题2】【小题3】【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把握。ABC.正确;D.有误,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篇是散文,不是小说。故选:D。(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朝花夕拾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 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
20、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 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 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 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答案:(1) D(2)示例:藤野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老师。从文中他为鲁迅修 改讲义、纠正解剖图、解决匿名信事件等内容可以看出,最可贵的是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没有任 何偏见,反而给予极大的关心。表达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
21、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 鲁迅改为朝花夕拾,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 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 人和事。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 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 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 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12.【答案】抹不去的记忆“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
22、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这首歌 仿佛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我的记忆仿佛又被带回到那洁白的茉莉花中,不知怎的,我想起了姥姥。姥姥爱花,尤爱茉莉花。当姥姥把一根娇嫩的幼苗接回来,用那怜爱的目光一遍又一遍“欣 赏”,当她轻轻地为幼苗培土,为它浇水为它除虫时,她早已将那博大的爱融了进去,那双粗糙 却又柔软的手总是轻轻地捡拾它那遗落的花瓣,留下一片芳香。记得最清楚的是那一次外面刮风, 姥姥吃力地一步步地把花从外面搬进来,而年幼无知的我将花瓣摘下好多,极少生气的姥姥训斥 了我一顿;事后,姥姥好像还面对茉莉花自言自语了些什么,现在想起来会不会正对着茉莉花道 歉呢?我不得而知。姥姥爱花,但更爱我。曾记得那个冬日
23、的夜晚,我高烧不退,急坏了姥姥。为了让我退烧, 她便冒着大雪出去铲雪,用雪团轻轻地在我额头上滚动,一遍又一遍;她将毛巾放在冰水中浸湿, 然后轻敷在我的额头上,一遍又一遍。还好,我没有烧糊涂。我圆睁的眼睛看到姥姥焦急的神情, 我总感到一种感动。“姥姥,是什么香味? ”我轻声地问姥姥。“是茉莉啊。”姥姥笑了,“茉莉花香,是一种淡淡的香,对平静心情有帮助。”也不知姥姥从 哪儿学来的,但这茉莉的花香在屋子里氤氤着,衬托起姥姥慈祥的面孔,我感到很是温暖,那一 瞬间,已经定格在我的心田。姥姥也关爱着他人。或许是上了年纪,姥姥头发灰白了,额上也有了几条皱纹,但她脸上总 带着亲切的笑容,就像一朵花期已过的茉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江西省 抚州市 南城 二中七 年级 第一次 诊断 语文试卷 答案 详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