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碳达峰实施方案.docx
《安徽省碳达峰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碳达峰实施方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安徽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 的重大战略决策,认真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 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 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全省碳达 峰行动,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 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按照省第十一次党 代会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 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系统 观念,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坚持降碳、减污、 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 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统
2、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 会发展全局,坚持先立后破,以结构调整为关键, 全面推进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 农村、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强化科 技创新支撑保障,促进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5 .推动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优化产能规模和 布局,引导化工企业向产业园区转移,提高集聚发 展水平。优化原料结构,推动原料轻质化。引导石 化企业“减油增化,合理平衡油品、烯烧、芳煌 关系,加强炼厂干气、液化气等石油炼化副产物高 效利用。鼓励天然气代替煤炭作为燃料,提高清洁 能源使用比例。促进淮南、淮北等煤化工基地高端 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6 .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
3、控制铜、铅、锌 等冶炼产能。推进再生有色金属产业集聚发展,加 强铜、铝、铅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快永久不锈 钢阴极电解、先进双闪铜冶炼、高端碳阳极制备等 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升有色金属生产 过程余热回收水平,推动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 加快淮北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铜陵铜 基新材料等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阜阳再生铅产 业。7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关口,明确高耗能高排 放项目界定标准,建立长效管控机制。全面排查在 建、拟建和存量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实施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在建 项目,深入挖掘存量项目节能
4、减排潜力,严肃查处 违规审批和建设的存量项目,科学稳妥推进符合要 求的拟建项目。落实好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差别化信 贷、价格等政策。(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大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广节能低碳交通工 具,提高运输组织效率,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 式。1 .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大力推广新能 源汽车,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政府公务用车新 能源或清洁能源替代,到2025年,新增及更新城市 公交车中,合肥、芜湖市区新能源公交车占比100% (特殊情况经主管部门批准除外),其他区域不低 于80%;新增及更新公务用车时,除特殊地理环境、 特殊用途等因素经主管部门批准外,应全部购置新 能源汽车。推广电力
5、、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 型货运车辆,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 达到峰值。深入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加 快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发展电动、液化天然气动力 船舶。加快港口岸电设施和船舶受电设施改造,提 高船舶靠港岸电使用率,到2025年船舶靠港使用岸 电量年均增长10%以上。提升机场运行电动化、智 能化水平,到2025年民用运输机场场内电动车辆设备 占比达到25%以上,到2030年机场场内车辆装备等力 争全面实现电动化。2 .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发展智能交通,推动不 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降低空载率和不 合理客货运周转量。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大力发展 以铁路、水路为骨干的多式
6、联运,加快大宗货物和 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 “公转水”。推进干 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融合建设,并 做好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协调。加快城乡物流配 送体系建设,优化城乡物流配送节点网络,发展集 约化配送。规范发展网络货运等新业态,优化分散 物流资源供需对接,提升物流规模化组织水平。3 .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交通基础 设施绿色化提升改造,提高土地、岸线、廊道、空 域利用效率。建设绿色公路,新开工高速公路全部 按照绿色公路要求建设,引导普通国省干线公路、 有条件的农村公路按照绿色公路要求建设。创建绿 色港口,积极推动沿江、沿淮内河港口绿色转型。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有序推
7、进充电桩、配套 电网、加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 低碳、零碳枢纽场站。到2025年,充电桩总量达到 30万个以上、充电站达到4800座,换电站达到200 座,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实现全覆盖。4 .引导绿色低碳出行。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公 交专用道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和自行车专用 道、行人步道等慢行系统建设,构建“轨道+公交+ 慢行”网络融合发展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推广城 际道路客运公交化运行模式,推动城市公交线路向 周边重点乡镇延伸,提升站点覆盖率和服务水平。 探索共享交通新模式。加强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五)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行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深化 可
8、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动建筑领域全过程绿色低 碳转型。1 .提升新建建筑绿色化水平。提高新建建筑节 能标准,实施绿色建筑统一标识制度。将民用建筑 建设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新 建城镇民用建筑全部执行节能标准设计和施工。严 格管控高能耗公共建筑建设,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和 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达到一星级及以上。到2025年, 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推动新建农房执 行节能设计标准,鼓励建设星级绿色农房和零碳农 房。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省级装配式建筑示 范城市、产业园区建设,打造长三角装配式建筑产 业基地。加快绿色建材评价认证和推广应用,推动 建材循环利用。2 .推动既有建筑节
9、能改造。制定既有建筑专项 改造计划,开展基本信息调查,完善节能改造标准, 分类制定居住、公共建筑用能限额指标。加强节能 改造鉴定评估,推动具备改造价值和条件的居住建 筑应改尽改。开展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推广合同能 源管理运营模式。加快农房节能改造,扩大可再生 能源应用。推动老旧供热、供水管网等市政基础设 施节能降碳改造,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建立建 筑用能数据共享机制,完善省市公共建筑能耗监测 平台,探索实施基于限额指标的建筑用能管理制度。 加强建筑拆除管理,杜绝“大拆大建”。3 .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充分利用建筑本体及周 边空间,大力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因地制宜 开发利用热泵、生物质能、地热
10、能、太阳能等清洁 低碳供暖。加快合肥国家级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 城市建设。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建设一批集 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 储直柔”示范建筑。到2025年,城镇可再生能源建 筑应用面积累计达到6亿平方米,新建工业厂房、 公共建筑太阳能光伏应用比例达到50%o(六)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行动。以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计划为引领,深化 农业绿色转型,优化农村用能结构,提升农业农村 减排固碳能力。1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培育发展农业全产 业链,打造一批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加强种质资 源保护利用,培育优质粮食、畜禽水产和特色产品 良种。以增汇型农业技术研发为重点,构建
11、农业绿 色发展技术体系。加快农机更新换代,调整优化农 机购置和报废更新补贴等支持政策,逐步淘汰老旧 机械。到2025年,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达到 30%。加快构建现代水产养殖体系,发展稻渔综合种 养、大水面生态渔业等渔业生态健康养殖。加快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 等产业深度融合。2 .提升农田固碳能力。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退化耕地治理。实施保 护性耕作,因地制宜推广秸秆还田和少(免)耕等 保护性耕作措施。合理控制化肥、农药、地膜使用 量,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选育推广低排放水稻品 种,优化稻田水分管理,降低稻田甲烷排放。实施 农作物秸秆综合
12、利用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提升行动。3 .推动农村可再生能源替代。结合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推动农村建设清洁低碳转型。发展节能低 碳农业大棚,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推广节能环 保灶具,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 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实施“气化乡村”工 程,扩大农村天然气利用,推动城市天然气管网向 周边乡镇和农村延伸。统筹保障农村电力供应和汇 集消纳新能源电力,建设新型农村电网。(七)生态系统碳汇巩固提升行动。坚守生态安全底线,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 化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1 .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 和用途管控,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
13、间开 发适宜性评价,统筹布局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 空间。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 上线落实到区域空间,建成完善的生态环境分区管 控体系,加大森林、湿地、草地等生态系统保护力 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与固碳能力协同保护,防止林 草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稳定现有森林、草地、湿地、 土壤等生态系统固碳作用。优化土地要素资源配置, 盘活利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 准,健全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体系,形成高效集聚的 城镇空间格局。2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实施重点生态功能 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加强林 木良种培育选育,推广高固碳树种。充分发挥国有 林场带动作用,科学开
14、展森林经营。推进长江、淮 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皖南、皖西生态 屏障建设,加快打造合肥骆岗中央公园,把马鞍山 打造成长三角“白菜心”,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 好名片”。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实施“五大森 林”行动。强化重点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强退化土 地修复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构建以大别山区、 皖南山区、江淮丘陵区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持续开展环巢湖周边等重点区域废弃矿山生 态环境修复治理。3 .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建立全省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制度。开展林草湿数据与国 土调查数据融合工作,构建无缝衔接的林草湿数据、 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开展森林、草地、湿地等 生态系
15、统碳汇计量监测,推进林业碳汇方法学研究 和乡土优势树种固碳能力研究。实施碳汇本底调查、 储量评估、潜力评价,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 监测评估。建立林业碳汇项目储备库,引导资源禀 赋较好的区域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加快黄山市省级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支持黄山市等有 条件的地区争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八)居民生活绿色低碳行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 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将绿 色低碳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行动自觉。1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 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公众的生态文明科普教育, 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强化碳达峰
16、碳中和相 关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持续开展世界地球日、世 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 传活动,适时曝光负面典型。引导重点领域国有企 业制定企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商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督促会员企 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强化环境责任意识。2 .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统筹推进绿色生活 创建行动,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推出 一批绿色低碳典型。鼓励电商平台设立绿色低碳产 品专区,积极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加大绿色产品政 府采购力度,国有企业带头执行企业绿色采购指南。 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减少一次性用品消费。 加强全链条粮食节约,坚决遏制餐饮消费环节浪
17、费。 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强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 探索推广碳普惠产品。3 .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 文明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各级党校 (行政学院)把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列入教学计 划,分类分级对党政领导干部、职能部门干部、国 有企业领导人员开展培训,深化对碳达峰碳中和工 作的认识,切实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九)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打造 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二)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 输结构加快调整,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绿色发
18、展水 平不断提高,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新 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 用取得积极进展,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 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达到15.5%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 下降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完 成国家下达目标,碳达峰基础支撑逐步夯实。“十五五”期间,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产业 比重显著提升,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 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形成,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具有重要 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19、建设取得显 著成效。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2%持续下好创新先手棋,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 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绿色低碳科技革命。1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碳达峰碳中 和”等科技创新专项,采取揭榜挂帅、竞争赛马等 方式,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火电机组掺氨燃烧、可再生能 源大规模利用、新型电力系统、氢能安全利用、新 型储能、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二氧化碳捕集 利用与封存等重点领域,深化应用基础研究,降低 应用成本。2 .强化创新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合 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建设,争取纳入 国家能源实验室基地体系。加快组建环
20、境研究院。 高标准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在碳 达峰碳中和领域培育建设一批省实验室、省技术创 新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 台。引导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牵头组建一批绿色低 碳产业创新中心。培育引进一批引领绿色低碳技术 创新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推进碳中和未来技 术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建设,加快碳达峰碳中和 领域相关学科建设,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骨干企 业联合培养碳达峰碳中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3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安徽 创新馆作用,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绿色技术大市场。 建设重点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库,引导各类市场化基 金支持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支持企业、高校、
21、科研 院所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孵化器和创新创业基地。适 时发布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等 “三首”产品需求清单,调整“三首”产品推广应 用指导目录。在钢铁、水泥、电力等行业开展低成 本、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示范,加 快氢能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十)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 体系。1 .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 效率为目标,“一园一策”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 积极利用余热余压资源,推行热电联产、分布式能 源及光伏储能一体化系统应用,推动能源梯级利用O 构建循环经济
22、产业链,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 循环式生产。建设园区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及回用设 施,加强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具备 条件的省级及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主要 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20%左右。2 .加强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深入推进淮南、 淮北、马鞍山、阜阳、亳州、宣城大宗固体废弃物 综合利用基地和合肥、铜陵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建设,推动合肥及沿江、沿淮城市创建“无废城市”。 支持粉煤灰、冶金渣、工业副产石膏等工业固废在 有价组分提取、建材生产、井下填充、生态修复等 领域的规模化应用。3 .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广“互联网 +回收”模式,引导回收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23、。支 持符合条件的城市开展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 城市建设。实施废钢铁、废塑料、新能源汽车废旧 动力蓄电池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加 强资源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4 .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因地制宜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 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大 幅减少商品零售、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一次性塑料 制品不合理使用。加快推进以清洁焚烧为主要方式 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鼓励因地制宜选用厨余 垃圾处理工艺。到2025年,全省设区市基本建成生 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 以上。(十一)绿色金融支持降碳行动。充分发挥资
24、本市场作用,引导资金要素向碳达 峰碳中和领域聚集,提升金融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的 能力和水平。1 .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聚焦清洁能源、节能 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领域,建立绿色低碳项目库, 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和对接,引导金融机构为碳减排 重点领域具有显著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 资。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 原则为碳达峰行动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建设碳 达峰碳中和领域服务机构名录库,培育第三方环境 服务机构。2 .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加大绿色信贷投放 力度,稳步提高绿色贷款占比。大力发展绿色债券、 绿色票据、碳中和债等金融工具,鼓励银行机构创 新推出与企业排污权、碳交易权相挂钩的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碳达峰 实施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