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景德镇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德镇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景德镇一中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3 .选择题在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主观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 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
2、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 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 ”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处理人与 物之关系的态度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 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 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 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 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 人一等,因
3、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 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 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翟道、鱼鳖、纵鲤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 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 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故选Ao【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可知,第一次看到合影 时的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4、。由“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 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 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 可知,师傅打破以往画像先从眼睛画起的顺序,这次却先从鼻子画起。由“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 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 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 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 眼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
5、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结垂在额头 上”可知,原来差不多只需要一天时间就可以完成的画像,第一次用了 “四天三夜”,第二 次用的时间不仅更长,而且还累到了精疲力竭的程度。由“为了保护画,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那人终于有了动静, 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 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一一那个人竟是师傅”可 知,在画像好不容易完成后,他竟然在喑中毁掉了凝结自己数日心血的画像。【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人物塑造上,师傅作为一名革命者,明知小卿的母亲就是自己的爱人,但在当时
6、特殊时期, 面对给小卿母亲画像这一要求,既不能拒绝又无法完成,从而凸显了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 负重的伟大形象。艺术效果上,画像一波三折,最终没有完成画像,而结尾“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 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使得画 像谜团终于解开了,原来,小卿的母亲和师傅都是革命战争时期从事地下工作的革命者,他 们那些不为人所理解的言行才有了解释,这样使得故事更具有震撼力。情节安排上,从最开始家中没有母亲的照片可以参照,后从全家合影中勉强可用的影像, 再到第一次画像的莫名丢失、第二次画像的不知所终,以及贯穿其中师傅的失常反应和表 现这样形成了一种连续紧张
7、的叙述节奏,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儿经波折,画像也没 有最终完成,如此设置悬念,给读者以阅读的期待,从而吸引读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谨饬, 重然诺,好周人急。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于九江城下,无所归。 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日:“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母如其言, 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复哀泣 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道
8、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 其家直鹭洲坊中。”*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颇若尝见其面者,因问日:“母非 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 ”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 解衣更用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存者, 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日:“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 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 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褊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 私戒家
9、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箸。以母故,不 敢大声语。越十年,奉诏祀会稽,还,道嘉兴,逢其子伯章,泣渭之日:“太夫人在环家, 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日:“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 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将死,举手向环日:“吾累杜君, 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孙,咸如杜君!”言终而气绝。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 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史官日: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 其所言
10、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 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土也哉!(节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B.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C.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D.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
11、,古义有道歉、感谢、辞别、推辞等释义,文中“谭谢不纳”的“谢”是推辞之意。B.媵,是指古代贵族妇女出嫁时,随嫁的人。C.棺椁,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直接相关的物品。棺,指的是装殓的器具;椁,套在棺外的外 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D.坊,城市中街市里巷的通称。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与“名属 教坊第一部”(琵琶行)的“坊”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环因为侍奉父亲到江南一带做官,就在金陵安了家。他为人严正规矩,讲究信用,乐 于解决周围人的困难。B.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 到了常允恭故人之子杜
12、环。C.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热情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侍奉张氏, 使张氏杜家安度了晚年。D.作者被杜环扶危济困、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操感动,撰文记载杜环的事迹,并对他予以高 度评价。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14 .本文写人叙事多处运用衬托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概述。【答案】10.C11.D 12. A.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张氏的湿衣,端来米粥让张氏吃,抱来被子让张氏休息。而到了事情有了变化,朋友处于困境之时,不能践行自己的诺言而背叛离开的人太多了!13 .用谭太守拒不收留张氏衬托出杜环扶危济困
13、的高尚品格。用张氏亲生幼子常伯章的不奉养衬托杜环奉养张氏的厚道善良的品格。用张氏做客不安的心情反衬杜环的善通人情。用张氏脾气不好反衬杜环的孝敬愈加。【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也比不上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 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了吧!“事”作“观”的宾语,“杜环”是“事”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古人”作“不逮”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 “与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的坊相同”错误。教坊是中国古代宫廷中掌管 俗乐的乐舞机构,“教坊”
14、的“坊”是官署名,所以,与文中的意义不同,文中为“里巷(多 用于街巷的名称)”之意。句意:他家住在直鹭洲坊。/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故选D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乐于解决周围人的困难”错误。“周”,动词,救助、周济之意,不是“周围”的意思。 文中“好周人急”的意思是“乐于救助别人的急难”。故选A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更”,更换;“糜”,米粥;“食”,拿给人吃;“寝”,使动用法,让休息。“穷”,困窘;“蹈”,实践;“背”,背叛;“去”,离开。【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根据原文“母附舟诣谭
15、,谭谢不纳,母大困”可知,老母搭乘别人的船去拜望谭敬先,谭敬 先却推故不见面,老母的境遇十分困窘,而杜环欣然接纳,并以母事之。文章用谭太守拒不 收留张氏衬托出杜环扶危济困的高尚品格;根据原文“伯章若无所闻,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 恐不能行,竟诒以他事辞去,不复顾”可知,老母的小儿子伯章,得知母亲消息后也没有及 时来看望,半年多后来看望时看见母亲老态龙钟,竟撒谎而去,不再管他的母亲,而杜环其 力亲为奉养张氏到死。文章用张氏亲生幼子常伯章拒不奉养衬托杜环奉养张氏的厚道善良的 品格。根据原文“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可知,老母见杜环家境贫寒,雨停之后坚决 要出
16、去寻访别的朋友。用张氏做客不安的心情反衬杜环的善通人情。根据原文“母性偏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其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 可知,张氏性情狭隘急躁,遇到稍微不舒心的事,便怒骂不止,而杜环却私下里嘱咐家里的 人,不要慢怠老人,与她计较。文章用张氏脾气不好反衬杜环的孝敬愈加。参考译文:杜环,字叔循,祖先是庐陵人,他随侍父亲杜一元远游到江东作官,于是就在金陵定居。 杜环特别好学,专精书法;严正规矩,讲究信用,乐于在别人危难的时候帮助人家。杜环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病死在九江,家庭破碎。常母张氏,年纪六十多岁,在 九江城下痛哭,无家可归。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可怜常母年纪老迈,就告诉她说
17、:“现在的 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正是常允恭的朋友吗?何不前去投靠他? ”常母照那人的话去做,搭船 去见谭敬先,谭却谢绝而不肯接纳,常母处境大为困窘。常母想到允恭曾经在金陵做过官, 那儿也许还有亲戚、朋友活在世上,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就再度哭哭啼啼随人到金陵。打 听过一二人都已经不在了,于是就向人打听杜一元家在哪里,路上的人回答她说:“杜一元 已经死很久了,只有他儿子杜环还活着;他家就在鹭洲坊里头。”常母穿着破烂的衣服,淋着雨走到杜环家里。杜环正与宾客对坐,当他看到常母,大为 吃惊,似乎在哪里曾经见过面。于是就问她说:“老母不是常老太太吗?为了什么事来到这 里? ”常用哭着告诉杜环原因,杜环听了也
18、哭了出来,杜环扶着常用坐下,向她行礼,又喊 妻子出来行礼。杜环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常母的湿衣,端来米粥让常母吃,抱 来被子让常母休息。常母问起允恭这生所亲近、交情深厚的老朋友近况,也问起她的小儿子 常伯章在哪里。杜环知道常允恭的老朋友没有一个在这儿,(常母)不能够托付给他们,又 不知道常伯章是死是活,就姑且安慰她说:“现在正在下雨,等雨停了后,我再替您老人家 去找找他吧!如果真没有人事奉您老人家的话,我杜环虽然贫穷,难道就不能事奉您老人家 吗?希望您老人家不要再多想了。“当时正是战乱过后饥荒年月,百姓们亲骨肉都不能互相 保全,老母见杜环家境贫寒,雨停之后坚决要出去寻访别的朋友。杜环让
19、妻子陪嫁的侍婢跟 她一起去,到天快黑时,常母果然没找到任何朋友而回来了。这时常母才定居下来。杜环买来布匹绸缎,让妻子为老母缝制衣服被子。自杜环以下的家人,都把老人当做母 亲来侍奉。老母性情狭隘急躁,遇到稍微不舒心的事,便怒骂不止。杜环私下里嘱咐家里的 人,让老人由着她的性子行事,不要因为家境困难,慢怠老人,与她计较。老母有痰喘的病, 杜环亲自为她熬药,给她拿调羹、筷子。因为老母的缘故,不敢大声说话。过了十年,杜环 奉诏令去祭祀会稽山,杜环回来路过嘉兴,正好遇到了常母小儿子常伯章,哭着对他说:“太 夫人在我家里头,因为日夜思念着你而生病了,你真应该早点儿去看看她老人家啊!”常伯 章好像充耳不闻,
20、只说:“我也知道这件事情,只是路途遥远不能前去。”就在杜环回家半 年后,常伯章才来。常母看到了小儿子,两人抱在一起痛哭了起来。后来,常伯章看母亲年 纪老迈,怕她无法远行,竟然拿其它事情欺骗常母就告辞离开,再也没有回来看她了。杜环更加谨慎地事奉常母,然而常母更加想念小儿子伯章,疾病顿时加重了,三年之后 就过世了。常母临终时,举起手对杜环说:“是我拖累了你哪!是我拖累了你哪!盼望以后 杜君您的子子孙孙,都能够像您一样的好。”话说完就断了气。杜环替她准备了棺木,举行 入效安葬的礼仪,在城南钟家山买块地给她安葬,逢年过节经常去那儿扫墓、祭拜。史官说:“和朋友交往的道理真是难啊!朋友之间意气投合时,表示
21、将自身的一切都交 付给朋友,好像并不困难;而到了事情有了变化、朋友处于困境之时,不能实践自己的诺言 而背叛朋友而离开的人太多了!更何况是在朋友已经死了之后,而能够奉养他的双亲呢?我 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也比不上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 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了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寄平甫弟衢州道中王安石浅溪受日光炯碎,野林参天阴翳长。幽鸟不见但闻语,小梅欲空犹有香。长年无可自娱戏,远游虽好更悲伤。安得冬风一吹汝,手把诗书来我旁。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炯”写浅溪受到日光照耀后光彩明亮
22、;“碎”写其光影细碎,这应与野林的蔽日有关。B.前两联从多种感觉写景,“阴翳长”是视觉,“但闻语”是听觉,“犹有香”则是嗅觉。 C.作者长年远游,虽有美景相伴,却是无人作陪,自娱自乐也未能消除心中的孤独和悲伤。 D.冬风一吹,汝即手把诗书,飘然降临;尾联“安得”引出 一问,表现出作者想象力之 奇。16 .作者借本诗向平甫弟传递了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答案】15. C 16.于衢州道中看到美好风光而生的喜悦之情。溪光明亮,野林影长. 幽鸟歌唱,小梅飘香。心境开朗,心情舒畅。远游时感到的寂寞伤感之情。“远游虽好更 悲伤便是对此情的印证。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作者在尾联中表达了希望弟弟前来共论诗
23、书的愿望。【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C项,“自娱自乐也未能消除心中的孤独和悲伤”赏析错误。原句是“无可自娱乐”,即 不能自娱自乐。故选Co【1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前两联重在写景。“浅溪受日光炯碎,野林参天阴翳长。幽鸟不见但闻语,小梅欲空犹有香”, 浅浅的溪流,明亮的日光;野外的树林,树高影长;幽鸟藏于林间,歌声直入人耳;小梅安 静地绽放,梅香飘逸于路间。描写了一幅衢州途中的自然风光美景图,景由心生,可见作者 苏轼内心的喜悦快乐之情。后两联重在抒情。颈联“长年无可自娱戏,远游虽好更悲伤”,经年以来,没有可以娱乐的 事情,只有自己自娱自乐,远游途中的美景虽
24、好,但是没有陪伴之人,内心依然是悲伤寂寞 的。可见写出了作者的寂寞伤感之情。尾联“安得冬风一吹汝,手把诗书来我旁”中“来我 旁”,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弟弟借着东风将弟弟送到自己的身旁共论诗书,写出了对弟弟 平甫的思念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诗经郑风中有两句写的是姑娘思念情人,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表达自己对人才 的渴望,这两句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句子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苏轼以酒祭奠江月寄托其旷达之情的句子是【答案】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景德镇 一中 2022 2023 学年 高一上 学期 期中 质量 监测 语文试卷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