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写实记录集合10篇.docx
《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写实记录集合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写实记录集合10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写实记录集合10篇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写实记录1导论所谓生死观,顾名思义,主要指对于生与死的基本看法,其中包 括:如何看待生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看 待生命进程中必定会降临的死亡等一系列问题。人生在世,无论贫富 贵贱,不管职位高低,也不论年龄大小,生死问题是谁都无法逃避的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新技术日益更新换代。近年来,尤其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世界的历史在发展上出现了飞跃,科技越来越发 达,物质文明越来越进步,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 远远超过了所有这之前人类史上所创造的物质价值。过去人的梦想甚 至是幻想,在科学发展的今天,被一个个实现了,古
2、代神话中的“千 里眼”、“顺风耳”,甚至传说中的“常娥奔月”在现在看来都早已不 足为奇。宇宙之迷被一个一个地破解掉了,理性与科学似乎成了万能。科技使人类获得了自己所想要得到的,人类俨然就成了世上的神, 然而,人类事实上还并非是神,而万能也不等于是全能,当人面对自 身的问题一一人类的生与死的问题时,科学却丧失了自身强大的威力, 一向以“理性动物”自命的人类,终究摆脱不了 “动物性”的局限, 生来便陷入了智慧与愚昧的矛盾的困扰之中。生死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 人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死之迷的破解较之衣食住行条件的
3、改善等现实问 题,显得更为现实,更为重要。其实,早在人类文明发韧的初始,人类就受到了生与死的问题的 侵扰,按圣经上的记载,人类史上第一个死去的人一一亚伯尔, 成了第一代人类的困惑,人类自古就在不断追问人的生来死去:人的 生命究竟渊源于何处?人是一死永灭还是有来生后世?任何人,从原始 人到现代人,不论帝王将相抑或平民百姓,也不论英雄领袖还是江洋 尽可能地长寿,甚至不死,于是人便开始寻求神仙的帮助,秦皇、汉 武都做过类似的事,时至今日,在日本某地,还树立着秦始皇所派寻 找神仙的徐福的纪念碑。可是神仙终究没有找到,反而留下历史上著 名的“梵书坑儒”事件。秦皇汉武寻找海外神仙失败后,便没有人再 去做这
4、个梦了,但人们又不甘心,于是又开始了另一条长生之路:既 然找不到神仙,那就只能靠自己了。怎样做呢?寻找不死药。起初的 不死药是从普通药物发展而来的,主要是植物药,如灵芝等。古代服 药的理论认为,人们服食某种药物,就是把药物的某种性质转到自己 身上,那么问题又来了:所有植物药都是要死的,既然植物药自己没 有不死的本性,又如何能使人不死呢?显然,要长生不死,必须服食 那些自身能长生不死的药。于是人们想到了金和玉,金和玉都是长生 的。可是,自然界的金是有毒的,不能直接服用,必须经过烧炼之后 才能服用。由此便产生了炼金,即后来的炼丹运动。服丹的结果又如 何呢?由于“食物中毒”,从唐太宗到唐宣宗,服丹而
5、死者不计其数。 事实证明,“金丹”不能带给人长生,相反,不少人却因此而天亡。 人们不得不去考虑:哪儿错了呢?于是又有人提出,炼丹并没有错, 错的是炼丹的原料和方式。其实,“金丹”不必外求,一切都在自身, “铅汞原来在自身,自误何须怪他人。”因为人都是从元气成身,而 一切万物也由元气所生,因此,一切外物,人身中皆已自备,只要修 炼自身的元气就足够了。于是各种形式的气功便出现了。纵观道教的整个长生史,也许会觉得荒谬可笑,不过,这也正是 人性的真实表露。肉体长生的成仙信仰,出于对人生、人间的挚爱, 植根于华夏民族挚爱人生的现实主义人生态度,希求长期地、无限期 地活于人间,饱享人世间的各种幸福当然是出
6、于对人生、人间的肯定 和眷恋。不过,道家对生命的极端重视,对保全生命、养生长生的种 种理论与方法并不妨碍他们对死的问题的思索。老子崇尚一种自然的人生态度,同样也主张以一种自然的平常心 来对待生死,认为人不应该为了出生而欢天喜地,同样也不要因为死 而呼天抢地。无拘无束地来,无牵无挂地去,不忘记自己的来源,也 不追求自己的归宿,一切顺应自然。“死而不亡者寿” 34,在老子 看来,如果人生顺应自然,那么就可以超越有限而达到与道同体的境 界。庄子更认为,人的生与死不过是气的聚与散的形式转化而已,气 聚而生,气散而死,人生不过是从无气到有气,从无形之气到有形之 气,从无生之形到有生之形的一个生命的有序过
7、程,而死亡则是这种 转化的回归,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庄子大宗师中说:“死也, 命也,其有夜昼之常,天也。“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一样, “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35既然生与死的大限是人所不 可避免的,那么便只能顺应自然,因此才有庄子妻死,鼓盆而歌这样 一种新的、乐观的死亡哲学。三、“根尘幻化,业不可逃”的佛教轮回生死观相对于儒家的乐天知命和道家的顺应自然的生死观,作为外来宗 教的佛教的生死观与二者大相径庭。在生死问题上,佛教提出了自己 独特的看法,尤其在对于死亡的研究上,儒道两家思想虽然在本质上 有根本的不同,但大体上都认为生是可贵的,而死却也并不可畏。佛 教却认为,生与死是人生
8、循环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二者都是苦,人所要追求的, 是要摆脱生死的束缚,不再执著于生与死,超脱轮回,从而达到涅槃 的极乐境界。佛教是古印度的宗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是北天竺迦毗罗卫 国国王净饭王的儿子。他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比中国的老子、 孔子要早一些。悉达多以当时自己对人生生老病死的所见所感为出发 点,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提出了 “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 因此,佛教徒尊称他为“佛陀”,即觉悟者。佛教在汉朝时传入中国内地,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通过依附中 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矛盾冲突,最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 并逐渐中国本土化,终于在隋唐以后,为中国文化所吸引,成为中华 传统文化
9、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净土宗”中的净土法门和在中国兴 起的“禅宗”,由于其教义的简便易行,在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形 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二佛教的基本信仰,即在于说明人生是苦,这集中表现在佛陀提出 并由后代佛教加以发挥的“四谛”说上。“谛”是真理的意思,所谓 “四谛”即指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是痛苦,“集”是原因,“灭”是寂灭,“道”是途径方法。“四谛”说阐述了四种真理:人生 的痛苦现象;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指明解脱人生痛苦的境界;以及解 脱痛苦实现境界的途径。“四谛”说集中反映了佛教的人生观36。佛教断定,人世间是一大苦难,人的一生即是苦。“苦谛”说明 人生有着不可逃避的八苦,
10、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 爱别离和五受蕴等八种苦难,因此,可以说,人生皆苦,苦海无边。 既然如此,那么死亡便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然而,佛家却又认为,人 的死亡并不必然使之摆脱苦难,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达到真正的觉悟, 死亡依然是不可摆脱的痛苦。在“集谛”中,佛教说明了造成人生苦 难的根源,那就是人的欲爱,包括对淫乐、长生、权力、金钱的欲爱 等等。欲爱有常,可世界的本质却是无常,因此,欲爱永远得不到满 足,也不可能持久,由此便产生了一切痛苦,又因为有欲爱便会有行 动(包括思想动机和实际行为),有行动便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即佛教 所称的“业”,今生造业便结来世轮回之果,于是因果不断,生死轮
11、回不已。由此,要想消灭苦,超脱生死轮回,关键便在于消灭欲爱, 欲爱消灭了就不会造业,不造业就没有轮回果报,这样就会达到不生 不灭绝对宁静的涅槃境界,即通常所说的“极乐世界”,这就是佛教 所称的“灭谛”。然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太难了,为了达到涅槃,人 必须放弃一切的欲爱,但追求涅槃本身就是一种欲爱。“道谛”是佛 教提出的达到涅槃的修炼方法,主要有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 正业、正命、正精进和正定。八正道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人控制调 节自己的心念,不为外界一切所动。因为在佛教看来:境由心造、物 由心造,外界的一切是否会在你心中掀起波澜、诱惑你神魂颠倒,归 根到底是由你自己的心造就的,只要你能控制
12、自己的心念,那么苦难 自然也就销声匿迹了。总的来说,佛教认为,在人达到真正的觉悟之前,人的生与死一 直是一个循环、轮回的过程:死后再生,生后再死,但还不仅仅是人 的生与死的重复,在轮回的过程中,根据个人生前所造的“业”,来 生也会有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种不同的情况,佛 教又称之为“六道轮回”,这便是佛家常说的“因果报应”,也即我们 通常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的最高境界称为“涅槃”,指一种超越生死轮回,进入永恒 寂灭的精神状态。不过“涅槃”并没有任何确定的意义,因此,如何 恰当地加以诠解:它究竟是一种彻底的断灭,还是一种不可言喻的喜 乐的存在,佛教思想和佛教研究者们迄
13、今众说纷纭,争论不休37。从教义上来说,佛教并不强调生与死孰轻孰重,不过从一定意义 上来看,佛教对于生还是更为重视的,因为很显然,无论是为了来世 的幸福而强调今世的“善业”,还是为了达到涅槃境界所行的苦修, 都无非是要求得生活的宁静与幸福,特别是融入中国儒道思想的中国 佛教,尤其是禅宗,强调生活的体验与生命的活泼自在情趣,明显表 现了热爱现实生活、珍惜生命的观念。比如,禅宗大师马祖道一对佛 法的解释就是“平常心”,他说:“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 道。”后来成为禅宗大师的慧海在回答他人如何修道时也说:“饥来吃 饭,困来即眼”。后期禅宗临济宗总结道: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 无事,扃屎送尿,
14、著衣吃饭,困来即卧。这种顺乎自然、随遇而安、 自由自在而又充实地处置每一件事,并能通过直接的感觉去体悟日常 生活中如此这般的情趣的态度,在禅宗看来就是把握了佛性,进入了 涅槃真如的境地。同样,对于大自然,禅宗也抱有特殊的亲切感,所 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所以禅宗要求人 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进一步体悟佛法,去感受生命的内涵,在自然、 坦然、多变而生动的生活中获得永恒38。总的来看,中国佛教的思想内涵,虽然也讲“四谛八道”、“六道 轮回”、“涅槃”,但这一切显然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因为无论人世 间的苦也好,觉悟后的“涅槃”也好,或者处于“三世”中的“六道 轮回”也罢,都是在
15、追求一种生活上的宁静与幸福,这生活即包括现 世的,也包括来世的。因而,中国佛教便不只注重讲“生死”,“生活” 也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四、儒释道三家生死观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困惑儒释道三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上, 即有不断的争斗,也有相互的融合,在中国的许多古典文学作品,如 西游记、白蛇传中,都很明显地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这种杂融。 在此斗争与融合的过程中,三家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就是儒释道三家 思想发展的历史。三家的生死观念更是深深地引导着中国人的伦理道 德,也固定了中国人数千年来的思想模式。当今社会上广
16、大普通百姓 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繁琐的婚、丧、嫁、娶等诸多礼节和种种风俗习惯, 便是这种影响的真切体现。比如,由于受到身体头发受之于父母不得 毁伤和“完尸”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历来认为解剖尸体是极大的罪掌, 因此,尸检率即使在大城市仍然很低,更不用说广大农村了,也因此, 死后捐献自己的身体器官也是很难得的。再比如,由于受到“入土为 安”思想的影响,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即使有政府的高压政策, 火葬仍然很难推行,中国人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将亲人付之一炬这一 不肖行为。或者即便迫不得已,将亡人火化,骨灰仍要举行隆重的土 葬礼仪,场面花销比单单进行土葬远远要多,真是得不偿失;并且, 从古至今,坟地在中国人的
17、心目中一直是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禁地, 如果一家的祖坟遭到侵占,就算再没有势力,他也会情急拼命的。因 此,在中国的土地规划中,坟地便成了 一项重要难题39。我们很难 去评说中国的这种杂融思想的好与坏,毕竟它适应了中国人的心理需 求,也同时引导了中国人思想的发展。现代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成就是物质的发展,而物质发展所引起的 直接后果则是人类的堕落。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精神 文明却恰恰与此相反地每况愈下地变得越来越贫乏,尤其生活于现代 社会中的人们,对于现实的生命不知有其价值,对于眼下的生活不知 有其目的,因而常常感觉内心空虚,人生渺茫,恐惧而无所归处。“吃 好、喝好,死了拉倒”成了人们生活
18、的座右铭,很多人以追求刺激和 满足情欲来填补自己生活中的空虚,从而维持自己的生活,最终只有 懵懵懂懂地虚度一生,甚至过早地草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社会风俗 的低下、道德的败坏,显示着传统的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已不复存 在。西方基督教思想认为,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他的尊贵是因为他是 上帝赋予的;中国古人也承认人生命的价值,孝经圣治上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老子也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40宗密原人论说:“三才中惟人灵者,由于心神合也。”这些都是对人生命价值的肯定。 不过在这里,人的尊贵地位是与生俱来的,生命的价值是内在于人类 本身的。简单说就是:正因为人是人,人类的生命才具有神圣性和
19、不 可侵犯的尊严。因此,中国的儒、道、佛思想更注重的是现实的利益 41 o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和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以人本主 义为基础的享乐主义越来越突显出来,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伴随着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突破也在不断升级。而相反地,人类生命的价 值与意义却在不断地向下滑坡,以传统儒释道思想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礼仪之邦”随着西方科技的输入与发展,越来越变得“礼崩乐坏”, 中国这个“央央大国”已走到了道德危机的边缘,而那些被称为蛮夷 的“野蛮民族”相对于我们的“天朝上国”却要文明得多。于是人们 不禁要问:中国怎么了?神州怎么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究竟留给 了我们什么?五、结论贪生怕死,几乎
20、是所有动物普遍共具的天性,从猪犬等被宰时的 嚎叫挣扎,人们大概不难体味出它们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眷恋,即使 低等到小爬虫,也有逃避死亡、保护自家身命的本能,何况万物之灵 的人类呢?生死之迷的破解是基于人内心的需要和感情的信仰。儒、释、道 三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它们对于生与死的界定从根本上诠释了 他们对于大千世界的不同认识,也显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深层 认识,为我们对生命的认知与参悟提供了可贵的帮助。在中国传统的 生死观中,无论是儒家的“敬始、慎终、追远”的理性平安,还是道 家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自然之道,都表达了对待生与死的一 种自然心态:“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生与死皆是人
21、生问题的 极限,所以最好还是看开一点,有情便是苦,无情方能悬解和自由。 不过,究其深处,我们也不难看到在这种乐观思想背后所隐含着的对 人生的悲观与无奈:人永远无法与造化之功抗衡。道教对长生追求的 失败便是最好的证明。佛家的涅槃境界虽然可以作为人生最高的理想 境界,然而就大多数人而言,要摆脱世间生命这无期的生死流浪,简 直是不可能的。“轮回”是一个美丽的令人眩晕的词,不死的灵魂可以因此而不断再生,但它却同时又意味着无法摆脱的无尽痛苦。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写实记录2 本文摘录自易经系传别讲【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懂了易经的道理,像我们学佛、学禅宗的所说的生死,在中 国文化看来都是笑话,那是小问题。
22、一个人怎么死、怎么活、怎么来 投生等等,在中国文化中那不是问题。譬如上古时候距离现在几千年前,大禹王就说过“生者寄也,死 者归也”的话。生是来观光旅游的,死就是回去,回去休息休息再来, 易经也是这样说法:“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人从哪里来, 还回到哪里去。年轻时很调皮,读到这里便报告老师说我懂了!老师 很诧异,问我懂了些什么,我说:生是莫名其妙地来,死也是回到莫 名其妙那里去。老师哈哈大笑。这虽然是笑话,但懂了易经就了 了生死。生死本来是两头的现象,像早上太阳上来了,晚上太阳下去 To但是生死也等于佛所说的,是分段生死,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 至于真的生命、太极是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的。这一次你
23、生成一个男 的,下次再来你要变成女的;这一次变人,也许下一次变狗呢!这就是 分段生死,跟佛讲的六道轮回是一样的道理。分段生死,生来就好像 这个世界上的观光之客,因此产生了文学的境界。李白的春夜宴桃 李园序中就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天地就是万物的旅店,所谓光阴就是时间,现代人常说的时间隧 道。从宇宙看世界几千年,也不过是个小孩子,是很幼稚的、很短暂 的。宇宙不止几千万年。逆,就是欢迎。你来了,店老板当面欢迎你。 旅,就是旅馆。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种思想跟我们老祖宗易经 的思想,是一贯来的。所以死生不成问题。庄子以为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怎么生,怎么死。宗教家也在 追求
24、答案。宗教家认为,有一个高人创造了我们。哲学家不相信,科 学家也不相信。你说他造了我们,我还要问问,他是谁创造的呢?每 一个宗教教主又是谁造的呢?其实所有的宗教主都是我们造的!因为 我们信他,他才能够存在,才有存在的价值。如果大家都不信他,世 界上哪还有他的影子?所以说他是我们造的。不过我又是谁造的?我的 妈妈,我的外婆?那我外婆外婆的外婆,最初最初是谁造的呢?先有蛋 呀先有鸡?谁也没法解决这个问题。问到最后便完了,那又是哲学、 科学院问题了。宗教是不能问的,还管他鸡呀蛋呀!尤其是我们中国 人,管你鸡呀蛋呀! 一齐加点酱油葱花红烧吃掉算了。中国人个性懒 得问这个,西方人却拼命地去追根究底。可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体验 中国传统文化 写实 记录 集合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