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课时1预学案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
《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课时1预学案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课时1预学案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请用1分钟阅读了解预学目标)14故都的秋课时1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作者郁达夫及其作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2 .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请你用10分钟结合助读资料完成教材P106-108的阅读,阅读时请用手指划过所读内 容,用笔标注关键信息,同时完成以下填空。) 一、助读资料1 .作者信息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假设等组织成立“创造社”。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惊世骇 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
2、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郁达夫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 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 动,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而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 救助并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华侨和当地居民。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 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 .背景介绍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花了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创作。由 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
3、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 活,同时花了许多时间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 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主要收获。他 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开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 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一一故都的秋。3 ,了解常识北京城名字历史变迁:相传上古帝尧时代建立幽都,即古代北京;从西周到春秋时代, 北京一直叫蓟城;从晋朝开始,北京改名叫幽州;契丹人建立政权后,在幽州建立了陪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故都的秋 第七 单元 14 故都 课时 预学案 高中语文 部编版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