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2021-2022学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一、选择题(24*2=48分).夏朝时期,天下万国,夏王为“诸侯之长(盟主)”,到了周朝,“天下一家”,周天 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这一变化反映了A.各部族文化融合的加强B.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C.政治制度的宗法伦理化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从夏至周统治者由天下盟主演变为天下宗主,反映了西周实行宗法 制以巩固统治秩序,使西周政治统治呈现宗法伦理特征,故C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信息 未反映部族文化融合现象,排除。先秦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形成,统治集团未实 现最高权力
2、的高度集中,故排除BD两项。1 .古希腊农业城邦斯巴达实行奴隶主贵族寡头政治,工商业城邦雅典奉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斯巴达和雅典为了争夺在希腊的霸权,进行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果雅典失败,奴隶主民主政 治遭到削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两国政治制度的本质相同B.斯巴达政治制度优于雅典C.制度的不同源于彼此隔绝D.战败使雅典民主弊端丛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知识点。题干材料介绍了古代希腊斯巴达和雅典两个城邦的 政治制度,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斯巴达和雅典都处于奴隶社会,斯巴达实行的是奴隶主贵族 寡头政治,雅典实行的是奴隶主民主政治,二者的本质一样,都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A项
3、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两种制度都是各自国情的产物,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B项错误;“彼 此隔绝”的说法本身不准确,制度不同的根源是经济形态的不同,排除C;雅典民主制度本 身存在弊端,且在后期愈加严重,不是战败的结果,排除D。故选A。2 .下图为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据图画内容可以推知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 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 可革也。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柳宗元(773年一819年)封建(分封)论 材料二: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废,非一
4、日之故也,虽圣 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方今郡县之敝已极何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 其专在上。顾炎武(1613年-1682年)郡县论(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柳宗元和顾炎武关于有效治理地方主张的异同点。结合时 代特征,评述柳宗元的主张。(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柳宗元和顾炎 武对这种变化趋势有何共识?(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地方行政制度的主体是什么?对 此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相同:实行郡县制。不同:柳宗元:控制武装力量,谨慎地选择郡县长官;顾炎武:郡县弊端显现,主张“寓 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反对权力集于
5、君主。评述:唐朝中后期,节度使权力过大,形成藩镇割据势力,但有叛将而无叛州。柳宗元切 中时弊,其对策较为合理。(2)变化:分封制从确立到废除,被郡县制取代。共识:都认为这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3)主体:郡县制。认识:郡县制在不同时代其层级有不同的划分,但其本质没有变化,它适应了中国古代社 会发展需要,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它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 一,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以及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解析】(1)相同点:根据材料”唐兴,制州邑,立守宰”“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 矣可归纳出相同点是二者都主张实行郡县制。不同点:根
6、据材料“善制兵,谨择守, 则理平矣,可归纳出柳宗元主张控制武装力量,谨慎地选择郡县长官;根据材料“封建之 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可归纳出顾炎武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反对 权力集于君主。评述: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唐朝中后期,节度使权力过大,形成藩镇割据 势力,但有叛将而无叛州。柳宗元切中时弊,其对策较为合理。(2)变化: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材料中的变化指的是分封制从确立到废除,被郡县制取 代。共识:根据材料“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可归纳出共 识是都认为这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3)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秦以后的地方政治制度主题
7、是以郡县制为主干变化 的。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可从郡县制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及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93年,马夏尔尼率英国使团访问清帝国.英使带来的礼品共590余件,其中 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 舰模型,乾隆看过礼单震惊之余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 物天朝原亦有之马夏尔尼提出了开放一些口岸通商、允许英国商人仿俄罗斯例在北京设 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 允许英商居住等要求.对此
8、,乾隆断然拒绝。依据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可以依据其中一 条或多条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论题:大清盛世背后的危机18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展开,取得辉煌成果,工业化和近代化已经成为不可阻 挡的历史潮流。清朝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表面上的繁荣盛世,由于坚持重农抑商、闭关 锁国政策,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中国逐步落后 于世界。示例二:论题:中英两国外交政策的碰撞中国是政治上专制主义,经济上固守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 上故步自封,盲目自大,对外政策保守闭关自守。
9、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经济上进入 工业文明发展,思想上自由主义发展,英国提出的开放口岸通商,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 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加强与西方的正常贸易和交往反映了其具 有扩张和掠夺的外交特征。英国的外交政策与这个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乾隆站在维护国 家主权和封建统治的立场上,断然拒绝是进步的。它反映了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外交政策 的碰撞。显然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劣势。【解析】本题依据材料信息“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马戛尔尼提出了开放一些口岸通 商等要求。对此,乾隆断然拒绝”即可从大清盛世背后的危机或两国外交政策的碰撞的 角度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即可从
10、工业革命、小农经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等方面加以说明。言之有理、史论结合即可。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 楚。二等(95分)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解析较完整、表述清 楚。三等(40分)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 楚。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法治是由若干要件组成的集合概念。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法家学者们对 法治进行了初步探讨,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古代法家学者提出了系统的法治观。亚里士多 德明确指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罗马人则 以实
11、践者的姿态走进法治,视平等为法治要件之一,把道德作为良法的必备条件,后又加入 神的旨意、自然规律等。西方法学家使法治理论很好地转化为实践。韩非子提出“法不阿 贵,绳不绕曲”的理念,并强调法律当简明通俗,以便于君主治理天下。儒者主张用道德 原则支配法律。由于皇权至上,古代中国法活在与人治的博弈中一直处于绝对劣势。摘编自李天吴(西方法治观与中国古代法治观的核理与比较材料二13世纪初,贵族集团发起了反对英王约翰的武装起义,并迫使国王于1215 年签署(大宪章。该法共63条,按照教会权利、财政,私法、行政、王室森林的顺序排 列,主要部分是限制国王权力,保障国王臣属的基本权利。大宪章虽被后代国王多次删
12、改,地住与作用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它所蕴含的契约约来精神(权利持有人与权利受 让人之间的契约)不仅逐步把英国引到民主宪政的道路上来,也成为后世多国宪政制度的 坚实基石。摘编自居正论英国(大宪章)的发展历程及影响材料三 改革开放40年里,中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从恢复重建到持续发展,进而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的发展阶段。法治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 障。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之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有机统一的整 体。摘编自阮洁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中国法治建设 (1)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法治观与西方法治观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大宪章的基本特点。(3)根据材
13、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的认识。【答案】(1)同:都强调要遵守法律;都认为法律应当简单明确;都主张法律应与道德相结 合,异:西方法治反对人治,古代中国法治是为维护君权统治而产生的,旨在维护人治:西 方法治观转化为实践,取得较大成绩,中国法治观多停留在理论层面。(2)基本特点:涉及内容广泛:以限制王权为主:重视保护臣民的基本权利:影响深远。(3)认识:借鉴古今中外法制建设的经验:法制建设要以人为本:法制建设要从中国具体 国情出发。【解析】(1)同:据材料“中国古代法家学者提出了系统的法治观。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已成 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可知,都强调
14、要遵守法律;据材料“罗马人则以实践者的姿态走 进法治,视平等为法治要件之一;韩非子提出?去不阿贵,绳不绕曲的理念,并强调法 律当简明通俗”可知,都认为法律应当简单明确;据材料“罗马人则以实践者的姿态走进法 治,把道德作为良法的必备条件儒者主张用道德原则支配法律可知都主张法律应 与道德相结合。异:据材料“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韩非子提 出并强调法律当简明通俗,以便于君主治理天下”可知,西方法治反对人治,古代中国 法治是为维护君权统治而产生的,旨在维护人治;据材料“罗马人则以实践者的姿态走进法 治,视平等为法治要件之一”可知,西方法治观转化为实践,取得较大成绩;据材料“韩非 子提
15、出,法不阿贵,绳不绕曲,的理念”可知,中国法治观多停留在理论层面。(2)基本特点:据材料“该法共63条,按照教会权利、财政,私法、行政、王室森林的顺 序排列,主要部分是限制国王权力,保障国王臣属的基本权利”可知,该法涉及内容广泛; 以限制王权为主;据材料“但它所蕴含的契约约来精神(权利持有人与权利受让人之间的契 约)不仅逐步把英国引到民主宪政的道路上来,也成为后世多国宪政制度的坚实基石。“可 知,大宪章逐步把英国引到民主宪政的道路上来,重视保护臣民的基本权利;影响深 远。(3)认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借鉴古今中外法制建设的经验;法制建设要以人为本; 法制建设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等方面回答。A
16、.政府改革加速少数民族汉化B.社会动荡导致民众生活困苦C.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迁D.经济发展推动饮食结构改变【答案】C【解析】魏晋汉人胡食说明魏晋时期汉人生活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即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 变迁,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出政府改革,故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民众生活困苦,故B 错误;材料无法说明经济发展,故D错误。4 .有人认为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帝国”,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隋唐是 “第二帝国”,形成了新的官僚政治。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A.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B.三省六部制的确立C.国家走向统一与强盛D.藩镇割据削弱皇权【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削弱世族力
17、量,导致新的官僚政治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科举 制的产生与发展,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是隋唐政体更具有官僚政治特色的表现, 而非原因,B项错误;国家走向统一与强盛是秦汉与隋唐政治的相同点,不是两个时期政 治不同的原因,C项错误;唐朝后期削弱中央集权的藩镇割据不是官僚政治发展的原因, D项错误。5 .皇帝与“土大夫治天下”成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宋朝的御史台和谏官合一,既牵制 宰相,也约束皇帝,有时还与宰相合作对抗皇帝。材料旨在说明宋朝 A.文官政治发达B.监察体系完备C.中央集权加强D.皇权相权冲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皇帝与士大夫治大卜成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宋朝的御史台和谏官合 一
18、,既牵制宰相,也约束皇帝,有时还与宰相合作对抗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吸收 唐代“藩镇割据”及五代十国武将权力过大的教训而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同时宋代科举制 的发展和完善推动文官政治的发展,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士大夫治天下”“御史台 和谏官合一”等信息可知,材料主要强调了文官在政治事务中的作用,没有强调监察体系是 否完备,故B选项错误;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 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文官在政治生 活中的活跃,没有体现皇权和相权的冲突,故D选项错误。6 .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史某一政治制度时,找到了以下材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湖南省 邵阳市 邵东 第一 中学 上学 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