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学指南01教材简析这个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有着美不胜收的山水资源。中国古人很早就善于欣赏山水之美,诗经有很多描绘自然风 物的诗句;庄子知北游云:“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山 水之美的欣赏上升为审美的自觉,文人们流连山水之中,用心灵观察、体悟自然风物之美, 发现独到的审美趣味,或者寄情山水,排遣人生的种种苦闷与无奈,由此产生了一批模山范 水、体察自然之趣的诗文。这些诗文大都以描写景物为主,融入作者细腻的情思,情景交融,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三峡,教读课文,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抓住三峡
2、山、水的特点,用凝练生动 的笔墨写出不同季节的三峡风貌,突出山的雄奇险峻和水的湍急秀丽。学习本文时可以指导 学生在理出文章清晰思路的前提下,体察作者笔下的自然之趣以及作者融于山水美景中的感 情。短文二篇,教读课文。两篇各异其趣的短章都描摹了自然美景,却表现出不同的艺术 风格。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出“山川之美”,笔调清隽,对仗工整,表达了自己归隐 山水的志趣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以“记”为体,用妙笔 写月色,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如梦如幻的意境,流露出贬谪期间借自然抒发胸中块垒的复 杂心境,美在散淡自然。学习这两篇文章,要通过知人论世、比拟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把握 融情于景
3、的共性艺术特色,体会骈文和散文行文风格上的不同。与朱元思书,略读课文。文章骈散相间,以书札形式写出富春江清丽的山水美景, 使人如临其境,是山水小品文中的上品。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奇”“异“独绝等关键词, 把握作者吴均笔下的景物特征,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情趣;还要学会欣赏作者描绘景物 的手法,发挥想象联想,进入情境,体会诸多写景手法的表达效果。唐诗五首,教读课文。所选均为唐人律诗,有五言,有七言,适于帮助学生初步了 解律诗的相关知识。这些名家之作充分表达了唐诗风貌:或清冷,或雄浑,或壮阔,或秀丽. 学习时宜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背景感受诗人在山水【教学重难点】
4、运用批注法,读有所得,读有所悟。【教学方法】自学导读,合作探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一段美文,品一盏香茗,听一曲琴音,拾一抹心情。这节课,我们来一次穿越时空的旅游, 走进千年前的大自然,跟随文人雅士一起去探访名山胜水。(-)自读文章,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先来自读三篇文章。(1)宜都山川记袁山松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 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崂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 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 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
5、千古矣。注释:.本文是晋宋名士袁山松在宜都游三峡时所作。书记及口传(书本记载)及余来践跻此境(登临)其叠嵋秀峰(层叠的山崖)离离蔚蔚 (排列的样子)流连信宿(连宿两夜)(2)河水龙门郦道元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随,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 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假设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 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假设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 浑洪巅怒,鼓假设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注释: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漱:冲击。素气:白气。寻:古代八尺为一寻。浑
6、巅(bi) 怒:发怒。山腾:像山腾起。浚波:大的波浪。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 “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3)与顾章书吴均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 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 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己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注释:仆:自己的简称 去月:上月。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谢:告。薜萝:一种山中生长的藤 本植物。屈原楚辞九歌山鬼:“假设有人兮山之阿,被(pi)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 隐士的服饰。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森壁争霞:众多峭壁和云霞
7、比高低。森:众多 的样子。孤峰限日:孤特耸立的高峰遮断了阳光。幽岫:幽深的山穴。遂:就 葺宇其上: 在上面修建屋舍。葺,修建。宇:房子。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富: 多,充裕。偏:特别。饶:丰富。竹实:竹米,竹子开花后所结的果实,可以食用,传说为 凤凰的食物。菊花,竹实都是隐士的食物。山谷所资,于斯已办: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 这里都已具备。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三)赏读文章,体味语言之美仔细阅读文章,圈画文中的景物描写并进行批注,体味语言之美,体味作者笔下的美好境界, 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参考例如:1 .宜都山川记“林木
8、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 批注:山林里树木耸立,繁荣茂盛,竟在云气的外面。描写树木,不写其枝繁叶茂,却写其 浓荫相叠,营造出色彩的幽暗感。作者把这些充满动感而又奇峭的景物融为一体,赋予环境 鲜明的特征:宁静而有生气,和美又觉幽渺。使自然的清幽奇巧充分展现于峻洁清疏的文字 之中。2 .河水龙门“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巅怒,鼓假设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批注:排偶整齐,比喻、夸张并用,创造了一种势不可挡的雄浑景象。描写得有声、有色、 有形、有神。在用词上,“崩浪”、悬流,“浑洪”等变化使用,也给人以新鲜感,“万寻”、“千 丈”、“颛怒”、“山腾”等又给人以非此莫属的个性。前人评说,
9、在水经注中,黄河沿线诸 峡谷中描写得最为生动细致的,就是龙门一节。正由于此,龙门才成了家喻户晓的地方。 3.与顾章书“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批注: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化静为动,从而写出石门山山高谷翠的景色特点:阴森森的 峭壁直立天空,连接红霞;孤零零的山峰高高耸立,遮挡太阳;幽邃的山洞里掩藏着白云; 深深的溪谷旁青草丛生,绿树纷披。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赋予石门山以生命 活力,启发我们丰富的联想。“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批注:作者绘声绘色,把山中描写成一个音乐的世界:溪流的淙淙声,鸣蝉的吟唱声,云鹤 的叫唳声,猿猴的哀啼声,交织在一起,“英英相
10、杂,绵绵成韵”,组成了优美的山林交响曲。 作者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外表上看似热闹,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高无人的幽静, 而高山的幽静契合了他想避开喧嚣浮繁尘世生活的淡泊宁静的心境。(四)品读文章,感受作者的思想志趣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三篇文章,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请同学们从景物或场景描 写中体味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想、志趣,把握文章的主题。(五)课堂小结同学们,学习了这三篇文章,在写景方面你有哪些收获呢?抓住特征,细致描绘。巧用修辞,润色语言。情景交融,景中传情。(六)结束语古代文人有挥之不去的山水情怀.他们无论身处何方,境遇如何,终其一生都会将目光投向山 林湖泊,”登山那么情
11、满于山,观海那么意溢于海美丽的山水与多情的文人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 数,当我们穿过这些不朽的山水作品的外表语境,不难发现其中表现的正是文人追寻大自然、 探访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浪漫情怀。今天的我们,会继续走进大自然,谛听它的呼唤,感 动它的美丽。【板书设计】写景抓住特征,细致描绘。巧用修辞,润色语言。情景交融,景中传情。第4课时精读引领课【学习内容】教材: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1 .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2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教学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1
12、 .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教学方法】自主研究、分析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 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一定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 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二)课文学习.原文及翻译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明净的溪流
13、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 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 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1 .积累文言知识(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者B(欲望)自康乐以来(从);自非亭午
14、夜分(如果)2 .课文可分为几局部?每一局部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全文可分三局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局部,先仰视“高峰入云”, 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感叹总括前文。4: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第一个“书,,指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第二个“书”指书信,是文体的一种。由此我们知 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5 .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美在哪里?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 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
15、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 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黄昏红日西沉,山色 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 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两句有什么作用?这两句中,“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这两句不仅有领起下文的作用,而且反 映了作者的一种思想观念描写山水美景,既是人们的共同爱好,也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 题。7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16、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什么?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 感。(1)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山川之美”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之景的 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2)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8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本文是如何通过写景表达情感的?作者在写景时,抓住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 体感受,传达了自
17、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表达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俯仰、色彩、晨昏、动静情感志趣:热爱山林第5课时精读引领课【学习内容】教材: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1 .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2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教学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1 .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教学方法】自主研究、分析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月亮总会引
18、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李白就有“举头望明 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 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 让我们一起欣赏吧。(二)课文学习.原文及翻译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 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
19、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 同在庭院中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 的人罢了。1 .积累文言知识古今异义(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寻张怀民(找);未果,寻病终(不久)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相与步于中庭(一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20、领悟)2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3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你从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 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启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能一味消沉,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进取之心,以乐观豁 达的态度去面对。5 .“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闲人”指清闲的人。“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 面对挫折逆境的
21、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 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写景句子:比喻闲人的心境第6课时略读实践课【教学内容】教材: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积累文言词语,注意文言文中方位词的用法。1 .体会文中写景技法的妙处。【教学重难点】体会文中写景技法的妙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常常在写给友人的书信中写景,这类作品我们一般称为“尺牍小品”,比方本单元的答 谢中书书就属此类。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尺牍小品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同样借书札 写美景,与友人提供自己看到的“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二)把握文意.安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 .组织
22、文言阅读通关挑战活动:(1)找出文中的方位词,解释并分析其用法。参考例如:任意东西:东西,向东或向西,名词作动词。负势竞上:上,向上,名词作动词。横柯上蔽:上,在上面,名词作状语。(2)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参考例如: 千转不穷:转,同唯 鸟鸣,这里指蝉鸣。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3)整理文中词类活用的字词。参考例如:互相轩邈: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形容词作动词。(4)翻译以下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蝉那么千转不穷,猿那么百叫无绝。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三)问题探究读课文后,思考以下问
23、题:1 .这篇课文的标题是与朱元思书,如果让你根据课文所写的主要内容给课文换个标题,你会用什么标题?为什么?参考例如:富春江的奇绝山水。这个标题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即所写景物为富春江山水,又点出 了山水奇绝的特点。(言之成理即可,鼓励学生创新。).课文强调了富春江山水的什么特点,具体表达在哪里?参考例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强调了富春江山水的独特奇绝。山水独绝表达在山奇水异:水既有清澈透明的静态美,也有急如奔马和快箭的动态美;山势 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中富有生机,万物欣欣向荣。2 .本文所写富春江山水,与三峡的景物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加以对照,找出内容相 似的句子。参考例如: 田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单元 整体 教学 设计 部编版 语文 年级 上册

限制150内